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檀香刑》读后感30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22.59 KB
- 文档页数:7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檀香刑》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小说以明代的刑罚“檀香刑”为线索,通过对檀香刑的描写和对主人公的命运的追溯,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于小说中所揭示的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小说中对檀香刑的描写令人震惊,檀香刑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它不仅仅是一种肉体上的折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檀香刑的描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檀香刑的存在,不仅仅是对犯罪者的惩罚,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它让人们明白了在封建社会中,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人的尊严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其次,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也让人深感悲凉。
主人公从小就被卷入了檀香刑的阴影之中,他的父亲因为一桩冤案而被判处檀香刑,而他也因此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主人公不得不忍受着各种磨难和折磨,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小说中对主人公的描写,让人深感悲凉和心痛,他的命运让人深思,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到底给了多少人以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公正的命运。
最后,小说中对人性的揭示也令人深思。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命运和周围人的行为举止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人们的行为举止往往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各种牺牲和妥协,而这些妥协和牺牲往往会对人的灵魂造成极大的伤害。
小说中对人性的揭示,让人深思,人性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人性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又是如何的扭曲和变形。
通过对《檀香刑》的阅读,我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小说中对檀香刑的描写、主人公的命运和人性的揭示,让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所展现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揭示,都让我深思,我相信这部小说会给每个读者带来不同的触动和感悟。
《檀香刑》读后感_《檀香刑》读书心得五篇《檀香刑》读后感_《檀香刑》读书心得五篇《檀香刑》读后感(一)初看这本书时,感觉是荒诞不经的。
第一篇《眉娘浪语》给人的感觉实在是不如何的好,只是一个放荡的妇人对她眼中的那个时代的叙述。
所以开头可以说是我耐着性子看下去的。
但是越往后看,你才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具。
就像你看鲁迅的《狂人日记》一样,是那种可悲的可笑。
文中笔锋多变,所叙写的寥寥数个人物,便是那个社会的缩影。
可以说,全书中最可悲的,便是孙丙。
他只是个戏子,在妻子被调戏的情况之下,杀死了德国的技师。
此后他的一生就变得颠沛流离。
在他造反被擒之后,行刑前后,剧情被推向了最高潮。
所以说孙丙的“戏”是悲剧的,他悲剧的使然不仅在于群众的愚昧,更是因为那摇摇欲坠的王朝对洋人的妥协,尊严与良知的泯灭。
虽然孙丙抗德失败了,但他的身上却是有那种“窝窝囊囊活千年,不如轰轰烈烈活三天”的精神,他的死逐渐唤醒了亿万的人民,他就是这样的一个悲剧英雄。
说道孙丙的死,和他的行刑人是分不开的。
行刑人是他的亲家,赵甲——一个当了十余年“姥姥”,内心早已扭曲的刽子手。
“檀香刑,多么典雅,多么响亮,外拙内秀,古色古香。
”这是他,对这种残忍至极的刑罚的评价。
他已经把杀人看做一种享受。
他在小甲行刑时,他没有对孙丙的一丝怜悯,而是在想如何将他折磨得久一点。
他就是那个时代残酷刑法的象征。
他已经将杀人看做一种艺术——至少在他看来是这样的。
文中引用了克罗德说的“中国什么都落后,但是刑法是最先进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特别的天才。
”这是多么的讽刺啊。
所谓的刑法,已经变成了对人尊严的毁灭,和对肉体的摧残。
这样一个时代,又如何能长久呢?在赵甲眼里,行刑时的自己是神圣的。
他自以为象征着严明的律法。
也正是这律法,是清朝走向衰亡。
说到这里,不得不谈一下赵小甲这个人物。
小甲就完全是半痴半呆的。
他就这样天真的想,自己以后杀的人要和他父亲一样多。
这便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最后他在即将死去的孙丙面前为他挡了一刀。
《檀香刑》阅读感想近日,笔者对清朝刑罚颇感兴趣,友人遂向我推荐了莫言的《檀香刑》。
怀揣着期待之情,我花了三天时间将其读完。
可就在昨晚,我刚刚读完这部小说,便传来了莫言荣获诺贝尔奖的消息。
单从《檀香刑》这部作品来看,莫言获奖实至名归。
这部小说在形式上颇具创意(并非为了形式而形式),全书如戏文般被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凤头、猪肚、豹尾。
每个部分的小标题也十分讲究。
凤头和豹尾部分由 4(5)个主要人物的主观视角展开,他们各自以独特的性格和口吻讲述故事,就如同戏文中的单腔。
而猪肚部分则主要由“记录者”的客观视角进行叙述,负责描绘群戏的场景。
整部小说的结构犹如一出戏文,先以单腔开场,逐步展开群戏,最后以独白作结。
上文提到的这种形式并非为了玩弄技巧,而是因为小说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元素——猫腔。
猫腔,是高密县东北乡的一种地方戏。
文中多次直接呈现猫腔,同时也隐约透露了其背后的一些渊源,直到猫腔的代表人物孙丙和假扮孙丙替死的小山子在牢中亲口揭示了猫腔的来历。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一是孙丙和小山子揭示猫腔来历的情节,二是小说的结尾。
小说以戏文的形式展现,情节生动、语言流畅,充满生活气息和喜剧感,读来一气呵成,趣味十足。
然而,到了这一情节,节奏却被打乱。
无论是语言还是情节的安排都显得有些刻意。
一个将猫腔推广为地方代表戏的人,在临死前才向徒弟讲述猫腔的起源,这种情节过于牵强,与小说前文的风格也不太协调。
此外,此处使用的语言与前后文相比,显得矛盾且不自然。
前文的“单腔”展现采用了与人物性格相符的口吻,而客观群戏则使用了记录式的语言。
在这里,却在“单腔”中使用了客观语言,这让人感到十分突兀和不自然。
不知作者是否另有深意。
至于小说的结尾,孙丙在临死前咕哝出“戏……演完了……”这句话,更是画蛇添足。
整部小说已经充满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意味,以及舞台闹剧、史诗般的悲壮、可笑和动人的戏剧感,最后再加上这句话,只是徒增刻意感,让人觉得有些多余。
《檀香刑》读后感莫言的小说我已读过一本半,其中《檀香刑》是从图书馆借阅的,之前用手机电子书看过半部《生死疲劳》,但手机丢失后,后半本就一直没来得及读完。
莫言的小说风格独特,常常融入一些神神怪怪的元素,然而,在这些看似荒诞的情节背后,我能感受到作者的悲悯之情。
由于某些内容在现实中不便直说,他只能将其融入小说情节中,进行扭曲和变形,让读者自行体会。
读完这本《檀香刑》,我心中满是悲哀。
整个事件的起因是德国兵调戏了孙丙的老婆,孙丙一怒之下打死了德国兵。
此后,事件不断升级,德国人前来捉拿孙丙,孙丙选择逃跑,德国人便屠村泄愤。
孙丙随后招来义和团,扒了德国人的铁路,德国人则通过向政府施压的手段,将孙丙抓获并施以酷刑。
德国代表的现代文明与中国古老的文明发生碰撞,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悲剧。
清政府腐败无能,气数已尽。
若没有列强入侵,或许它还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直到人口达到负荷极限,再遭遇天灾人祸,从而再次改朝换代。
然而,列强们凭借坚船利炮纷纷而至,清政府无力抵抗,反抗只会自取其辱,只能被动挨打。
这些外国人更加傲慢无礼,当时的世界潮流是扩张势力范围。
孙丙和他的乡邻们没有法律意识,只有最朴素的善恶观念,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是他们的复仇方式。
而百姓们也不指望政府能保护自己,政府只能帮着德国人欺负自己的国人。
因此,事件无法平息,只会不断升级。
孙丙是个能人,他成功逃脱并请来了义和团。
中国的乡民们则十分悲哀,他们被愚昧无知所笼罩,竟然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的鬼话。
历代农民起义都喜欢借助神神怪怪的东西来蛊惑群众,因此历代执政者对各种宗教都严加控制。
虽然人民越愚昧越好统治,但统治者并不愿开启民智。
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钱丁和钱雄飞同样令人悲哀,他们满怀报国之志,却在旧有的体制中无法施展。
一个体制决定了它会选拔出什么样的人才,而大清朝选拔出了袁世凯,这也注定了清朝的终结。
本书书名虽为《檀香刑》,但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凌迟钱雄飞的情节。
钱雄飞如此优秀,却不得不屈从于袁世凯之下。
檀香刑读后感《檀香刑》读后感篇一读完莫言的《檀香刑》,我整个人像是被卷入了一场狂风暴雨之中,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小说就像一幅色彩浓烈、笔触粗犷的油画,描绘出清末民初那段动荡、血腥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画卷。
莫言用他那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把故事讲得那叫一个惊心动魄。
书中的檀香刑,那简直就是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刑罚。
光是想象一下,把檀香木削成宝剑的形状,然后从人的谷道一点点地插进去,直到穿透身体,我的脊梁骨就一阵发凉。
这刑罚简直就不是人能想出来的,也许这就是那个黑暗时代的极端残忍的写照吧。
小说里的人物个个鲜活,就像在我眼前活蹦乱跳似的。
孙眉娘这个人物可太有意思了。
她就像一朵泼辣的野玫瑰,充满了生命力。
她对钱丁的感情那叫一个热烈,什么封建礼教,在她眼里就像一阵风,吹过就没了。
她在公堂上那一段“滚钉板”的情节,我看的时候,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我就想啊,这女人得多有勇气啊,为了自己心爱的男人,那真是拼了命了。
我自己呢,平时遇到点小困难就想退缩。
有一次参加学校的长跑比赛,刚跑了一半我就累得气喘吁吁,心里直打退堂鼓,跟眉娘比起来,我真是弱爆了。
钱丁这个人物就比较复杂了。
他是个有文化、有抱负的人,可是在那个腐朽的官场里,就像一只被困在蜘蛛网里的飞虫,挣扎也没用。
他一方面被眉娘的热情所吸引,另一方面又被封建礼教和官场规则束缚着。
我有时候觉得他挺可怜的,也许他也想挣脱那些束缚,可是在那个时代,太难了。
莫言在描写行刑场面的时候,那真是毫不含糊。
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刑场旁边,能闻到血腥味儿,能听到群众的呼喊声。
这种描写太有冲击力了,我读的时候一会儿觉得恶心,一会儿又被那种原始的、残酷的生命力所震撼。
这就像一场恐怖电影,明知很可怕,却又忍不住要看下去。
我就在想,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啊。
没有那些残忍的刑罚,也没有那么多封建礼教的束缚。
要是把我扔到那个时代,我可能一天都活不下去。
但是呢,这部小说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读《檀香刑》有感
读完莫言的《檀香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说它好吧,那细腻的笔触、魔幻的叙事方式的确别具一格;说不好吧,那些血腥的场面和残酷的现实又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唉,这就是莫言的魅力所在吧,总是能让人在矛盾中感受深刻。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的高密县,通过一系列人物命运的交织与碰撞,揭示了那个动荡时代的种种悲剧与人性的挣扎。
孙丙这个戏子,因为一时冲动杀了德国技师而走上反抗之路,最终却难逃一死。
他的命运就像一场大戏,悲惨而又无奈。
赵甲这个刽子手呢?把杀人当成了艺术,内心早已扭曲得不成样子。
还有那知县钱丁,一边想做个好官,一边又在腐败统治下妥协,真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句“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这句话反复出现,仿佛在提醒我们:世间万物总有其规律,过犹不及。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无论是高贵如县令,还是卑微如小民,都逃不过历史的滚滚洪流。
看着这些人物的悲欢离合,再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莫言的文字真的是露骨到极致了,尤其是对行刑场面的描写,那叫一个逼真。
每看一段都要深吸一口气缓过来。
这种写法也许就是暴力美学吧,直抵读者的神经与感官,引起非同寻常的震撼。
但这种震撼的背后也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封建专制到底带来了什么?是法律的严明还是人性的泯灭?
总之,《檀香刑》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虽然有些场面不忍直视,但那种对人性和社会的剖析却是直击心灵的。
希望大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吧。
莫言的《檀香刑》读后感3000字莫言的《檀香刑》读后感3000字:近来收到小周同学的《檀香刑》的读书札记,刚好我也正在读这本小说。
既然学生都如此用心撰写,我也就悻悻打消了在微信发“百字札记”的念头。
昨晚读完后记,不禁掩卷长思,一个花季的小姑娘在读到“阎王闩”、“凌迟”、“檀香刑”等残忍情节时,内心会是怎样的战栗呢?然而,她没有书写,我也终究无法得知那种暴力会怎样左右她的心神。
《檀香刑》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背面介绍有这样一句“将一个千头万绪的故事讲述得十二让人毛骨悚然,时而又让人柔情万种。
”毛骨悚然与柔情万种自是有的,而且淋漓尽致,但是故事本身并没有“千头万绪”般复杂,毕竟小说脱胎于莫言早年的猫腔《檀香刑》,自然情节会更为紧凑,时间线也分外明朗。
小说的主体情节是孙丙抗德,被俘后英勇就义。
其余人物围绕着抵抗,请命,围剿,行刑而穿插其中,又围绕着他们的经历为情节恰到好处的增补了枝节。
“刽子手赵甲是孙丙的亲家,高密县令钱丁是孙丙的缉拿者也是他痛苦的终结者,眉娘是孙丙之女,赵甲儿媳,也是钱丁的情妇。
小说就是以眉娘这个亦刚亦柔的女性角色将众多男性角色一并串联起来。
情节的骨骼虽简,但是莫言用大量精细的心理独白为其覆上了血肉与筋络,使这部作品具有了震撼人心的灵魂。
而且莫言能够准确拿捏每个人的背景与性情,独白语言本色当行,这也是这部作品最值得称道的一处。
诚如先前所说,本没有写长篇大论的预谋,所以只能仓促间捡几丝偶尔探头的思索萌芽来简短说说。
一、值得玩味的姓名密码读罢小说,相信每个读者或多或少都会对人物的姓名感到好奇甚至是疑惑。
“赵甲”、“赵小甲”、“孙丙”、“钱丁”,这些姓名看似十分随性,但要细细追究起来,思路便会因龃龉而艰涩。
其一,按照《百家姓》和天干地支来排列,“赵钱孙李”、“甲乙丙丁”,一对照就会发现矛盾,按例讲应该是“赵甲”、“钱丙”、“孙丁”,相信以莫言的学识不至于犯下这样低级的错误。
其二,县令钱丁,两榜进士出身,不可能没有个成体统的大名和表字,取名如此,肯定不是作者的敷衍。
《檀香刑》读后感《檀香刑》是莫言的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长篇小说,它以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为背景,通过檀香刑这一独特的刑罚方式的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不仅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还对作者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一、故事背景与情节小说以清末山东半岛为背景,主要讲述了民间艺人孙丙因妻子被德国人强奸而愤起反抗的故事。
在那个时代,德国殖民者对当地人民进行了种种压迫和剥削,孙丙等人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益,奋起反抗,采取了极端的手段进行抗争。
故事情节围绕着孙丙的反抗斗争展开。
在故事中,孙丙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领村民们进行了一系列反抗斗争,最终导致了德国殖民者的暴行和残酷的檀香刑。
檀香刑是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方式,让受刑者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折磨。
二、感悟与启示在阅读《檀香刑》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所描绘的民族气息和文化氛围所吸引。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展现了民间艺人的勇气和智慧。
首先,我认识到了民族气息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民间艺人的生活和抗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气和智慧。
这种民族气息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自豪。
其次,我认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民间艺人的传统技艺和文化氛围,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这种文化传承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最后,我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伟大。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绘孙丙等人的抗争过程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伟大。
孙丙等人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益,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进行抗争,这种勇气和坚定信念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和崇高。
三、对比和反思在阅读《檀香刑》的过程中,我也对比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
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与书中的主人公有着相似之处,比如对于文化和民族气息的重视和对人性的关注。
《檀香刑》阅读感想莫言的文字,或许真的带有一种苦相。
从他的面相来看,或许并不算出苦相,但从他的文字中,却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苦难。
他的人生经历并不顺遂,自小就因长相丑陋而被人嘲笑和欺负,这种劣势在他长大后依然如影随形。
尽管他已经成名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周围的环境依旧对他不友好。
2009 年,他为重校《丰乳肥臀》作序时,开篇就写道:“我知道这样写会被某些人耻笑甚至辱骂,那就请吧。
”随后又补充道:“我知道这样写更会被某些人耻笑甚至辱骂,那就请吧。
”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坚定,仿佛在说:“你们不看好我,我也同样看不起你们。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经历过苦难的作家,却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檀香刑》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判断一本书好坏的标准很简单:我能否读得下去。
虽然现在读小说的频率有所降低,但我的口味依然尚存。
很多小说我看两页就放下了,因为它们过于落俗套,或者人物形象刻板。
在阅读《檀香刑》时,我并未遇到这样的问题。
尽管其中有一些魔幻夸张的元素,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真实可信。
然而,我对这本小说并不是特别喜爱,主要是因为故事本身并未给我带来特别的触动。
相比之下,后记“大踏步撤退”却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仍有许多人对他表示质疑。
但通过阅读他的一些作品,我认为他的确当之无愧。
他无疑代表了中国作家的最高水平。
在阅读《檀香刑》的后记时,我再次感受到了他的苦相,也明白了他为何会有这样的言语。
他并非在刻意卖惨,而是在讲述人生的真实。
他说做人要厚道善良,这些话语发自肺腑。
我对莫言的人生经历并不感兴趣,我更关注的是他的文学见解。
他谈到自己阅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经历,让我深受启发。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存在诸多谬误,例如,让老师讲解如何学习马尔克斯的写作方法,然后进行拆解和分析,最终可能一无所获。
这本书的书评似乎有些偏离主题,但好在没有涉及情节剧透。
我想剧透一下“杰作”一章中描写凌迟过程的部分,那真是令人震撼。
莫言的檀香刑读后感莫言的檀香刑读后感(一)檀香刑,如果光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它是一种残忍的古代酷刑,是用一根削尖的大木棍沿着脊柱从下往上钉,受刑的人不会立即死去,这种刑法是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种刑法,令人痛苦非常。
《檀香刑》这本书全书弥漫一种颗粒感的血腥暴力之美。
人物性格鲜活,情节环环相扣。
动荡时世众生相。
趋炎附势,人与人之间互相攀附,相互勾结又不断提防着。
刽子手,作为一种边缘职业,在宫中,拥有着特殊而不可取代的位置。
顶级的刽子手“姥姥”,被其他刽子手奉若神明。
每一次行刑之前,他们的脸上便涂上鸡血,热热的鸡血涂在脸上,蒙蔽内心。
屠杀自己的同类,怎么可能毫无恐惧,他们就以这样一种仪式,来祭奠自己的良心,超度自己的灵魂。
如果,在行刑过程中,忍不住呕吐,便是极其耻辱的事情,会遭到所有刽子手的唾弃。
书中仔仔细细的描绘了两种清代的刑罚:凌迟和檀香刑。
凌迟,人身上包括眼睛或嘴唇在内,500块肉,都会用各种刀具来挖掉,为确保刑罚的残酷性,刽子手要保证刑犯不可以在挖掉最后一块肉(心尖)之前死去。
檀香刑,各个细节更是讲究非凡。
檀木,在油里浸泡多时,为的是避免木头吸血而使刑犯在饱受痛苦前死去。
一截檀木,在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游走,最后从锁骨上面穿出来,刑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身体长满蛆虫……书中的人物无一不是性格鲜明的人,将残酷刑罚用在自己亲爹身上,同时有许多个情人的眉娘;有创意的刽子手赵甲,他可真是称得上是一个行为艺术家了,把每次的工作视作是自己每一次的演出,最后居然还发明出檀香刑,他可真称得上是一个人才了;孙丙本是高密县唱“猫腔”的一把手,后来改做小生意。
德国人在高密县修铁路的时候辱他老婆,他气不过杀了个鬼子,而后遭德国人杀妻灭子报复。
他转而投义和拳,发展部分县民同杀鬼子,被通缉;钱丁是个有水平有抱负的县令。
能够为民请命,但同时也有着朝廷命官的软弱。
他暗中帮着孙丙逃命,但最终拗不过上面的命令。
莫言的《檀香刑》读后感3000字
莫言的《檀香刑》读后感3000字:
近来收到小周同学的《檀香刑》的读书札记,刚好我也正在读这本小说。
既然学生都如此用心撰写,我也就悻悻打消了在微信发“百字札记”的念头。
昨晚读完后记,不禁掩卷长思,一个花季的小姑娘在读到“阎王闩”、“凌迟”、“檀香刑”等残忍情节时,内心会是怎样的战栗呢?然而,她没有书写,我也终究无法得知那种暴力会怎样左右她的心神。
《檀香刑》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背面介绍有这样一句“将一个千头万绪的故事讲述得十二让人毛骨悚然,时而又让人柔情万种。
”毛骨悚然与柔情万种自是有的,而且淋漓尽致,但是故事本身并没有“千头万绪”般复杂,毕竟小说脱胎于莫言早年的猫腔《檀香刑》,自然情节会更为紧凑,时间线也分外明朗。
小说的主体情节是孙丙抗德,被俘后英勇就义。
其余人物围绕着抵抗,请命,围剿,行刑而穿插其中,又围绕着他们的经历为情节恰到好处的增补了枝节。
“刽子手赵甲是孙丙的亲家,高密县令钱丁是孙丙的缉拿者也是他痛苦的终结者,眉娘是孙丙之女,赵甲儿媳,也是钱丁的情妇。
小说就是以眉娘这个亦刚亦柔的女性角色将众多男性角色一并串联起来。
情节的骨骼虽简,但是莫言用大量精细的心理独白为其覆上了血肉与筋络,使这部作品具有了震撼人心的灵魂。
而且莫言能够准确拿捏每个人的背景与性情,独
白语言本色当行,这也是这部作品最值得称道的一处。
诚如先前所说,本没有写长篇大论的预谋,所以只能仓促间捡几丝偶尔探头的思索萌芽来简短说说。
一、值得玩味的姓名密码
读罢小说,相信每个读者或多或少都会对人物的姓名感到好奇甚至是疑惑。
“赵甲”、“赵小甲”、“孙丙”、“钱丁”,这些姓名看似十分随性,但要细细追究起来,思路便会因龃龉而艰涩。
其一,按照《百家姓》和天干地支来排列,“赵钱孙李”、“甲乙丙丁”,一对照就会发现矛盾,按例讲应该是“赵甲”、“钱丙”、“孙丁”,相信以莫言的学识不至于犯下这样低级的错误。
其二,县令钱丁,两榜进士出身,不可能没有个成体统的大名和表字,取名如此,肯定不是作者的敷衍。
其三,“孙丙”的原型人物为抗德义士孙文,化名为“丙”显然自有用心。
那这样诸多看似不合理的刻意为之又有何深意呢?
首先,我想是因为作品脱胎于地方戏剧——猫腔,这样取名符合戏剧亲民的特征。
同时作品有真实历史人物原型,加工为化名,也暗示了小说的虚构性。
但是这样只能解释人名为何浅白,却无法解读出特殊的意味。
所以先来看赵甲,他是大清王朝刑部的首席刽子手。
这个职业是王朝专制与国家机器暴力统治的缩影。
赵与甲均为同属第一,自然也契合皇权权威的象征。
但值得玩味的是刽子手这个沦于三教九流之外,人惧人辱的卑贱行当,却堂而皇之的得了个居于首
要名字。
且从他的人格来看,虽残存一丝善意却是个地地道道的走狗,绝对当不起这个“双一”。
而孙丙、钱丁的人格远超赵甲,却在次序落了下风。
合而观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反讽。
到底何为尊?何为贱?给一个屠戮戊戌六君子的刽子这样的名字,真实是一种黑色幽默,实是对清王朝血腥专制的讽刺,更是对愚忠的鹰犬的讽刺。
再说“钱丁”,钱丁在这个故事中一直在名利与良知之间摇摆,他爱民惜民,曾为被德军无辜杀害的百姓请命,却为了前途而退缩;他曾赞赏孙丙的大义,生怕生灵涂炭,却在克罗德与袁世凯的双重威压之下为虎作伥,劝降孙丙。
沽名钓誉、利字当头,且地方权从属于皇权,给他一个“赵”后的“钱”姓确是合理。
而且“丁”字最为靠后,又是一层卑贱之意。
卑贱在他一介芝麻官,空有一番报国济民的壮志却为形势所逼迫左右。
如果说钱是他的欲念,是他的封建王朝中无足轻重的地位,丁便是他处于夹缝之间卑微的生存状态。
其实他才是最为可怜的人,他看清了大清的腐朽,却无法像表弟钱雄飞一样对权奸袁世凯举枪;他有民族气节,却不敢像孙丙一样让侵略者血债血偿;读书笔记他有报国之志,
却不敢像刘光第一样血荐轩辕,以小我的死换民族的生;他有柔情,却碍于官位而不能像眉娘一样轰轰烈烈,敢爱敢恨。
他矛盾,他摇摆,但是可贵又可敬的是,孙丙的受刑唤起了他心中所有的这一切良知,他抛却生死,刺杀赵甲,为孙丙解除了痛苦与羞辱。
死者已矣,而作为生者,他要面对的作者没有写,但是却足以不忍猜想。
在小说的最后,他终于完成了救赎,从走狗与鹰犬之中升格为一个真正的人。
那么“钱丁”这个名字是否是太重了?抑或是太轻了呢?个人认为,莫言这个角色塑造得最为成功。
而前言说到孙丙为孙文的化名,姓孙自不必说,且看这个丙字,屈于甲后,意味着官与民之所谓的尊卑,而高于丁前,则是人格的尊卑。
孙丙虽是凡夫俗子,但是妻儿受辱,他敢抡起枣木杆痛打德国技师;家破人亡,他加入义和团与修铁路的德国鬼子对着干;他是猫腔的祖师爷,他藐视死亡,用受刑来演绎悲壮人生大戏的谢幕。
诚然在他身上有着势利、懦弱、虚荣、愚昧等等缺陷,那是那种顶天立地的血性就足以让他受万人敬仰,高于钱丁,也算理所当然。
甲、丙、丁,这三人,也刚好折射了时代浪潮中不同的阶级,架构起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
皇权、官、民,三人的纠葛,其实便是这三个阶层的冲突。
那么为何唯独少了一个“乙”?是留一个虚位,让读者凭借对人物品格高下而自行填补?还是赵甲的儿子名字中的“小甲”意味着“乙”?还是别有其他意味?就不得而知,我想如果有人可以自圆其说,那一定是一篇好书评。
眉娘这个名字就好理解了,谐音“没娘”,她幼而失母,是父亲孙丙把他拉扯大。
但是孙丙浪荡,也没怎么把她放心上,这才导致她跟驴抢奶水,被母驴在她脑后咬了一个大大创口,九死
一生。
“眉”即娥眉、柳眉,是女子姣好的意象,也印证她后来出落得花容月貌。
可是没娘的孩子的悲哀,不仅在于生之艰辛,没有人给她裹小脚,这一双惊世骇俗的大脚板断送了她的幸福,被迫嫁给一个呆傻的屠户赵小甲。
而这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大脚板,却也成了她反抗名教,追求真爱,反抗朝廷,法场救父等诸多善与勇的作为的象征。
“眉”亦谐音“梅”,她有的不是那份冰清玉洁,而是那抹凌霜不畏的坚定。
她的情与义也为这部充满暴力的冷色、王朝风雨飘摇的灰色、利益纠葛的黑色的作品,披上了一抹夕照似的暖色。
纵贯以上人物,他们的人格都不完美,从他们出场之始,作者便用了抑笔。
男人势力、虚荣,女人轻浮、妖娆,可是随着情节铺展,他们的善又逐渐显露,整部小说也成为善与恶胶着,爱与恨难断的一缸酱,令读者觉得可亲可敬,又可恨可怜。
正是这种不完美构造了人物的圆形形象,使之更真实,更丰满,莫言的大师之名名至实归。
二、血荐轩辕,戊戌再思
仍是这样简单的情节,却蒸腾起德国修胶济铁路、戊戌变法、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等时代风云。
而令我思想撼动的是莫言笔下的戊戌变法。
这次的主角不是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而是刘光第。
他为官清廉,家贫如洗,却能亲近下属,为国捐躯而面不改色。
莫言没有极尽地渲染民族大义,而是极为客观地展现了刘光第在屠刀前的从容。
而这份从容足以令人默想,
动容。
一个不受待见的小小刑部主事,却用羸弱的肩膀妄图扛起民族的命运。
他如飞蛾扑火,一瞬间化为灰烬,但那一瞬间的火光熊熊足以照亮更多的迷茫的眼睛。
我曾以《麦田守望者》中的“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使他愿意为
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来衡量戊戌六君子的死,认为他们刚烈却也迂腐。
一直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只有暂时的屈,才能图谋将来的申。
死则容易,为理想而生则难。
知则容易,能认清现实,而卑微的生才是真英雄。
所以更敬佩忍辱负重铲除权奸的李东阳与徐阶,所以我更欣赏冒天下之不韪而力撑变法的张居正。
而如今我想明白了,李东阳、张居正这些人是能掌控时局的权要,而戊戌六君子则只是慈禧眼中的蚍蜉。
他们也可以生,但是他们认为死,比生的力量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与其说他们要抱持舍生取义的气节,不如说他选择了一种他们认为的更有力量的抗争。
在微信读书读刘墉的《此生何必从头来》一书时,刘墉写了大致这样一句:女儿如果你遇到强暴而无能为力时,要学会承受生命中的不幸。
一位网友大批刘墉没有气节,我想这位网友应该在戊戌年再想想六君子,他或许就能如我一样,或许能想明白什么是气节。
六十年一甲子,又是戊戌,9月21日是六君子受难的纪念日,
不知届时国家会以怎样的方式来祭奠这些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