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
- 格式:pdf
- 大小:516.91 KB
- 文档页数:5
谢克昌院士
佚名
【期刊名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45)1
【摘要】谢克昌,男,生于1946年10月5日,现任太原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煤化学工程专家。
谢克昌教授1968年获天津大学高分子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太原工学院催化专业硕士学位,【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化学工程;天津大学;副院长;高分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8
【相关文献】
1.推进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 [J], 张可兴
2.中国能源变阵433——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 [J], 王伟;
3.谢克昌院士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担当重任 [J],
4.谢克昌院士质疑英语教育 [J], 英堂
5.太原理工大学院士风采谢克昌院士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担当重任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战略与科技态势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国际动态与趋势 (4)二、国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战略 (5)2.1 全球碳减排目标与合作机制 (7)2.2 各国政府与企业战略布局 (8)2.2.1 政策支持与激励措施 (10)2.2.2 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 (11)2.3 碳市场建设与发展 (12)2.3.1 国际碳市场规则与影响 (13)2.3.2 国家间碳市场链接与协同 (15)三、国际CCUS技术态势分析 (16)3.1 碳捕集技术 (17)3.1.1 提高捕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途径 (18)3.1.2 新型捕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19)3.2 碳利用技术 (21)3.2.1 能源化利用技术 (23)3.2.2 生物能源与其他新型利用途径 (24)3.3 碳封存技术 (25)3.3.1 地质封存与管理技术 (27)3.3.2 海洋封存技术与应用前景 (28)四、挑战与机遇 (29)4.1 技术挑战与突破方向 (31)4.2 政策与市场机遇 (33)五、结论与建议 (34)5.1 总结与展望 (35)5.2 对策与建议 (37)一、内容概述本文档旨在全面分析国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简称CCUS)的发展战略与科技态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碳捕集技术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概述将简要介绍国际范围内碳捕集技术的发展背景、主要战略方向以及科技趋势。
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压力,阐述碳捕集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概述当前国际碳捕集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以及应用前景,分析国际碳捕集技术的几个主要战略发展方向,包括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应用等方面。
重点分析国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科技态势。
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1.4 论文结构安排 (7)二、数字经济概述 (8)2.1 数字经济的定义与特征 (10)2.2 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 (11)2.3 数字经济的主要形式与产业领域 (12)三、碳排放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14)3.1 全球碳排放的现状分析 (15)3.2 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与影响因素 (16)3.3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差异 (18)四、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分析 (19)4.1 数字技术与碳排放的关系 (21)4.2 数字经济规模与碳排放的关系 (22)4.3 数字经济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 (23)4.4 数字化程度与碳排放的关系 (24)五、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26)5.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27)5.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8)5.3 稳健性检验与敏感性分析 (30)5.4 影响因素的进一步讨论 (31)六、政策建议与展望 (32)6.1 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33)6.2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措施 (34)6.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建议 (36)6.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7)七、结论与创新点 (38)7.1 研究结论总结 (39)7.2 创新点与贡献 (41)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这种增长并非没有代价,尤其是对于碳排放的影响。
关于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其快速增长和广泛传播对传统经济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数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的能耗问题,以及网络化、智能化带来的能源需求增加。
关于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研究表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制造标准化现状及建议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文献综述 (3)2. 我国“双碳”目标的概述 (4)2.1 “双碳”目标的概念 (5)2.2 “双碳”目标的国内外背景 (6)2.3 “双碳”目标对绿色制造的影响 (7)3. 绿色制造概念与内涵 (8)3.1 绿色制造的定义 (9)3.2 绿色制造的内容 (10)3.3 绿色制造的特点 (11)4. 我国绿色制造标准化现状 (13)4.1 标准化体系的建立 (14)4.2 标准的发展历程 (15)4.3 标准的覆盖范围 (16)4.4 标准的应用情况 (17)4.5 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19)5. “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制造标准化的改进建议 (20)5.1 标准的修订与更新 (21)5.2 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的标准化 (22)5.3 标准体系的优化 (23)5.4 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 (24)5.5 国际合作与交流 (25)6. 案例分析 (26)6.1 国内外绿色制造标准化案例 (28)6.2 案例学习与启示 (29)6.3 案例分析总结 (30)7. 结论与展望 (31)7.1 研究总结 (33)7.2 研究局限 (33)7.3 未来研究方向 (34)1. 内容概述“双碳”目标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引,绿色制造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保障,正以日益显著的速度发展壮大。
该文重点分析我国绿色制造标准化现状,从“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制定”、“标准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指出目前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文章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包括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制定与推广力度、鼓励创新和应用绿色制造标准等,旨在为我国绿色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1.1 研究背景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正加速向绿色制造转型,这一进程不仅与工业生态、环保法律政策相结合,更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谢克昌,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我国煤化工科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煤化工和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的科研、开发、教学和战略规划研究,在煤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反应性的关系和调变、依据煤气化规律优化脱硫净化技术及产品开发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连续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能源领域“973”项目,提出气化煤气与热解煤气共制合成气多联产工艺并指导工程示范。
2014年12月18日,中国工程院发布了由谢克昌主持完成的“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项目成果。
本文是谢克昌对该项目的思考与总结。
一、对煤炭开发利用重大问题的分析与认识1.煤炭开发战略布局问题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煤炭产量基本维持稳定,甚至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区产量持续增长,其中产量内蒙古、宁夏、陕西和新疆增长较快。
基于煤炭资源和水资源条件以及资源开发所面临的多重约束和影响,新形势下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的战略布局应该调整为“保护与减轻东部,稳定开发中部,加快开发西部”。
东部地区产能、环境容量已经接近极限,不能继续走“稳住东部地区煤炭生产规模”的战略思路和发展道路,应转向区域保护,并减轻煤炭资源开发强度。
中部煤炭资源丰富,但受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多重条件制约,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稳定中部煤炭资源的开发规模。
西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接替区和战略能源储备区,应着力加强西部煤炭勘探开发和运输通道能力建设,加快新疆煤炭科学开发和利用。
2.煤炭开发的总量控制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煤炭产能在40亿吨左右,在建产能11亿吨左右,煤炭经济结束“黄金十年”处于疲软的状态,引发煤炭行业内外人士的高度担忧。
这与一定时期以来我国煤炭开发方式粗放、煤炭产能调控政策不科学紧密相关,也误导了煤炭市场各类主体的行为。
研究提出了科学产能概念,指保证持续开发的储量前提下,用安全、高效、环境友好方法将煤炭资源最大限度采出的能力。
初步测算2010年我国煤炭资源科学产能约为10.78亿吨,仅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33.3%,其中晋陕蒙宁甘区6.48亿吨、华东区3.3亿吨,合计占90%以上。
石化行业面对“双碳”目标的应对措施摘要:近年来,人们对石化行业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担忧日益加剧,这引起全世界对清洁能源和碳减排的关注。
石化行业是我国燃料能源和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也是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因此我国主动提出“双碳”目标,提出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担当。
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比18.9%,短期内石油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
在“双碳”愿景下,炼化企业战略转型升级刻不容缓,然而石油化工全流程产业链碳转化利用方式极其复杂,碳排放规模较大,减排成本较高。
短期来看,“双碳”目标给能源企业提出了巨大挑战。
关键词:石化行业;双碳目标;应对措施;引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长期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石油和化工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十四五”时期,石化行业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需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抓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促进全面绿色转型。
1石化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①石化行业产业总体规模较大,导致部分产品产能严重过剩,造成能源和资源浪费;②装置能效与工艺技术相比国际领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节能减碳存在较大难度;③落后产能规模较大,存在大量小规模传统企业;④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存在“卡脖子”问题,绿色低碳技术及产品占比较低;⑤尚未构建稳定可靠的多能耦合绿色低碳能源系统,缺乏经济高效的绿氢与绿电技术;⑥石化行业信息化系统复杂多样,系统架构缺乏统一标准和数据接口,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升级难度较大。
煤化工论文第一篇:煤化工论文新技术论文煤炭化学工业的现状及发展班级:煤化 09-4 姓名: * * * 学号: ***********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学院:化学工程学院2013.3.12煤炭化学工业的现状及发展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alchemical industry 摘要:本文以世界能源发展的现状为背景,结合我国油、气短缺,煤炭相对丰富的国情和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点,分析了有关煤化工产业政策,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煤炭质量和煤炭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减少煤炭开发利用中污染物排放从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的角度,引出了“洁净煤技术”这一概念,综述了煤的转化利用技术业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应用: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等煤化工领域的技术进展及产业现状,并对其中几种具体的前沿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剖析。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world energy development as the bacbkground, combined with China's shortage of oil, gas, coal is relatively rich in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analyzed about the coal chemical industrial policy, from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improve coal quality and coal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minimize pollutant emission during coal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to the perspective of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coal resources, raises the concept of clean coal technology, and summari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al utilization technology is mainly used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process: coal coking,coal gasification, coalliquefaction and coal chemical industry in the field of techn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y status,and the several specific frontier technology has carried on the brief analysis关键词: 能源energy sources、煤炭coal、洁净煤技术Clean Coal Technology,CCT、煤焦化coal carbonization cokin、煤气化Coal gasification、煤液化 Coal liquefaction一、煤炭化学工业(又称:煤炭深加工、洁净煤技术)的含义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并生产出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
中国推动能源革命的动因、实践进展与未来取向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能源革命的重要性 (3)2. 中国能源革命的背景 (4)二、中国推动能源革命的动因 (4)1. 经济发展需求 (5)2. 环境保护要求 (7)3. 国际竞争压力 (8)4. 科技创新驱动 (9)三、中国能源革命的实施进展 (10)1. 清洁能源发展 (12)2. 传统能源清洁化改造 (13)3.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14)4. 能源效率提升 (15)5. 新能源汽车推广 (17)四、中国能源革命的未来取向 (18)1. 低碳化转型 (19)2. 分布式能源发展 (21)3. 智能能源系统 (22)4. 能源国际合作 (23)五、结论 (24)1. 能源革命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25)2.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7)一、内容概要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推动能源革命的动因、实践进展及未来取向,以期为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能源革命动因方面,文档分析了中国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环境污染问题的严峻性以及全球能源格局的重塑。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在实践进展方面,文档详细介绍了中国在能源生产、消费、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主要举措和取得的成就。
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强能源技术创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等。
在未来的取向方面,文档提出了中国能源革命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包括继续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强能源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完善能源治理体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行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等。
中国推动能源革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能源革命的动因、实践进展及未来取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机遇,为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