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教者、智者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古希腊智者学派研究摘要:古希腊时期智者运动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智者运动在哲学史上影响深远。
智者学派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上承早期神学世界观和“自然哲学家”,下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文主义学者,在哲学发展的进程中意义重大。
关键词:自然说约定说普罗泰格拉高尔吉亚怀疑主义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449-01一、智者出现背景与介绍希波战争以后,希腊城邦进入繁荣时期。
希腊社会发生转型:从氏族农业经济向工商业城邦经济过渡;雅典等地的城邦民主制度日益完善,特别雅典在文化领域的诸多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成为希腊的文化中心;文化氛围里典雅、奢华成为社会风气。
又由于雅典民主制下的竞争主要是以辩论、演讲进行的,所以能言善辩、巧于辞令的人才能用语言的说服力和煽动力控制民众情绪,获得与会者(公民大会或陪审团的参加者)的支持。
于是具有高超的辩论、演讲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个人能力的提高成为大家的追求。
在民主政治和社会风尚的感染下,智者(即传授与“语言思想文明举止”、“举止”、“言语”、“理性”等方面相关知识的人)便应运而生。
原先“智者”一词专指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所传授的智慧即是修辞学、辩论学。
后来智者是指那些能够培养教育出在政治活动中获胜的人才、活动具有功利性并带有商业特点的人。
二、代表人物介绍普罗泰格拉是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这使得从事“智者活动”的人第一次具有了这个称谓。
他善于辩论、演讲,弟子众多,社会声望很高。
他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虽然有相对主义的破绽,但表达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标志着人们首次把关注的焦点从自然界转向人本身,并且首次以人类自身作为衡量世间万物的标准,从而实现了从神话世界观经自然”哲学“观,以至于人类自身的跨越,具有人文主义气息。
另一位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高尔吉亚,曾在其著作《论非存在或论自然》中,提出了三个命题:一、无物存在;二、存在也无法认知;三、认识无法传递。
做有智慧的教师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做有智慧的教师读后感1书中是这样诠释智慧型教师的:他们把“教师〞这一职业看成是自己的生命,并把自己的生命全部灌注到“教师〞这一职业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们信奉的职业操守;以学生的主动开展为最高目标,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他们把自己看成是教育活动的研究者,在他们看来,教学就是艺术,教学就是创造;教师以自己崇高的的精神去影响学生、唤醒学生,教育因此便有了灵性和生气。
书中着重讲了解决教师课堂教学操作中的实际问题。
觉得很有启发。
1、专心学习,成为“学者〞。
智慧来自学习。
教师只有让学习成为生命的状态,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生涯青春永驻。
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广采博取,才可能对教材有真知灼见,才可能于平凡中见新奇,课堂上,才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地陶醉〞。
智慧型教师具有智慧,离不开原有的知识积累,更离不开长期的不断学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用心创造,成为智者。
智慧来自创造。
教育的对象是不断开展变化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师工作必须有要有创造性,善于反思,不断出新,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教师的创造力增强了,智慧丰富了,必然会带出一大批拥有智慧、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3、培养兴趣,立足课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气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倾听气氛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到达充分的沟通。
还有教学艺术的魅力是可以调动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与潜力,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活泼而不紊乱。
叶圣陶先生说:“果真要养成他们良好的习惯,最重要的是顺应他们的心情。
〞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
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肯定容易分散,那么倾听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拉比(Rabbi),是犹太人中的一个特别阶层,是老师也是智者的象征,指接受过正规犹太教育,系统学习过犹太人社团或犹太教教会精神领袖或在犹太经学院中传授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的人。
原意为教师,即口传律法的教师。
2~6世纪曾作为口传律法汇编者的称呼。
后在犹律法而担任犹太教会众精神领袖或宗教导师的人。
中文名拉比外文名Rabbi别名辣彼民族信仰犹太教本质犹太人中的一个特别阶层象征是老师也是智者的象征出现巴勒斯坦地区起源“拉比”一词最初出现于巴勒斯坦地区,意为“圣者”,后来发展为对能够解释律法的人的称呼。
只有那些精通《塔木德》和拉比文学的人并经过多年紧张的学习,在犹太经学院中由德高望重的拉比测试后,认定可以管理社团中各项事务,包括从结婚、离婚等事宜到管理一个犹太经学院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拉比。
拉比的起源要追溯到公元1 世纪。
在公元70 年,罗马帝国毁灭了耶路撒冷圣殿,犹太教公会随之被关闭,犹太人被逐,开始流散各地。
犹太人当时面临两个重要的难题:一是要为自己找到新的宗教活动中心;二是必须在新的形势下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式,以使处于困境中的犹太教得以延续。
在这一关键时刻,精通律法的法利赛派担当起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任,他们主张加紧研习律法,深化对律法的诠释,以犹太教律法来整肃犹太人的生活。
由于他们热心教导民众学习犹太教律法,所以他们被尊称为“拉比”。
从本质上说,古代的拉比是世俗的学者,而不像今天这样是某一个特定的犹太教会堂的精神领袖。
正是在学校中,他们锻造和形成了犹太教伦理的文化的和宗教的内容。
而在此后的数个世纪中,拉比也首先作为学者在犹太民族的事务中成为了最主要的影响力量。
发展历史拉比也可解释为犹太教的贤人。
所以耶稣也被他的追随者们称之为拉比。
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宗教地位。
在东欧的共产主义时期一些东欧的拉比避开秘密警察的视线,保存了犹太教的文书,为犹太教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自耶路撒冷圣殿被毁后,拉比遵循法利赛派著作精神,根据口传律法经典及评注文献观点,逐步演绎出了一整套敬神做人的准则。
论语中的孔子智者形象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思想,而《论语》则是儒家经典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深入探索了孔子在其中展现的智者形象。
首先,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
他以其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智慧,回答了众多学生和弟子的问题,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告诫学生们要持之以恒。
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语中,还体现在他的行为中。
他注重实践,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给学生们正确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其次,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了宽容和包容的智者形象。
他对待学生和弟子都非常宽容,不计较他们的身份和背景,只要他们有真诚的学习态度,孔子都愿意教导他们。
在《为政篇》中,孔子强调了君子的宽容和包容心态,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而不是以刑罚来约束人民。
这种宽容和包容的智慧,使得孔子成为了受人尊敬和追随的伟大导师。
此外,孔子在《论语》中还展现出了坚定的信仰和追求。
他对于道德和仁爱的追求从未动摇,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在《述而篇》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强调了君子应该以全局和大义为重,而不是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
这种追求和信仰使得孔子在众多学生和弟子中树立了崇高的榜样,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的对象。
最后,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了谦逊和勤奋的智者形象。
他不断努力学习和修身,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
在《述而篇》中,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强调了君子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在《学而篇》中,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这种谦逊和勤奋的智慧,使得孔子成为了一个永不停歇的学习者和追求者。
综上所述,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深入探索了孔子在其中展现的智者形象。
他的卓越智慧、宽容包容、坚定信仰和追求、谦逊勤奋,使得他成为了古代中国智慧的象征,也为后世人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师生情谊永存师生情谊是一种特殊而珍贵的情感纽带,它连接着师者的智慧与学者的求知欲,承载着师长的期望与学子的憧憬。
在这样的情感纽带中,师者化身为知识的引路人,学者则成为师者的学识传承者。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种师生情谊都能够永存。
一、师者的知识引领师者作为一位智者,他们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掌握着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梦想的扶持者。
在课堂上,师者用他们的智慧点亮学子的求知之火,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师者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他们更希望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者的学识传承学者是师生情谊中重要的一方,他们拥有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者们得以深入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师者和学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师者不仅仅传授知识,还能够不断发掘学者的潜力和创造力。
学者们通过吸收师者的智慧,逐渐成长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三、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师生情谊是一种相互的伙伴关系,双方都在这个关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师者通过教学工作探索教育的艺术,不断挑战自己,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学者们在师者的引导下追求知识,从中获取力量和动力。
师者和学者之间的互相扶持、互相鼓励,使得他们在这个伙伴关系中共同成长,共同追寻理想。
四、师生情谊的价值延续师生情谊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它能够延续至人生的各个阶段。
师者和学者在毕业后仍能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成就和发展。
师者会为学者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学者也会将自己的成果与师者分享,让师者为之骄傲。
在这个持久的情谊中,师者和学者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与成功,共同感受知识的力量。
师生情谊是一种永存的情感纽带,它不仅仅连接了师者和学者的心灵,也连接了过去和未来的教育传承。
师者用他们的智慧和学问点燃学者的求知之火,学者则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来回报师者的关怀和期望。
汤用彤:智者学者圣者
袁学敏
【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
【年(卷),期】1999(000)003
【摘要】1963年“五.一”节晚,北京天安门焰火灿烂,万众观瞻,城楼上,两位同龄老人亲切交谈着。
他们一个是叱咤风云,改变中国历史的伟人毛泽东;一个是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新中国首任北京大学校长汤用彤。
他们都生于1893年。
与他们同龄的另一位巨人是被人们称之为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
他们分别在这一年的8月、10月、12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袁学敏
【作者单位】四川攀枝花大学教师 6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1
【相关文献】
1.大师风范,学者胸怀--写在《汤用彤全集》出版后 [J], 蒙培元
2.行为世范学者风,厚德载物智者行-记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红路 [J], 宋振业
3.近代学者的菩提达磨研究——以汤用彤先生为中心的考察 [J], 姚彬彬
4.近代学者的菩提达磨研究——以汤用彤先生为中心的考察 [J], 姚彬彬;范家亮;邹
小凡
5.圣者的悲悯智者的呼吁——《我的呼吁》赏析 [J], 周建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读教育教学专著心得阅读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后,深感其内容丰富,观点独到。
该书系统阐释了编者对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及教学策略的思考,同时展示了众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书中,名师与读者进行深入浅出的交流,为小学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专业指导。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该书具体呈现了名师的授课过程,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工作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
书中还针对各学段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剖析,为教师提供了实用的教学反思和案例。
该书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包括教学内容过多、教学环节琐碎以及教学形式过于花哨等。
这些问题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也有所体现,令人深思。
书中还为教师指明了阅读教学的方向,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阅读《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和《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等书籍,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书籍揭示了学习差异的概念,指出所谓的“学业残疾”实际上是由于教育不当导致的。
它们提供了发现孩子个性化学习方式和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对于家长和教师都具有启示作用。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意识到要成为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有思想的教者和宽容的智者。
这意味着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用思想去重塑教育行为,同时宽容地对待学生和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2024年读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二)阅读书籍,是人生一大乐事,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本学期,学校布置了阅读专著并撰写心得体会的任务。
在翻阅推荐书目后,我深入阅读了《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细节探讨》及《爱的教育》等教育专著。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将书中的理念与日常教学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这些书籍不仅指导我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启示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一、追求卓越,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容纳百川的水流汇聚成辽阔的大海。
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意思一、意思智者不会去使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而是懂得利用愚人(这里的愚人并非是贬低,只是相对智者而言在某些方面能力稍逊之人)所擅长的地方。
这体现了一种用人和处事的智慧,即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加以利用,从而达成目标。
二、衍生注释1. “智者”代表着那些有见识、有谋略的人。
他们虽然在很多方面有着优秀的能力,但也深知自己并非全能。
例如,一个军事战略家可能对后勤管理并不精通。
2. “不用其所短”意味着智者不会固执地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强行操作。
因为在自己短处上努力,往往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就像让一个画家去做精密的机械维修,可能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3. “愚人”在这里是相对概念,可能是在知识水平、社会地位或者综合能力上看似不如智者的人。
但他们也必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比如一个普通的农民,可能对土地和农作物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是很多学者所不具备的专长。
4. “用愚人之所长”则表明智者能够放下身段,以平等的视角去发现这些人的长处,并且将其整合到自己的计划或者事业当中。
这就如同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手下有各种不同背景的员工,他能够让擅长营销的人去做市场推广,让擅长技术的人去搞研发,尽管这些员工在其他方面可能并不出众,但企业家利用了他们各自的长处。
三、赏析这一观点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极大的实用价值。
从团队协作的角度来看,它强调了互补性的重要性。
在一个群体中,成员之间能力参差不齐,但如果领导者能够像智者一样,挖掘出每个人的长处并合理安排工作,那么这个团队将会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就好比一支足球队,前锋、中场、后卫和守门员各有其职,他们的个人能力或许有所差异,但教练会根据他们的特点安排战术,利用每个球员的长处来赢得比赛。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如果总是纠结于弥补短处,可能会耗费大量精力却收效甚微。
相反,如果能够借鉴这种思想,去学习他人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能够更快地成长进步。
先秦-商君书《更法》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更法先秦-商君书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翻译: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秦孝公同大臣商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
智者学派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塔哥拉和雅典的苏格拉底对⼈的价值的阐述,⼈⽂主义的基本内涵。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最早的哲学流派是⾃然哲学,标志着古代西⽅⼈的精神觉醒。
代表⼈物泰勒斯,创⽴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被誉为“西⽅哲学之⽗”。
2、智者学派:(1)背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度发展,公民社会⽣活丰富,思想活跃。
(2)观点及代表⼈物:智者学派以认识社会为讨论重点,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的价值和决定作⽤,这⼀切构成古希腊⼈⽂主义的精神内涵。
代表⼈物是普罗塔格拉——“⼈是万物的尺度”。
(3)评价:①强调⼈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认了超⾃然⼒量对社会⼈⽣的作⽤,树⽴了⼈的尊严②过分强调个⼈主观感受,忽视⼈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主义打开了⽅便之门。
3、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为认识⼈⾃⼰,强调知识的作⽤,知识即美德。
他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向,是哲学真正成为⼀门研究“⼈”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哲学产⽣了深远影响。
4、亚⾥⼠多德:名⾔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最⼤的哲学贡献创⽴了逻辑学。
他被称为集古希腊科学⽂化知识之⼤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不仅为现代许多科学门类奠定了基础,⽽且是哲学真正成为⼀门独⽴的学科。
留下了包罗宏富的⽂化遗产。
5、希腊先哲与⽂艺复兴的⼈⽂主义的思潮:古希腊的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为本,洞察宇宙,探索⼈⽣,在他们的思想中蕴涵着西⽅⼈⽂主义精神的滥觞。
普罗塔哥拉“⼈是万物的尺度”,为⽂艺复兴提供价值标准定位;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为⽂艺复兴提供道德标准定位;亚⾥⼠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为⽂艺复兴提供科学思维⽅法定位。
6、⼈⽂主义精神内涵:其核⼼内容是提倡⼈性,反对神性,主张⼈⽣的⽬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不是教会强调的灭⼈欲,以便死后升⼊天堂;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它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学者、教者、智者
——读教育专著有感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学期,学校布置
了读专著谈体会,粗略浏览推荐书目,专心阅读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给教
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边看边与平时教育相
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
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
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
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
学。这是 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
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
花样、新想 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
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
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
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
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
理者,更 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
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
命运改变”。二 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
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
淌若有高尚、丰 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仁的工作,我们的人生,
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
代,无比井贵的生 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
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
拥有了浩 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
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宽容地对待自己 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
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
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 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
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
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
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
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
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