语言和民俗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研究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一直是中国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语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通过喻指、象征等手段传递思想和情感的固定短语。
民俗文化则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风俗习惯、传统仪式和信仰体系,包括节日庆典、民间故事、民间舞蹈等。
习语和民俗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中,习语和民俗文化不仅仅是语言文化的表达形式,更是中国人民生活、思想、价值观的体现。
习语和民俗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
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语与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内涵1. 习语的概念及特点习语是一种具有固定形式、流行范围广泛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通过简练、形象的语言方式传递思想、情感、态度等。
习语具有言简意赅、易记易懂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丰富的信息。
习语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经验,是人们长期生活和劳动的结果。
习语的形成具有历史的痕迹,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
2. 民俗文化的概念及特点民俗文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一系列风俗习惯、传统仪式、宗教信仰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形式的文化表达。
民俗文化具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包括节日庆典、宗教信仰、婚丧嫁娶、民间习俗以及民间文学、民间舞蹈等。
3. 习语与民俗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习语与民俗文化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在概念及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习语是语言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一种短语,具有言简意赅、流传广泛等特点。
而民俗文化则包括更广泛的范畴,不仅包括语言交流中的习俗风俗,还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习语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谈掌握语言民俗的好处
1、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民俗语言里不同的语音、不同的语调可以锻炼到孩子舌头的灵巧能力,语言的转化能力,再加上普通话和英语的组合,三种语言的自然切换能力对孩子来说这并不是困难的。
而当孩子掌握了这基本的三种语言后,对孩子头脑的思维的灵敏性以及孩子的情商和智商都是很好的锻炼。
而当孩子有了这些能力之后,孩子对食物的认知就会有很大的提升,也可以激发孩子对其它语言的学习。
2、相同时间让孩子掌握一门语言
在当今这个竞争压力巨大的社会里,普通户、英语已经是大部分人都已经掌握的语言了,要想让你人才济济的社会中有更亮的闪光点脱颖而出,语言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而方言作为一种语言更是值得每一个孩子学习和掌握的,孩子对民俗语言的学习不需要父母的刻意引导,在日常的交流中父母就是对孩子语言民俗的教学,让孩子在同样的时间内掌握一门语言,收获一项能力。
3、语言民俗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语言民俗是每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之一。
而孩子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的希望,有责任也有义务是这一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学好家乡话是可以拉近与家乡人的距离,增进与家乡的感情,
将每一种优秀的文化的保留传承才能使得中华民族更加生生不息地发展。
学习地方方言和民俗文化了解地方文化和习俗传统学习地方方言和民俗文化是了解地方文化和习俗传统的重要途径。
方言是一种地域特有的语言形式,它承载着地方的历史、文化和传承。
而民俗文化则涵盖着地方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以及民间艺术等方面。
通过学习地方方言和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发展历程,进而加深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一、学习地方方言学习地方方言是了解地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方言是一种特定地域内部的语言变体,它和标准语言相比,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
学习方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当地的文化内涵。
学习地方方言需要从基础开始,首先是掌握基本的语音系统和基本词汇。
例如,学习四川方言,要学会发音中的舌尖音、舌尖翘起以及浊化等特点,并掌握一些与四川地域特色密切相关的方言词汇,如“巴适”,“嘿咻”等等。
其次,学习地方方言要多听多模仿,通过和当地的人交流和互动,慢慢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领略方言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学习地方方言的过程是一个融入当地文化的过程,通过学习方言,我们能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民间传统。
二、了解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地方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民间故事以及民间艺术等方面,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通过了解和学习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了解民俗文化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参观地方的博物馆、文化遗迹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参观春节期间举办的庙会、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
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从中了解当地的传统习俗和各种传说故事。
了解民俗文化还可以通过参加当地的节日庆典活动,亲身感受和体验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节庆风情。
例如,参加西安的泼水节,亲身体验传统的水战文化;或者参加广东的舞龙舞狮表演,感受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通过学习地方方言和了解民俗文化,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的文化和习俗传统,还可以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民俗语言学中国民俗语言学是指研究中国民俗与语言之间关联的学科,主要探讨民俗的语言特征、民俗中使用的特定词汇以及语言与民俗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的国家,民俗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民俗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探讨民俗的语言特征。
民俗是指传统习俗、风俗或仪式等群体行为的社会现象,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而民俗所使用的语言则具有独特的特征。
比如,中国农村地区的民俗中常出现一些特定的乡土词汇,这些词汇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另外,不同地区的民俗还会使用各自独特的方言或口语,这也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其次,民俗语言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探讨民俗中使用的特定词汇。
民俗中常有一些特定的词汇用于描述某种风俗习惯或仪式。
比如,中国传统婚礼中有很多特定的词汇,如"囍"和"闹洞房"等,它们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研究这些特定词汇可以揭示民俗中的文化意义,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此外,民俗语言学也关注语言对民俗的影响。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人们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的表达。
民俗活动中的语言使用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中国春节期间的贺年和拜年活动中,人们常常使用许多吉祥的祝福语言。
这些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祝福,还反映了人们对新年的期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通过研究语言对民俗的影响,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传承方式。
在中国,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历史演变的影响,民俗语言学的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
不同地区的民俗和语言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这使得民俗语言学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角度。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民俗语言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民俗和多样语言的内涵,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中国民俗语言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探讨了民俗的语言特征、研究了民俗中使用的特定词汇以及揭示了语言对民俗的影响。
标题:民俗文化中的语言种类印记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样性和深深的文化烙印,赋予我们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独特的方式。
而语言,作为民俗文化中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无疑也在民俗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民俗文化中,语言种类更是丰富多彩,它们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生活习惯、信仰、价值观和审美观。
这些语言种类不仅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我们理解民俗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语言是一种文化的工具,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民俗文化中的语言种类体现了这个族群的交流方式,而这种交流方式反过来又塑造了语言的使用方式。
在许多民族中,方言和土语往往是族群认同的重要标志,因为它们不仅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其次,民俗文化中的语言种类也反映了社会的分层和等级制度。
在某些社会中,上层阶级的语言往往成为社会通用的语言,而下层阶级的语言则可能被边缘化甚至遗忘。
这种语言上的差异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也反映了语言在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再者,语言也在民俗文化中扮演了象征的角色。
例如,某些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代表了特定的含义或情感,如爱情、忠诚、敬畏等。
这些象征性的语言在民俗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信仰的寄托。
最后,语言的变迁也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民俗语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尽管如此,许多民族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语言,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和传承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也体现了语言在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民俗文化中的语言种类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宗教、艺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反映。
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民族认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语言民俗包括民间语言和摘要:一、民间语言概述二、语言民俗的体现与应用三、民间语言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四、如何传承和发扬民间语言五、结论正文:一、民间语言概述民间语言,顾名思义,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为广大民众所使用的语言。
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情,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习俗活动、节庆庆典等场合中所使用的自然语言。
民间语言不仅包括口头表达,还包括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多种表现形式。
二、语言民俗的体现与应用语言民俗是民间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以及民众的心理特征。
在我国,民间语言丰富多彩,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俚语和谚语。
这些语言民俗在人们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沟通心灵、传承文化的桥梁。
三、民间语言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民间语言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它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古至今,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故事、戏曲等,都采用了生动、贴近生活的民间语言,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其次,民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民间语言的传承,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历史传说、民间信仰等得以延续和发扬。
最后,民间语言还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许多富含哲理的谚语、成语等,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生活的指导。
四、如何传承和发扬民间语言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民间语言的传承和发扬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重视民间语言的保护,关注方言、俚语等独特语言的保存。
其次,通过教育、传媒等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民间语言。
此外,我们还应该挖掘民间语言的文化价值,将优秀的民间语言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使之焕发新的活力。
五、结论民间语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间智慧。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民间语言在新时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言民俗包括民间语言和
摘要:
1.语言民俗的定义和范围
2.民间语言的特点和影响
3.民间语言的保护和传承
正文:
语言民俗是指在民间流传并使用的语言现象,包括民间语言和方言等。
民间语言是民众在日常生活、劳动、娱乐等方面使用的自然语言,是民众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民间语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表达方式的直接、简练和生动。
它源于民间,服务于民众,反映民众的生活实践和思想感情,因此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民间语言的流传和演变,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在我国,民间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民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民间语言是民众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对于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间语言,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民间语言资源的调查和整理,建立民间语言资源库,以便于研究和利用;其次,加强对民间语言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媒体、教育等途径,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民间语言;最后,注重民间语言在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等方面的保
护,确保民间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合理使用和传承。
总之,民间语言作为语言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民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标题:语言种类与民俗风情:一个地方的魅力之源在我们的世界中,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种类和民俗风情,它们是构成地方特色和魅力的关键元素。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个具有丰富语言种类和民俗风情的地方——翠绿山峦环绕的祥云小镇。
语言,如同地方的风,悄无声息地吹拂着人们的生活。
祥云小镇的语言种类繁多,既有淳朴的方言,又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普通话。
这些语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小镇独特的人文景观。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孩子们在巷子里用方言嬉戏,老人们在茶馆里用方言闲聊,商贩们在市场用普通话讨价还价。
这些语言犹如五彩斑斓的调色盘,为小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除了语言,祥云小镇的民俗风情也独具魅力。
这里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元宵节时,人们会制作灯笼,欢庆团圆。
端午节时,家家户户包粽子、赛龙舟,热闹非凡。
中秋节时,人们赏月、吃月饼,祈愿丰收和平安。
这些节日习俗传承千年,深深地烙印在小镇人民的心中。
在饮食方面,祥云小镇也有其独特的民俗风情。
这里的居民善于利用当地丰富的食材,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美食。
比如,腊肉、糍粑、酸辣土豆丝等,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逢节日或亲朋好友相聚时,人们都会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菜,共享美食的快乐。
此外,祥云小镇的服饰民俗也别具一格。
这里的居民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活动,会穿着不同的服饰。
在重大节日或庆典时,人们会穿上华丽的民族服饰,翩翩起舞。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民族文化,也展现了小镇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除了以上所述,祥云小镇还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活动。
如每年一度的桃花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桃花盛开的美景;还有每年举办的庙会,人们会在这里进行各种传统手工艺展示和民间文艺表演,传承和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祥云小镇的语言种类和民俗风情是其魅力之源。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小镇独特的人文景观,为游客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地方。
中国56个民族各自的节日、民俗、语言文字以及饮食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打鬃节�D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禁忌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习俗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quot赛拜努quot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quot他赛拜努quot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
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宗教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节庆传统节日有quot白节quot、祭敖包、那达慕等。
白节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quot白月quot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语言民俗包括民间语言和语言民俗是指在特定地区或特定社群中形成并使用的语言的习俗和规范。
这些习俗和规范可以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用语等方面,并且往往与当地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密切相关。
民俗可以反映特定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全球范围内,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民俗,下面将介绍一些代表性的语言民俗。
首先,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继埃及象形文字之后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字。
汉字不仅具有表意的作用,还有象形和指事的特点。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许多表现力丰富的字词和习惯用语。
例如,中国人常常会用“万事如意”,“身体健康”等来祝福他人。
而“岁岁平安”,“阖家幸福”等则是常用的年节祝福语。
这些语言民俗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平安和幸福的追求。
另外,中国各地方言也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民俗之一。
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定语言和方言。
例如,四川方言中常用的“哪个”的发音类似于“奈个”,而广东方言中常用的“吃饭了吗?”会变成“食咗饭未?”这些方言的存在反映了中国的地域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此外,日本的敬语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民俗。
日本人有着丰富的敬语用法,他们在与长辈、上司、客人以及特定社交场合交流时都会使用不同的敬语。
例如,对于长辈或上级,普通的“谢谢”可能会变成“非常感谢”,对于师傅或老师,普通的“你好”可能会变成“非常尊敬的您好”。
这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使得日本社会文明有序,也体现了日本人对传统和家庭价值的尊重。
此外,印度的多语言环境也是一个有趣的语言民俗现象。
印度有上百种语言,印地语和英语是在整个印度国内广泛使用的语言,但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色的语言和方言。
人们在交流时会使用多种语言切换,以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和对方的背景。
这种多语言环境体现了印度的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
总之,语言民俗是一个丰富多样的主题,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俗和规范。
这些语言民俗反映了人们对于礼仪、教育、家庭等方面的关注与重视。
传统民俗知识
1. 节日习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习俗,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祈愿。
如春节的年Beast习俗、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赏月祭月等等。
这些习俗往往与农时相关,寄托着人们对丰收、平安的美好祈愿。
2.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人们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包括对山川、日月星辰、动植物等的膜拜。
如拜祖先、拜神树、拜太阳等,这些信仰凝聚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3.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品等。
如皮影戏、木偶戏、剪纸、刺绣等,都是人们在劳作生活中创造的精神文化瑰宝。
4. 民间技艺
世代相传的民间技艺,如中医药、风水堪舆、造纸术、酿酒技艺等,凝聚了祖先的智慧结晶,对现代生活也有重要意义。
5. 民俗语言
民俗语言包括谚语、歇后语、地名、人名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
传统民俗知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保护和传承好这些民俗知识,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认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和南美洲国家的语言和民俗文化传统是否有异同?在全球化的当下,各国文化交流与融合越来越普遍,中南美洲国家与中国也不例外。
语言和民俗文化传统是构成一个国家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中国和南美洲国家的语言和民俗文化传统是否有异同?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个问题。
一、语言传统1.中文和南美洲语言在语言方面,中国和南美洲国家显然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中文是一种词汇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的语言,说中文的人可以通过繁体字和简化字来交流。
而南美洲国家的语言种类多样,通用语言有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这些语言可以通过拉丁字母来书写。
另外,南美洲国家印第安部落语言也占一定比例。
2.语音和语调在语音和语调方面,两个地区的语言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中文语调规矩多样,有六声和四声之分,语音比较清晰。
而南美洲国家的语言重音和语调变化较强烈,语音较为自然。
这也造成了在交际中交流的一定障碍。
二、民俗文化传统1.节日活动在民俗文化传统方面,两个地区的节日活动也有所不同。
中国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而南美洲国家则有狂欢节、圣诞节等盛大的节日庆典。
这也反映了两个地区文化传统的不同。
2.习俗和信仰在习俗和信仰方面,中国和南美洲国家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有饮茶、太极、东方古书画等诸多传统文化形式,而南美洲国家则有迷幻物质的使用、占星学等宗教信仰。
两个地区的文化习惯既有不同的启示,也反映了两个地区的历史传统。
3.饮食文化在饮食文化方面,两个地区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长达多年的历史,注重养生和全面营养,体现中国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南美洲国家的饮食文化则更注重色香味的呈现和美食享受。
饮食文化也是地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和南美洲国家的语言和民俗文化传统确实有着不小的差异。
两个地区虽然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但也能通过文化交流和融合来增进相互的了解和认识。
这样不仅有利于推动两个地区的发展进步,也有助于增强地区之间的文化互动和交流。
语言和民俗
文学院对外汉语0911班张晶 09134110
摘要:本文论述了语言和民俗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它们都有地方性和民俗性,同时还有相互渗透的关系,语言还可以考证民俗。
关键词:语言;民俗;区别;联系
一、民俗和语言的区别
民俗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定地区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中相沿而成的一些表现在生产活动、交换方式、家庭和社会组织、婚丧嫁娶、节日庆祝、文学艺术活动以及服饰用具等方面的惯例。
各种民俗现象千差万别,但大体都有一下共同特点:1、它们是社会集体的现象,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
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或发起,也要经过集体长时间的效仿和履行,才能相沿成习。
2、由于它有集体性,因此,它不是个别性的,而是类型性的或模式化的。
3、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扩布的。
4、它们都具有符号性。
一定的民俗形式都包含有一定的意义,这种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规范作用。
语言也是一种习惯。
民俗所具有的上述的四个特点,也是语言所具备的。
但是二者仍是有区别的。
1、语言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诉诸人们的听觉,而民俗则是一种行为符号系统,主要诉诸人们视觉。
2、语言系统较为严密,民俗则比较散漫。
3、语言具有生成性,是人的一种能力,民俗不具备这一特点。
4、语言系统稳固性强,民俗的稳固性不如它。
社会的急剧变化只能在语言中留下痕迹,一般不至于使语言体系消失,而某些民俗却能因社会变动而失传,或失去原来的意义。
二、语言和民俗的联系
(一)相互渗透的关系
语言是无处不在的,它必然活跃在民俗领域。
因此民俗事项必然要在语言中有所表现。
著名历史一比较语言学者帕默尔在其论著《语言学概论》中提出“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种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这一点现在是十分清楚的了。
”以文化视野研究语言的文化语言学代表人物申小龙在其论著《文化语言学》一书中专用一个章节, 从(1) 语言是
民俗的基本视野; (2)语言是民俗的灵魂;(3) 语言是民俗历史的索引;(4) 语言是民俗心理的镜像;(5) 口承语言民俗对社会事象的广泛参与;(6) 语言与民间文学;(7) 文化样式的民族性与人类普同性;这七个方面阐述了语言与民俗的密切关系,他注重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文化功能的独特视点, 极大地开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
(二)都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
民俗具有地方性、民族性,与民族相联系的独特词语和句子也有地方性、民族性。
民俗文化语义学一一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国俗语言,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 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 具有民俗文化特色。
语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 要依赖民族文化背景, 才能理解词语的含义。
如:如同语言的其他修辞手段一样, 实物颜色词往往也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中国人习惯用“米色”描写一种淡黄色, 因米是中国人的主食之一, 而英国人以c ream 或c reamy以及butteres yellow (黄油色) 来表达这一颜色, 因为奶油和黄油是他们的普遍食物。
英国从法国波尔多(Bordeaux)进口一种著名的红葡萄酒一clare t,英语中就常用clare t一red 代表一种紫红色, 中国老百姓对此酒很陌生, 汉语中也没有这个实物颜色词。
(三)语言可以考证民俗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急剧变化,人们的观念也会有所变化,当有些旧的民俗消失了,总的趋势是反映这种民俗的词语逐渐消失,但是有些作为民俗符号的方言词语并未完全消失,它们仍活在口语当中,或者保留在文献中,这些宝贵的方言和资料就可以为考证消亡了的民俗提供证据。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就语言与民俗的关系而言,民俗与语言学这两个相关学科的学者们都认同二者的密切关系, 显示出语言映射民俗,民俗渗透于语言的方方面面这样一个共识。
而且,国俗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风俗文化语义。
旧的民俗的消亡可以依靠文献中的文字或者方言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