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理论与固态相变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凝固理论与固态相变》课程考查论文钛合金的快速凝固技术及其应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О一二年四月钛合金的快速凝固技术及其应用摘要:快速凝固技术应用于钛合金生产,能极大地促进钛工业的发展,因而快速凝固技术的研究发展深刻影响了钛合金工业。
本文介绍了快速凝固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目前应用于钛合金生产的几种快速凝固技术的研究状况,简述了快速凝固技术在提高现有钛合金性能和开发新型钛合金方面的作用。
1引言快速凝固是指通过对合金熔体的快速冷却(103~106K/s)或非均质形核被抑制,使合金在很大的过冷度下发生高生长速率(1~100 cm/s)的凝固。
快速非平衡凝固通过控制凝固过程对平衡偏离的程度所产生的非平衡效应,不仅可以减小偏析、扩大亚稳固溶度、细化组织、形成新的亚稳相,还发展了非晶、准晶、纳米晶新材料。
基于快速凝固技术这些特殊的性质和优点,研究钛合金快速凝固技术就显得十分必要。
快速凝固技术在材料辩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下述几点:(1)扩大了溶质在钛中的固溶度,得蓟过饱和固溶体:(2)减少或消除偏祈;(3)细化晶粒和弥散第二相;(4)能获得准晶态和非晶态组织。
由于快速凝固技术的这些作用,就决定了它在研制开发新钛合金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快速凝固依其方法的不同,不仅冷却速度有异,而且制得的粉末形状也不一。
迄今,快速凝固粉束的形状有球形、薄片形、丝状形和窄条形等。
这些快速凝固粉末的特点是尺寸细小,质点间的界面结合较困难。
钛及钛合金的快速凝固粉末,通常是经热等静压或快速全方位压制成型的[1]。
由于快速凝固粉末质点问的界面结合较差,热等静压后有时还要进行热挤压、真空轧制、等温锻造或冲压等加工,以实现固结。
由于钛在含氢的情况下塑性很好,且在加工后又容易脱氢,因此国外已把氢作为一种工艺元素而用于钛粉的固结工艺之中。
自快速凝固技术移植到钛及钛合金的研究工作中来,人们着重进行了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现有常规钛及钛合金的性能,二是研究铸锭冶金难以制取的新型钛合金。
金属凝固理论原理及应用金属凝固理论是指研究金属在固态凝固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和相变行为的科学原理。
金属凝固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金属的凝固机理以及改变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以下将从原理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金属凝固理论的原理:1. 凝固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在金属凝固过程中,会发生相变行为,从液相变为固相。
主要包括凝固核形成、晶体长大及晶粒形核和生长等过程。
凝固核形成是指凝固过程中由于界面能降低而导致固相形成的过程。
晶体长大是指固相晶体的体积逐渐增大。
晶粒形核和生长是指液相金属晶粒在凝固过程中通过固相组织的转变形成新的晶粒。
2. 凝固速率的影响因素:凝固速率是凝固过程中晶体生长速度的量度。
影响凝固速率的因素包括金属的熔点、凝固液体的过冷度、核活化能、晶体生长速度以及固相晶粒形核密度等。
通过调节这些因素,可以改变金属凝固的速率和组织形态,从而影响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3. 相图和凝固曲线的研究:金属凝固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图和凝固曲线来了解金属凝固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和组织形态演化。
相图可以显示凝固温度、成分和组织形态之间的关系,而凝固曲线可以用来研究凝固速率和金属的晶体生长速度。
二、金属凝固理论的应用:1. 金属材料制备:金属凝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金属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和组织演化规律。
在铸造和凝固过程中,通过调节凝固速率和组织形态,可以获得不同性能和应用要求的金属材料。
例如,通过改变凝固速率可以获得细晶粒或均匀晶粒分布的材料,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2. 改善金属材料性能:金属凝固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
例如,通过合适的添加剂和凝固工艺,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高温稳定性等性能。
同时,金属凝固理论也可以指导材料加工过程中的热处理和冷处理,从而进一步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
3. 金属合金设计:金属凝固理论是金属合金设计的重要基础。
通过研究金属合金的凝固机制和相图,可以合理地选择合金元素和调整合金成分,以达到特定的性能和应用要求。
固态相变知识点总结固态相变(solid state phase transition)是指物质在固态下,由于温度、压力等外界条件的变化,使得物质的晶体结构和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现象。
固态相变分为一级相变和二级相变两种类型,其中一级相变又称为凝固、熔化或者升华相变,而二级相变则包括了铁磁性转变、铁电性转变、铁弹性转变等多种类别。
一级相变是指固态物质在相变过程中伴随着传热的明显变化,其自由能函数在温度、压力和摩尔体积或摩尔焓差范围内不连续变化。
一级相变包括了凝固、熔化和升华三种基本类型。
凝固是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一种相变过程。
在凝固的过程中,液体的分子排列变得有序,形成规则的晶体结构。
凝固点是物质在一定压力下的温度,当温度降低达到凝固点时,液体开始凝固。
熔化是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一种相变过程。
在熔化的过程中,固体的晶体结构破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形成无序排列的分子结构。
熔点是物质在一定压力下的温度,当温度升高达到熔点时,固体开始熔化。
升华是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气态的一种相变过程。
在升华的过程中,固体的晶体结构破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形成无序排列的分子结构。
升华点是物质在一定压力下的温度,当温度升高达到升华点时,固体开始升华。
与一级相变不同,二级相变是指固态物质在相变过程中没有明显的传热变化,其自由能函数在温度、压力和摩尔体积或摩尔焓差范围内连续变化。
二级相变包括了铁磁性转变、铁电性转变和铁弹性转变等多种类型。
铁磁性转变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物质由铁磁相转变为顺磁相或者反铁磁相的一种相变过程。
铁磁性转变常伴随着磁滞回线的出现,磁化强度和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铁电性转变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物质由铁电相转变为非铁电相的一种相变过程。
铁电性转变常伴随着电滞回线的出现,电极化强度和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铁弹性转变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物质由弹性相转变为非弹性相的一种相变过程。
铁弹性转变常伴随着应力-应变曲线的出现,应力和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292022课程名称:凝固理论与固态相变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任课教师:张亮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适用学科范围:机械制造、材料加工学时:36 学分:1开课学期:2 开课形式:讲授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材料加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属机械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研究以材料科学为基础、分析材料在凝固过程中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材料相变理论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该课程研究的内容为机械制造和材料加工及以上内容在金属材料中的应用。
在本课程中,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与判断材料宁国过程的技能,并了解掌握相变理论知识的发展。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凝固理论和固态相变的进出理论和工程应用,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阐述材料领域较为深入的理论。
其内容分为固液界面的原子迁移、界面结构稳定性、晶体生长及快速凝固、金属固态相变基础、钢中奥氏体的形成、珠光体转变、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钢中的回火转变和合金的脱溶沉淀与时效等部分。
通过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凝固理论与固态相变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及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提高独立解决材料工程实际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可培养学生从事金属材料的研究、生产和使用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凝固的重要性、散热、凝固的微观组织、毛细作用、溶质再分配第2章固液界面的原子迁移形核条件、形核率、界面结构第3章固液界面的形态不稳定性纯物质的界面不稳定性、平面状固液界面前沿的溶质富集、合金的界面不稳定性、扰动分析第4章凝固的微观组织:胞状和树枝状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生长、枝晶的形态和晶体学、针状晶尖端的扩散场、针状晶的控制点——尖端半径、定向生长后树枝晶的一次间距、定向或等轴生长后的二次间距第5章凝固的微观组织:共晶和包晶规则和不规则共晶、扩散共生生长、毛细效应、共晶的作用范围、枝晶与共晶的竞争生长、包晶生长第6章溶质再分配定向凝固过程中的质量平衡、初始过渡过程、稳态、末端过渡区、小区域液相系统中的快速扩散、微观偏析第7章快速凝固的微观组织偏离局域平衡、绝对稳定性、快速枝晶/胞晶生长、快速共晶生长、胞晶间的溶质再分配第8章固态相变导论金属及合金整合系统、固态相变中原子的迁移、固态相变热力学基础、形核、新相的长大、相变动力学第9章逆共析转变与奥氏体奥氏体、奥氏体成分的不均匀性、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第10章共析分解与珠光体珠光体的形貌和物理本质、共析分解机理、共析分解的特殊形式:“相间沉淀”、过冷奥氏体共析分解动力学、珠光体表面浮凸及其成因第11章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马氏体相变的分类、马氏体相变热力学、马氏体的物理本质及组织形态、马氏体相变动力学、马氏体相变机制第12章贝氏体相变与贝氏体贝氏体相变理论的研究进展、贝氏体相变的特征和定义、贝氏体的组织结构、贝氏体相变热力学、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块状相变、贝氏体相变机制第13章淬火钢的回火转变Fe-C马氏体中碳化物的析出、合金马氏体中碳化物的析出及二次硬化、回火时a相和残留奥氏体的变化第14章合金的脱溶概述、脱溶热力学、调幅分解(拐点分解)、铝合金中的脱溶过程、合金脱溶(时效)时性能的变化、低碳钢的脱溶、含铜低碳钢的脱溶课程主要教材:1.库尔兹,费希尔,李建国(译),胡侨丹(译).凝固原理(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版2.朱景川,来忠红.固态相变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年1版主要参考文献:1. 库尔兹,费希尔,李建国(译),胡侨丹(译).凝固原理(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版2.胡汉起.金属凝固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2-4版3. 马幼平,许云华.金属凝固原理及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年1版4. 朱景川,来忠红.固态相变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年1版5. 程晓农、戴起勋、邵红红. 材料固态相变与扩散.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1版.学院审核意见: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签字:签字:日期:日期:。
第6、7章总结、思考题与作业题一、本章总结1、凝固与结晶、相变、固态相变、组元、系、相图、单元相图、相平衡、相律(及表达式)及应用2、纯金属凝固的过程和现象;过冷度对结晶过程和结晶组织的影响;3、结晶的热力学条件、动力学条件、能量条件和结构条件;包括:一些更要的公式,以其应用4、过冷现象、过冷度、理论凝固温度、实际凝固温度、临界过冷度、有效过冷度、动态过冷度;5、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二者有何异同点。
结构起伏(相起伏)、能量起伏、浓度起伏、晶胚、晶核、临界晶核、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的计算。
形核率及影响因素、变质处理。
非均匀形核时影响接触角θ的因素有哪些?选择什么样的异相质点可以大大促进结晶过程。
6、光滑界面、粗糙界面;正温度梯度、负温度梯度;平面长大、树枝长大。
晶体长大的条件和长大的机制。
界面的生长形态与L/S前沿的温度梯度有何关系?7、能用结晶理论说明实际生产问题。
如:变质处理和其它细化晶粒的工艺;单晶的制取和定向凝固技术。
(1).凝固理论的主要应用;(2).控制结晶组织的措施。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1. 金属结晶的过程;结晶的热力学条件、动力学条件、能量条件和结构条件;2. 界面的生长形态与L/S前沿的温度梯度的关系。
三、思考题1. 简述金属结晶过程的热力学条件、动力学条件、能量条件和结构条件。
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冷却速度与过冷度的关系是什么?能否说过冷度越大,形核率越高,为什么?2. 何谓正温度梯度和负温度梯度。
何谓粗糙界面和光滑界面。
分析纯金属生长形态与温度梯度的关系。
(简述纯金属枝晶的形成条件和长大过程。
)3. 在同样的负温度梯度下,为什么Pb结晶出树状晶,而Si结晶平面却是平整的?4. 何谓均匀形核?何谓非均匀形核(异质形核)?试比较二者有何异同?叙述异质形核的必要条件。
选择什么样的异相质点可以大大促进结晶过程?5. 指出形核过程的驱动力和阻力分别是什么?比较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的临界形核功大小和形核率的大小,说明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固态相变和凝固的异同
固态相变和凝固都是物质的相变过程,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异同。
异同之处:
1.定义:固态相变是指物质在固态下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
一种晶体结构或者由非晶态转变为晶态的过程。
而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2.条件:固态相变发生在固态物质内部,在不同的温度、压力
或者化学环境下发生。
凝固则需要液态物质冷却到一定温度下。
3.过程:固态相变是一个晶体内部的结构重组过程,只有晶格
内原子的位置发生变化。
凝固是一个液滴或溶液中原子或分子聚集形成晶体的过程。
4.速率:固态相变往往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凝固则
可以较快地发生。
5.形态:固态相变一般是物质整体的结构改变,不涉及形态变化。
凝固则是物质从液滴或溶液中形成固态结构。
6.热效应:固态相变通常伴随着比较明显的热效应,例如熔化热。
凝固也伴随着热效应,例如凝固热,但通常不如固态相变明显。
7.引起因素:固态相变的发生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环境的影响。
凝固则主要受到温度的影响。
异同之处:
1.相变过程:无论是固态相变还是凝固,都是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宏观表现:无论是固态相变还是凝固,都会导致物质的外观和性质发生变化。
3.原子结构:无论是固态相变还是凝固,都涉及到原子的重新排列和重新组合。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292022
课程名称:凝固理论与固态相变
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任课教师:张亮
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适用学科范围:机械制造、材料加工
学时:36 学分:1
开课学期:2 开课形式:讲授
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材料加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属机械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研究以材料科学为基础、分析材料在凝固过程中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材料相变理论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该课程研究的内容为机械制造和材料加工及以上内容在金属材料中的应用。
在本课程中,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与判断材料宁国过程的技能,并了解掌握相变理论知识的发展。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凝固理论和固态相变的进出理论和工程应用,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阐述材料领域较为深入的理论。
其内容分为固液界面的原子迁移、界面结构稳定性、晶体生长及快速凝固、金属固态相变基础、钢中奥氏体的形成、珠光体转变、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钢中的回火转变和合金的脱溶沉淀与时效等部分。
通过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凝固理论与固态相变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及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提高独立解决材料工程实际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可培养学生从事金属材料的研究、生产和使用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绪论
凝固的重要性、散热、凝固的微观组织、毛细作用、溶质再分配
第2章固液界面的原子迁移
形核条件、形核率、界面结构
第3章固液界面的形态不稳定性
纯物质的界面不稳定性、平面状固液界面前沿的溶质富集、合金的界面不稳定性、扰动分析
第4章凝固的微观组织:胞状和树枝状
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生长、枝晶的形态和晶体学、针状晶尖端的扩散场、针状晶的控制点——尖端半径、定向生长后树枝晶的一次间距、定向或等轴生长后的二次间距第5章凝固的微观组织:共晶和包晶
规则和不规则共晶、扩散共生生长、毛细效应、共晶的作用范围、枝晶与共晶的竞争生长、包晶生长
第6章溶质再分配
定向凝固过程中的质量平衡、初始过渡过程、稳态、末端过渡区、小区域液相系统中的
快速扩散、微观偏析
第7章快速凝固的微观组织
偏离局域平衡、绝对稳定性、快速枝晶/胞晶生长、快速共晶生长、胞晶间的溶质再分配
第8章固态相变导论
金属及合金整合系统、固态相变中原子的迁移、固态相变热力学基础、形核、新相的长大、相变动力学
第9章逆共析转变与奥氏体
奥氏体、奥氏体成分的不均匀性、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第10章共析分解与珠光体
珠光体的形貌和物理本质、共析分解机理、共析分解的特殊形式:“相间沉淀”、过冷奥氏体共析分解动力学、珠光体表面浮凸及其成因
第11章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马氏体相变的分类、马氏体相变热力学、马氏体的物理本质及组织形态、马氏体相变动力学、马氏体相变机制
第12章贝氏体相变与贝氏体
贝氏体相变理论的研究进展、贝氏体相变的特征和定义、贝氏体的组织结构、贝氏体相变热力学、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块状相变、贝氏体相变机制
第13章淬火钢的回火转变
Fe-C马氏体中碳化物的析出、合金马氏体中碳化物的析出及二次硬化、回火时a相和残留奥氏体的变化
第14章合金的脱溶
概述、脱溶热力学、调幅分解(拐点分解)、铝合金中的脱溶过程、合金脱溶(时效)时性能的变化、低碳钢的脱溶、含铜低碳钢的脱溶
课程主要教材:
1.库尔兹,费希尔,李建国(译),胡侨丹(译).凝固原理(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
版
2.朱景川,来忠红.固态相变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年1版
主要参考文献:
1. 库尔兹,费希尔,李建国(译),胡侨丹(译).凝固原理(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版
2.胡汉起.金属凝固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2-4版
3. 马幼平,许云华.金属凝固原理及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年1版
4. 朱景川,来忠红.固态相变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年1版
5. 程晓农、戴起勋、邵红红. 材料固态相变与扩散.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1版.
学院审核意见: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签字:
日期: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