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月相变化》说课及教学反思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月相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宇宙》单元中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课在本单元中承接上堂课《地球的卫星——月球》的教学,更加深入地介绍月亮的奥秘;同时为后面《日食和月食》的教学做了铺垫,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学生首先根据生活中的记忆,亲历动手裁剪记忆中的月相,并在小组内交流,随后粘贴月相并尝试解释自己为月相安家的理由,通过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最后小组合作学习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宝典,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并根据模拟实验简介进行模拟实验,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模拟学习学生将会用一个宏观的态度来审视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能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有序观察和推测月相变化的规律。
2、学情分析我校六年级的孩子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建立还很不完善,依靠发挥想象力,建立抽象的空间概念对于他们来说也是相当有难度的,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月相的前概念也只是印象中有圆月也有缺月,但都不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农历的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圆月概念几乎是无。
学生只知道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的月亮才是圆的。
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太阳、地球、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有直观的教学及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课件的辅助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月相变化。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知识目标: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亲历动手裁剪记忆中的月相,并对月相变化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及假设。
2、学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月相变化第一课时【课前思考】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二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通过操作模拟月相变化活动进一步感知月相规律,试着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并能在课后保持持续观察月相的兴趣。
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得到的最显著的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内容虽经典但也抽象,是本单元比较难教的一课。
怎样帮学生把抽象的内容落到实处,在他们原有知识和新认识对象之间搭一座符合他们认识水平的桥梁,帮助他们形成清晰、完整的月相变化知识体系?是本课教学的困难之处。
基于此,我把本课分成了2课时,第一课时以学生掌握月相变化规律为重点;在有了牢固的知识基础保障后,再把交流实地观测所得,深入理解月相规律,引导学生探究月相成因,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做为第二课时。
为突破重难点,决定把引导学生有效亲历“给月相排序”“模拟月相变化”这两个活动作为重要途径展开本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学会画月相图;学会操作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并能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月相变化规律,利用模拟实验加深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学生学会操作模拟月相变化实验进一步理解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小组:小圆纸2张,月球模型、模拟月相变化记录单、课后实地观察记录单每人一份月相变化月相排序图上半月月相亮面由缺逐渐变圆,亮面在右下半月月相亮面由圆逐渐变缺,亮面在左变化原因?。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月相变化教学目标:1.掌握月相的定义和月相的形成原因2.理解月相变化规律并能够根据月相图判断出农历时间科学概念: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1.持续的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2.培养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月相的概念2.月相的成因3.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上半月由缺变圆,月面面积逐渐递增:下半月,由圆变缺,月面面积逐渐递减。
各个月中,日期相同,月相形状也基本相同。
教学难点:月相的变化规律(要求能够按农历顺序画出一个月的月相)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笔、书本教师准备:圆纸片、乒乓球(一半涂黑)、小磁铁、方位图纸、观察月相图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思导入1.教师吟诗一首,《明月几时有》,从这两句词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月亮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我们把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二、了解月相是如何变化的1、并提示学生动手画自己看到过的月亮形状。
并将月相贴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上。
2、引导学生观察月相变化的规律,鼓励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3、出示图片: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
三、月相变化规律1、再次观察贴在黑板上的月相图,看看月相的亮面是否一致。
2、探究:月相亮面左右的问题。
3、月相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根据教科书中“模拟月相变化”,初步推测月相的成因是什么。
4、学生初步推测月相成因。
(学生回答)5、出示准备的乒乓球模型,请学生上来根据刚才的连线示范月相的成因。
6、全班用乒乓球模拟月相变化(注意事项及要求:1、根据图纸上的位置转动;2、视线要跟着“月球”转动:3、认真观察,记录你看到乒乓球涂白部分的形状的变化,日、地、月什么样的位置时,形状比较特殊)7、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在不同位置看到的月相,鼓励学生思考:上半月和下半月的月相的亮面分别是怎样的?8、出示幻灯片:上半月:亮面在右;下半月:亮面在左9、请学生改贴刚才自己的错误月相。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一、教育理论指导:《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二、内容与方法梳理:《月相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二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记忆,再通过小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同时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态度来审视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有序观察和推测月相变化的规律。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月相的前概念只是印象中有圆月也有缺月,但都不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农历的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圆月概念几乎是无。
学生只知道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的月亮才是圆的。
学生在五年级时学的知识储备:昼夜交替的形成;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会自转;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会绕着地球转,转动一圈是一个月时间。
有着这些知识储备对于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内容会有一定的帮助。
六年级的孩子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建立还很不完善,他们对现实中的天体如何与模拟实验的天体不能很好地用空间概念图建构起来。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知道月相形成的原因,能概括月相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
2、通过画月相、剪月相、贴月相经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
延伸吗?今天是农历的()老师建议大家()时间去观察,每天观察时间最好固定,如果当晚找不到月亮,第二天早上再去观察,作好记录,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安全,预祝同学们在观察中有更多的发现。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月相变化》一课时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二课。
教材编排中,本课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认识“月相”,了解月相变化规律,模拟月相变化,观察白天的月相。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月相”一词所代表的含义,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太阳照射、月球在围绕地球逆时针公转有关,同时对原先认识的月相变化规律进行再一次检验。
对月球、月球的运动及月相变化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这是课堂教学的起点。
学生看到过月亮不尽相同的样子,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大部分学生知道月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但至于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基本知识大部分学生则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前一课《地球的卫星——月球》的学习很重要(因为本次活动的实际情况,这部分内容可以用课前谈话进行铺垫)。
本课要让学生真正形成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仅凭经验月相和模拟实验都只能算是“纸上谈兵”。
推测月相变化规律需要以学生实际观察记录为基础,而真正认识月相变化规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是实际观察记录。
因此与教材原设计相比,将观察记录月相这一活动前置于本课上课之前,目的就是希望学生有这样的体验过程,帮助学生真正形成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从而意识到持续观察的重要性,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
可惜今年前两个月一直在下雨,所以该设想在本次教学中无法实施。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月相的了解只是知道月有圆缺的变化,因为在农村地区,师资条件有限,学生没有很好的月相概念,学生只知道十五的月亮是圆的。
学生在五年级时学的知识:昼夜交替的形成;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会自转;月球是地。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月相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二课,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月相,月相变化的原理和月相变化的规律。
关于“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学生是能够实地观察到的,而困难的是为什么每天看到的月相是不同的,而且月相在一个周期内总是有规律的变化的。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太阳、地球、月球的自身的基本情况,但对于地球、月球的运动却是没有知识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要有直观的证据提供给学生协助理解。
所以这节课做好模拟实验,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究、发现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月相的前概念仅仅印象中有圆月也有缺月,但都不系统,绝大部分学生对农历的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圆月概念几乎是无。
学生只知道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的月亮才是圆的。
学生在五年级时学的知识储备:昼夜交替的形成;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会自转;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会绕着地球转,转动一圈是一个月时间。
有着这些知识储备对于学生学习这个课的内容会有一定的协助。
六年级的孩子对空间想象水平的建立还很不完善,他们对现实中的天体如何与模拟实验的天体不能很好地用空间概念图建构起来。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知道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知道月相形成的原因,能概括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
2.通过画月相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月相形成的原因五、教学难点:模拟实验中各种材料所代表的是什么,明确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模型。
六、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人一个一半涂黑、一半涂白的黑白球(模拟月球模型),一个月月相观察记录表、月相变化模拟实验记录表;每人一个平板电脑老师准备:大黑白球;课件(辅助教学)、平板电脑七、教学过程:一、激趣初探:1.师边出示苏轼写的《水调歌头》,边吟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做出假设。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和模拟实验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活动一、地球视角的探究东南西北方位活用—东西地平线探究—地球太阳照射面—昼夜时间变化—视角面模型认知活动二、月相变化的探究月相照片引出月相一词——为什么会有月相变化的研讨—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出示实验材料,说明实验方法—实验探究,交流汇报—基于模型的科学测试和交流汇报情感态度价值观:基于现象主动认知,抓住基本要素步步为营,在求真求实中推进月相变化的科学认知;求证是需要不断求索的过程,证据能保障严谨科学结论的顺利得出;材料的改善可以有力的推动科学探究的深入发展;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实地观测更有价值。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学生持续一个月时间对月相的观察;模拟月相变化实验。
【教学准备】:月球模型、印有数字编号的纸片、有昼夜半球的地球图片等;【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有时挂树梢,有时挂山腰;有时像圆盘,有时像月亮猜对有奖哦(每人奖励月亮一枚)2.通过刚才的谜语你能获取哪些有关月亮的信息?(形状不同圆缺变化、位置不同东升西落)3. 我们把月亮的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就叫做月相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月相。
4. 教师出示月亮,请同学们观察,有没有见过这种月亮,并指出各种月相的名称。
5. 月相概念:每天我们看到的月亮形状是不一样的,我们把在地球上看见的月球的明亮部分的各种形状叫作月相。
二、画月相1.请同学们用老师奖励你的月亮画一画月相,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摆一摆月相的位置。
2.请同学们到前面来展示,月相的变化顺序。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月相变化》教学实录
一、师生问好,谈话引入课题: 师:好,孩子们,咱们互相认识一下吧,老师注意到你们一说到自己的班级就特别自豪,真好!我也介绍一些自己,我姓刘,咱班有姓刘得同学吗?啊……还真不少,刘老师见到我们班一大群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孩子,心里觉得很高兴。刚刚听我们班上的老师介绍,说我们班的孩子各个都很爱看书,是吗?生(齐):是。 师:读过十本的举举手? 师:有不少。 师:二十本的呢? 师:还有哪!呦!真不错!那咱们上课之前呀,老师就考考你们,好吗? 生(齐):好。 师:我们就来比一比,比什么呢?咱们来比,谁能接上刘老师的诗句,行吗? 生(齐):行。 师:还挺有信心的。好的,我们先看图猜,这是? 生(齐):苏轼的《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真聪明,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这么两句,“人有悲欢离合……”谁能接下去? 生:月有阴晴圆缺。 师:真聪明,谁还想说说?这位同学你来试试。 生: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吧,说的多完整啊。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这首诗中有两句诗老师用了不同的颜色,是哪两句? 生: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观察的很仔细,这说明古时候的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现象,请你说说你曾经见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生:我曾经见过的月亮像镰刀一样。 生:有的时候的月亮很大、很圆。 生:弯弯的 圆圆的 生:很细的,细的像一根线。 师:线是弯的还是直的? 生:好像是弯的。 生:咬掉一口的月亮 师:什么时候看到过? 生:半个圆形的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在科学上我们把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就叫做月相。 师: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生(齐):能 师:好,在每个人的桌面上有一张圆形的卡纸,在卡纸上画出月相,并请画好的同学把他们贴在黑板上。 几分钟后,学生陆续的把画好的月相贴在了黑板上。 师:同学们画的很认真,已经有同学把画好的月相贴在了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 生(齐):不相同 师:哪里不同?谁来说一说? 生迫不及待地回答。 生:有的是圆的。 生:半圆形的 生:有很多是弯的 师:说的真好,在黑板上的这些月相在我们的生活中都能看得到吗? 生(齐):能 师: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学生们很困惑,学生们认为凡是画出来的月相都会出现。 师:我们所画的月相都不同,那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样的月相呢?会不会一天当中所有的月相同时出现在天空中? 生(齐):呵呵,不会。 师:既然这样,他们应该是有顺序的出现在天空中的对不对? 生(齐):对 师:现在我们就把这些月相排排序,接下来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贴在黑板上的圆圈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快速、准确。 学生们进行激烈的讨论。 师:现在对照老师给出的上半月月相变化图,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生:月亮的形状没有变 生:月亮的明暗发生了变化。 师:说的具体一点,明暗是怎么变化的? 生:刚开始的时候月亮是完全黑暗的,然后有一点点亮光呈弧线形,明亮的部分逐渐变大,直到全部变亮。 师:表述的很清楚,观察的也仔细。其他同学发现了这个规律吗? 生(齐):发现了。 师:恩,同学们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在科学上我们把不同的月相都进行了命名。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圆月——凸月—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下弦月——娥眉月——残月的过程。 师:通过观察、讨论、推理我们知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师: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改变吗? 生(齐):不是。 师:是伴随月球的什么运动变化的? 生:月球绕着太阳公转。 生:月球自转。 生:月球绕着地球公转的结果。 师:以上几位同学的想法你同意谁的?请在小组之间讨论,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几分钟后,小组之间讨论激烈。 师:老师看到我们同学们都很积极的去讨论,现在谁来说一说你更同意刚刚那位同学的想法? 生:我更同意月相的变化是由月球绕着太阳公转引起的。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太阳光会照到月球上。 师:太阳光也照到地球上啊?好像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 师:谁还想谈一谈? 生:其实我同意月球绕地球旋转的结论。我们小组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具体为什么也不是很清楚。 师: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温馨提示:(为了更好地实验,老师还有几点提示) 1.组长使月球逆时针围绕地球转动(转到每位观察员面前都要稍作停顿,让他看清楚月相),一圈刚好一个月,月球亮面始终朝向太阳; 2.8位观察员眼睛平视正前方,第一圈记住你看到的月相;第二圈用笔快速地在草稿纸上画下来;第三圈检查是否画对了;(提出要求:8为观察员每人带纸和笔画草稿,以免回到座位后忘记) 3.看清月相的明暗交界线是朝哪个方向的,画时请注意;明暗交界线画好后再涂黑色(也可以用斜线画阴影部分)表示看不见的部分。 4.实验完成后回到座位画汇总表。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师:同学们对这个实验还有问题吗?请一组同学上台试一试 1.围成圆圈,组长转一转,全班同学观察正确与否(找到正确的与不正确的地方) 2.教师采访1号和5号两位同学,说说你看到的月相是怎样的,你们分别是农历什么时间。你们觉得3号和7号是什么时间。 3.其他四位同学分别是什么时间呢?请8位观察员记住你所代表的日子,画图时画出相应的月相。 7、学生领取材料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8、各小组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记录,说一说我们的发现。 9、猜测其他日子的月相是怎样的? 师: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谁想来说说? 生:月相变化是由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的。 师:恩,你的想法不错,谁还想补充一下? 生:与月球不发光有关,太阳只照亮了它的一半。 师:好,谁还想说说? 生:我认为两个原因都有。 师:看来大家都有所发现,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看看月相变化规律从中找出出现月相变化的原因。 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 师: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师:我们已经弄清楚了月相发生的规律,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生:被吃了一口的是不对的。 师:真聪明,一下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其他同学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两个凸月的顺序颠倒了 师:对,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同学们观察的比较仔细,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师:请同学们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生:晚上有月亮的时候 师:说的不够具体,能不能说到那个时间段? 生:傍晚?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生:凌晨?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意吗? 师:好吧,刘老师给大家解释一下,其实这些月相出现在天空中的时间也是固定的,我们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才能观察到月相,最好是在清晨或傍晚,刚刚有位同学说的很完整。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大家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师: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生:出现的时间 师:对 生:月相的形状 师:可以,还有吗? 生:出现的地点? 师:补充的很好,其他同学? 生:月相的大小? 师:恩 说的很好,其实除了以上同学们说的这些之外,还需要观察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师:清楚了吗? 生(齐):清楚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如果有哪一天我们看不到月相怎么办? 生:可以根据月相变化的规律猜出来 师:真聪明,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当然如果我们真的有一天因为其他原因看不到月相时,我们可以是根据月相变化规律来判断出月相的。 师:老师看同学们学习的都很认真,这样,刘老师来考考大家好不好? 生(齐):好! 师:开动脑筋,认真思考。 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思考一分钟左右。 师:这位同学你来说说看? 生:我认为应该是张三。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过年的时候春节是初一, 师:初一有什么特别吗? 生:初一是看不到月亮的,是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