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学新思维(经筋与阳陵泉)
- 格式:ppt
- 大小:933.00 KB
- 文档页数:24
我用阳陵泉、委中穴的经验摘要人体有十二条经络,而行于侧面的为足少阳胆经,胆经共有四十穴,其中最常用且最神妙难诉的莫过于「阳陵泉」。
「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经气最强,腰背部的经络几乎为膀胱经所占注,故委中所治疗的面积甚广。
前言以五输穴的说法来论,阳陵泉乃是胆经的合穴,什么叫做「合」呢?合者,北方冬也。
阳气入脏故为合,谓其经脉肎此而入脏与诸经相合也。
也就是说,经脉走入合时其经气为最强的时机。
由此论断,可以得知,扎阳陵泉一穴,因为它的经气最强,入脏很深,故通上达下的作用也是最强的。
阳陵泉在足少阳胆经中,它扮演什么角色?它的穴性有舒筋脉、清胆热、驱腿膝风邪、疏经络湿滞之功,主治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偏瘫、胸痛、胆囊炎。
除此之外,在针灸治疗常用穴中尚有「外伤阳陵泉」之说,也就是阳陵泉可治一切外伤的疾患,与八会穴的筋会阳陵泉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一切筋的毛病都可以找阳陵泉;所以阳陵泉是一个很重要的穴道。
临床心得一、依我临床用阳陵泉的心得把它报告如下:治偏头痛颇为灵验。
一般的偏头痛都容易发生在沿胆经走向的路线,用背歌诀的方式,我把穴位的走向依序记之如次:「足少阳胆瞳子,四十四穴行迢迢,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邀,阳白临泣目窗毕,正营承灵脑空摇……」。
偏头痛最易发生的位置就是沿着胆经走的路线,阳陵泉为胆经合穴,经气最强,入藏最深,故扎此一穴,即可通上达下,而把偏头痛轻易的治好。
许多人有后头痛的经验,这个后头痛指的是风池穴的地方按压痛,而非指膀胱经的后头痛。
对于风池穴产生的后头痛,一般的医者大抵都是在风池穴上下功夫,这是属于局部的取穴法,方法并没有错,但根据内经所云,上病下取及远处取穴的方法以疏导经络的滞气,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若碰到这种症状,大抵都先取阳陵泉,祗要阳陵泉取穴准,针感强,常能一针见效,当场即可测试风池穴酸痛消失的有无,如果针在风池穴上,就没有当场可以测试的机会,当然疗效上大打折扣了。
拉筋疗法拨筋疗法经筋疗法"重点拉筋"项目有:1.拉腹筋;2.拉背筋;3.拉腿筋;4.拉手筋;5.拉颈筋。
分别叙述如下:1. 拉腹筋:方法是,在床上或软垫上跪下,让脚背贴在床上或软垫上,然后将两脚后跟往左右两侧拉开,再使臀部落下,坐在床上或垫上,然后让身体慢慢向后仰。
先使头部碰到床上或垫上,然后背部慢慢躺下去,面部朝天,背部贴紧床上或垫上,保持60秒再起身。
这个动作常导致脚筋的酸痛,宜忍耐。
做久了酸痛会减轻,使人不至于忍受不了。
2. 拉背筋:分为两种拉法。
第一种是,在床上或垫上先伸直两腿,然后再以额头碰膝盖,至少碰10下。
练时两腿要尽量伸直,尽量不要使膝盖向上弓起。
第二种是,坐在床上或垫上,使两脚合掌,掌面向上,两脚小趾并拢,然后以额头碰脚大拇趾,至少碰30下。
刚开始较难碰到,练久了就会碰到。
3. 拉腿筋:拉腿筋又叫做"一字步",这是所有拉筋动作较困难的一种,练成的人不多。
一旦练成了,也可算是人生的一大成就。
它的动作是让两腿往前后左右劈开。
刚开始时,可以练“弓箭步”压腿,只要不灰心,持之以恒,有一天便会使两腿前后左右成为一直线贴近地面。
我开始练成时年仅8岁,那是在练午蹈时必修的功夫课。
三十年后练瑜珈时又继续操练,每次练五分钟,五分钟到了就起来走一走,走几分钟后,就继续拉,每天一连练四五次。
如此奋斗了1月余,终于让臀部完全贴紧软垫,很有成就感。
此后尽可能每天练,除非特别忙的日子,否则每天总是练完整套的拉筋功课,包含“一字步”。
告诉大家将大腿尽量劈开以增强肝肾功能,其实不过是要拉伸腿上的大筋。
男性生殖器名为"宗筋",即是诸筋汇聚之意,所以改善"筋"的供血,是从源头来解决肝的问题,方法也极为简单。
大家不妨试试。
有志者事竟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了身心健康,值得大家努力去完成。
4. 拉手筋:拉手筋也是一份苦差事,但总比练“一字步”容易得多。
阳陵泉阳陵泉,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
目录1穴位介绍2穴位取法3局部解剖4主治范围5临床应用6刺灸法7按摩法8穴位配伍9文献摘要10研究发展1穴位介绍历代针灸医家将之列为要穴,亦与其主治有关。
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三陷下者炙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此是治疗胆腑病症。
阳陵泉又治筋病,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阳陵泉主之。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阳陵泉又治疗足少阳经体表循行通络上的病变。
阳陵泉2穴位取法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本穴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
《灵枢·本输篇》:“伸而得之。
”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然后取穴;《针灸大成》:“蹲而取之。
”是嘱病人取下蹲姿势再定穴;《中国针灸学》:“坐,屈膝重足……取之。
”本人从多年临床实践观察体会,以上方法对于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均不适宜。
基原因是易发生晕针及弯针。
我则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
这种方法取穴病人感到舒适耐久,不易发生晕针、弯针,并容易引起经气,得气快,感传好。
3局部解剖膝下外侧动、静脉。
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
腓总神经在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离以后,沿着窝外侧壁到腓骨小头的后下方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
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
4主治范围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
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小儿舞蹈病等。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6), 8903-8908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61245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武兆文1,赵 惠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黑龙江 哈尔滨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收稿日期:2023年5月5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6日摘要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五行属土,又为胆之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在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
有疏肝利胆、强腰健膝、通利关节、舒筋活络的作用,临床常应用于黄疸、胁肋疼痛、呕吐等肝胆消化系疾患,膝髌肿痛、下肢痿痹、腰痛等筋的相关病症,或胆经循行所过之处的经脉病症,故临床运用甚广,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以阳陵泉近几年的临床观察为基础,对其进行总结整理,以便于临床应用。
关键词阳陵泉,临床应用,针灸Clinical Application of Yanglingquan AcupointZhaowen Wu 1, Hui Zhao 21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Tuina of Chinese Medicin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2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Second Hospital, Harbin Heilongjiang Received: May 5th , 2023; accepted: May 28th , 2023; published: Jun. 6th , 2023AbstractYanglingquan is the He-sea point of foot-Shaoyang gallbladder meridian and belongs to earth in the five elements. It is the lower confluent point of gallbladder meridian and is also the influential acupoint of tendons, which can be taken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outer leg and the lower de-pression in front of the fibulae capitulum. It has the functions of soothing the liver and gallbladder, strengthening the waist and the knee, promoting the joints, relaxing the tendons and activating武兆文,赵惠the collaterals. It is often used in the clinic for the liver and gallbladder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such as jaundice, flank pain, vomiting, knee patelatoma, lower limb paralysis, lumbago and other tendon-related diseases, or the meridians in the place where the gallbladder meridian circulates, so it is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 and has achieved good clinical effects. Based on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Yanglingquan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collates it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KeywordsYanglingquan (GB34), Clinical Application, Acupuncture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穴位概述外为阳,膝外侧腓骨小头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犹如陵下水泉,故名阳陵泉。
阳陵泉穴的妙用总结!展开全文导读阳陵泉是足少阳的合穴,又是筋之会穴。
《马丹阳十二穴主治杂病歌》、《十金十穴歌》把它列为要穴。
所谓要穴,是指临床应用范围广,疗效好,值得针灸医生重视。
一.阳陵泉穴的取法本穴的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灵枢.本输篇》:“伸而得之。
”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然后取穴;《针灸大成》:“蹲而取之。
”是嘱病人取下蹲姿式再定穴;《中国针灸学》:“坐屈膝垂足…取之。
”笔者认为采用仰卧或侧卧取穴较好。
仰卧时,下肢微屈,膝部垫上枕头之类的东西为佳。
这种取法,病人感到舒适,不易发生晕针、弯针。
二.应用范图(一)半身不遂半身不遂属中医“中风”的一种临床证候。
即手不能握,足不能步症状。
上肢不遂,主取肩髃、曲池、外关、伍用阳陵泉;下肢不遂,主取阳陵泉,伍用环跳、昆仑。
正如:《百症赋》上说:“半取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
”病例:余xx,男,68岁,农民。
主诉:十五年前即患血压高症,经常头晕、头痛,视物昏暗。
三天前睡至半夜,突然不能翻身,右下肢屈伸不能。
查体:意识语言清楚,形瘦体弱,舌质淡,苔薄白,脉微弦。
血压.200/130mmHg。
右下肢肌力低下,不能自主屈伸。
证属气血失和,络脉瘀阻,以致下肢不遂。
遂针右侧阳陵泉、环跳、绝骨、隐白。
针刺1次,未应。
第二次针刺,始有酸、麻、胀、痛感。
继针两次,患肢可以屈伸,但伸腿仍觉力弱。
又连续针6次,方能搀扶行走(因患老年性白内障不敢大胆迈步)。
(二)胁痛两胁,为足厥阴、足少阳经循行路线部位,肝胆有疾,经气变动,络脉失调,气血瘀阻,均可导致胁痛。
《针炒甲乙经》曰:“胁下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
”《针灸大成》引《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歌:“胁痛只须阳陵泉”以及“脚连胁腋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
可见阳陵泉治疗胁肋疼痛确有实效,是有历史性的。
病例:杨xx,男,55岁,教师。
主诉:五日来左胁疼痛,如针刺样,咳嗽疼痛加剧。
查体:舌淡暗,苔薄白.脉弦。
证属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遂针阳陵泉(左),以快速捻转进针,深1.5寸,得气后,施以泻法,病者胁痛即刻减轻,咳嗽时,已不再有痛感;留针半小时,起针后疼痛完全消失。
以下是一些常见病症和症状,以及与环跳穴位和阳陵泉穴位配合使用的一些穴位:
1. 阳陵泉配合日月、丘墟、肝俞、胆俞:用于治疗胆结石、胆囊炎、胰腺炎。
2. 阳陵泉配合阴陵泉:用于治疗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3. 阳陵泉配合绝骨加局部排刺:用于治疗颈前肌萎缩症。
4. 阳陵泉配合委中、阴陵泉:用于治疗腓总神经损伤。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根据传统中医的理论和经验来描述的,具体的治疗方案仍需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和确定。
如果您有相关的健康问题,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中医针灸师,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腰痛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经济负担。
传统中医经筋理论认为,腰部是人体阳明经的起始部位,与肝、胆、胃、大肠、三焦等脏腑经络紧密相连,因此,腰痛与脏腑气血的协调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经筋理论在腰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穴位理论与临床应用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施加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及神经系统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腰痛的目的。
以下是常用的针灸穴位:(1)肾俞穴肾俞穴是治疗腰痛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腰部第二脊椎棘突下方的两侧。
通过刺激肾俞穴,可以调节肾脏功能,增强腰部气血运行,改善腰部的疼痛感。
(2)阳陵泉穴委阳穴是治疗腰痛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后外侧,当腓骨头两侧的肋骨之间。
刺激委阳穴可以增加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腰背部疼痛,增加腰背部的肌肉力量。
二、经络贴敷治疗腰痛的作用与机制经络贴敷是通过在经络沿线贴敷特定的贴剂来管理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达到治疗腰痛的效果。
经络贴敷治疗腰痛具有以下机制和作用:(1)增强气血运行经络贴敷能够刺激局部穴位和经络,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增加细胞再生、再生和修复过程,从而改善腰痛的症状。
(2)促进细胞代谢经络贴敷治疗可以通过调节局部生理功能和代谢系统,刺激细胞代谢,增加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缓解腰痛的症状。
(3)提高局部温度经络贴敷可以增加局部皮肤和组织的温度,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和氧气供应,增强腰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能力,缓解腰痛的症状。
经络刮痧是采用特定的工具在经络及其相应的穴位上施加刮擦力,刺激神经系统,增加血流量,从而改善腰痛的症状。
经络刮痧治疗腰痛的机制和作用如下:(1)促进局部气血循环经络刮痧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缓解局部气血循环不畅的情况,增加气血的供应量,从而改善腰痛的症状。
(2)提高局部氧气供应(3)增加患者的免疫力经络刮痧治疗可以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增加患者的免疫力,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修复能力,缓解腰痛的症状。
龙源期刊网
按压穴位自己治病——阳陵泉:远离腿抽筋的痛苦
作者: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6年第08期
中医中有“筋会阳陵”之说,长期筋骨僵硬、酸痛、容易抽筋的人,只要平时多多按摩这个穴位,就能得到改善。
位置: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此穴具有疏泄肝胆、清利湿热、舒筋健膝的功效。
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有效缓解抽筋、筋骨僵硬、酸痛等症状,对肩关节痛、膝关节痛、下肢麻木瘫痪等病症也有很好的改善和保健作用。
正坐,垂足,小腿与大腿约成90°,上身稍前俯,用右手手掌轻握左腿膝盖前下方,四指向内,大拇指指腹所在位置的穴位即是。
坐在床上,弯曲膝盖,食指指腹放在穴位上,垂直按揉,会有酸、胀、痛的感觉。
每次左右各按揉1~3分钟。
关于人体十大养生穴位之阳陵泉穴的信息今天给各位分享人体十大养生穴位之阳陵泉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阳陵泉穴的准确位置在哪里?2、阳陵泉的准确位置在哪里?3、阳陵泉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4、阳陵泉的准确位置在哪?5、阴陵泉阳陵泉在哪,,怎么取穴,给我说得人性化一点,,不要太深奥,,6、阳陵泉的穴位在哪里?要图阳陵泉穴的准确位置在哪里?阳陵泉穴,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即:在小腿的外侧,膝关节下方的外侧有一个高点(腓骨小头),从高点的前下方大概一寸左右有一个凹陷。
阳陵泉穴归属足少阳胆经,有治疗肩周炎、落枕、膝关节炎、腰扭伤等作用。
扩展资料穴名的来源“阳”,阳气也。
“陵”,土堆也。
“泉”,源源不断也。
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
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
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
--阳陵泉阳陵泉的准确位置在哪里?1、阳陵泉穴位置属足胆经经脉的穴道,在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的腓骨小头稍前的凹陷中。
直刺1〜1.5寸。
可灸,但较少用之。
2、阳陵泉穴主治抽筋麻痹腰腿疲劳胃溃疡下肢痿痹(1)肝胆消化系统疾病:黄疸,口苦,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胃痛,胃胀,呕吐。
(2)运动系统疾病:落枕,颈椎病,肩痛,肢体麻木,膝膑肿痛,中风后遗症,脚气。
(3)胸胁痛:肋间神经痛,胸胁挫伤,肋软骨炎,胸膜炎。
(4)人体侧身疾病:如偏头痛,耳鸣,耳鸯,偏身麻木等。
3、阳陵泉穴穴性疏肝利胆,舒筋活络,通利关节(根据其穴性,临床主要用于西医学中的胆道系统疾病、胸胁痛、肩周炎、颈椎病、膝关节疼痛等运动系统疾病)。
4、阳陵泉穴取穴正坐,垂足,约成90°,上身稍前俯,用左手手掌轻握右脚膝盖前下方,四指向内,大拇指指腹所在位置的穴位即是。
阳之陵泉穴文章目录*一、阳之陵泉穴的概述*二、阳之陵泉穴的取穴方法*三、阳之陵泉穴的解剖位置*四、阳之陵泉穴的疗法*五、阳之陵泉穴的配伍*六、阳之陵泉穴的功效与作用*七、文献摘要阳之陵泉穴的概述1、定义阳之陵泉人体穴位。
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八会穴之筋会。
2、别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
3、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胆出于窍阴……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
4、主治疾病阳陵泉主治胆、肝、下肢等疾患: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等。
阳陵泉穴主治胁痛、口苦、呕吐、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
现代又多用阳陵泉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舞蹈病、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下肢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下肢瘫痪、踝扭伤、肩周炎、落枕、肋间神经痛、腰扭伤、臀部肌内注射后疼痛、高血压、肝炎、胆石症、胆绞痛、胆道蛔虫病、习惯性便秘等。
也治疗其它疾病:如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
5、穴位解析阳陵泉。
阳,阳气也。
陵,土堆也。
泉,源源不断也。
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
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
阳陵名意与阳陵泉同。
筋会。
筋,肝胆所主之风也。
会,交会也。
筋会名意指胆经的天部风气在此汇合。
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下传的寒湿风气和胆经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阳热风气,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名筋会。
胆经合。
合,会合也。
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
阳陵泉,曲池穴取穴方法初探
徐立;王卫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
【年(卷),期】1990(000)002
【摘要】阳陵泉与曲池穴均为临床常用腧穴,笔者对其取穴方法有些不同看法,愿与同道共同探讨。
一、阳陵泉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筋之会穴及胆的下合穴。
《腧穴学》“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取之。
”阳陵泉穴出自《灵枢经》,其位置在《本输篇》和《邪气脏腑病形篇》中分别有所描述。
《灵枢·本输篇》言:“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为合,伸而得之。
”《甲乙经》在《本输篇》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徐立;王卫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2
【相关文献】
1.独取阳陵泉穴治疗腓总神经麻痹35例 [J], 吴曦;刘凤阁;谭华炳
2.针刺穴位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针刺中渚穴和阳陵泉穴与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关系 [J], 邹明珠;周诚;陈敏;杨正汉;田丽芳
3.缪刺电针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对CCI大鼠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 [J], 操芬;屠文展;程瑞动;程博;蒋松鹤
4.齐刺阳陵泉穴联合传统取穴针刺治疗腓总神经麻痹\r25例临床研究 [J], 曹丽颖;
徐文源;李岩
5.外关穴和阳陵泉穴区不同层次针刺激活脑区的fMRI比较研究 [J], 王艳杰;吴俊贤;黄泳;邹燕齐;陈俊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阳陵泉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yanglingquanxue阳陵泉穴疏肝利胆,舒筋活络,通利关节(根据其穴性,临床主要用于西医学中的胆道系统疾病、胸胁痛、肩周炎、颈椎病、膝关节疼痛等运动系统疾病)。
阳陵泉穴的功效与作用阳陵泉归属足少阳胆经,为胆经脉气所入之合穴,在五行中屈土,为胆腑的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具有清肝利胆、疏肝解郁、舒筋止痛、通利关节的作用。
是治疗肝胆疾病之常用要穴,运动系统疾病之特效穴。
本穴首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阳”指外侧;“陵”,指高处;“泉”,指凹陷处。
本穴位于膝下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故名“阳陵泉”,别名“阳陵”“阳之陵泉”。
长期筋骨僵硬、酸痛,容易抽筋的人,只要平时多多按压这个穴位,就能得到改善。
古代医书还记载这个穴位对“胆病、善太息、口苦、胁下痛胀、吐逆、喉鸣、诸风、头面肿、头痛、眩晕、遗尿、痉挛、筋疼、膝伸不得屈、冷痹、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膝肿麻木、草鞋风”等病都具有良好的医治效果。
(1)阳陵泉是治疗胆道系统疾病之常用要穴。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在五行中属土,为合(土)穴,有肝脾同治的作用。
合主逆气而泄,所以因肝气横逆,肝脾不和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呕吐呃逆皆能治之。
《素问·邪气藏府病形》曰:“合治内腑。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当症状表现在上部,而属于外的腑病,就可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合穴阳陵泉治疗。
故用阳陵泉治疗胆腑病症,一切胆道系统疾病皆能治疗,如黄疸、胆囊痛、胆囊炎、胆石症等。
因为肝胆相表里,且阳陵泉有清肝利胆、疏肝理气的作用,所以由肝胆失调所致的口苦咽干、发热里寒、寒热往来、身目色黄、尿黄便秘等症状用之皆效。
《素问·奇病论篇》言有病口苦,取阳陵泉。
”《针灸甲乙经》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好太息,阳陵泉主之。
”均是历代医籍对阳陵泉治疗胆腑病的运用经验。
(2)阳陵泉是治疗运动系统疾病之重要穴。
浅谈“筋会阳陵”【关键词】阳陵泉;筋(经筋)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为八会穴之一。
《难经·四十五难》曰:“筋会阳陵泉”。
“会”者“会聚”也;“筋”即指“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的外围,多起于四肢末,主司运动,经筋之精气在运动过程中会聚于阳陵泉,笔者通过学习就阳陵泉与筋(经筋)的联系,从定位、命名、经脉,脏腑以及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等五方面阐述如下。
中国 1 阳陵泉的定位、命名与筋的关系关于阳陵泉的定位,《针灸甲乙经》曰:“在膝下一寸,骨行外廉,陷者中”。
清·岳含珍撰《经穴解》云:“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蹲坐取之,足少阳所入为合土”。
各版中医教材及《国家经穴标准定位》中也有明确标记。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穴之称陵也,以仅在膝之下,膝有高陵之象焉,故曰陵;阳者,以本经而得名也;泉者,乃本经之脉至此下注,有泉之象焉。
如本经自下而上升,又为上升,又为所入合土;脉自土中出,又有泉象,合而得之,命名曰:“阳陵泉”。
阳陵泉位居膝旁,而《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膝为筋之府”,主屈伸之键,若“屈伸迷惑,行将偻附,筋将惫矣”。
大筋之会即在于膝,故云:“诸筋皆会于阳之陵泉”,依此而定阳陵泉为筋会,其理可通。
2 阳陵泉所在经脉与筋的关系《灵枢·经脉》篇记载:“胆足少阳之脉,……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
阳陵泉位于足少阳胆经,为其合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少阳行头身之侧,多联络骨节,而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
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
此处节即指骨关节而言,据此针刺阳陵泉穴可治疗颈项、侧头、胸胁、腰尻、膝骨关节、小腿等诸筋病变。
《灵枢·经筋》篇曰:“足少阳之筋,上循胫外,结于膝外廉……”其经筋病候“乘眇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足少阳经筋分布在下肢外侧中间及躯干和头面之侧,其前边为足阳明经筋,后边为足太阳经筋,前后经筋相互联系,而结于膝外廉,正是阳陵泉穴所居之处,故据此曰:“筋会阳陵。
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
牛凤菊;石冬梅;刘旭军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3(019)011
【摘要】阳陵泉穴是足少阳胆经合穴,又为胆之下合穴和八会穴之一筋之会穴.不但能治疗本经病变,还能治疗胆腑病变,又是治疗筋脉麻痹之要穴,具有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利胆和胃、舒筋活络、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之功效,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对胁痛、肩痹、痉证、痿证、肝斑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牛凤菊;石冬梅;刘旭军
【作者单位】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山东,济南,250014;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山东,济南,250014;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9
【相关文献】
1.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 [J], 王金全
2.浅谈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 [J], 孟宪军
3.相对穴位临床应用(3)--阴陵泉、阳陵泉穴的应用 [J], 杨志新
4.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 [J], 蔡圣朝
5.《针灸大成》阳陵泉穴临床应用 [J], 高俊祎;王梦琦;李向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外关、阳陵泉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临床观察李国华;杨丹红【摘要】目的观察巨刺外关、阳陵泉两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落枕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外关、阳陵泉穴配合患者自主活动颈部,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患侧落枕穴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治疗1~3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颈椎活动度及治疗前后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6%,高于对照组的86.66%(P< 0.05);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左侧屈或右侧屈、左旋或右旋)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改善(P <0.05),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外关、阳陵泉两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疗效优于单刺落枕穴.【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7(026)010【总页数】3页(P1814-1816)【关键词】落枕;外关穴;阳陵泉穴;运动疗法【作者】李国华;杨丹红【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落枕又称“失枕”,多发生在睡眠之后,表现为晨起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颈部活动不利等感觉,甚者累及肩背和手臂,活动时疼痛加重[1-2]。
轻者1周可痊愈,重者可迁延数周不愈,而且未经治疗而自愈者复发率较高,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因此,在治疗本病的同时还要积极寻找病因,防止复发。
笔者观察到针刺外关、阳陵泉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安全有效。
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关于落枕的诊断依据。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落枕的诊断;年龄大于16岁,小于60岁,男女不限;落枕发生时间为1~7 d;落枕发生后未进行任何物理及药物治疗;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