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讲稿:第六讲 语言民俗民间文学(优选.)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精华讲稿:第六讲语言民俗民间文学第一篇:精华讲稿:第六讲语言民俗民间文学第六讲语言民俗/民间文学一、语言民俗的含义(一)含义语言民俗:指民众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在特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口头文学、口头习用语汇,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具有艺术性的表达习惯和行为方式。
又称“民间口头文学”或“口碑文学”。
这类民俗产生于人类文明的最早时期,是民众为交流信息、抒发情感而进行的智慧表达。
二、语言民俗/民间文学的特征(一)口头性:一种表演的模式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的存在形式。
在过去,民众不可能享有文字,不能运用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他们从事的文学活动只能停留在口头语言的层面,人们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口传心授”是民间文学生存和展现的必需方式,它由此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具体情境。
民间文学的口头交流是通过方言来进行的,不同地域的方言,会带来不同的交流效果。
任何民间文学作品,只有用其流传地的方言进行演说,才能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而用普通话或其他地方方言演说(唱),必然减弱其原有的艺术魅力。
当代著名的民俗学者理查德鲍曼从口头讲述事件自身出发,认为口头艺术是一种表演,在《Vetbal Art as Performance 》一书中,他说:从根本上说,表演作为一种口头语言交流的模式,存在于(表演者)对观众承担着展示自己交际能力的责任。
这种交际能力依赖于能够用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说话的知识和才干。
他的表演理论为我们认识口头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口头文本与书面文本的关系:(二)集体性:演说者与观众的互动集体性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并具有集体性的思想情感和为某一集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1)集体性的表现:创作和流传方式上: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是在集体活动的场合,你与句我一句地完成创作的;先由个人完成作品的雏形,其后在流传过程中由众人加工和再创作。
(2)表现在民间文学的内容上——反映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
民间⽂学第⼀章绪论1.民间⽂学的范围:(1)散⽂类:神话、传说、故事、歇后语(2)民间韵⽂类:民歌、长诗、谚语、谜语、绕⼝令(3)说唱类:曲艺、⼩戏2.民间⽂艺学的性质(1)民间⽂艺学的学科性质民间⽂艺学是专门研究民间⽂学的学科。
从学科性质上来看,它是⼀门既有交叉性⼜具有独⽴性。
交叉性:A.民间⽂艺学与民俗学关系密切。
民俗学是⼀门研究民间⽣活⽂化传承的学科;民间⽂学是⼀种集体传承的⽣活⽂化,因此民间⽂学是民俗学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B.民间⽂艺学⽐⼀般⽂艺学更需要历史学的帮助。
不了解⼈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了解特定民族与地区的⽂化史、⽣活状况,许多民间⽂学作品的内容就难以理解。
C.民间⽂学与民族学也有很⼤的关系。
处于前⽂字社会阶段的民族,他们的历史⽂化依靠⼝头代代相传。
因此,民间⽂学也是民族学的⼀个重要分⽀。
D.民间⽂艺学也要紧紧依靠语⾔学,因为民间⽂学是以⼝语为载体的。
不了解语⾔的规律,就不能完全解释民间⽂学独特的语⾔艺术。
E.民间⽂艺学还与哲学,⽂化⼈类学,社会学等关系密切。
独⽴性民间⽂学是⼀种特殊的⽂艺学,它有⾃⼰的研究对象、⽬标和研究⽅法。
尽管它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借鉴它们的⽅法和成果,但民间⽂艺学毫⽆疑问是⼀门独⽴的学科。
(2)民间⽂艺学的国际性英国学者汤姆斯与1846年⾸先提出了民俗这⼀学科名词。
20世纪初,⽇本学者柳⽥国男提出了“重出⽴证法”,研究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的那些情节,分析其基本核⼼与变化的部分。
柳⽥国男也提出了“⽅⾔周圈论”,认为距离⽂化发达的城市越远,⽅⾔和民俗也就保存越多,为民间⽂学的传承规律寻找依据。
3.民间⽂学的性质(1)民间⽂学属于⽂学的⼀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学、通俗⽂学相并⾏的⼀门独特语⾔艺术。
(2)民间⽂学是⼀个民族世代传承的⾮物质⽂化遗产,是民族⽂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间⽂学是⼀个民族各个阶层的共同创造,主体上还是下层⼈民的作品。
(4)民间⽂学与静态的物质⽂化遗产不同,它是⼀种“活”着的、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着新鲜⽣命⼒的⽂化现象。
绪论一、关注民间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民间传统文化包括非物质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有实体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社区、各族群或个体世代相承的、尤其是口传心授的各种文化表达、民俗生活、本土知识和传统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空间。
(一)长期以来,对于传统的漠视,使我们吃了不少苦头,这样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辨析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
(二)中国的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美德,面对这种趋向单一的文化模式,有必要挖掘和发扬中国历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世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关注和珍爱,从外部影响到我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态度。
(四)从文化功能的角度看,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凝聚力。
二、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1)民间文学是一种单纯朴素的文学样式,这主要是由于它用口头方式反映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大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情歌:想你想你真想你,请个画匠来画你。
把你画在眼珠上,看到哪里都有你。
民谣: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2)民间文学是一种表演性的文学样式。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体现为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欣赏刘三姐山歌《只有山歌敬亲人》三、民间文学的分类(一)民间散文作品。
包括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笑话等。
(二)民间韵文作品。
包括民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三)民间曲艺和民间戏曲。
包括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民间小戏等。
四、民间文学的价值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性质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一、民间文学在内容方面的特性——直接人民性(一)民间文学主要表现民众思想感情和愿望。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志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民间文学概论授课大纲第一讲导论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二.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三.民间文学的范围四.民间文学的性质第二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一.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二.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三.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四.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第三讲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其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一.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多重价值1.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2.民间文学的多重价值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1.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哺养2.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第四讲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搜集、记录与整理一.田野作业的形式与规则二.田野作业中的全面搜集三.田野作业中的忠实记录四.田野作业资料的整理与科学写定第五讲神话一.神话界说与起源二.神话分类三.神话的基本特征四.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第六讲民间传说一.民间传说概说二.民间传说的分类三.民间传说的特征四.民间传说的价值及其研究第七讲民间故事一.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二.民间故事的特征与价值三.故事家与民间故事的传承四.民间故事的研究问题与故事学研究方法第八讲民间歌谣一.民间歌谣的概说二.民间歌谣的分类三.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与功能四.歌俗、歌节与歌手第九讲民间叙事诗一.民间叙事诗的概念二.民间叙事诗的分类三.民间叙事诗的特征四.民间叙事诗的研究第十讲史诗一.史诗的定义与意义二.史诗的分类三.史诗艺人与史诗传承第十一讲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一.谚语二.谜语三.歇后语第十二讲民间说唱一.民间说唱概说二.评书与评话三.快书与快板四.相声第十三讲民间小戏一.民间小戏的概念、类型与源流二.民间小戏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三.民间道具戏第十四讲民间文学研究一.国际性的学术研究领域二.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流派及其方法三.民间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一参考文献1.《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2.《民间文学作品选》(上、下),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上海文艺出版,1980。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主题——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我们的历史记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它如同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一、民间文学的内涵与价值民间文学,顾名思义,是民间口头创作和流传的文学形式。
它包括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戏曲等多种形式。
这些作品大多产生于民间,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具有以下特点:1. 口头性:民间文学主要通过口头传承,代代相传。
2. 民族性:民间文学反映了各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
3. 民间性: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
4. 通俗性:民间文学语言通俗易懂,易于传播。
民间文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价值:民间文学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2. 文化价值: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3. 教育价值:民间文学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意义,对人们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4. 艺术价值:民间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民间文学的魅力民间文学的魅力无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艺术形式:民间文学以口头创作和流传为主,形式多样,如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 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文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道德和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3. 生动的故事情节:民间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普及性:民间文学通俗易懂,易于传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三、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学呢?1. 加强民间文学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民间文学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民间文学的保护机制。
民间⽂学民间⽂学⼀.名词解释1.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飞的⽅法。
国际上将这种⽅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分类编⽬的⼀种分类⽅法。
2.⼝头性:⼴⼤民众⽤⼝头语⾔进⾏⽂学创作,并在⼝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学⼝语化的表达⽅式和⼝⽿相传的传播⼿段,这就是民间⽂学的⼝头性3.传承性:传承性⼜称传统性。
在发展过程中,民间⽂学⼀⽅⾯在不断变化,另⼀⽅⾯⼜存在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万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民间⽂学作品的这种相对稳定特征极为民间⽂学的传承性。
4.神话:是⼈类共同体(⽒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种以超⾃然形象为主⼈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它既是⼀种经典性的⽂学体裁,也是远古⼈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5.太阳神话学派:英国语⾔学家麦克斯·缪勒运⽤语⾔学的⽅法研究神话,他对欧洲雅利安语族的神话作了系统的⽐较研究。
认为神话是由于语⾔的历史演变使得其意义隔膜⽽形成的,并推证出雅利安语族神话最初指向都与太阳崇拜有关,因此⼈们⼜称之为“太阳神话学派”,其代表作为《⽐较神话学》。
6.英雄史诗:叙述与部族、民族和国家(或地⽅政权)的形成与发展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上的英雄⼈物传说的诗作。
主要特征是以⼀个或⼏个英雄⼈物的历史活动为中⼼,展⽰⼴阔的社会⽣活。
7.花⼉:流⾏于⽢肃、青海、宁夏⼀带,形式特别,⼜有多种流派,因⽽引起了⼈们浓厚的研究兴趣。
花⼉既是⼀种格律体民歌,其结构形式⼜富于变化,以⼤体押韵、上下两节句式和节奏的均衡对称来造成优美和谐的格律,于变化中构成具有统⼀风格的调⼦。
花⼉主要分为“河湟花⼉”和“洮岷花⼉”两⼤流派。
8.民间⼩戏:是由劳动民众集体创作并演出的⼀种有歌有舞、有唱有⽩、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型综合艺术,属于代⾔体。
民间文学讲义民间文学讲义提纲说明1. 提纲仅供大家参考,并非所谓“标准答案”。
2. 提纲中如有错误,请直接向郑老师反映。
3. 提纲只供选课生使用,请勿扩散。
绪论绪论部分初步清理关于民间文学的一些错误看法,就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树立起基本的观念。
歌本与演唱歌本常宁塔山瑶族乡的“冈介”活动常宁塔山瑶族乡的“冈介”活动“冈介”录像片段“冈介”表演现场要点口传文化(oral culture)文化传统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罗伯特·雷德菲尔德钟敬文的文化分层生活文化文化展演狂欢化钟敬文先生的文化分层文化的范围很广泛,层次也不单一。
它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综合体。
我向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主流。
首先是上层社会文化,从阶级上说,即封建地主阶级所创造和享有的文化;其次,是中层社会文化,即城市人民的文化,主要是商业市民所有的文化;最后,是底层社会的文化,即广大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
(88年)——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自序》生活文化:一个关键词民俗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2年)——钟敬文《民俗学及其作用》生活文化是“民族的基层文化”、基本文化。
不过,它应被理解成生活世界意义上的基层文化,是经典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基础。
(94年)——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P142生活文化概念的学术意义如果我们认真注意到民俗的生活形态,我们就有可能更加现实地认识民俗的广泛存在。
从生活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民俗构成了人的日常性活动、日历性活动和人生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民俗是人基本的生活世界的基本构成。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P170要点阈限(threshold)阈限意指所有间隙性的或模棱两可的状态,这个概念与维克多·特纳的作品,以及他所拓展的阿诺德·范·盖纳普的原创观点是分不开的。
【民间文学】(宋雯)【绪论】★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的范围★民间文学的性质★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期传承发展的语艺术。
它是该民族生产生活、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该群体的历史、科学、宗教等知识的总结,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是该群体创造并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总而言之,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1、散文类: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童话、笑话等。
2、韵文类:民间歌谣、民间长诗、史诗、谜语、谚语、绕口令等。
3、韵散兼有类(民间说唱):民间曲艺(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等)。
民间小戏等。
(三):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俗文化属性。
(1、与民间生活紧密相联。
2.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2、文艺属性。
(文学性、表演性)(四):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1、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
2、休闲娱乐。
3、传授知识、实施教育。
4、是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资料。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1)、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1.作者。
2.传承方式3.和生活的联系。
4.功能。
(2)、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互相关联,由浅层到深层三个层次。
1、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大众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也决定了最基本的审美趣味。
3、表现手法上民间文学对作家的影响:在表现手法上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多有继承,民间文学表现手法最富特色的在于比兴的发明和运用3、民间文学在语言运用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作家在长期接触民间文学的过程中娴熟地运用民间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民间通俗语言,创作诸多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接近民间文学的作品。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1、对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①、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保存和记录:﹡苗、瑶、畲三族始祖神话《盘瓠子孙》最早记录在晋干宝《搜神记》中,以后在《后汉书》,《魏略》等书都有记录。
第六讲语言民俗/民间文学一、语言民俗的含义(一)含义语言民俗:指民众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在特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口头文学、口头习用语汇,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具有艺术性的表达习惯和行为方式。
又称“民间口头文学”或“口碑文学”。
这类民俗产生于人类文明的最早时期,是民众为交流信息、抒发情感而进行的智慧表达。
二、语言民俗/民间文学的特征(一)口头性:一种表演的模式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的存在形式。
在过去,民众不可能享有文字,不能运用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他们从事的文学活动只能停留在口头语言的层面,人们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口传心授”是民间文学生存和展现的必需方式,它由此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具体情境。
民间文学的口头交流是通过方言来进行的,不同地域的方言,会带来不同的交流效果。
任何民间文学作品,只有用其流传地的方言进行演说,才能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而用普通话或其他地方方言演说(唱),必然减弱其原有的艺术魅力。
当代著名的民俗学者理查德鲍曼从口头讲述事件自身出发,认为口头艺术是一种表演,在《 Vetbal Art as Performance 》一书中,他说:从根本上说,表演作为一种口头语言交流的模式,存在于(表演者)对观众承担着展示自己交际能力的责任。
这种交际能力依赖于能够用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说话的知识和才干。
他的表演理论为我们认识口头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口头文本与书面文本的关系:(二)集体性:演说者与观众的互动集体性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并具有集体性的思想情感和为某一集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1)集体性的表现:创作和流传方式上: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是在集体活动的场合,你与句我一句地完成创作的;先由个人完成作品的雏形,其后在流传过程中由众人加工和再创作。
(2)表现在民间文学的内容上——反映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
一般来说,民间文学都具有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较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因而由民间文学作品可以体察民众生活和思想的实况。
(3)表现在特定群体/集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三)变异性:表演活动的不可复制刘魁立说:民间文学的一个本质性的创作机制,在于它不是一次完成、一劳永逸的过程。
它似乎没有绝对的定本。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两个传三,我嘴里生叶,他嘴里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变异性存在的条件是演说者不受完全固定文本的限制;当演说者依据固定文本演说,他们就成为复制者而非创作者,相应地,被演说者的作品再也不会出现真正的异文,因为文本已被固定化和单一化了人们的记忆。
(四)传承性:演说模式的相对稳定民间文学的变异和传承是相辅相成的,它只能在口头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发生变化,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增多异文,另一方面又趋于模式化。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实际上指的是演说模式的相对稳定,落实到文本,就是“叙事范型”或“故事范型”的相对稳定。
在口头传统中存在着诸多叙事范型,无论围绕着它们而建构的故事有着多大程度的变化,它们作为具有重要功能并充满着巨大活力的组织要素,存在于口头故事文本的创作和传播之中。
★思考: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语言民俗按照其内容和传承表现来划分,这种社会生活民俗事象可以划分为讲述、歌唱和讲唱等三类。
所谓讲述语言民俗,指的是依靠叙述性口头语言进行传播和继承的一类语言民俗事象,主要神话、传说、故事和熟语等四种不同类型。
三、神话概述㈠神话界说1、神话作为语境的定义:以祭司为中心的文化综合体2、神话作为文本的定义:以神格为中心的语言艺术(二)神话类别按题材或内容划分:①自然神话:是指关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神话。
开天辟地神话(创世神话):原始人所想像的关于客观生活环境如何形成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万物的创造等内容,这类神话也被我们称为创世神话。
人类起源神话:是关于人类最初怎样生成、来自何处的神话。
洪水再生神话: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生息的故事。
自然万物神话:指原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幻想,对天地间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万物的成因与来历作出解释。
这些神话可以归为几个主要类别:日月神话、雷电神话、四季神话、动植物神话。
②人文神话,或者叫社会生活神话:是反映远古时期社会生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神话。
文化发明神话:是原始人关于自己生活中所使用的重要物品或技术的发明过程的神话。
部落战争神话:讲述氏族社会各部落战争的神话。
民族族源神话:是各民族讲述自己的民族或部落的始祖、来源以及民族迁徙的神话。
(三)神话的基本特征:㈠从艺术本体看,神话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多维性:神话最主要的艺术特质是语言的叙事艺术,神话具有综合艺术的多维性。
㈡从传承主体看,神话具有民族性:神话是一个民族童年生活的写照。
特定群体的神话会随着这个群体的延续而逐渐上升为一种独特精神,成为特定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文化标识、经典形象。
㈢从功能上看,神话具有神圣性:最首要的意义是讲述和接受特定神话的氏族或部落将其视为自己的真正历史。
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被奉为神圣的真实和具有绝对权威的现实规范。
㈣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艺术创作所依赖的思维机制是以整体和直觉为认识方式的神话思维。
(四)中国古代神话概述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神话最显著的演变结果便是它的历史化、寓言化和宗教化。
中国古代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中华民族祖居黄河流域,早熟而富于理性,重实际而黜玄想;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不语“怪力乱神”;中国古代历史家注重考信于“六艺”,对神话不讲或将其改为历史。
中国神话古籍主要有:《山海经》《淮南子》《列子》《穆天子传》等书。
四、传说概述(一)民间传说概说㈠民间传说的界定:学界对于传说的界定大致有两种看法: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民间传说又俗称“口碑”,是一切以口头方式讲述生活中各种各样事件的散文叙事作品的统称。
与广义传说概念的宽泛性不同,狭义的民间传说是指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性散文体叙事。
根据目前我国传说学理论研究进展,我们可以将这一界定充实表述为: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在民间传说种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二)民间传说的分类㈠民间传说的分类方法1.按照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划分可分为古代传说、近代传说、当代传说等。
同时,每一类传说还可以再细分,例如,古代传说可以依据朝代划分为秦代传说、隋唐传说等。
但是,我们知道,口头创作与传承的文学是很难准确判定其产生年代的,所以这种分类法是有局限性的。
2.根据传说所讲述内容的性质划分将传说分为三类,即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
每一个大类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地方风物传说可以细分为山川名胜传说、物产传说、动植物传说和习俗传说等几个小类。
目前,这种分类方法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3.根据传说在表述方面的特点和功能划分把传说分为描述性和解释性两大类:描述性传说以叙述人物的事迹为主,主人公大都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或在作品中被特别声明为历史上的实有人物。
解释性传说是以事物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对山川名胜、风物特产、动植物及民间风俗习惯等的名称、特征之由来做出某种解释,解释的过程构成有头有尾、有人物、有事件的故事。
民间传说的分类:目前,在中国民间文艺学界比较通用的传说分类方法是,按照传说讲述内容的性质进行划分。
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学者近年来关于传说分类研究的整体思路和宏观构想。
因此,我们将沿用这种分类方法,把民间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事件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三个类别。
1.人物传说人物传说是以历代社会生活中实有其人的著名人物为中心,通过艺术加工、幻想、虚构等手法,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或遭遇等的传说。
在中国民间传说里,人物传说的十分发达、成熟。
根据传说种人物身份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六种类型:⑴神仙传说⑵文人传说⑶巧匠名医传说⑷帝王将相传说⑸起义英雄传说⑹政治历史人物传说2.历史事件传说历史事件传说,也称为史事传说,是以历史事件为叙述中心的传说。
这类传说往往与人物传说有所交叉,但是两者各有侧重,史事传说重在记事,而人物传说重在记人。
史事传说在描述历史事实的同时,也刻画历史人物,但这些人物多是普通的百姓,并且在传说种反映的是集体性的群众英雄;而人物传说种的历史人物往往是著名的人物。
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历史事件传说:⑴反抗外来侵略的传说⑵农民起义的传说⑶革命历史事件传说。
3.地方风物传说⑴山川名胜传说⑵物产传说⑶动植物传说⑷习俗传说(三)民间传说的特征㈠表述方式的“可信性”和主要情节的虚构性㈡故事情节的传奇性㈢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㈣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和流传演变中的成长性(四)民间传说的产生途径㈠以现实存在的事物为基点,进行自由的想像及虚构㈡将神话的情节和故事进行现实化和人格化的加工,是神话转为传说㈢将历史事实传奇化㈣将完全虚幻的故事粘附在真实的事件上(五)四大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白蛇传和梁祝传说。
五、民间故事:广义的民间故事指称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