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婚姻法法律定位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5
有关新婚姻法律的论文人们把婚姻称为姻缘关系,现代人们越来越重视这一关系。
姻缘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它主宰着家庭的命运。
而家庭建设,又关系到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安定。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新婚姻法律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婚姻法律的论文范文一:浅析新婚姻法的改革对社会的影响及意义论文摘要我国的婚姻法与人们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调整改善婚姻关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在婚姻法最新的司法解释公布出台以后,有关法律条文在全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该法律条文的解读,分析了新婚姻法内容的改革对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论文关键词新婚姻法司法解释社会影响在201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正式颁布实施,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和舆论。
这一部百姓口中所谓的新婚姻法的最新司法解释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婚姻问题,新增设了一些条款和规定,其根本目的在于调整改善现代婚姻家庭关系。
该司法解释中与房产分割部分有关的内容尤其引人关注,在《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中,首次明确提出离婚案件中如果夫妻其中一方在婚前通过贷款购买的不动产应归产权登记方所有;婚后其中一方父母出资给子女购买的不动产并且登记在子女名下的,应当认定为夫妻其中一方的个人财产。
就是这条规定引起了社会广泛议论,同时也从中看到我国婚姻家庭关系随着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改变;客观体现了新时代孕育出的现代婚姻观,并且会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推动和促进婚姻观念改变。
一、《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的出台(一)进一步完善夫妻财产制度最新出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夫妻财产制度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并作出较大修改,进一步明确了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加强对个人财产的保护:(1)首次明确规定夫妻间一方的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自然增值不属于共同财产;(2)首次明确规定在离婚案件中如果夫妻其中一方在婚前通过贷款购买的不动产应归产权登记方所有。
2024年学习新《婚姻法》心得体会范例作为法律的学习者和社会的一份子,对于婚姻法的学习、理解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新《婚姻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通过学习新《婚姻法》,我认识到了婚姻法作为一项法定的婚姻家庭行为规范所体现出的指导作用和保护作用,并对我个人和家庭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婚姻法》重视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权益,强调平等、自由、精神和物质上的尊重。
在婚姻法的新版本中,明确规定任何一方都有权利请求离婚,这标志着婚姻自由的进一步确立。
这反映了新时代下婚姻观念的转变,婚姻不再是一种强制的束缚,而是建立在彼此真爱和自愿的基础上。
婚姻法尊重和保护妇女的权益,禁止与保护家庭暴力,明确了性别平等原则的重要性。
这为妇女在家庭中获取平等地位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和权益,也更好地保护了儿童的合法权益。
此外,新《婚姻法》还规定了离婚的程序和条件。
赋予了人民法院对离婚案件制定审判办法的权力,提高了司法透明度。
离婚程序的设立,为夫妻关系破裂后的冷静思考提供了机会,减少了一时冲动的可能性,更有利于双方通过交流和谈判解决矛盾,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另外,新《婚姻法》中也规定了一定的离婚条件,如家庭暴力、重婚、恶劣习惯等,这为真正的伤害方提供了维权渠道。
对我个人而言,新《婚姻法》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婚姻是一个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经营的事务,也是一项需要不断思考和深化的工作。
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我应该深入了解和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掌握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并且在婚姻生活中遵守法律规定,同时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保证婚姻的和谐和幸福。
在面对婚姻矛盾和问题时,应该理智思考,尊重对方,通过沟通和协商解决问题,而不是急于采取激烈的手段。
同时,新《婚姻法》的学习也对我个人的婚姻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夫妻之间存在强制性和不平等的因素,而新的婚姻法则鼓励夫妻之间的平等和自由,且以人的真爱和自愿为基础。
民法婚姻知识点总结归纳
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法律制度,民法对婚姻制度做了明确的规定和界定。
在
这里,我们将对民法中有关婚姻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婚姻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家庭的稳定、和睦,保障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
家庭的和睦。
婚姻关系一旦建立,将产生相应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在我国民法中,《婚姻法》作为专门法律,对于婚姻关系的建立、维持和解除做出了明确
规定。
具体而言,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婚姻的建立应当符合法定的条件和程序。
其中,婚姻的法定条件包括男女双方的自愿、年满法定婚龄、无近亲属关系等。
此外,婚姻的程
序包括登记、举行结婚仪式等,需要依法办理。
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应当相互忠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婚
姻法》规定,夫妻双方有共同的义务,如扶养子女、共同管理家庭财产等。
而且,根据
《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的行为应当遵循诚实守信、珍视婚姻的原则,不得有重婚、虐
待家庭成员等行为。
此外,对于婚姻关系维持中可能出现的纠纷和解除,民法进行了详细规定。
比如,根据
《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如出现感情破裂、不能维持婚姻关系的情形,可以依法离婚。
离婚的程序、协议、子女抚养等方面也有详细规定。
同时,在离婚后,夫妻双方的财产分割、抚养子女等问题,也需要依法进行处理。
总的来说,民法对婚姻制度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法律规定。
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定,有助于
维护婚姻关系的稳定,保障夫妻双方的权益,促进家庭的和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新婚姻法中的夫妻忠诚问题之刍议摘要我国新的婚姻法将夫妻忠诚问题纳入到法律的范畴,在第四条明确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这无疑是我国婚姻立法的一大突破,但是仅仅属于倡导性规定,亟需在新婚姻法的总则部分对于夫妻忠诚问题进行界定,这不仅有巨大的理论意义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夫妻忠实义务的进行狭义与广义两方面的界定,对其中三种误区的进行分析,证明了我国对于婚姻法的修订的紧迫性以及必要性,就对目前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供参考研究,要明确界定关于忠诚的法律性质,明确是否能将违背夫妻忠诚义务作为法定离婚事由,最后要明确是否可以要求违背义务的一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关键词新婚姻法忠实义务配偶权不可诉条款作者简介:李子逸,云南大学法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d92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233-02一、前言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夫妻二人共同为基础和主体的。
夫妻二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忠诚相待是一个家庭稳定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传统习俗要求的使然,是与我国现行婚姻法相一致的。
我国新的婚姻法将夫妻忠诚问题纳入到法律的范畴,在第四条明确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这无疑是我国婚姻立法的一大突破,体现了我国立法的进步性。
二、对于夫妻忠诚问题在法律上的定位站在法律的角度上对夫妻忠诚问题的探讨,可以通过狭义与广义两个范畴进行定位。
从狭义的范畴来看,所谓夫妻忠诚是指贞操忠实,即配偶生活方面的排他专属性;而广义的范畴而言,则范围更为广阔,还囊括夫妻不得为第三者的利益作牺牲、对彼此不得恶意嫌弃以及不得对配偶利益有所损害。
目前,对于夫妻之间的忠诚问题,我国新的婚姻法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第四条明确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这使其上升为法律范畴中的义务,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应看到法律范畴的规定,并非是指夫妻之间的忠诚会与道德范畴相脱离,相反正是将我国的法律中法治与德治有机统一起来,对于这一问题的治理也必须实现法治与德治的和谐互补,同样,这对于我们研究夫妻忠诚问题有重要指导意义。
谈到婚姻自由问题,就不得不说道婚姻法。
我国的《婚姻法》是调整人们婚姻、家庭关系的法规,是人们正确处理婚姻家庭关系的行动指南。
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是: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的社会主义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
这是处理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有效规范婚姻自由的专门法律。
婚姻法是适用于一切公民,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男女老少社会家庭生活的重要法律。
作为青年一代,我更关注婚姻法中的婚姻自由方面,于是就选择了婚姻自由作为题材,以这个角度作为切入点看待公民婚姻。
本文目的是想了解我国婚姻自由的一些情况,同时对我国婚姻方面提出自己一些看法。
一、婚姻自由的历史发展情况婚姻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
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
在这样背景下,双方当然无权寻求所谓自由,即使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无能为力的。
这种条件下的婚姻是可悲的,根本没有婚姻自由可言。
到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演变后,婚姻自由是各国婚姻法律制度的一个核心立足点。
婚姻法在对婚姻自由的规定方面,即在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权利的同时,附设了道义的“羁绊”。
这主要表现为对夫妻间的“互相忠实”、“互相尊重”等义务的设定,对如婚外同居关系、“包二奶”、“包二爷”、“纳妾”等重婚及其他违反“一夫一妻制行为”的禁止规定,对“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规定,对违反婚姻家庭义务的法律制裁规定等等。
应该说,在社会主义婚姻家庭道德理念基础上构建新婚姻法的体系,这无疑是我国婚姻法律制度建设的一大现实进步,也是以变应变,用切实可行的法律手段来强化维护有涉社会安定之基石的婚姻家庭关系的良性举措。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法律与伦理道德结合得最紧密、也是冲突最多的婚姻家庭社会领域,如何才能寻找到最合适的定位和标尺,让法律与道德携手合作,在各自的职责权限范围内各司其职、互动融合,优势互补。
【法律】十个常见法律问题的解答近年来,随着法制建设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法律知识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法律问题。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解答这些常见的法律问题呢?本文将为您提供十个常见法律问题的解答,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与应对这些问题。
1. 个人隐私保护H2:GPS定位与个人隐私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GPS定位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这也引发了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
当他人使用GPS定位来追踪他人的行踪和位置信息时,是否侵犯了个人隐私权呢?根据法律规定,在没有取得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他人随意使用GPS定位追踪他人是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的行为。
2. 合同法问题H2:口头合同是否有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口头方式达成一些协议,比如租房、购买商品等。
那么口头合同是否有效呢?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口头合同是有效的,但需要在口头合同成立后,双方应当及时确认并书面确认交易内容,以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3. 婚姻家庭问题H2:离婚后的财产分割离婚是婚姻关系的解除。
那么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如何进行呢?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夫妻离婚后,应当协商一致或者依法裁决将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公正合理地分割,确保双方的权益。
4. 交通安全问题H2: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交通事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那么在交通事故中如何认定责任呢?根据我国交通法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应当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过错程度以及损害后果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并由交通管理部门进行相关责任认定。
5. 劳动法问题H2:加班工资的计算方式在一些行业中,加班是常有的事情。
那么如何计算加班工资呢?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加班工资是在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的基础工资上按照一定比例增加计算的,具体比例根据劳动合同、劳动法和行业规定等来确定。
6. 消费者权益保护H2:退换货的法律保障在购买商品时,如果遇到质量问题或不符合要求,消费者可以要求退换货。
论婚姻家庭法的基本价值摘要:从婚姻家庭法价值释义,婚姻家庭法基本价值的研究意义,婚姻家庭法基]本价值的特征和婚姻家庭法基本价值的评价标准四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婚姻家庭法的基本价值在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引导婚姻家庭建设的和谐发展,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关键词:婚姻家庭法;基本价值一价值释义和研究婚姻家庭法基本价值的意义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p40“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表示物的对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
[2](p139)法律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法之间的需要和满足的对应关系,即法所具有的对主体有意义的,可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价值是在婚姻家庭法实践活动中,在婚姻法本身的内在要素及其功能结构与人对婚姻家庭法的需要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
相对于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婚姻家庭法的基本价值是具体的,它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根据自己的需要,希望婚姻家庭法所应具有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性状和属性。
要正确理解婚姻家庭法的基本价值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1)作为婚姻家庭法基本价值关系客体的婚姻家庭法所现或具有的性状、属性或作用是其基本价值赖以存在的基础。
婚姻家庭法若没有自身的属性性状,讨论婚姻家庭法的基本价值如同空中楼阁(2)在婚姻家庭法基本价值关系中,作为婚姻家庭法基本价值概念存在的基础——婚姻家庭法价值主体是始终存在的,即全体社会成员,只有把关注点放在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方面,婚姻家庭法的基本价值才具有最一般、最普遍的意义。
(3)作为婚姻家庭法基本价值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与婚姻家庭法这部法律所具有性状与属性是相辅相成的。
具体说来,即全体社会成员对婚姻家庭法存在的性状、属性或作用的这种珍视、重视态度又是以婚姻家庭法所具有的这种属性、性状或作用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欲求、需要具有相洽互适性为基础的。
关于完善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几点思考
卜泳生
【期刊名称】《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1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卜泳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
【相关文献】
1.从社会性别平等的角度完善我国婚姻家庭立法——以夫妻财产若干规定为中心[J], 雷春红
2.完善我国婚姻家庭财产制度的立法思考 [J], 刘宁微
3.我国婚姻家庭法的立法定位与制度完善研究 [J], 吴国平
4.略论我国婚姻家庭法学的发展与完善--兼论新婚姻法的立法不足 [J], 姚红杰;潘绍春
5.关于完善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建议和设想 [J], 张競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是否应该废除婚姻法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婚姻法。
首先,婚姻法的存在限制了个人的自由。
婚姻是一个人生中重要的选择,但是婚姻法却限制了个人对于自己生活的选择权。
如果废除婚姻法,每个人都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受到法律的束缚。
其次,婚姻法的存在导致了很多婚姻纠纷和离婚案件。
婚姻法规定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夫妻因为婚姻法的限制而产生矛盾,最终导致离婚。
废除婚姻法可以减少这些矛盾和纠纷,让夫妻双方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最后,废除婚姻法可以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多样性。
现在的婚姻法规定了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性婚姻和跨性别婚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废除婚姻法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不受到性别和身份的限制。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婚姻法。
首先,婚姻法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家庭和婚姻关系的稳定。
婚姻是社会基本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法的存在可以保护夫妻双方的权益,规范家庭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废除婚姻法会导致家庭关系的混乱和不稳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婚姻法的存在可以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在婚姻关系中,往往存在一方强势一方弱势的情况,婚姻法可以保护弱势一方的权益,避免因为婚姻关系而受到伤害。
废除婚姻法会导致弱势群体的权益受到侵犯。
最后,婚姻法的存在是社会道德和伦理的体现。
婚姻是一种承诺和责任,婚姻法的存在可以规范夫妻双方的行为,促进家庭和睦。
废除婚姻法会导致家庭价值观的混乱,对社会道德产生负面影响。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不需要法律的干涉。
”——某知名社会学家。
“废除婚姻法将会让社会陷入混乱,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某著名法学家。
经典案例,某国家废除婚姻法后,出现了大量家庭纠纷和离婚案件,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影响。
婚姻法心得体会
婚姻法是一部关于家庭和婚姻关系的重要法律,它规定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护了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学习和了解婚姻法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婚姻法强调了夫妻双方的平等和尊重。
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应当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解决家庭事务,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这种平等和尊重的理念,不仅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也有利于维护夫妻关系的和谐稳定。
其次,婚姻法强调了对家庭成员的保护和关爱。
婚姻法规定了对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特殊保护措施,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同时,婚姻法还规定了家庭暴力和家庭侵权行为的禁止和制裁,保护了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最后,婚姻法强调了家庭责任和义务的履行。
夫妻双方应当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共同维护家庭的利益,共同教育子女,共同管理家庭财产。
这种家庭责任和义务的履行,有利于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培养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
总的来说,婚姻法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它不仅规范了夫妻关系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认真学习和遵守婚姻法,尊重家庭成员的权利,履行家庭责任,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庭。
浅析新婚姻法中男女平等及夫妻互相忠实的问题一,男女平等原则在婚姻家庭法中的体现(一)男女双方在结婚和离婚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
双方都依法享有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要求结婚的男女,都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履行法定程序;登记结婚后,根据双方约定,任何一方都可以成为对方家庭的成员;离婚时,双方在子女抚养、财产处理等方面的权益同样受法律的保护。
(二)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上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
比如,夫妻有平等的姓名权,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夫妻有平等的人身自由权,双方都有选择职业、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夫妻双方都有监护、抚养、管教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夫妻双方应当协商确定其住所;夫妻双方应当互敬、互爱、互相忠实、互相扶养,共同承担家庭生活费用,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另有约定的,从约定。
(三)父与母、子与女以及其他不同性别的亲属,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平等的。
比如,父与母都有抚养、教育、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都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在法定的扶养权利人、扶养义务人、法定继承人的顺序上都是相同的。
子与女都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在法定的扶养权利人、扶养义务人、法定继承人的顺序上都是相同的。
祖父与祖母、外祖父与外祖母、孙子与孙女、外孙子与外孙女、兄弟与姊妹,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总而言之,家庭成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依法承担的义务,均不因性别的不同而不同。
应当指出的是,男女平等并非要求男女在体力、劳动强度上绝对的对等,而是要在法定的权利义务上消除一切对妇女的歧视。
二,我对新婚姻法男女平等的个人看法我认为,自2001 年以来,夫妻的共同财产范围逐渐缩小,尤其是在此次的司法解释(三)中。
中国的司法解释正偏离原有方向,共同财产已成为空囊,共同财产制正逐步消亡,中国司法应考虑对整个婚姻法制度进行调整。
婚姻状态国家数据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概述婚姻状态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对于了解和研究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家庭关系、社会动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婚姻状态的定义和分类在国家数据收集和标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婚姻制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统一的数据标准来准确描述和分析婚姻状态的变化和趋势。
本文将首先对婚姻状态的定义和分类进行详细介绍,包括传统的婚姻形式和现代的非传统婚姻形式,如同居、单身、离异、丧偶等。
然后将重点讨论国家数据收集和标准化中的挑战和难点,包括统一的调查方法、数据可靠性、隐私保护等问题。
在结论部分,本文将探讨婚姻状态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人口结构、家庭关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将阐述国家数据标准的重要性,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来收集和分析婚姻状态的数据,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为政府制定政策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婚姻状态在国家数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也可以为国家和地区制定和优化婚姻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促进婚姻制度的健康发展和家庭的幸福稳定。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信息:在文章结构部分,将会详细介绍本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首先,本文将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作为整体的框架。
引言部分将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对本文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定位。
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婚姻状态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国家数据收集和标准化。
在婚姻状态的定义和分类部分,将讨论婚姻状态的含义、不同类型的婚姻状态以及婚姻状态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在国家数据收集和标准化部分,将探讨国家在数据收集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对婚姻状态进行标准化以便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观点和主要发现,强调婚姻状态对社会的影响,并强调国家数据标准的重要性。
论婚姻法的法律定位摘要:婚姻是男女两性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而建立的夫妻关系的结合,其本质属性是伦理性,基于婚姻的伦理性,婚姻法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和独特的调整方法,又鉴于婚姻法和民法在立法理念、调整手段和调整对象等方面大异其趣。
从而判断出婚姻法的法律定位--婚姻法是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关键词:婚姻法伦理性法律定位引言有关婚姻法法律定位的研究及论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都处于热闹的争论之中,基于研究目的、研究状况及其影响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张婚姻法隶属于民法,或者婚姻法应”恢复”其私法的本来来面目而理应”回归民法”,它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这类论述主要是基于民法学自身的发展与民法典的编纂,致力于为婚姻法与民法衔接、纳婚姻法入民法提供理论依据。
其论述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1980年民法通则颁布后,大量的论述犹如雨后春笋般的显现,至今已成为主流观点。
①另一类是主张婚姻法是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这类论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大家一直公认的学术观点,而且在当时的社会中婚姻法的确是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因为是共识,所以当时是很少有人为这个问题而争论,基本上全都承认婚姻法是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但由于民法通则颁布以后,这类论述则逐渐显现,论述的人数比较少,②这类论述主要是基于婚姻法”回归民法”不仅无法实现理论的整合、促进掌握法律原理体系化的初衷,反而会加剧婚姻法与民法法律制度与理论的冲突、婚姻法理解的混乱和新创设制度事实上的困难,而且会导致家事领域自由泛滥的制度,与婚姻法保护家庭弱者权益、维护家庭稳定的宗旨相悖。
③以上论述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婚姻法的法律定位,但第一类论述即主张婚姻法应该归属与民法,其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这类论述没有认识到婚姻法的本质特性,无视婚姻法的伦理特征,忽略了婚姻法独立的调整对象和特殊的调整方法。
大多数简单的认为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而婚姻法是人身关系,从而得出婚姻法应隶属于民法,进而否认婚姻法的独立性。
第二类论述主要集中在以婚姻法隶属于民法,从而得出婚姻法应贯彻私法自治,婚姻法贯彻私法自治的结论为主要论据,以此来论述婚姻法隶属于民法会成为家事领域自由泛滥的制度原因,与婚姻法保护家庭弱者权益、维护家庭稳定的宗旨相悖,误导了立法、司法实践与社会舆论。
当然这类论述也谈到了婚姻法特殊性,但论述都比较简单,本文将以不同于以往的论证角度来深入分析婚姻法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法律定位?一、婚姻的概念和本质(一)婚姻的概念究竟什么是婚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各类学者都同意婚姻是男女两性建立夫妻关系的结合。
我们认为,婚姻是指男女两性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而建立的夫妻关系的结合。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主体要件男女两性的结合是婚姻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条件。
婚姻主体是自然的结果,是有性别的特征,婚姻只能是男女两性的结合。
那么作为同性结合的同性恋到底是不是婚姻,现在有些学者、同性恋组织主张把同性结合关系合法化。
④第一,从婚姻的概念上讲,同性恋不符合男女两性的主体性别要求,被排斥在婚姻之外。
婚姻之所以对主体有男女两性的要求,是因为婚姻具有自然属性,要符合自然规律,遵从自然法则。
”两性吸引,两情相悦”,与此相对应的是”同性相斥”。
所以,在现实社会中,男男相交往,女女相交往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男女的距离是最近的。
第二,同性的结合不具有婚姻的功能。
例如婚姻的生育功能,同性结合则无法实现,自然的性结合关系在同性结合的情况下也是不能实现的,它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同性结合中对外身份不能以双方的主观意愿来确定,否则就会使得法律对身份的确认缺乏客观性。
同性结合的情况颠覆了社会对于夫、妻认识的客观依据。
马克思曾在《论离婚法草案》中谈到:”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做一个自然科学家。
他不是在创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
”⑤若婚姻中的身份判断以婚姻双方当事人的主观来判断则会导致社会的混乱,所以必须依据婚姻主体的客观特征的自然规律来判断婚姻当事人的身份问题。
妻子应当为女性,丈夫应当为男性,而同性结合中,女性为夫或者男性为妻否定了这种客观的客观规律。
这就会动摇了作为社会基础的基本范畴--婚姻。
基础的东西应当稳定,否则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综上,婚姻主体的男女两性特征是应当坚持的,这是对自然规律的坚持,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2,主观要件婚姻需要有建立夫妻关系的主观意志。
不是所有的两性结合都是婚姻关系,而是存在了一个婚姻目的的两性关系才是婚姻。
婚姻的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结婚的问题。
如果没有婚姻的主观意图,则会导致我们的行为成为一个无目的的完全本能的行为,这会造成对人格的侮辱,抛弃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思想的特征。
人是有思想的,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人们结婚这种行为也是有一定的目的的,这就是保持一定的关系即夫妻关系。
婚姻是基于男女两情相悦最终最求的目标,相爱双方的最终走向一般来说就是走向婚姻的殿堂,婚姻是恋爱的归宿,是爱情发展的结果。
在相爱交往的过程中,双方都有自己的主观意志:相伴终生,白头偕老。
生活中的山盟海事、发自内心的誓言等无一不体现婚姻的目的--永久共同生活。
组织家庭、维系家庭、永久共同生活的主观意志就是婚姻的主观目的。
从此意义上讲,缺乏永久共同生活目的的两性结合就不是婚姻。
这个主观要件在法律上就是区分婚姻的两性结合和非婚姻的两性结合的主要标准。
例如姘居指有配偶者又与他人同居的,由于缺乏永久共同生活目的的,所以它不是婚姻。
通奸也是两性的结合,但其是采取秘密手段与有配偶者发生性关系,也因为缺乏永久共同生活的目的,所以也不是婚姻关系。
重婚关系中,重婚双方是有共同生活目的的,缺乏目的,则构不成重婚。
可知,在界定法律关系上,婚姻的目的具有重要作用。
从法律制度中看,婚姻制度要服从婚姻的意志,而婚姻的目的至少反映了当事人的意志,而当事人的意志被社会认可后就应当成为婚姻的社会的意志。
(婚姻意志还包含了婚姻发展规律)婚姻的目的是婚姻意志的一个基础,它有自然基础(两性),也有社会基础(婚姻功能价值,社会对婚姻的基本态度),从此角度才能判断什么是婚姻。
3,客观要件婚姻要有客观的要件,要有客观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客观外在表征对外就是身份,对内是共同生活的内容。
在一起共同生活,效果上承担和发挥婚姻功能,如生育的功能,生育是性关系在自然状态下的结果,婚姻和性关系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生育的是必然的结果,生育成为婚姻的主要目的,也是婚姻主要的客观表征,恰恰是这种客观的结果,使得婚姻更加稳定。
⑥在区分是否具有婚姻目的也要通过婚姻的外在表征来区分,在实践中如何判断当事人是否有婚姻目的,这只有通过其行为来判断。
在法律上,在人的婚姻行为中必须有客观的外在表现,通过客观的外在表现来推论出当事人之间有没有婚姻目的。
实践中婚姻是一种身份象征,有目的,会对外表彰,向亲朋好友介绍对方是自己的伴侣,所以有没有这种身份的表征,可以用来作为判断当事人是否具有婚姻目的的标准。
经济上是何种关系,是合作还是融为一体的关系,一般而言,有永久共同生活的目的,经济上是一种合作,多数是合作关系,两人钱一起花,若财产上还斤斤计较,说其具有婚姻目的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有共同财产,且实实在在是共有关系,不分你我,这就可以推断为有婚姻目的。
此外,同居时间长短,亲属的认可,夫妻财产的共有,对子女抚度养义务的履行等都是婚姻的客观要件。
综上,婚姻的基本要素:主体要求,主观目的,以及客观表征,这样界定婚姻符合主客观一致的原则。
符合这三个要素的婚姻,才构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婚姻,这三个要素是事实,而法律是依据,只有符合法律依据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婚姻,反之就是违法的婚姻。
(二)婚姻的本质从哲学上讲, 某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指事物内部稳定的、不变的联系, 是一个事实上的判断, 所要解决的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
那么婚姻的本质属性为何?婚姻具有伦理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立法不是把婚姻看做一种合乎伦理的制度,而是看做一种宗教的和教会的制度,因此,婚姻的世俗本质被忽略了;”⑦即他认为婚姻法存在的本质就在于伦理, 伦理是婚姻存在的根本基础, 只有合乎伦理的婚姻法才是良法, 因此, 婚姻法的立法者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如何准确地反映这一伦理关系。
马克思说:”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做一个自然科学家。
他不是在创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
”⑧何为伦理?伦理的”伦”字,是单人旁,所以伦理是对人的,讲的是人际关系,是基于自然法则发生的。
譬如,夫妻之间有自然法则的关系,比如说男女两性,异性相吸引,这就是一种自然法则,自然规律;父母,子女,这是血缘关系,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这种人际关系,是根据自然法则发生的,没有这种自然法则,自然也就没有这种人际关系。
综上,我们认为伦理是基于自然法则而发生的人际关系。
所以婚姻是一种人际关系。
这就不同与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了,民法调整的是一种基于经济规则而发生的商品关系。
二、婚姻法法律定位的理论依据婚姻法法律定位理论依据的前提是明确法律部门确切含义与划分标准。
只有明确了法律部门及其划分的标准,我们才能判断婚姻法的法律定位。
法律部门这一概念,在有的法学著作和教材中被称为部门法,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⑨那么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自然就应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即调整对象和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
那么婚姻法基于自身的特性有其独立的调整对象与独到的调整方法。
(一)婚姻法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婚姻法的调整对象是婚姻家庭关系,其中主要是婚姻关系。
而婚姻关系是指男女两性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而建立的夫妻关系。
家庭关系主要是婚姻关系的发展结果。
婚姻家庭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关系,婚姻关系不能服从夫妇的任性。
从法律关系来分析,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婚姻家庭关系的的主体方面。
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婚姻家庭关系的主体必须是人,不能是不具有生命的社会组织。
其主体必须是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如妻子、丈夫、母亲、父亲、孩子等,并且是限于亲属范围之内的人,是熟人,而不是陌生人。
这种关系的基础是血统和感情,而不是赤裸裸的经济利益关系。
因此婚姻法有很强的身份性,从此种角度可以称之为身份法。
婚姻家庭关系主体是具有亲属关系的身份人,自始即负有身份的桎梏。
虽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身份地位已发生改变,即不再有支配与服从的的不平等关系,但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等共同生活领域,受传统习俗、伦理道德影响,而毫无疑问会具有不同于一般社会公众的特殊关系,也要受特殊的规制。
身份法首先是强调对身份共同生活关系的圆满状态的维护,即维护永久的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