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上消化道出血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49
消化道出血怎么护理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症候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消化道出血,可以以屈氏韧带为界限,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消化道自身的疾病,如炎症、溃疡、肿瘤等,也包括相邻器官病变累及消化道,如肝硬化而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呕血、便血等现存及潜在问题的发现和处理,为其提供相应的生理、心理、社会的照顾,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改善预后。
一、引起上、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1.上消化道出血可由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胆道和胰腺疾病而引发。
其中,食管疾病可包括食管贲门粘膜裂伤、食管器械或化学损伤、食管憩室以及食管癌;胃十二指肠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急性出血性胃炎、十二指肠憩室以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癌或胆囊术后损伤等,均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或胰腺癌也可累及十二指肠,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2.下消化道出血主要局限在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小肠间质瘤等各种良、恶性肿瘤,肠系膜动脉栓塞也可导致下消化道出血。
此外,结肠癌、肛裂、痔疮等也是导致结直肠出血的原因。
二、消化道出血护理措施1.止血、补血消化道出血失血量有多有少,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及时应用各种方式止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应使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
此外,还可经内镜或介入的方式来止血,部分患者应给予生长抑素等缩血管药物,用以收缩血管,通过减少血流量来达到止血的目的。
我们已经知道,如果消化道出血失血量极大,易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对于这种患者,应及时补液,必要时应行抗休克治疗。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以及神志变化等,主要目的是为了及早发现患者休克症状,以便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在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过程中,有些患者会有呕血的症状,医护人员应将患者头部太高、侧卧,避免血液误吸入肺,引发吸入性肺炎,甚至可导致呛咳、窒息等严重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根据出血部位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原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病变所致出血亦属此范围。
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成为下段消化道出血.临床根据失血与速度将消化道出血分为慢性隐性出血、慢性显性出血和急性出血。
80%的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自限性,急性大量出血死亡率约占10%;主要是持续性出血和反复出血者;60岁以上患者出血死亡率占30%-50%;而下消化道出血死亡率一般不超过5%。
【病因和分类】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机械性损伤、血管病变、肿瘤等因素引起,也可因邻近器官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
现按消化道解剖位置分述如下。
(一)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这些病因占上消化道出血的80%-90%。
1、食管疾病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溃疡、食管肿瘤、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食管裂孔疝;器械检查或异物引起的损伤、放射性损伤、强酸和强碱引起的化学性损伤.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包括药物性胃炎)、胃黏膜脱垂、胃癌、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炎、残胃炎、残胃溃疡或癌.淋巴瘤、胃肠道间质瘤、息肉、血管瘤、神经纤维瘤、膈疝、胃扭转、憩室炎、钩虫病、杜氏病(Dieulafoy lesion)以及内镜诊断、治疗操作后引起的损伤.3、胃肠吻合术后的空肠溃疡和吻合口溃疡4、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门静脉阻塞、肝静脉阻塞(Budd—Chiari综合征)。
5、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1)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囊蛔虫症、胆囊或胆管癌、肝癌、肝脓肿或肝出血管病变破裂出血,由十二指肠乳头部流入肠道。
(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胰腺脓肿、胰腺囊肿出血破裂、重症胰腺炎、胰腺癌等。
上消化道出血:定义:是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或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主要表现:呕血、黑便;以幽门分,幽门以上出血表现为呕血,以下出血表现为黑便。
潜血+5ml,++10ml,+++20ml;黑便:60ml;呕血:250-300ml;大出血:数小时内出血超过1000ml或占循环血量的20%。
咖啡色胃液是因为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长所致。
柏油样便是因为血液中血红蛋白与肠液中硫化物作用所致。
轻度出血小于500ml;中度出血在800-1000ml;重度出血在1500ml以上。
出血大于500ml时,就有症状出现,如头晕、出汗、心悸等;出血大于1000ml时,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脉搏在每分120次,收缩压小于80mmHg(10.7Kpa),血小板小于70mg,发热,胃管内抽出胃液颜色为咖啡色或鲜红色。
输血指征:Hb小于70g,RBC小于350万。
发热:内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作用于白细胞,使白细胞增高。
大脑皮层和丘脑协同调节体温。
常见发热原因:1、感染性:真菌、病毒等致热源。
各种细菌产生内毒素,本身就是致热源。
2、非感染性:A中枢性:一般在39度以上;B物理性:中暑(热射病)发热时寒颤是因为发热时骨骼肌收缩所致。
体温中枢在下丘脑。
产热中枢:视丘后部;散热中枢:视丘前部。
散热:皮肤、汗腺、血管、呼吸等;产热:肌肉痉挛、寒战等。
正常体温:口温36.3-37.3;腋温36-37;直肠36.5-37.5。
体温是指身体内部的温度。
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超出正常波动范围。
体温不升:体温小于等于35度。
低热:37.4-38;见于伤寒;中度热:38.1-39;一般性的感染;高热:39.1-40.9,大叶性肺炎;超高热:大于41度;中暑,重度感染;热型:稽留热:39度以上,持续数日或数周,日差不超过1度。
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度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又很快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时间后,又再次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消化道出血(外科学)概述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
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
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
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
症状失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
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色不变,但匿血试验就可以为阳性,50~100ml以上出现黑粪。
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作为估计失血量的资料,往往不太精确。
因为呕血与便血常分别混有胃内容与粪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贮留在胃肠道内,仍未排出体外。
因此可以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作出判断。
一、一般状况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血容量轻度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贮血所补偿,循环血量在1h内即得改善,故可无自觉症状。
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血仍然继续,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此时急性失血已达2000ml以上。
二、脉搏脉搏的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
小血管反射性痉挛,使肝、脾、皮肤血窦内的储血进入循环,增加回心血量,调整体内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
一旦由于失血量过大,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有效血容量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
所以,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或脉细弱),脉搏每分钟增至100~120次以上,失血估计为800~1600ml;脉搏细微,甚至扪不清时,失血已达1600ml以上。
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卧时脉搏、血压都可接近正常,但让病人坐或半卧位时,脉搏会马上增快,出现头晕、冷汗,表示失血量大。
如果经改变体位无上述变化,测中心静脉压又正常,则可以排除有过大出血。
三、血压血压的变化同脉搏一样,是估计失血量的可靠指标。
消化道出血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消化道出血症状,尤其是消化道出血的早期症状,消化道出血有什么表现?得了消化道出血会怎样?以及消化道出血有哪些并发病症,消化道出血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消化道出血常见症状:粪便黑色并带有血液、呕血、腹痛、肠管出血、便血、低热、恶心、意识模糊*一、症状1.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早期识别若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征象的出现先于呕血和黑粪,就必须与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以及子宫异位妊娠破裂、自发性或创伤性脾破裂、动脉瘤破裂等其他病因引起的出血性休克相鉴别。
有时尚须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直肠指检,借以发现尚未呕出或便出的血液,而使诊断得到及早确立。
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呕血和黑粪首先应与由于鼻衄、拔牙或扁桃体切除而咽下血液所致者加以区别。
也需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二尖瓣狭窄所致的咯血相区别。
此外,口服禽畜血液、骨炭、铋剂和某些中药也可引起粪便发黑,有时需与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黑粪鉴别。
2.出血量的估计上消化道出血量达到约20ml时,粪便匿血(愈创木脂)试验可呈现阳性反应。
当出血量达50~70ml以上,可表现为黑粪。
严重性出血指3小时内需输箅1500ml才能纠正其休克。
严重性出血性质又可分为大量出血(massive bleeding)即指每小时需输血300ml才能稳定其血压者;最大量出血(major hemorrhage)即指经输血1000ml后血红蛋白仍下降到10g/dl以下者。
持续性出血指在24小时之内的2次胃镜所见均为活动性出血,出血持续在60小时以上,需输箅3000ml才能稳定循环者。
再发性出血指2次出血的时间距离至少在1~7天。
如果出血量不超过400ml,由于轻度的血容量减少可很快被组织过500ml,失血又较快时,患者可有头昏、乏力、心动过速和血压偏低等表现,随出血量增加,症状更加显著,甚至引起出血性休克。
正常成人食管长25~30cm,全长经过颈、胸、腹,门齿至贲门为40cm,有三个生理性狭窄:咽和食管交界处是第一个狭窄,距门齿15cm,既能防止食物吸入气管,又能防止空气进入胃;气管分叉水平是第二个狭窄部位,距离门齿25cm,是食管癌和异物滞留嵌顿的好发部位;膈食管裂孔处是第三个狭窄处,距门齿37~40cm,能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内。
UICC(国际联合抗癌组织,1987年)提议食管分4段:从门齿开始,起始于颈段环状软骨,终止于胸腔入口(15~18cm);上胸段:起始于胸腔入口,向下终止于气管分叉(18~24cm);中胸段:起始于气管分叉,向下终止于第8胸椎水平(24~32cm);下胸段:起始于第8胸椎水平,向下终止于食管胃连接处(32~40cm)。
食管的动脉和静脉伴行,门静脉系统接收胃冠状静脉血液,后者接收下胸段与腹段静脉汇合以后的血液;腹段食管动脉由胃左动脉供应。
由胃左静脉及其分支导致EV达60% [3]。
胃是整个消化道最膨大部分,在中度充盈时(成人胃)平均长25~30cm(胃底至胃大弯下端),1500ml是其常规容量,自下而上可分为幽门部、胃体部、胃底部、贲门部。
腹腔动脉发出胃左A.、肝A.、脾A.三个分支供应胃的血液供应:食管下1/3和胃右上部由胃左动脉供血;胃右下部由肝A.发出的胃右A.供血;胃底由脾A.发出的胃短A.和胃网膜左A.供血;胃大弯下部由肝A.分支胃十二指肠A.延伸的胃网膜右A.供血;胃网膜左 A.供应胃大弯上部血液。
回流静脉与供血动脉相伴,小弯侧回流到胃左静脉、胃右静脉,然后进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液接收胃网膜右静脉血液;胃短静脉、胃网膜左静脉→脾静脉→门静脉。
胃后静脉、胃短静脉使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发生率为60%,出血发生率是30% [3]。
肝硬化的形成与胃黏膜病变长期受损的肝脏灭活体内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的能力下降,而门体侧支循环的形成,更避免其经过肝脏灭活,所以体内血管活性物质增多,他们通过作用于肝脏血管、血窦收缩,使血液进入肝脏受阻,或扩张内脏的血管,使其阻力减少,增加门静脉血流量,或者同时作用。
消化道出血有什么症状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综合征,导致该疾病的因素较多,可由多种疾病所致。
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而言,不仅要承受较为严重的痛苦,还时刻危及生命,而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
消化道出血可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对于这个怎么区分呢,所谓上消化道出血,就是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等部位出现的出血现象。
而下消化道出血则是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对人体的健康影响较为严重,因此患者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一定要第一时间就诊,那么有患者就会问到了,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是什么?下面笔者就为大家整理一下。
一、消化道出血症状(1)最典型的的症状就是呕血,并根据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的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慢性则为出血量在400ml以下、慢性出血并无其他症状,而急性则为大量出血,患者出现心慌、头晕、乏力、口干等症状,甚至出现四肢冰凉、休克等症状。
(2)脉搏以及血压的改变,急性出血的患者,其血量会突然降低,最初的机体代偿反应时心率增快,在休克的前期会出现血压升高,并随着出血量增多,血压逐渐降低,进入休克状态。
(3)腹痛、发热、肠梗阻、呕血、便血等,并且腹部存在包块。
(4)黑便,病变在幽门以下或者在幽门以上,但是出血量较少,速度较低。
(5)发热,持续时间在4d左右,并且体温在38.5℃以下。
(6)血中尿素氮含量升高,但是不超过6.7mmol/L。
以上都是消化道出血的常规症状,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应第一时间进行治疗。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而导致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较多,出现下述疾病的患者,应时刻注意。
二、消化道病因(1)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急性胃黏膜损伤(4)食管、胃肠道等肿瘤,血管畸形或者存在消化道息肉。
(5)服用某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但是有些疾病的症状和消化道出血的症状相似,因此应进行排除,应排除急性重症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异位妊娠破裂、自发性或者创伤性脾破裂等疾病引起的出血现象。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除非已休克需要抢救外,应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目的、有重点地完成询问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初步判断出血程度,确定出血部位(是上消化道出血还是下消化道出血,出血的准确部位)和原因,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
以下线索可帮助诊断。
(一)临床表现呕血和黑便或便血是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出血速度有关。
一般而言,幽门以上部分的出血多表现为呕血。
幽门以下的出血多表现为黑便或便血。
如果出血量小,血液在胃内未引起恶心、呕吐,血液向下排出而表现为便血,如果出血快、出血量大,幽门以下的血液返流到胃引起恶心、呕吐而表现为呕血。
血液颜色主要与出血量和出血速度有关,而出血部位是比较次要的。
出血量小时,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长,经胃酸作用转化成正铁血红蛋白,呕血呈棕黑色或咖啡色。
出血快、出血量大时,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短,呕血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甚至伴有血凝块,出血常为动脉性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含氧饱和度较高的门静脉血。
黑便常表现为柏油样稀便或黑紫色,是由于血液除受胃酸作用外,还在结肠中与硫化氢结合成硫化铁的结果。
一次出血量超过50 ml,大便即可呈黑色。
大量出血时肠蠕动亢进,可排出暗红色血便。
一般说来,不同部位的出血有不同的特点。
根据这些特点,进而明确出血的部位,这对诊断出血的原因和手术时寻找出血部位有帮助。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部位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①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一般很急,来势很猛,一次出血量常达500~1 000 ml,常可引起休克。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呕血,单纯便血较少,采取积极的非手术治疗止血,短期内认可反复呕血。
②溃疡、出血性胃炎、胃癌引起的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出血,出血也很急,但一次出血量一般不超过500 m1,很少引起休克。
临床上可以呕血为主,也可以便血为主。
经过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多可止血,但日后可再出血。
③胆道出血,出血量一般不多,一次为200~300 ml,很少引起休克。
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诊治(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四川彭州 611930)消化道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一旦它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消化系统的运转,如情况较为严重的,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而消化道出血就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疾病,当出现了该种症状,寻找引发的原因是最为主要的。
只有了解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方能正确治疗。
那么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都有哪些呢?又该如何治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一、常见病因1、消化性溃疡:多数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多为中上腹疼痛,但是具体疼痛的位置、性质却有所不同,具体包括:(1)胃溃疡:多见于中上腹微偏高处,或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发生疼痛的时间不规则,但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过1-2个小时后逐渐缓解,直到下次进餐时再次发生。
(2)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的位置多见于中上腹部,或肚脐上方,或肚脐上方偏右,疼痛的时间多发生在两餐之间,且持续不减,直到下餐进食或用药后缓解。
(3)胃或十二指肠后壁溃疡:尤其是穿透性溃疡,会放射至背部。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会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表现为黑便、呕血。
当大出血暂停、血压稳定后,通过检查来明确出血的部位以及原因,一般在入院后12小时-48小时后,由胃镜检查鉴别是由胃食管静脉出血还是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或溃疡病引发。
如果是因为静脉曲张引发的,则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又被称为急性胃黏膜病变,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主要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约占上消化道出现的20%。
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包括:长期大量饮酒、精神压力大、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大剂量使用非甾体类药物等。
4、胃癌:据统计,约有70%以上的早期胃癌患者无明显症状,等到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自觉症状,例如:反酸、上腹不适、早饱、嗳气等,多数都是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症状。
而进展期胃癌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1)上腹疼痛,且疼痛逐渐加重,与进食无明确关系,但是疼痛情况可在餐后加重。
上消化道出血便血(吐血)的中医综述该病属于祖国医学“便血”(吐血)范畴,早在《内经》就对“便血”(吐血)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灵枢·百病始生篇》“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塞淫所胜,……民病厥心痛, 呕血,血泄,……,岁少阴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 甚则血便”,“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口烂、血溢、血泄”,《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阴阳别论》“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认为“便血”(吐血)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饮食失节,劳累过度,七情内伤及外感六淫致胃肠积热,肝郁化火,湿热下注和邪留五脏,但此时尚无方药记载。
《金匾要略》则较详细记载了便血,吐血的辩治规律,“病人面无血色,无寒, 脉沉弦者妞,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渴者,必吐血”,“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心气不足,吐血蛆血,泻心汤主之”,“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总结“便血”的病机主要是两条:一是火热迫血妄行,二是虚寒气不摄血。
并给予具体治法和方药,其理论和方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并一直沿用至今。
隋嘿元芳《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夫吐血者,皆由大虚损及饮酒,劳损所致也……”, ,’,自主血,肝藏血,愁忧思虚则伤心,患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肝心二脏伤,故血流散不止,气逆则呕而出血”,“热气在内,大便下血,鲜而腹痛, 冷气在内,大便血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时不甚痛”,“远近者,病在上下焦也”,提出虚损,饮酒可致吐血,对七情内伤所致便血(吐血)作了更进一步综述,并对便血的出血部位和辩证论治作了准确的分析,与现代医学比较吻合。
唐《备急千金要方》创制了生地黄汤,犀角地黄汤治疗胃热吐血,以达凉血止血目的。
宋《济生方》提出治血四法“风者散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虚则补之”,认为风邪入肠胃也致便血,即后世所说的肠风下血,并提出用散风除邪以达止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