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期间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8
历史中的冷战时期与影响知识点冷战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对世界格局、国际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的背景、原因、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对我们的知识点带来的影响。
一、冷战时期的背景与原因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强大的超级大国开始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以及势力范围扩展等方面产生分歧。
冷战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形态对立:苏联代表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资本主义阵营,两者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它们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了对立的立场。
2. 经济冲突:苏联和美国在经济上存在竞争和冲突,例如美国对欧洲的援助计划以及苏联的经济扩张等,使得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3. 领土争端: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在世界各地支持不同的地区冲突和革命,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使得两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4. 核武器竞赛:苏联和美国都拥有核武器,它们之间进行核军备竞赛,这使得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中。
以上是冷战时期的背景与原因,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冷战的爆发。
二、冷战对世界的影响冷战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两极格局:冷战时期,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格局,整个世界被分割成了两个对立的势力范围。
2. 军备竞赛: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之间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尤其是核武器的发展和生产,使得世界面临着核战争的风险。
3. 代理战争: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通过支持各国的国内冲突和革命,进行了一系列的代理战争,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这些战争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道主义灾难。
4. 经济全球化:冷战期间,两个大国为争夺影响力和扩大势力范围,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援助和合作计划,这也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的发展。
以上是冷战对世界的影响,它使得世界进入紧张的两极对立时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
冷战时代的分裂冷战时代(1947年-1991年)是二战胜利后的国际社会格局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峙局面。
随着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加剧,这种对峙局面逐渐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分裂。
一、政治分裂冷战时期的政治分裂主要体现在两个超级大国及其盟友之间的政治对立和争斗上。
美国在西方国家组成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中扮演核心角色,而苏联则在东方国家结成的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中发挥主导作用。
这两个军事同盟系统的形成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的政治分裂。
除了军事对抗外,两个大国还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来影响和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紧张局势。
例如,美国在冷战期间推行了“亚洲防御条约组织”(SEATO)以及其他类似的多边安全协议,以遏制苏联在亚洲的影响力。
而苏联则通过援助亲社会主义政权、进行情报活动以及进行间谍活动等方式来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
二、经济分裂在经济领域,冷战时代的分裂主要体现在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方式对欧洲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以帮助它们恢复战后的经济重建,并巩固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力。
此举进一步加强了资本主义阵营的一体化程度。
与此相反,苏联则试图通过其拥有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来确立对社会主义阵营成员国的控制。
苏联经济模式以计划经济和集权管理为特点,通过对成员国进行经济援助和资源分配来维持其领导地位。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模式本身的弊端和缺陷,以及苏联经济体系内部的腐败和低效问题,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经济困境和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三、军事分裂冷战时代的军事分裂主要体现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以及军事对抗上。
美国和苏联在军事领域的对抗是整个冷战局势的重要方面。
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而苏联也通过大规模的军事建设成为对抗美国的重要力量。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冷战时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1年冷战结束期间,这一时期国际关系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以及它们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一、政治对抗与意识形态斗争在冷战时期,政治对抗和意识形态斗争是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对抗,甚至有时会采取过激行动,如冷战期间的古巴导弹危机。
这种政治对抗和意识形态斗争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国际关系,也对后来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阵营对立与集团政治在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呈现出明显的阵营对立和集团政治的特点。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分别形成了各自的盟友体系,形成了两大阵营。
这些阵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敌对和冲突,有时甚至会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
这种阵营对立和集团政治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国际关系,也对后来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经济封锁与贸易禁运在冷战时期,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是国际关系中常见的手段之一。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遏制对方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经常采取这种手段来限制对方的贸易和投资。
这种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国际经济关系,也对后来的国际经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核武器与军备竞赛在冷战时期,核武器和军备竞赛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全球的霸权和控制权,不断加强军备建设,并试图通过核武器的威慑来维持自己的优势地位。
这种核武器和军备竞赛不仅导致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五、全球干涉与区域争端在冷战时期,一些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利益和目标,经常采取全球干涉和区域争端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些国家通过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事务,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这种全球干涉和区域争端不仅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也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六、多边主义与区域合作在冷战时期,多边主义和区域合作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趋势之一。
和老公吵架冷战的说说
1. 和老公吵完架,开始了一场冷战,互相都不肯主动说话。
2. 冷战期间,两个人在家里都憋着一股气,仿佛空气都充满了紧张。
3. 这段时间里,屋子里的气氛异常尴尬,彼此的目光也充满了怨气。
4. 老公和我都故意避免对视,好像一切都可以通过沉默来表达。
5. 每次经过对方身边,彼此都装作没看见,仿佛对方不存在一样。
6. 冷战期间,家里的氛围变得很沉重,没有了往日的笑声。
7. 老公和我都对着手机发呆,装作很忙,其实只是不愿意主动开口。
8. 每天的饭桌上,寂静无声,甚至能听到筷子划过盘子发出的声音。
9. 冷战期间,家里的沟通成了一种奢望,彼此像陌生人一样。
10. 每当听到门口的声音,心里都想,会不会是对方主动回来找我和解。
11. 两个人在同一个房间里,却像隔着一道无形的墙,彼此无法逾越。
12. 老公和我都不再主动关心对方的事情,仿佛对方已经离我们远去。
13. 在冷战期间,回忆起以前的甜蜜瞬间,心里既感到心酸又觉得无奈。
14. 虽然我想主动解开这种尴尬局面,但骄傲和固执让我无法开口。
15. 冷战期间,每天的生活都变得乏味,好像失去了重要的一部分。
16. 老公和我都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吵架,只剩下了愤怒和冷漠。
17. 在冷战期间,我常常静静地思考两个人关系的问题,但又不愿意主动迈出第一步。
18. 这段冷战无形地让我们的感情产生了裂痕,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19. 老公和我之间的冷战期间,周围的朋友也能感受到我们之间的紧张气氛。
20. 冷战期间,我时常会思考两个人关系的未来,究竟是继续斗争还是寻求和解。
历史学中的冷战时期冷战时期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
它是指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1年苏联解体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和竞争。
冷战时期对世界格局、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冷战的起因和背景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波茨坦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美国、苏联和英国三个大国就战后的世界格局和欧洲重建问题进行了讨论。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差异,美苏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苏联试图通过建立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来保护自身的安全利益,而美国则试图推动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传播。
这种意识形态的冲突成为冷战的根源。
此外,冷战的背景也与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有关。
二战后,欧洲列强的实力大幅下降,美苏两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大国。
两国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二、冷战的主要特点冷战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冷战对抗和冷战平衡。
冷战对抗表现为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竞争和对抗。
双方通过军备竞赛、间谍活动、经济制裁等手段来争夺全球霸权。
冷战平衡则是指美苏两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军备控制和战略平衡来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冷战期间,核武器的发展和扩散成为了双方竞争的焦点,也使得两国之间的冲突更加危险和复杂。
三、冷战的影响冷战时期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冷战导致了世界的二极格局,美苏两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他国家则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选择立场。
这种二极格局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后的九十年代。
其次,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和核武器扩散加剧了全球的安全威胁。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不断增加核武器的数量和威力,使得全球陷入了核战争的阴影。
这也促使了国际社会对裁军和核不扩散的重视。
此外,冷战时期也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美苏两国通过经济援助和文化交流来争夺影响力和赢得盟友。
例如,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欧洲提供经济援助,以遏制苏联的影响力。
冷战时期的世界与经济格局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一场政治、经济、军事对抗。
这场对抗不仅对全球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经济格局带来了重大变革。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的世界与经济格局,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1. 冷战时期的分裂世界在冷战期间,世界分为两个阵营,即西方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西方阵营由美国主导,包括北约成员国和其他盟友国家,而社会主义阵营则以苏联为核心,包括华约成员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这种分裂世界的局面导致了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
2. 超级大国的竞争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它们争夺全球霸权,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互对抗。
这场竞争不仅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经济制裁与经济合作为了争夺全球的经济优势,美国和苏联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手段来对抗对方。
他们实施了相互的经济制裁,限制对方的贸易与金融往来。
然而,他们也进行了一些有限的经济合作,以保持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
4. 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冷战期间,发展中国家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焦点。
这些国家成为两个阵营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竞争的地区。
美国和苏联争相援助这些国家,并试图在这些国家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5. 冷战结束后的经济变革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苏联解体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这使得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美国经济体系成为全球化浪潮的主导力量。
6. 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浪潮迅速兴起,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国际贸易的增长,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7. 区域经济合作的兴起冷战结束后,一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崛起,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
这些组织通过消除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合作,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8.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冷战结束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崛起,如中国、印度等。
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时期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时期,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大超级强国之间的对抗。
冷战期间,世界呈现出两极格局,即东西方阵营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明显对立。
本文将探讨冷战对两极格局的影响,并分析其历史背景、原因和特点。
一、冷战背景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实力迅速崛起,分别代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区域势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对立。
随着争夺欧洲势力范围、经济实力竞争、核武器军备竞赛等因素的加剧,冷战逐渐形成并持续了几十年。
二、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1. 政治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形成了明显的政治对抗态势。
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奉行民主自由的政治体制,国际上主张包括经济资本主义在内的自由主义,而苏联领导的东方阵营奉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倡导国家计划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
2. 军事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包括核武器的研发和部署。
双方在军事领域展开持续对抗,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3. 经济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经济上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实施经济援助,扩大了其在欧洲的影响力;苏联则通过对东欧国家实施经济援助,扩大了其在东欧地区的影响力。
4. 意识形态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西方民主自由的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与东方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
三、冷战两极格局的特点1. 对抗性强: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对抗呈现出极为强烈的特点。
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互相遏制和竞争,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区域势力分裂:冷战时期,世界呈现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之间的明显分裂。
各国在国际事务中选择站队,形成了两极格局,国际关系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对抗性格。
3. 战略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展开了大规模的战略军备竞赛。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与影响冷战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冷战期间,世界大国之间的对抗和竞争主导了国际政治舞台,给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一、世界格局的形成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作为当时的两大超级大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势不两立的对抗。
苏联在东欧建立了一系列卫星国,形成东欧集团,而美国则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方式加强了与西欧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合作。
随着德国的分裂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冷战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势力范围明显分割。
二、冷战的影响1. 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冷战时期,世界被划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
苏联与美国之间争夺全球霸主地位,导致了许多国家的被卷入其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阵营结构。
2.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了在冷战中获得优势,苏美两国在科技和经济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美国提出了“亚当斯纳齐制度”,在科技和军事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苏联也不甘示弱,进行了太空竞赛等一系列活动。
3. 战略武器竞赛: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相互威胁,导致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竞赛。
美苏两国相继研发出强大的核武器,对全球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4. 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在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美国推行西方民主、自由主义思想,苏联则倡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念,两个阵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分歧。
5. 全球性危机:冷战期间,世界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如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围墙建立等,这些危机造成了全球的紧张局势,给世界和平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三、结语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当今世界的格局和模式。
尽管冷战已经结束多年,但其留下的遗产和影响仍然存在,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美苏冷战总结归纳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展开的一场长期对抗。
在这场冷战中,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经济力量以及战略部署的差异导致了相互的敌意和竞争。
本文将通过对美苏冷战的回顾,总结和归纳冷战期间的主要事件和影响。
第一,冷战的起因美苏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
在战争结束时,苏联通过东欧国家的解放取得了在欧洲的广阔势力范围。
而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认为苏联所推行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西方世界的威胁不容忽视。
双方的意识形态差异和对全球势力范围的争夺最终促成了冷战的爆发。
第二,冷战期间的主要事件1.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威胁到了美国的安全。
这一事件几乎引发了全面核战争,但最终双方通过谈判达成协议,避免了可能的灾难。
2. 越南战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世界各地进行了一系列代理战争。
其中最重要的是越南战争。
苏联支持北越,而美国则支持南越。
这场战争给美国带来了沉重的代价,并进一步加剧了两个大国之间的对抗。
3. 基辅事件: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重大事故,这次事故揭示了苏联核能安全的缺陷,也导致了苏联政府的信誉受损。
第三,冷战的影响1. 军备竞赛: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
双方都试图通过扩张其核武器库和军事实力来获得优势。
这导致了军事开支的巨大增加,同时也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2. 分裂世界:冷战期间,世界被一堵“铁幕”所分割,东欧国家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而西方国家则和美国保持合作。
这种势力范围的对立导致了全球局势的不稳定,并且导致一些国家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纷纷选择立场。
3. 经济发展:冷战使美苏两国都将大量资源用于军事和军备竞赛,这导致了经济上的巨大负担。
而同时,两国之间的对抗也促使他们在科技、工业和空间竞争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第四,冷战的结束冷战最终于1991年结束,苏联解体成为独立国家。
而冷战的结束主要归因于苏联内部的经济问题以及东欧剧变的影响。
冷战发展阶段历程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的时期。
虽然冷战没有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但它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长期的紧张局势。
冷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早期冷战(1945-1947年):冷战的开始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雅尔塔会议。
苏联试图通过在东欧建立共产主义政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美国则希望推行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这一时期,双方还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比如共同管理德国。
然而,双方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上的分歧逐渐加大。
2. 杜鲁门主义时期(1947-1953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了“遏制政策”,意在遏制苏联的扩张。
美国通过向欧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在西欧建立了一个反共产主义的阵营,形成了所谓的“铁幕”。
3. 德国问题和朝鲜战争(1953-1962年):在这个阶段,两个阵营之间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政治和军事博弈。
朝鲜战争成为了冷战初期唯一的热战,并在东亚地区加剧了紧张局势。
双方还在德国问题上展开了斗争,东德成为了苏联的势力范围,而西德则成为了美国的盟友。
4. 古巴导弹危机和洛可可战略(1962-1975年):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最令人担忧的事件之一。
苏联试图在古巴部署核导弹,这引发了与美国之间的一场紧张对峙。
危机后,双方都试图通过正式的军备控制谈判来缓和紧张局势。
洛可可战略出台,旨在通过互相尊重对方势力范围,避免直接冲突。
5. 接近和解时期(1975-1985年):这个阶段是冷战期间的一个转折点。
1975年,美苏签署了《赫尔辛基协定》,其中包括关于国际安全和合作的各项规定。
然而,在这一时期,冷战的斗争并没有真正消退,双方继续通过支持各种代理人战争和颠覆活动来争夺全球影响力。
6. 改革和解体时期(1985-1991年):苏联新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善苏联经济和政治的困境。
然而,这些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综上所述,冷战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期紧张到后期缓和,再到最终的结束。
冷战期间,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这些集团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
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
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
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
它们的领导国家或是核心国家——美国、欧洲联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将来可能还有巴西和南非,或许再加上某个伊斯兰国家,将是世界舞台的主要活动者。
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
极端主义的文化根源
由伊斯兰极端分子在巴黎策划实施的恐怖袭击再次震惊了全世界,事件最新动态是法国方面宣布将取消宣扬仇恨、背离共和国价值观的清真寺及相关机构、组织。
可以料想,法国政府的这一姿态,必将在移民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穆斯林社会激发强烈反响。
尽管法国政府已表态将不考虑临时退出申根协定,但毋庸置疑,由于伊斯兰极端主义的蔓延,一贯对宗教、移民政策持开放态度的欧美社会,已经对伊斯兰教产生了极大的抵触乃至排斥情绪;而作为一个整体,因无法阻止其内部所滋生的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整个伊斯兰文化也因此蒙羞。
毫无疑问,在巴黎发生的这场针对普通平民的恐
怖事件,不仅仅是对欧美白人社会的挑战,也是对整个理性、智识世界的挑战。
新世界(18.21, -0.21, -1.14%)格局下的伊斯兰文化
1996年,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这部作品相当深刻地前瞻了冷战结束后的新世界格局,“文明的冲突”也因此成为当今观察世界政治与社会问题的一个关键理念与术语。
亨廷顿将世界分为七至八种主要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和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在他的文明划分中,宗教占有头等重要的位置,因为他认为:“人类群体之间的关键差别是他们的价值、信仰、体制和社会结构,而不是他们的体形、头形和肤色。
”
值得注意的是,在论述到当今世界的演变格局时,亨廷顿写道:称霸世界几个世纪的西方文明正在相对衰落,而以中国为首的亚洲正在复兴,伊斯兰世界正在崛起。
显然,亨廷顿比较早地注意到了伊斯兰问题。
大陆知名文化学者钱满素在解读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这一观念时,强调非西方文
明要的是西方的富裕,而不是西方的民主和多元,一旦其国力增长,就会日益鼓吹自己的价值、体制和文化。
“亚洲和伊斯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不仅没有促使他们在价值观上更加认同西方,反而有了更多肯定和张扬自身文化的资本,相继出现本土文化的复兴,变得更加非西方化,甚至反西方化。
西方和伊斯兰的矛盾尤为突出,西方的自由民主无法在穆斯林社会中生根,伊斯兰主义运动迅速兴起,导致许多穆斯林国家政治上的伊斯兰化,其中不乏极端的原教旨主义,它们将西方视为侵略和堕落的。
”钱满素说。
当前,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各文明大都有自己的核心国家,它们正取代冷战时的两个超级大国,成为吸引和排斥其他国家的几个基本极。
各国大都按照文明的归属,被纳入了以核心国家为家长的大文明系统或“大文化圈”,在各自的系统内协调行动,而且只有同质文化国家间的合作才最有成效和持续性。
全球性的宗教复兴被亨廷顿称为“上帝的报复”,他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对现代化的反应。
世俗的现代化无疑是对传统群体社会的巨大冲击,瓦解了宗教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信仰、价值、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无数人感到灵魂无所适从,迫切希望“为社会组织重建一个神圣基础”,由此产生的两个后果就是:反西方和宗教复兴。
在此背景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为什么相对其他非西方文明,同样面临现代化课题的伊斯兰世界,会对西方国家格外抵触,以致在其内部滋生出反理性、反文明的极端恐怖主义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伊斯兰主义在当代兴起背后的经济、历史及文化原因。
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文化背景
有着复杂身份背景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裔英国作家奈保尔对伊斯兰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
奈保尔是以虚构文学获得诺贝尔奖的,但被世人争议的作品却是其访问印度尼西亚、伊朗、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的两本游记:《在信仰者中间》和《何以置信》。
这四个都是穆斯林国家,但不属于创建了伊斯兰的阿拉伯民族,奈保尔称之为“改教民族”,并将这些国家的当前问题回溯到伊斯兰与本土文化的冲撞。
奈保尔认为:“伊斯兰教的问题是一个比其他任何第三世界的问题都更严重的问题。
”他于《在信仰者中间》写道:“伊斯兰的狂热是一种被神圣化了的狂热,对信仰的狂热,政治狂热。
在旅途中,我不
止一次地见到敏感的男人们,他们随时都酝酿着恐怖骚乱。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靠仇恨喂养的。
”他们强调死亡、流血、报复。
奈保尔认为西方长期对独裁的穆斯林世界的容忍迟早要给文明世界带来灾难。
在对全球性的伊斯兰化运动的描述中,奈保尔指出:首先,伊斯兰教的解释者似乎更提倡君主和百姓平等的概念(很像马克思主义),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低等级的、贫穷的印度教人在没有被强迫的情况下皈依了伊斯兰教。
而多数其他非西方国家在近代也多是贫穷落后的,所以伊斯兰教显得颇有号召力和吸引力;其次,在过去几十年中皈依伊斯兰教的族群多有被西方殖民的历史,因此伊斯兰教非常容易地被他们的领导人用作对抗西方文化、西方价值的武器。
所以,伊斯兰教在刺激、煽动前殖民地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中起了巨大作用。
“原教旨主义者希望人们都是纯洁透明的,整个儿一个空空的接受器皿,等着宗教往里面倒。
”奈保尔写道。
由于现实无法达到宗教所要求的纯洁度,所以,在这些皈依伊斯兰教的国家中,奈保尔感觉到有一种既虚无主义,又神经质的东西。
他对伊斯兰教让人们自愿地成为“虚无”非常不能容忍。
他说:“伊斯兰的帝国主义是非常具有摧毁性的,因为它想要的是人的头脑。
”
“伊斯兰主义没有什么问题,但当前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却是个
问题。
”生前谈到伊斯兰问题时,李光耀这样说道。
诚然,从信仰自由的角度看,伊斯兰主义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伊斯兰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滋生并培育出野蛮的反理性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则是伊斯兰教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反思的问题了。
而伊斯兰主义在当代尤其在冷战结束后能得以在全球扩张,也是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的。
直接威胁全球文明世界的极端组织ISIS,其资金主要来自海湾地区金主,或自己占据的油井收益。
伊斯兰世界之所以向现代社会转型得那么辛苦、曲折,来自凤凰国际智库的一篇分析文章认为,这反而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条件还不够恶劣。
“伊斯兰的困境是特殊的,又不是特殊的。
他们的特殊性在于宗教的闭源性确实给他们的转向制造了更多困难。
而拥有石油资源,理论上给了他们很宝贵的缓冲空间,实际上又冲淡了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这篇文章的该项论述是颇令人深思的。
伊斯兰教之所以能在当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来自海湾国家的财力支持。
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海
湾国家因石油资源而积累了巨量财富,他们在世界范围内资助清真寺、宗教学校和传教士,导致出现了全球性的伊斯兰狂热,这些狂热分子就有可能被极端组织吸收进去,成为圣战者。
“基地”组织、ISIS 以及全球各地的极端分子从清真寺里招募合适的人选,给他们洗脑,让他们相信为了世界上受压迫的穆斯林而战是优秀的穆斯林的义务,而且如果有必要,可以为这一事业献身,成为烈士。
这些年伊斯兰恐怖主义的猖獗,其实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整个伊斯兰文明的危机感在加深。
来自斯洛文尼亚的当代著名学者齐泽克在《查理周刊》的恐怖事件后撰文指出:“如果今天所谓的原教旨主义者真的相信他们找到了步向真理的道路,那么为何他们还会感受到来自不信教者的威胁,为何他们还嫉妒这些不信教者?……恐怖分子的激情强度见证了真正的信心的缺席。
原教旨主义者的问题,不是所谓他们比我们低劣的问题,而是他们暗地里认为自身比我们低劣。
”
这一论述与李光耀生前对伊斯兰问题发表的看法不谋而合:“穆斯林想同化我们,但我们并没有试图同化他们……他们其实对自己也没信心,不敢给我们提供其他的选择。
”
一直试图给各种宗教信仰提供包容与自由的西方民主世界,因为诸如伊斯兰化等全球性的宗教与社会问题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
战,开放世界如何分清理性与野蛮的边界,已成为当代世界必须给出一个答案的问题。
日裔美籍学者福山在1992年出版的《历史的终结》,与亨廷顿所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同被视为上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学的巅峰之作,但随后的历史演进告诉我们,历史从未终结,也永难终结。
即便民主与自由理念在全球普遍实现,那么在民主与自由体制内部,同样也会滋生各种挑战。
民主和自由是需要保卫的,仅这一点就决定了历史是不会终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