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
- 格式:ppt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40
芦花荡主要内容《芦花荡》是孙犁的小说,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芦花荡主要内容,供大家阅读!芦花荡主要内容《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芦花荡赏析景随情移情景相生《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这里,我们着重谈谈孙犁笔下的景物描写。
我们知道,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切忌游离地写景。
《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小说一开头,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及原文《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芦花荡》也是八年级语文人教版的一篇课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范文以及原文欣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阅读赏析中,品味语句的优美,把握作用;着眼于文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查找资料。
一些影片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创设问题,2分钟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小兵张嘎)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
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作者简介学生补充,板书巩固。
3分钟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1、边阅读边标出段序,并注意以下字词和词语解释阅读感悟,自主研讨。
15分钟提防疟子寒噤吆喝蹿仄飒飒泅水2、解释词语:转弯抹角: 悠闲:张皇失措: 月明风清:3、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
《芦花荡》赏析《芦花荡》原文: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
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睛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
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芦花荡》教案设计•相关推荐《芦花荡》教案设计(通用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芦花荡》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芦花荡》教案设计篇1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
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传奇老人。
二、整体感知全文1.师:《芦花荡》讲述的就是一个老英雄的传奇故事。
速读全文,概括这个故事。
2.师生交流文章记叙的要素,小结:文章记叙了一个无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负伤的大菱报仇的故事。
3.师:文中的无名老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读课文,说说他“奇”在何处。
教师示例:他“奇”在“将近六十岁”却不在家休息。
4.学生活动,交流:“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样样都行。
“奇”在敌人封锁严密,他却来去自如。
“奇”在他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奇”在他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奇”在他工作那么繁忙危险,他却始终是那么乐观和自信。
“奇”在他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5.教师小结:“老头子”“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自信而又自尊的性格。
三、分析人物形象1.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在课文旁写批注。
教师示例: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他的语言--(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希望能够帮到你!《芦花荡》教案篇1课型:教读研讨课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二、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课文《芦花荡》的基本内容。
1.2学习课文中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语言特色。
1.3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提炼主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课文中自然景色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芦花荡》的基本内容。
1.2学习课文中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1.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1.2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1.2学生分享对课文《芦花荡》的理解和联想。
2.自主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标注课文中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关键语句。
3.合作讨论3.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2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4.分析课文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色描绘,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4.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5.课堂讨论5.1学生针对课文主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6.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根据课文《芦花荡》,写一篇描绘自然景色或人物形象的短文。
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芦花荡》是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行军经历,通过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我国人民的英勇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学生分享对课文《芦花荡》的理解和联想。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芦花荡》教案篇一训练重点:复述故事情节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步骤:一课时1、导入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看看我们身边现在那些退休人员的生活吧。
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着这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头孙犁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魅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其名篇《荷花淀》。
《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评论界称之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茅盾评介:“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3、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正音、解词)浸提防尖利悠闲疟yo子疟疾寒噤n 蹿un 仄歪飒飒挂花泅i’水转弯抹角吆喝yo 张皇失措央告4、整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概述故事(芦花荡里生活着那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全靠一个近六十的不带枪的非常自信的老头子。
一次,她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一个女孩受了伤,他觉得丢脸,发誓要报仇。
他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竹篙痛打,消灭了十几个日寇。
老头子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5、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
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