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人格障碍
- 格式:ppt
- 大小:10.90 MB
- 文档页数:70
第九章人格改变(讲稿)第九章人格改变第一节人格改变的概念人格:是指个体在社会与生活环境中一贯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统一而稳定的各种特质的总称。
人格改变:是指人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显著而持久地发生改变,包括对情感、需求以及冲动的表达。
人格改变与人格障碍的区别:人格改变通常出现在成年后,是由于社会心理因素、脑部器质性疾病或严重的精神疾病引起人格异常;人格障碍则是儿童或青春期出现(18岁以前称为品行障碍),延续到成年,并非继发于其他精神障碍或脑部疾病;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单独将人格改变作为研究领域,但作为继发的精神症状,人格改变常出现于躯体、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中,影响患者本人或他人,甚至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值得重视和讨论。
第二节人格改变的影响因素现有的研究发现,影响人格改变的因素多集中在社会心理因素、某些精神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等。
一、环境因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客观环境对人格有很大影响。
以监狱服刑人员为例,监狱是特殊的封闭式环境,长期狱中生活使服刑人员必须调整自己来适应监狱环境,久而久之产生人格改变,出现“监狱人格”。
‘’监狱人格‘’表现为:1.被动服从,缺乏主见。
2.过度自制,谨小慎微。
当持续紧张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出现:1.当碰到一些负性生活事件,甚至一些小刺激,都可能导致负性情绪的爆发,出现强烈的攻击行为;2.出现悲观厌世情绪,甚至出现自杀行为;二、心理创伤人类一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压力事件,通过调动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及时调整,使自己的心理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很少破坏自己的人格稳定性。
但在某些严重的心理压力之下,有些人的人格稳定性会发生改变,导致人格改变。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由于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多数在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大多数人一年内恢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不愈而成为持久的精神病态和人格改变。
PTSD的主要表现为:1.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梦境,或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遭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2.持续性警觉增高;3.持续的回避;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5.对未来失去信心;PTSD的人格改变主要表现为:回避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事,避免参加可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去相关场所,对创伤经历中的重要情节选择性遗忘,对周围环境的普通刺激反应迟钝,对亲人情感变淡,情感麻木,出现社会性退缩,与人疏远,兴趣爱好变窄,对未来缺乏思考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