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油田冀中坳陷勘探情况介绍47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4.83 MB
- 文档页数:47
冀中坳陷地层岩性油气藏分布特征本文通过对冀中坳陷地区地质特征分析,对不同坳陷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得出继承型坳陷勘探前景最好、勘探面积最大,偏移型坳陷勘探潜力居中,而早盛型坳陷成藏条件较前两者相对较差,同时指出沉积体系与构造背景配置在缓坡带、陡坡带和洼槽区等不同区带均可形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分布聚集区。
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发生岩性、物性及接触关系等变化强烈,有利于地层岩性圈闭发育。
标签:冀中坳陷;地层岩性油气藏;分布特征1、冀中坳陷构造特征概述1.1 区域地质特征冀中坳陷是华北油田的主要勘探区,其位于太行山隆起东侧、北依燕山隆起,东至沧县隆起,南达邢衡隆起,属于渤海湾盆地区西边的一个负向构造单元。
区内发育多个方向的断裂体系,其中北西向的徐水一安新构造变换带和无极一衡水构造变换带将北东向的坳陷分为北、中、南三区,各单元内油的富集程度相差很大,任丘古潜山油田就分部在本区内。
1.2 构造应力场分析及裂缝发育在构成流体的输导体系当中,除了大型的断裂系统外,还有不同地区发育规模不等的大量节理,而要想使液体及其所携带的元素能够运移到地表浅层,则新地层中的节理就尤为重要。
我们对整个坳陷进行了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和区域内节理的发育程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坳陷内主要以发育剪节理为主,张节理较少,构造弱化带连接性较好,变形介质在平面上的非均质性非常明显,剪应力值在平面上的分布较复杂,应力释放区与应力集中区互相穿插排列形成一系列应力变化梯度带。
这些应力集中区所围限的应力释放区,是极易造成裂缝发育的区带。
1.3 垂向上优势运移通道。
如果形成垂向上的流体运移通道,除了深切基底的大型断层系、局部的不整合面外,各地层中节理发育较好的重叠区域是另外的优选区域。
我们将各时期节理的优势发育区域和区内断裂发育地带进行叠合,该区以断裂为主,多期节理相叠加的地区是较好的垂向运移连通区;只有节理发育区相叠合的为中等运移通道,若两种类型的构造均不发育,则垂向的流体运移能力就较差了。
冀辽坳陷中-上元古界原生油气远景一、问题的提出中-晚元古代的冀辽坳陷主体位于现今华北北部,与内蒙隆起、五台隆起、渤海-内黄隆起相邻(图1),面积约70000km2,包括蓟县、凌源及沈东3个沉积凹陷中-上元古界最发育,厚9000余米。
中-上元古界自下而上分三个系。
长城系:包括以石英岩为主的常州沟组,以黑色页岩为主的串岭沟组,以含砂白云岩为主的团山子组,由石英砂岩夹白云岩组成的大红峪组以及以白云岩为主的高于庄组。
蓟县系:包括以泥质白云岩为主的杨庄组,以巨厚白云岩为主的雾迷山组,以黑色页岩为主的洪水庄组以及以含硅质和藻叠层的碳酸盐岩为主的铁岭组(该组顶部发育有风化壳)。
青白口系:下部为以暗色页岩为主的下马岭组。
中部为长龙山组,以海绿石砂岩为主,向上页岩增多。
上部为景儿峪组,由泥灰岩或泥质白云岩组成。
中-上元古界多属陆表海沉积,横向上岩性较稳定,但厚度有变化,垂向上则组成一个完整沉积旋回(由滨海到浅海,又由浅海到滨海)。
它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加里东与海西运动以升降作用为主,造成区域假整合。
印支-燕山运动具褶皱特点,形成了燕山台褶带的格局。
在渤海湾盆地内,华北(喜山)运动明显,引张应力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
后期断陷作用减弱,第四纪以来,逐渐演化为今日的构造面貌(图2)。
渤海湾盆地的冀中坳陷,已在中-上元古界找到了以任丘油田为代表的一些新生古储潜山型油气田。
近年来,在燕山台褶带的露头区发现了中-上元古界原生石油显示共41处,可分液体石油、稠油和固体沥青3种类型。
它们主要集中在铁岭组、雾迷山组和下马岭组;高于庄组仅见一处碳质沥青。
从区域分布看,冀北坳陷占主要比例,其次为宣龙坳陷。
密怀隆起和辽西坳陷也发现少量石油显示。
此外,冀中坳陷探井中长龙山组的含油砂岩及油斑砂岩,亦可能具原生性。
总之,这套时代距今800 ~1800Ma的巨厚沉积岩系,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具生烃潜力,因而可能存在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
这种条件通过前人及我们的一些工作,已经得到初步证实。
冀中坳陷复杂断块油气藏勘探技术彭先焰 王 权 高吉宏 张晓龙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冀中坳陷第三系以断块油气藏为主,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难度越来越大。
通过深化复杂断裂带成藏规律研究,加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引进、推广与应用,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复杂断块油气藏综合勘探技术。
该技术已在冀中坳陷复杂断块油气藏的勘探中成功应用。
关键词:复杂断块;油气藏;勘探难点;技术对策;冀中坳陷中图分类号:TE132.1+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03(2001)05-0040-031 复杂断块油气藏勘探难点断块油气藏是指油气在断块圈闭中的聚集,油气的分布和富集程度主要受断层形成与油气形成运移时间匹配和断层遮挡条件控制[1]。
冀中坳陷断裂异常发育,虽经多年勘探,仍有较大的剩余资源,但勘探对象却日益复杂,勘探难度越来越大。
这些复杂的勘探潜力区多集中在复杂断裂构造带上,对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¹断层发育,但断距不大,断裂组合复杂,构造解释难度大;º圈闭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断鼻、阶状断块、/屋脊0式断块、/墙角0式断块、地堑式断块、地垒式断块、反向断块、顺向断块圈闭等,对应形成多种油气藏类型;»含油层系多,纵向上,各个油藏沿断层呈/牙刷状0叠合分布,平面上,多套含油层系叠合连片,多为复式油气聚集区;¼油藏数目多,规模小,油(气)水关系复杂;½断块之间砂体横向变化大,沉积相研究、储集层预测难度大;¾有丰富的油源,畅通的油气运移通道,良好的储盖组合,优越的大构造背景。
2 勘探技术针对复杂断块存在的以上特点,加大了研究和勘探力度。
在勘探程度高,剩余潜力大,油气富集的老油区按照/立足富油凹陷、着眼有利构造,油田上下找油田,油田周边找油田,扩边、扩层、扩块,高部位出油低部位扩,低部位见显示追高点,中间见油层上下扩0的立体勘探思路¹,勇于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完善了一套适用于复杂断块油气勘探综合配套技术(图1)。
万方数据屑灰岩、中层状角砾岩、泥屑灰岩一钙质泥岩薄互层、块状泥质泥屑灰岩、块状云质泥屑灰岩、泥灰岩以及厚层泥屑灰岩等岩石类型对有效裂缝的形成较有利,但其有利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构造应力是影响裂缝发育的重要因素。
从裂缝的类型看,无论是水平缝还是斜交缝,都是微裂缝,大的裂缝不很发育,但是层间缝和高角度缝互相切割形成了网状缝,大大地改善了储集物性。
泥灰岩本身的孔隙也不发育,裂缝是其主要储集空间,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是区域构造应力。
分析认为,第三纪以来区域构造应力的方向为北东向,在这种应力的作用下,岩石滑动形成层间缝,并形成高角度的张性缝,从而改善了储集性能。
图1为晋116X和晋古13井依据成像测井资料提取的张性缝方位统计,产状与区域上应力缝产状基本一致。
图1裂缝产状与区域应力的关系Fig.1RelationshipbetweenfractureattitudeandregiOnalstrain3孔隙特征岩心裂缝实际上反映的是岩心上宏观裂缝的特征,对于微裂缝则由于受肉眼观察和分辨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统计不出来。
而有效孔隙度是通过测井解释方法获得的孔隙度数据,它实际上包括了宏观裂缝和微观裂缝以及孔隙的发育状况,因此它比岩心宏观裂缝的分析具有更高的准确度。
研究中经过大量薄片的鉴定以及岩性标定,并把岩性标定成果和测井解释成果相对比,得出了各种岩石类型和有效孔隙度之间的发育关系(表1、图2)。
由表1及图2可以看出,泥屑灰岩、泥质泥屑灰岩、泥屑灰质云岩总体对有效孔隙度的发育有利;角砾岩则具有较低的有效孔隙度。
彳巧‘,r中国石油勘探2。
07年第2期52表1岩性对有效子L隙度影响统计表TabeI1LithoIogiccharacterinfluencestatisticaIIistoftheeffectiVeporOsity有效孔隙度(%)岩石类型样品数排序最大最小平均钙质泥岩69.60.95.678钙质页岩2ll8.69.8l泥晶灰岩58.96.27.15泥屑灰岩912.337.44泥质泥屑灰岩20122.26.156泥屑云质灰岩77.23.65.77泥屑云岩145.18.92泥屑灰质云岩89.2O.98.323角砾岩929.6l3.669 万方数据图2岩石类型和有效孔隙度的关系Fig.2Relationshipbetweenrocktypesandeffectiveporosity4储层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4。
第28卷 第4期2005年12月东 华 理 工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Vol.28 No.4Dec.2005收稿日期:2004-12-15作者简介:林世辉(1979—),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冀中坳陷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林世辉, 龚育龄(东华理工学院,江西抚州 344000)摘 要:通过整理和分析53口井的系统测温数据和400余口井的试油测温数据,编制了冀中坳陷现今地温梯度分布图、折算了1000~5000m 深度的地温状况.结果表明,冀中坳陷的现今地温梯度一般为25.8~48.8C /km ,平均为32.414.2C /km 。
地温沿构造、断裂延伸的方向展布,分布范围与下伏的基底构造基本一致,主体以NNE 方向展布最为明显。
横向上,地温梯度呈现低—高—低相间分布的特点,这与区域地质构造的凹、凸、凹分布相一致;纵向上,随深度的增大地温梯度有减小的趋势。
关键词:冀中坳陷;地温场;地温梯度中图分类号:P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51(2005)04-359-06 地温场在油气生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油气生成源岩的成熟和油气的生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研究盆地的地温场,对探索油气资源分布规律、潜力评价及勘探开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Cao ,1989;Feinstein ,1996;王良书1989)。
在盆地地温场分析中,最基础和最首要的问题是获得可靠的、能代表传导型地热特征、反映自然状态下的地层温度资料(井温资料)和岩石热物性参数资料。
随着近年来渤海湾盆地区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钻井数量和钻探深度的增加,地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不断丰富,并且在勘探中,又有了相当数量的井温数据,尤其是深层井的测温资料,为地温场的进一步分析提供了新的资料来源。
本文基于冀中坳陷区大量新的井温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区的现今地温场得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冀中坳陷北部古近纪构造差异变形及控制因素苗全芸;漆家福;马兵山;时聪;倪强;李熹微;刘慧【摘要】基于三维及部分二维地震地质构造解释, 详细阐述了冀中坳陷北部各凹陷沉积序列结构、水平伸展量、基底沉降及主边界断层活动性.研究表明, 冀中坳陷北部大厂?廊固断陷 (带) 与武清?霸县断陷 (带) 为两个斜列的古近纪凹陷带, 二者在古近纪存在明显的差异构造变形.前者沉积地层为E1-2k、较厚的E2s4与E2s3及少量E2s2, 其中E2s4及E2s3顶部存在大角度不整合面;水平伸展主要集中于E2s4及E2s3沉积期且在二者沉积末期均存在明显的基底面抬升现象.后者沉积地层相对完整, 但以E3s1及E3d为主;水平伸展也主要集中于E3s1及E3d沉积期.本文探讨了冀中坳陷北部古近纪伸展构造变形主控制因素, 结果显示E2s4及E2s3沉积末期强烈火山活动所伴随岩浆上涌底辟作用为主导因素.岩浆上涌源于软流圈局部热隆升, 岩浆底辟作用引起大厂?廊固断陷 (带) 主控边界断层即大厂断层与大兴断层在E2s4及E2s3沉积末期弯曲变形, 上部沉积地层随之隆升遭受剥蚀.E3s1及E3d沉积期, 断层弯曲右翼的牛东断层、大北伊断层及河西务断层取代大厂断层及大兴断层继续活动, 控制了武清?霸县断陷 (带) .%Based on the 3D and 2D seismic interpretations, this paper elaborate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horizontal extension, basement subsidence and activity of the major boundary faults in the northern Jizhong Depression.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structure styles of the Dachang-Langgu and Wuqing-Baxian Sags in Paleogene are different.The strata of E1-2k, E2s4, E2s3 and E2s2 mainly deposited in the Dachang-Langgu Sag (s).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rge angle unconformities in the upper of E2s4 and E2s3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orizontal extension during the sedimentation of E2s4 and E2s3 membersand the obvious basement uplift in the end of E2s4 and E2s3 sedimentation as is revealed by basement subsidence analysis.In the Wuqing-Baxian Sag (s) , the E3s1and E3d are the main strata, and the horizontal extension mainly took place during the sedimentation of E3s1 and E3d.Our analyses reveal that the magma diapirism and volcanic activity in the end of E2s4 and E2s3 sedimentation are likely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ifferential deformation.It is proposed that the upwelling of asthenospheric mantle and the resultant magma diapirism led to the deformation of the Dachang and Daxing faults.The upper part of the sediments was denudated as a result of the deformation of the faults.The Niudong, Dabeiyi and Hexiwu faults experienced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during the sedimentation of E3s1 and E3d, and replaced the Daxing and Dachang faults.【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19(043)001【总页数】12页(P46-57)【关键词】差异构造变形;控制因素;古近纪;冀中坳陷北部【作者】苗全芸;漆家福;马兵山;时聪;倪强;李熹微;刘慧【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 河北任丘 06255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 河北任丘 062550;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 河北任丘 0625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0 引言渤海湾是一个新生代裂陷盆地(Allen et al.,1998; Ren et al., 2002), 除受伸展应力作用外还受到剪切应力作用(贾志斌等, 2003; 漆家福, 2004; Schellart and Lister, 2005; 曹忠祥, 2008)。
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申请理学硕士学位)黄骅坳陷中黄骅坳陷中、、北区北区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学科专业: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培养方向: 盆地构造解析盆地构造解析硕 士 生: 张福利张福利指导教师: 陈清华陈清华((教授教授))入学日期:2004年9月 论文完成日期:2007年5月Structural Feature and the Law of Oil-gas Reservoir Distribution in Middle-north area ofHuanghua DepressionThesis Submitted to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byZhang Fu-li(Structural Geology)Tutor:professor Chen Qing-huaMay May, , , 20020020077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石油大学或其他教学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签名:日期:.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国石油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学生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黄骅坳陷中、北区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张福利(构造地质学)指导老师:陈清华(教授)要摘 要黄骅坳陷是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一级坳陷之一,它的形成与演化有着与渤海湾盆地其它坳陷的相似之处,但又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构造位置,决定了它具有复杂的地质特点和特殊的地质规律。
冀中坳陷深县凹陷深南背斜构造带翼部精细油藏评价【摘要】深南背斜为冀中坳陷深县凹陷的主要含油构造,其核部勘探开发程度很高,而翼部勘探开发程度较低,因此我们通过强化沉积相研究,精细油层对比、深化地质认识,分析油藏主控因素、整体部署,选准突破点等手段,对背斜翼部开展精细油藏评价,落实有利钻探目标并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精细评价;冀中坳陷;深县凹陷;深南背斜;背斜翼部1 勘探开发概况深南背斜位于深县凹陷中南部,是一个夹持在衡水断裂与孙虎断裂之间的塌陷背斜(图1),背斜主体北西向展布,长约12km,宽约10km,有利评价面积200km2。
经过40余年的勘探开发,发现了古近系馆陶组、东营组、沙一段等三套含油层系,落实油气藏14个,含油面积12.4km2,上交探明地质储量xx吨。
图1 深南背斜勘探部署图深南背斜构造带自1978年开发至今,探明储量采出程度8.6%,综合含水达到73%,自然递减为14.8%,形式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发现新的规模效益储量。
2 精细油藏评价评价难点:目前找到的油藏主要分布在构造主体,而翼部聚油背景较差,圈闭有效性差,油水关系复杂,难以形成规模储量。
研究思路:区带整体研究,局部重点突破,多层系立体评价;以扩块、扩层为目标,深化老油藏地质认识,提出评价目标。
2.1 强化沉积相研究,精细油层对比,构建新的油藏模式图2 深南背斜北翼台10-泽65地层与地震特征对比图研究已经证实深南背斜构造带翼部断层发育,能形成复杂断块油藏模式。
通过老井普查,发现位于深南北翼的台12井东一段获工业油流,但无构造圈闭,低部位的台10井录井见含油显示,也无断层遮挡。
通过精细油层标定,砂层对比,认为台10井断缺台12油层,台10井显示层上倾尖灭,而台12井油层向南上倾尖灭,泽65井未揭示该套油层(图2)。
为了搞清该区的油藏模式,对该区地层进行沉积相分析,认为该区东一段为曲流河亚相沉积,深西断层上升盘为物源方向,砂体呈南北向展布,相互叠置但连通性差,砂地比15-25%,能形成泥包砂岩性圈闭,砂体被油源断层切断易形成构造岩性油藏,台12井就是该种油藏类型。
潜山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藏调研第一章综述第一节潜山的概念潜山(Buried hills)一词,较早见于赛德尼.鲍尔斯(Sidney . Powers)的论文《潜山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性》中(美国经济地质学,一九二二年第十七卷),后来,其它地质学家也使用了这一术语,如A . I .莱复生(Levorsen)在其《石油地质学》一书中就提到潜山,系指在盆地接受沉积前就已形成的基岩古地貌山,后来被新地层所覆盖埋藏而形成的潜伏山。
我国1982年出版的《潜山油气藏》(华北石油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1982)一书中提出,凡是现今被不整合埋藏在年轻盖层下,属于基底的基岩突起,都称为潜山。
它包括了后期由于基岩块体翘倾,所形成的基岩突起,都称为潜山。
还有一部分学者把潜山油气藏称之为基岩油气藏,如兰德斯(Landes,1960)认为基岩油气藏和一般油气藏的主要区别在于烃源层位于储层之上。
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定义为:基岩油气藏位于一个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下的比较老的基岩中,烃源层多数位于不整合面之上,但有少数烃源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下、储层之上,这种油气藏统称基岩油气藏。
第二节潜山的分类潜山分类有多种多样,主要有按成因、形态、岩性等来进行分类。
一、按成因分为地貌山、构造山和构造—地貌山1、地貌山:主要是受侵蚀作用形成的潜山,就是在上覆盖层沉积前,在不整合面上基底就存在地形上突起,并遭受风化、剥蚀、淋滤,后期被年轻的盖层埋藏形成的潜山。
这类潜山的储集体的孔、洞、缝一般都很发育。
2、构造山:主要是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潜山,就是上覆盖层沉积前,在不整合面上不存在或仅有微弱的地貌显示,主要是在盖层沉积期或沉积以后,由于构造变动产生的褶皱、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山或后成潜山。
其特征是潜山侵蚀面与上覆层产状平行,断棱或褶皱的核部是潜山的最高部位。
构造山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断块山和褶皱山,断块山在冀中坳陷较发育,褶皱山尚未发现。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马学峰; 杨德相; 王建; 曹兰柱; 田建章; 余雁; 钟雪梅; 刘海涛; 韩琪【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9(024)003【总页数】13页(P8-20)【关键词】地质条件; 资源评价; 勘探潜力; 石油; 富油洼槽; 冀中坳陷; 渤海湾盆地【作者】马学峰; 杨德相; 王建; 曹兰柱; 田建章; 余雁; 钟雪梅; 刘海涛; 韩琪【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550 前言冀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西部,勘探面积3.2×104km2,主要有饶阳、霸县、廊固等6个含油凹陷。
古近系的沙三段、沙一段为最主要的烃源层,新生古储和自生自储是发现储量最多、石油资源最丰富的成藏组合,冀中坳陷具有“环状富集、满洼含油,多类型、多层系复式聚集”的富集规律。
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对象埋藏更深、储层更致密、成藏更复杂,接替领域局限等问题凸显,需要新的理论认识指导油气勘探。
2003年以来,针对冀中坳陷富油凹陷的勘探实践,立足富油凹陷“洼槽聚油”理论新认识[1],在不断探索与总结所形成的油气勘探理论与富集规律的认识指导下,油气勘探在地层-岩性油藏和隐蔽型潜山等新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和新发现,展现了冀中坳陷广阔的勘探前景和持续发现规模储量的勘探潜力。
通过加强富油洼槽区勘探,马西、霸县及束鹿洼槽等获得规模整装储量发现;通过聚焦隐蔽型潜山油藏成藏机理和勘探技术的创新,发现了At1x井、Jg21井、Nd1井等10个高产高效潜山及内幕油藏,实现了潜山油藏的高效勘探与发现[2-3];通过积极推动致密油勘探,束鹿凹陷泥灰岩、砾岩致密油勘探获重要突破,钻探3口井均获工业油流,其中St1h井、St3井获高产。
这些油气勘探的突破引起了地质认识的变革,也对资源评价技术方法和资源评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近10年来,随着高勘探程度区石油成藏理论与认识的不断深化,第三次资源评价结果[4]与勘探进展、储量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增储的富油凹陷(区带)的三级储量已接近(或超过)地质资源量,增储上产领域及富油凹陷精细勘探都需要对常规、非常规资源潜力及分布规律重新认识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