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863.27 KB
- 文档页数:63
心理咨询师三级发展心理学:婴儿期2017心理咨询师三级发展心理学:婴儿期婴儿期(0-3岁)是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接下来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7心理咨询师三级发展心理学:婴儿期,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店铺!婴儿期(0-3岁)是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一、新生儿的发展(出生-1个月)是婴儿开始独立发挥生理机能、开始建立正常的生活节奏,发展维持生命机能的重要时期。
1、反射行为:一是具有明显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如食物(觅食、吮吸、吞咽)、防御(眨眼、呕吐、喷嚏)、定向(将头转向声源),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的必要的反射行为。
二是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
如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等。
出生后4-6个月消退。
无条件反射的意义:①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生存②有助于婴儿发展早期的社会关系③是建立各种条件反射的基础④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
2、生活行为模式:睡眠--觉醒时的活动(2-3小时)--啼哭。
啼哭的功能表现为:传递需求信息的交流手段、吸引成人照料的导向作用。
3、心理发生:把感觉、无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的产生做为心理发生的标志。
二、婴儿生理和动作发展1、大脑:可塑性和可修复性。
5岁。
2、动作发展(1)意义:①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婴儿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动作②是发展水平的指标③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④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2)主要动作:手的抓握技能(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①手的抓握动作的意义:a使婴儿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日益增加;b为认知发展奠定基础;c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②独立行走的意义包括:a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b扩大认知范围;c增加与人交往的主动性③遵循原则:头尾、近远、大小(大向精细动作)④影响因素: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持、环境提供的动作活动机会、成人激发婴儿掌握操作事物的技能和探究环境的愿望、母亲的抚养方式等。
埃里克森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论述
埃里克森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有自己的特征与任务。
以下是埃里克森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论述:
1. 婴儿期(出生-1岁):信任与不信任的阶段。
婴儿需要建立对母亲及环境的信任感,否则会变得孤傲与猜疑。
2. 幼儿期(1-3岁):自主与羞怯的阶段。
幼儿需要掌握自己的能力和独立性,否则会变得犹豫不决与羞怯。
3. 幼儿园期(3-6岁):创造力与罪恶感的阶段。
幼儿需要学习掌握语言和社交技能,并且对社会准则形成自己的理解,否则会变得怀疑和迷惑。
4. 小学期(6-12岁):勤奋与自卑的阶段。
孩子需要开始学习,并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且建立与同伴的关系,否则会变得沮丧和自卑。
5. 青少年期(12-18岁):身份与角色混淆的阶段。
青少年需要开始建立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并且自我探索,否则会变得迷失和自我怀疑。
6. 青年期(18-35岁):爱情与孤独感的阶段。
青年人需要开始寻找真正的爱情,并且选择自己的职业,否则会变得孤独和失望。
7. 中年期(35-55岁):生产力与停滞的阶段。
中年人需要通过工作和家庭来实现自己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且开始接受自己的变老,否则会变得焦虑和无能。
8. 老年期(55岁-死亡):自我吸收与绝望的阶段。
老年人需要回顾过去,感受自己的成就,并且接受死亡的现实,否则会变得怀疑和自我吸收。
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描述了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经历的一系列心理阶段。
这些阶段是相互关联的,每个阶段都以特定的冲突为核心,这些冲突共同构成了个人发展的核心问题。
以下是埃里克森的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包括每个阶段的冲突和主要特征。
一、婴儿期(0-1岁):信任对不信任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认识并信任照顾他们的人。
这个阶段的冲突是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婴儿需要感到安全和被照顾,以发展信任感。
如果这个阶段的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将会形成希望的品质,否则将形成恐惧的感觉。
二、儿童早期(1-3岁):自主对羞怯和疑虑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自主性,尝试新事物并表达自己的意愿。
这个阶段的冲突是自主与羞怯和疑虑的冲突,儿童需要感到自主和有能力。
如果这个阶段的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将会形成意志的品质,否则将形成自我怀疑的感觉。
三、学前期(3-6岁):主动对内疚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世界充满好奇,尝试探索并提问。
这个阶段的冲突是主动与内疚的冲突,儿童需要感到自由和被鼓励探索。
如果这个阶段的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将会形成希望的品质,否则将形成自卑的感觉。
四、学龄期(6-11岁):勤奋对自卑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上学,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这个阶段的冲突是勤奋与自卑的冲突,儿童需要感到自己有能力并取得成就。
如果这个阶段的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将会形成能力的品质,否则将形成自卑的感觉。
五、青少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寻找自我身份和价值观,尝试理解自己是谁以及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阶段的冲突是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青少年需要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受。
如果这个阶段的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将会形成忠诚的品质,否则将形成角色混乱的感觉。
六、成年早期(18-30岁):亲密对孤独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建立亲密关系,寻找伴侣并建立家庭。
这个阶段的冲突是亲密与孤独的冲突,个体需要感到与他人的亲密和联系。
第3章婴儿心理的发展3.1 复习笔记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儿童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一)身体的发育1.身高、体重的发育出生第一年,儿童身体发育非常快。
从外部指标看,出生后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厘米以上,半年后有所减慢,每月约增长1~1.5厘米,1岁时,身高可达70~75厘米。
体重增加得更明显,1岁时可达9~10公斤,等于出生时的3倍。
2.骨骼肌肉系统的发育婴儿的骨骼肌肉系统发育得也较快,从2~3个月开始,脊柱的四个生理性弯曲相继形成,肌肉的力量也不断增强,儿童逐渐能支撑住身体重量,逐渐能抬头、翻身、坐、爬、站,甚至能走上几步。
但婴儿的骨化过程远未完成,骨骼仍易变形,肌肉也易疲劳,所以让婴儿练习各种动作时,必须注意适时适量,不要过早让儿童坐、站,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1.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1)脑的发育①婴儿脑的发育比身体其他部位更快。
出生时头围约34厘米,1岁时可达46厘米左右,而成人的头围也不过55厘米。
②1岁儿童的脑重可达900克,比初生时增加了一倍多。
这是因为,婴儿脑细胞的体积显著变大,树突的分支增多,轴突变长,大脑皮层的厚度增加,因而婴儿的脑重增加了,皮层的沟回也增多和加深了。
(2)神经突起的发育神经突起的发育使神经突触的数量不断增加,这就为建立复杂的神经联系提供了可能。
婴儿的神经纤维开始了髓鞘化过程。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
神经系统各部分神经纤维实现髓鞘化的时间不同,较早完成的是感觉神经,其次才是运动神经。
在联络皮层各部分的神经纤维中,与高级智力活动直接有关的额叶和顶叶部分髓鞘化的过程开始得晚,大约7岁时才接近完成。
2.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婴儿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皮质兴奋机能增强明显表现为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清醒时间不断增加。
新生儿每日可睡20个小时,周岁时已减少到14个小时左右。
儿童心理发展五个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孩子在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各个方面逐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青年期。
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需求,理解这些特征对于儿童的教育和家庭关系至关重要。
首先,婴儿期是指出生后的头两年,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高度依赖他人的状态。
在婴儿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迅速,从仰卧位逐渐学会坐立、爬行和行走。
他们开始学习使用语言和表达自己的需要。
在情感上,婴儿期的儿童需要得到父母的安抚和安全感。
他们对亲近的人表现出亲密的联系,经常需要被抱起、拥抱或搂抱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接下来是幼儿期,从2岁到6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社交和语言技能。
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他们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角色扮演和玩具进行自我表达。
此外,幼儿期的儿童也会开始形成情感上的依恋,对父母和照顾他们的人有很强的情感依赖。
第三个阶段是儿童期,从6岁到12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认知和社交技能。
他们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他们也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网络,与同龄人交往并发展友谊。
此外,儿童期的儿童对学校和学习有更多的兴趣和参与度,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然后是青少年期,从12岁到18岁。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身体和情感上的剧烈变化。
他们的生理性别特征开始显现,并面临性成熟和自我认同的挑战。
青少年开始独立思考和决策,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掌控感。
他们对自己的同伴关系和社会地位非常关注,常常与同龄人形成群体。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塑造健康的人际关系。
最后一个阶段是青年期,从18岁到成年。
在这个阶段,年轻人开始独立生活和工作,并面临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他们需要适应大学或职业生涯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简述心理发展的阶段心理发展的阶段是指人类在不同年龄段中的心理发展过程。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人类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特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发展阶段,以及它们的特征和意义。
1. 婴儿期(0-1岁)婴儿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大脑和身体都还在发育中,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和成长。
婴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在这个阶段才刚刚开始。
在婴儿期,他们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也会表现出依赖、安全和情感需求方面的特征。
2. 幼儿期(1-3岁)幼儿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大脑和身体都已经开始发育,他们开始表现出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幼儿期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探索、学习、合作和社交方面的特征。
在这个阶段,孩子也开始逐渐形成自我身份和性别意识。
3. 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都已经进入了快速发育的阶段,他们开始表现出创造性、想象力和社交方面的特征。
在这个阶段,孩子也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独立性。
4. 学龄期(6-12岁)学龄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第四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都已经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他们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思考、决策和社交方面的特征。
在这个阶段,孩子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5. 青少年期(12-18岁)青少年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第五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已经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他们开始表现出探索、挑战、反思和自我发展方面的特征。
在这个阶段,孩子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心理发展的阶段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心理功能和技能,只有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个体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心理功能。
同时,了解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儿童发展8阶段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生命周期中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成长可以被划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心理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介绍这八个阶段,并探讨每个阶段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阶段:婴儿期(出生至18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并开始建立与父母和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亲密关系。
此外,婴儿还开始学会依赖他人满足基本的生理和情感需求。
如果父母能够提供安全和关爱的环境,婴儿会感到满足并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第二阶段:幼儿期(2至3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展自主性和独立性。
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做决策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同时,他们也开始发展语言和运动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求父母的支持和认可。
如果父母能够鼓励幼儿的自主性,同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限制,幼儿会发展出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第三阶段:学龄前儿童(3至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积极地与同龄人互动,并在游戏和角色扮演中发展社交能力。
他们也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如果孩子能够得到合适的社交经验和指导,他们将能够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学会尊重他人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发展学业能力和个人兴趣。
他们也开始掌握并应用道德规范。
此外,孩子在这个阶段还开始构建自己的身份,并与同龄人建立深层次的友谊。
如果孩子能够获得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他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学术压力和社会挑战。
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至18岁)青少年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在这个时期,个体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和独立性。
青少年需要与父母和其他青少年建立紧密的关系,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他们还需要解决自我认同和角色认同的问题。
如果青少年能够获得支持和指导,他们将能够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形象,并迈向成熟和独立。
第六阶段:早期成年期(18至29岁)早期成年期是一个自我探索和建立自己的生活的阶段。
年轻人在这个阶段面临着职业选择、个人关系和自我独立的挑战。
儿童心理学中的发展阶段理论在儿童心理学中,发展阶段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描述和解释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所经历的心理发展过程。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关键任务。
本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中的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阶段:婴幼儿期(出生至2岁)婴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自己和外界。
根据发展阶段理论,婴幼儿的关键任务是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关爱和亲近的环境对于满足婴幼儿的基本生理和情感需求至关重要。
此时,父母的陪伴和关怀有助于建立婴幼儿对于世界的信任感。
第二阶段:幼儿期(2岁至6岁)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开始发展基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根据发展阶段理论,幼儿的关键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和个体性。
幼儿开始探索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需要得到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支持和引导,以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第三阶段:儿童期(6岁至12岁)儿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点。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
根据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关键任务是培养合理的道德价值观和建立社会关系。
儿童开始在学校和社交圈中与同龄人互动,从中学习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对于儿童在这个阶段的社交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第四阶段:青少年期(12岁至18岁)青少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巨大变化。
根据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的关键任务是建立自我独立和身份探索。
青少年开始思考和探索自己的职业目标、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角色。
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支持和理解至关重要,以帮助他们应对挑战并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总结起来,儿童心理学中的发展阶段理论提供了理解和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工具。
第5章婴儿的心理发展1.动作发展在婴儿心理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答: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具体如下:(1)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①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②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③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④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2.试评述几种主要的言语获得理论,谈谈你对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解。
答:(1)言语获得的理论包括先天论、习得(或经验)论以及相互作用论三种主要理论。
①先天论a.理论内容言语的先天论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包括先天语言能力说、自然成熟说。
先天语言能力说即由乔姆斯基提出的。
自然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勒纳伯格。
b.评价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有着许多合理之处,但其“语言获得装置”只是一种假设,尚未也很难得到证实。
他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
②习得(或经验)论a.理论内容言语的习得论认为,言语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包括强化说与模仿说。
b.评价强化说有其合理性,可以解释清楚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如最初的语音和单个单词等。
但模仿说并不能解释清楚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全部事实。
③相互作用论a.理论内容言语的相互作用论认为,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认知相互作用论和社会相互作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