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人年龄的阶段名称古代人年龄的阶段名称有: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中国古时对各年龄段的称呼襁褓——指不满周岁孩提——指2~3岁髫(tiáo)年——指女孩7岁。
垂髫(tiáo):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龆年——指男孩8岁总角——幼年泛称。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黄口——指10岁以下金钗之年——指12岁(女)豆蔻年华——指13岁(女)舞勺之年——指13~15岁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之年——指15岁(女)。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舞象之年——指15~20岁桃李年华——指20岁(女)弱冠——指20岁(男)。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花信年华——指24岁(女)梅之年——指至出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而立之年——指30岁(男)。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
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古代社会,人们对于年龄的称呼是非常重视的,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称谓。
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年龄的一个简单描述,更是体现了古人对年龄和人生阶段的一种尊重和认可。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吧。
一、幼儿期幼儿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是在0到6岁之间。
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人们通常称之为婴儿或者襁褓中的孩子。
婴儿是指刚刚出生的孩子,而襁褓则是指孩子还在襁褓中的状态。
二、童年童年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是在6到12岁之间。
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人们通常称之为童子或者童女。
童子指的是男孩,而童女则是女孩。
三、少年期少年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是在12到18岁之间。
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人们通常称之为少年或者少女。
少年指的是男孩,而少女则是女孩。
四、青年期青年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人通常是在18到30岁之间。
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人们通常称之为青年男子或者青年女子。
青年男子是指年轻的男性,而青年女子则是指年轻的女性。
五、壮年期壮年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第五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人通常是在30到50岁之间。
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人们通常称之为壮年男子或者壮年女子。
壮年男子是指成熟的男性,而壮年女子则是指成熟的女性。
六、中年期中年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第六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人通常是在50到70岁之间。
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人们通常称之为中年男子或者中年女子。
中年男子是指年长的男性,而中年女子则是指年长的女性。
七、老年期老年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人通常是70岁以上。
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人们通常称之为老人或者长者。
老人是指年老的男性,而长者则是指年老的女性。
通过对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尊重和认可。
古代各年龄段别称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4、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5、垂髫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6、黄口:十岁以下孩童。
7、幼学:十岁。
8、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9、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10、志学:十五岁。
11、及笄:女子十五岁。
12、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13、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14、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15、而立:三十岁。
16、不惑:四十岁。
17、天命:五十岁
18、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19、古稀:七十岁。
20、耄耋:八十、九十岁。
21、期颐:一百岁。
古代男女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男性称呼:
1. 男婴:出生至满月龄之间称呼为“月子”。
2. 童子:一般指未满14周岁的男孩子。
3. 少年:一般指年龄在14至20周岁之间的男性。
4. 壮年:一般指年龄在20至40周岁之间的男性。
5. 中年:一般指年龄在40至60周岁之间的男性。
6. 老年:一般指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男性。
古代女性称呼:
1. 女婴:出生至满月龄之间称呼为“月子”。
2. 童女:一般指未满14周岁的女孩子。
3. 少女:一般指年龄在14至20周岁之间的女性。
4. 姑娘:一般指未婚青年女性。
5. 妇女:已婚女性。
6. 中年妇女:一般指年龄在40至60周岁之间的女性。
7. 老年妇女:一般指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女性。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幼年
幼年是指儿童出生后到六岁之间的阶段。
在古代,幼年时期的称谓因不同朝代、地区和家庭而异。
常见的称谓有:
•婴儿:出生后不久的小孩。
•襁褓:指还需包裹在布中抱着的婴儿。
•孺子:指会走会说的幼儿。
少年
少年是指从六岁到十八岁之间的阶段。
在古代,少年时期的称谓因各种原因而有所不同:
•童子:六岁到十四岁之间的男孩。
•童女:六岁到十四岁之间的女孩。
•弱冠:男子到了十五岁。
•及笄:女子到了十五岁。
青年
青年是指从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的阶段,也有一些特定的称谓:
•壮年:男子到了二十岁。
•及时雨:也指男子到了二十岁,阳气盛旺之意。
•豆蔻年华:女子到了十八岁。
•及笄之年:女子到了十九岁。
中年和老年
中年是指从三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阶段,老年是指六十岁以上的阶段。
在古代,中年和老年的称谓有:
•壮年:男子到了三十岁。
•不惑之年:男子到了四十岁。
•知命之年:男子到了五十岁。
•耳顺之年:男子到了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的人。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对应的年龄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老年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如下: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呼一、0 1岁1. 赤子含义:刚生的婴儿。
因婴儿皮肤呈赤色得名。
2. 襁褓含义:本意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泛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二、2 3岁1. 孩提三、女孩7岁1. 髫年含义:古代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髫”指古时小孩头上扎起来的下垂头发。
所以女孩7岁称髫年。
四、男孩8岁1. 龆年含义:“龆”也是指儿童换牙。
男孩8岁开始换牙,所以称龆年。
五、10岁以下1. 黄口含义: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六、12岁(女)1. 金钗之年含义:女孩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所以称为金钗之年。
七、13 15岁(男)1. 舞勺之年含义:“勺”是一种乐舞。
古代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的是男孩子13 15岁期间学习勺舞。
八、13 14岁(女)1. 豆蔻年华含义:豆蔻是一种植物,初夏开花。
二月初含苞待放时,豆蔻梢头的嫩叶卷而未舒,非常像少女的样子。
因此用来比喻少女13 14岁时的美好年华。
九、15岁(女)1. 及笄之年含义:“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发髻的簪子。
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表示到了结婚的年龄。
十、15 20岁(男)1. 束发含义: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一般认为15岁为成童之年,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所以15 20岁之间的男子称为束发。
十一、16岁(女)1. 破瓜之年含义: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十二、20岁(男)1. 弱冠含义: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弱冠”。
十三、20岁(女)1. 桃李年华含义:形容女子二十岁正像桃李盛开的时候一样艳丽动人。
十四、24岁(女)1. 花信年华含义:花信,花开时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十五、30岁(男)1. 而立之年含义:人到三十岁应该能够自立于社会,有所成就。
年龄称谓古代文化常识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
人生各个年龄段,用古语称呼:
一、年龄段为童年: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7岁(女)——髫年;8岁(男)——龆年;幼年泛称——总角;童年——垂髫;10岁以下——黄口;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青少年——束发。
二、年龄段为少年:
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20岁(男)——弱冠;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
三、年龄段为中年:
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四、年龄段为老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
老年——皓首,又称“白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
五、百岁以上:
100岁——期颐、上寿;120岁——花甲重开;140岁——古稀双庆。
古代年龄称谓及解释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是人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一种途径。
在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谓各不相同,这些称谓往往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和文化。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古代年龄称谓及其含义。
1. 婴儿期婴儿期是指从出生到满月这段时间,通常用“乳儿”或“婴儿”来称呼。
在中国古代,婴儿期的称呼更为详细,包括:- 满月:婴儿出生后的满月之庆,通常会举行仪式,庆祝婴儿健康成长。
- 弥月:指婴儿出生后的第三个月份,也称为“三朝”。
- 周岁:指婴儿出生后的第四个月份,也称为“四朝”。
2. 幼儿期幼儿期是指从满月到七岁这段时间,通常用“孺子”或“幼儿”来称呼。
在中国古代,幼儿期的称呼更为详细,包括:- 垂髫:指幼儿时期,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 始龀:指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 教数:指九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 外傅:指十岁,出外就学。
3. 童年期童年期是指从七岁到十二岁这段时间,通常用“总角”或“垂髫”来称呼。
在中国古代,童年期的称呼更为详细,包括:-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4. 青年期青年期是指从十二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通常用“舞勺”或“成童”来称呼。
在中国古代,青年期的称呼更为详细,包括:- 舞勺:指十三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 束发:指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束发为成童的代称。
- 成童:指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表示已经成年,因此成童也是成童之年的代称。
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亦作“孩抱”,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4.龆龀:(tiắo chẻn)儿童换齿。
指七八岁的儿童.《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古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叫法
古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叫法是:
1. 出生-满月:黄口、胎婴、秤娃、抱孩、抱月、应、慈、景阳、六千、聪
2. 满月-1岁:乳名、乳儿、婴儿、罗纹、新儿、小才子、小龙虾、小鲤鱼、小蛤蟆
3. 1岁-3岁:孩提、啼哭、百般啼哭、幼小、初生牛犊不怕虎、功名、没头苍蝇、扶着蛤蟆走路,拦拦捏捏、顽童、小毛头儿
4. 3岁-5岁:襁褓里的娃、但行好事、天真烂漫、小儿女、四五瑶琴,六七苇扇、猴头、小淘气、小调皮
5. 5岁-7岁:小学生、小学童、小学僧、小学徒、小先生、五六岁的蚂蚱、小学童蚂蚱、烂泥鳅、小学雏儒、小卒子
6. 7岁-12岁:童生、小学生、太学生、浆糊、粉壳、小叶儿、土鳖、柿饼干、小官儿、小挑夫
7. 12岁以上:及第、金榜、老生、学生、生员、诗人、博士、秀才、书童、童颜鹤发、饱读诗书。
古代年龄的称谓从小到大排列
古代年龄的称谓从小到大排列:
1、10岁(外傅之年)出自《礼记·内则》
2、20岁(弱冠之年)出自《礼记·曲礼上》
3、30岁(而立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4、40岁(不惑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5、50岁(知命之年/天命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6、60岁(花甲之年)出自《唐诗纪事》
7、70岁(古稀之年)出自《曲江二首》
8、80岁(耄耋之年)出自《对酒》
9、90岁(鲐背之年)出自《诗经·大雅·行苇》
10、100岁(期颐之年)出自《礼记·曲礼上》
古代女子年龄称谓的含义:
1、13岁:豆蔻年华出自《赠别》
2、15岁: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
3、16岁:碧玉年华出自《醉后赠冯姬》
4、20岁:桃李年华出自《又启严公》。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_中国现代年龄划分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年龄特征来表示。
在古代年龄称谓中我们熟知的可能有二八年华、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等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垂髫:指童年。
等到儿童年龄稍大,不再能札发髻,头发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龀:按照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始龀”就成了换牙年龄小孩的代称。
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岁,杜牧的诗里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
及笄:特指女子15岁。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结发用笄贯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岁。
二八:16岁。
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较成年人弱,所以称为“弱冠”。
而立:出自论语“三十而立”,意思是男子三十岁独当一面不惑:同样出自论语,“四十而不惑”。
指男子四十岁就已经见惯各种情况,不会被迷惑了。
艾:语出《礼记》,“五十曰艾”。
知命:语出论云“五十而知天命”花甲/甲子:以天干地支轮回而得,天干十种,地支十二种,一轮回正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岁。
古稀:出自杜甫的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作为七十岁的代指。
耄耋:指_十岁。
语出曹操的《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指百岁老人。
出自《礼记》“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说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后世就用“期颐”指代百岁老人了<<<返回目录中国古代各年龄段称谓0-1岁:襁褓之年: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
襁褓:襁,背小孩的宽带子;褓,婴儿的被子。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生日。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2-3岁:孩提之年,古代年龄称谓中孩提之年指的就是还在幼儿时期的孩子,需要大人的照顾与关怀。
也有称之为“孩提包“或“提孩“的说法,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阅读古诗文,经常会遇到总角豆蔻而立古稀等称代年龄的词语。
弄清这些词语的出处、称代的年龄及其含义,对增强我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下是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古代年龄的代称。
一起来看看吧!一、幼年、童年:孩提、总角、垂髫、成童、束发孩提指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赵岐(东汉经学家)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可抱也。
也作孩抱。
《后汉书·李善传》:续(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总角指童年。
总,聚束;角,小髻。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东汉经学家)注:总角,收发结之。
也作总丱(guàn)总发(fà)。
《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丱,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潘岳(西晋文学家)《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垂髫即小孩垂下来的头发,借指童年或儿童。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古时认为黄发是长寿的特征,因此指老人)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童古代一般称男子十五岁为成童。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
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
但成童究竟指多大,古代说法不一。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范宁(东晋经学家)注:成童,八岁以上。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用束发指成童的年龄。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二、青少年:豆蔻、及笄、弱冠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此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也称笄年。
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转载)
又工111
收
藏
于
2011-11-19
阅读
数:1
被
转
藏:
125
公
众
公
开
原
文
来
源
修改如何标记批注?
总角:童年。
古代,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垂髻【拼音】:[jì]【字义】:1.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丫。
~鬟。
发~。
【:童年。
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后因以“垂髻”指童年。
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
及笄[jī]【字义】:1.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发~。
弁~。
2.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女子15岁。
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
及笄,指女子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
豆蔻蔻:指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十三四岁的少女。
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
”后因以“豆寇”年华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破瓜:女子16岁。
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
弱冠: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
”西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
而立:30岁。
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40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增多,遇事能辨是非,不再疑惑。
后称40岁为“不惑之年”。
强仕:40岁。
《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
”谓男子40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天命:50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后称50岁为“天命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孔颖达疏:“发苍白如艾也。
意谓头发苍白如艾的年龄。
花甲:60岁。
由天干、地支互相组合排列的60个名号而得名。
循环一次为60岁,称作一个“花甲”。
耳顺:60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耆】:[qí] 1.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老。
~年。
:60岁。
《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
”
古稀:70岁。
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耄耋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诗经·秦风·车邻》:“逝者其耋。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后因以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
期颐
颐【拼音】:[yí]
:百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期是期望,颐是养。
就是说,人活到一百年,是期望中的高寿,所以到了这个年龄,就要很好地养起来。
于是,后人把“期颐”作为百岁的代称。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