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糖尿病的三项指标 一个都不能少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糖尿病的“难兄难弟”吴志【期刊名称】《健康人生》【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2页(P38-39)【作者】吴志【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糖尿病和高血压、脂肪肝是难兄难弟,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59%,脂肪肝的患病率为40%。
相比于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死亡率增加了7.2倍,心血管事件风险增高了75%,大血管病变作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占到了65%~75%。
因此专家建议,在糖尿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也要检测脂肪肝和心血管各项指标,对2型糖尿病的控制,降糖、降压和调血脂,一个都不能少。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越发提前,约10%的糖尿病患者是在40岁以前患病。
不同年龄段患者,发病时间越早,时间越长,血糖越不容易控制。
早发2型糖尿病是指发病年龄在19~40岁的患者。
早发糖尿病的代谢控制状况较差,糖化达标率、血压和血脂控制达标率也较晚发糖尿病患者更低。
同时,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的治疗也不足,因此需要给予早发糖尿病患者更多的关注与干预。
为尽早发现糖尿病的早发情况,有糖调节受损史、年龄≥45岁、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高危种族、有巨大儿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等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每年体检都应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如果值在5.7~6.4之间,应进行糖耐量筛查, 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就可判定是糖尿病,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如果空腹血糖值在6.1~7.0 mmol/L之间和/或75g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在7.8~11.1 mmol/L,为糖尿病前期,应积极地进行饮食和运动治疗,如果不及时干预、约2/3可转变为糖尿病。
现在有不少人都认为糖尿病仅仅是血糖升高的问题,只要控制住血糖就行,其实糖尿病更严重的危害是引发心血管并发症,且发病趋势不断年轻化。
在相同年龄节点上,早发患者患非致死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比晚发患者增加了90%。
血压在140/80mmHg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就明显增加了,这提示血压升高会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的风险。
监测糖尿病患者的三项指标一个都不能少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亿人。
糖尿病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血糖、血压和血脂等关键指标。
这三项指标的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血糖监测1.1 血糖指标的重要性血糖是糖尿病患者需要持续监测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血糖水平的控制对于预防并发症和维持全身器官功能至关重要。
糖尿病患者需要时刻监测血糖水平,以便及时调整饮食、药物和锻炼等因素,使血糖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1.2 血糖监测方法血糖监测有多种方法,包括血糖仪、连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和其他新技术。
患者可以通过在家中使用血糖仪来监测血糖水平。
同时,连续葡萄糖监测系统能够提供更加详细和准确的血糖数据,有助于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血糖变化情况。
1.3 血糖目标范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目标范围应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制定。
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应该控制在4.0-7.0 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控制在<10.0 mmol/L。
然而,对于儿童、孕妇以及老年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血糖目标范围可能有所不同。
2. 血压监测2.1 血压指标的重要性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会加重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以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2.2 血压监测方法血压监测通常使用血压计来测量。
患者应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测量,并确保获得准确的血压数值。
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应该保持血压水平在<130/80 mmHg的范围内。
2.3 高血压的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管理高血压非常重要。
除了药物治疗外,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和减少压力等方式来降低血压。
此外,定期监测血压、遵循医生的建议以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也是管理高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
3. 血脂监测3.1 血脂指标的重要性异常的血脂水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筛查标准
糖尿病筛查标准根据不同组织和机构的指南可能会有差异,但一般基于以下主要因素进行评估:
1. 年龄和体重指数:糖尿病常见于40岁以上的人群。
建议在40岁以上的人中,尤其是体重指数(BMI)大于25的人中进行筛查。
2. 糖尿病家族史:有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的人,尤其是在年轻时被诊断的人,有较高的患病风险。
3.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体育锻炼不足、高糖饮食和肥胖,都是引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4. 慢性病史:某些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一般的筛查方法包括:
- 空腹血糖测定:常规筛查方法,要求患者在早餐前至少8小时内不进食,只饮用水。
血糖值在7.0毫摩尔/升(mmol/L)或以上,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 糖耐量试验:有时候,如果空腹血糖值处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范围(5.6到6.9 mmol/L),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糖耐量测试。
这个测试要求患者空腹饮用含有75克葡萄糖的饮料,然后测定2小时内的血糖值。
如果两小时后的血糖浓度达到
7.8 mmol/L或以上,则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请注意,筛查标准可能因病情、年龄和其他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因此,任何人如果有糖尿病的相关症状或有糖尿病的风险因素,都应咨询医生以确定正确的筛查方法和时间。
诊断糖尿病的血糖标准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它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的浓度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这个范围是由胰岛素和糖皮质激素等调节机制维持的。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出现血糖偏高或偏低的情况,长期下去就容易诱发糖尿病等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浓度应该在3.9~6.1mmol/L之间。
如果空腹血糖浓度在 6.1~7.0mmol/L之间,就属于空腹血糖受损;而如果空腹血糖浓度超过7.0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此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也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如果两小时血糖浓度在7.8~11.1mmol/L之间,就属于血糖耐量受损;如果两小时血糖浓度超过11.1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除了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红蛋白与葡萄糖长期接触后形成的一种糖化产物,它可以反映出近期的血糖控制情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HbA1c在6.5%(48mmol/mol)以上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家族史、生活方式等因素来综合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因此,对于可能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来说,定期检测血糖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及早发现并进行干预,才能更好地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了解诊断糖尿病的血糖标准对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浓度应该在3.9~6.1mmol/L之间,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两小时血糖浓度超过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在6.5%(48mmol/mol)以上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因此,定期检测血糖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及早发现并进行干预,才能更好地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糖高是看哪一项指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血糖高”这个词,但你知道血糖高究竟是看哪一项指标吗?其实,判断血糖是否升高,主要依靠一系列的检测指标。
这些指标就像是身体给出的“信号”,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血糖的状况。
首先要提到的是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在至少 8 小时没有进食的情况下测量的血糖值。
一般来说,正常的空腹血糖值在 39 61 毫摩尔/升之间。
如果空腹血糖大于等于 70 毫摩尔/升,就可能提示存在糖尿病。
餐后 2 小时血糖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它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 小时后测量的血糖值。
正常情况下,餐后 2 小时血糖应小于 78毫摩尔/升。
当餐后 2 小时血糖大于等于 111 毫摩尔/升时,往往意味着可能患有糖尿病。
除了这两个常见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也是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的关键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 2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波动的影响,能够更全面、稳定地反映长期的血糖控制情况。
正常的糖化血红蛋白值一般在 4% 6%之间。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大于等于 65%,则可能提示糖尿病。
那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指标呢?这是因为血糖升高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对身体造成诸多危害。
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健康。
对于那些已经被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定期监测这些血糖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了解血糖的变化,医生可以调整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等,以确保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在体检中发现血糖指标异常,也不要过于惊慌。
首先,要注意复查,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同时,要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是否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等。
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和控制血糖升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血糖指标需要关注。
比如孕妇,在孕期会进行糖耐量试验,以筛查妊娠期糖尿病。
糖尿病检测的金标准作者:尹兵来源:《家庭医学》2009年第02期是否患了糖尿病,应去医院检查血糖。
经常采用的是查早餐前空腹血糖和早餐后2小时血糖,如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怀疑为糖尿病。
但偶尔一次血糖超标,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患了糖尿病。
因为有很多诱因可引起血糖一时性升高,如创伤、应激和妊娠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标准:连续2次(不在同一天)通过静脉抽血,检测到的血糖值大于或等于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但餐前、餐后血糖毕竟属于瞬间血糖,只能反映抽血时的血糖水平,同时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如空腹血糖水平与肝脏葡萄糖生成速度和数量、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相关:餐后血糖水平除与进食种类、数量相关外,还与基础血糖水平、餐后胰岛素分泌量和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
可见这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和糖化血红蛋白相比,有明显的差别。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是血中葡萄糖和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产物,它和血中葡萄糖水平呈正比关系。
糖化血红蛋白中最常见的为HbAlc,所以常以HbAlc作为糖化血红蛋白的代名词。
由于红细胞在血液内寿命大约为120天,因此,HbAlc的高低值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
HbAlc是临床上糖尿病常规监测的指标之一,如果HbAlc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血糖控制较好。
因此,HbAlc是评价长期用药治疗效果以及预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可靠指标,被学术界公认为是糖尿病长期血糖监测的金标准。
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参数是4.5%-6.3%。
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为小于6.5%。
但欧美专家认为这一目标实践起来有困难,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关指南建议小于7.0%为控制目标。
1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可预测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表明,HbAlc 水平每升高1%,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15%:对2型糖尿病患者,HbAlc每升高1%,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18%,卒中发生率增加17%。
糖友不要忽视的几项检查作者:暂无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2012年第7期郑阿姨患病十几年,别人根本看不出她是个糖友,她每年都去医院检查两次眼睛,以便于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张大爷是个患病30年的老糖友了,血糖控制得一直很好。
最近他又去医院做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结果是6.4%,这也让他对自己的身体很放心。
像张大爷这样经常去医院检查的糖友有很多。
很多初患糖尿病的糖友就有些疑惑了,血糖控制得这么好,去医院的话,要定期做什么检查呢?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糖友们需要定期去医院做哪些检查呢?糖化血红蛋白有些糖友认为自己在家经常测血糖就能了解自己的病情。
其实血糖指标容易受抽血时间和是否空腹的影响,如果糖友一味依赖血糖指标,难以完全客观地了解自身病情发展情况。
作为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能够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90~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的影响不大。
同时,这一“金标准”直接提示了糖尿病的监控情况,以及可能产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
只有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糖尿病并发症才能得到预防,才能让患者远期受益。
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适用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者以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者。
一年查两次糖化血红蛋白:适用于血糖控制已达标,且比较平稳的糖友。
对于患病多年的“老病号”来说,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有助于了解病情的监控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因此定期检测更为重要。
肝功能肝脏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最重要的场所。
也是胰岛素作用和胰岛素分泌代谢的主要部位,所以肝脏功能与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关系密切。
由于糖友很容易造成脂肪代谢紊乱和脂肪肝,影响肝脏功能,造成肝脏肿大,肝功异常,甚至导致肝硬化。
肝脏的功能状况也是选择糖尿病治疗手段的重要依据,因为所有的药物都需要经肝脏解毒,肾脏排出。
有些药物就不适合肝功能损害较重的糖友,否则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使肝功能进一步下降。
糖尿病检查的项目与意义各位糖友圈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糖尿病检查项目以及作用的一些内容。
血糖检查的化验项目糖友需要准确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以利于病情控制。
在做血糖测量之前,建议糖友们了解一下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血糖监测点、动态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具体含义,现介绍如下。
1、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小时以上,次日凌晨测得的血糖值,检查时通常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一般定在早晨的7:00-9:00进行检查,这是比较理想的一个检测时间段。
2、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是指从进餐第一口饭开始算起,刚好2小时这个点所测得的血糖值。
3、血糖监测点血糖监测需要定时定点测量,常规情况下,医生每天会为住院的糖友检测一天7个时间点的血糖值:三餐前2小时、三餐后2小时以及晚上睡觉前这7个点。
必要情况下,有时也会加测某些时间点,比如出现过夜间低血糖情况,或者在某一个时间点,血糖值非常的高。
这个时候就需要加测这些时间点的血糖值。
以上就是血糖监测点,我们可以自己用微量血糖仪,来检测神经末梢血的血糖值,达到到血糖监测的目的。
4、动态血糖监测在血糖监测方面还有一个更高级的监测方法,叫做动态血糖监测,它是指借助特殊的仪器,连续监测3天72小时的血糖波动的情况,并把监测数据自动绘成非常清楚一条曲线展示出来。
可以通过动态曲线清楚、直观地看出三天内血糖波动情况,发现最高的血糖值在哪里?最低的血糖值在哪里?5、糖化血红蛋白通过以上4个血糖监测方法,糖友们基本能够对自己的血糖水平及波动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其实还有一大家经常会听到的检测血糖水平的项目: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最近三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值。
医生一般会建议每三个月左右去检查一下糖化血红蛋白值,这样就知道最近三个月血糖水平到底怎么样。
通过血糖的监测并结合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友们就可以对自己的血糖了解的非常清楚了。
检测胰岛器官的功能水平我们说糖尿病是跟胰岛功能下降有一定的关系。
糖尿病人血糖达标的金标准
糖尿病人血糖达标的金标准是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血糖水平能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空腹时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小于7.8mmol/L。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更为重要。
在医学上,糖尿病人血糖达标的金标准包括三个指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一般应控制在4.4-7.0mmol/L之间,而餐后血糖应在餐后1小时小于10.0mmol/L,餐后2小时小于8.5mmol/L。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应控制在6.5%以下。
达到这些指标需要糖尿病患者进行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适当的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饮食调整包括限制糖分和脂肪摄入等;药物治疗则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
总之,糖尿病人血糖达标的金标准是指通过控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这三个指标,使患者的血糖水平能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 1 -。
监测糖尿病的三项指标一个都不能少
检测血糖水平的金三角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观察和诊断中的三个重要指标。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般健康体检的时候我们只查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小于7就表明没有糖尿病。
后来一些住院病人空腹血糖正常,但是餐后血糖很高。
后来医生发现,空腹血糖受损的时候,通常糖尿病已经到一定程度,胰岛的功能已经减少了一半以上;餐后血糖的重要性被发觉了,因为我们每天吃3次饭,餐后血糖升高,就意味着我们每天至少有一半时间处在高血糖的危害里——很多病人是因为并发症出现后才发现糖尿病的,这种情况很常见。
糖化血红蛋白是代表3个月的平均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和血糖结合的产物,一般不超过6.2%。
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得越多,也就表示糖尿病的病情越严重。
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加速心血管病并发症,诱发糖尿病肾病、白内障等,另外,糖化血红蛋白还能引起血脂和血液黏稠度的增高。
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导致合并症的危险会增加20%。
这个指标是评定一类人群血糖控制好坏的金指标。
但是由于它是血糖的长期升高的结果,需要3个月左右的反应时间,所以如果一个病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好,肯定是不好。
如果控制好,还要看他空腹和餐后血糖的变化。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个血糖控制情况的监测指标,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指标。
多数人不知糖化血红蛋白
近日,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举办的“‘让我们一起改变糖尿病’——诺和诺德健康大巴车中国行”活动在天津开展,有2000多名市民接受了现场检测,检测发现,很多自认为很健康的市民被查出是糖尿病患者,其中不少是年轻人。
现场的医大二院内分泌科主任郑少雄介绍,目前,世界上糖尿病多发生在65岁左右,而在中国则提前到45岁左右。
同时,很多患者不知道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而且害怕应用胰岛素。
而正确地检测血糖、更有效地使用胰岛素类似物,是帮助患者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的正确手段。
早期胰岛素治疗能保护胰岛细胞
以往治疗Ⅱ型糖尿病用“阶梯式”治疗,一种药不满意,换一种,结果是患者对血糖的长期控制不满意。
最后用胰岛素治疗时,胰岛β细胞功能已严重衰退,会让患者觉得胰岛素也没用。
国际糖尿病联盟最近推荐,在口服降糖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应尽早启用基础胰岛素治疗。
早期开始胰岛素治疗,不仅可以降低高血糖危害,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更多β细胞功能,延缓Ⅱ型糖尿病进展。
目前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胰岛素笔、胰岛素泵的应用都使胰岛素的应用不像以前那么难以接受了。
当糖化血红蛋白持续高于7.5%时,应及时开始胰岛素治疗,如注射诺和锐。
没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是最好的状态
糖尿病只要合理治疗,没有并发症,就不影响生活,全世界有6名打了50年胰岛素的病人,一点合并症都没有。
目前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跟大量肥胖、吃得太多、运动太少、环境污染等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