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谢富治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
1955年授衔元帅大上将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0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10人)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57人,1956年和1958年各补授1名)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1956年补授)、王新亭、韦国清、乌兰夫、邓华、叶飞、甘泅琪、吕正操、朱良才、刘震、刘亚楼、许世友、苏振华、李达、李涛、李天佑、李志民、李克农、李聚奎(1958年补授)、杨勇、杨至诚、杨成武、杨得志、肖华、肖克、宋任穷、宋时轮、张宗逊、张爱萍、陈士榘、陈再道、陈伯钧、陈明仁、陈奇涵、陈锡联、周桓、周士第、周纯全、赵尔陆、洪学智、钟期光、贺炳炎、郭天民、唐亮、陶峙岳、阎红彦、黄永胜、董其武、彭绍辉、韩先楚、傅钟、傅秋涛、谢富治、赖传珠。
董其武、陈明仁、陶峙岳是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起义将领上将:董其武(1899—1989)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司令员山西省河津县人。
1919年入太原学兵团。
1924年参加国民军第二军,任第八混成旅二团排长、连长、营长,第九混成旅中校副官。
1927年转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加了北伐,任少校侦察队队长,先遣纵队支队长。
1928年秋到天津傅作义部,先后任上尉、少校参谋、干部政治训练所队长。
1930年4月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八师八十九团中校副团长,陆军第二十八师上校团长。
“九一八”事变后,率部参加长城、绥远抗战,后任国民党陆军第六十八师二一八旅少将旅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后历任陆军第一0一师中将师长,陆军第三十五军中将军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副司令员,绥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1949年率部起义。
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绥远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司令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九军军长。
历史解密谢富治之死的真实原因谢富治在红四方面军担任排长和副连长,跟随农民群众打土豪,是一位革命家。
关于他的死因至今仍存在争议,下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谢富治之死的真实原因,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谢富治之死的真实原因谢富治曾为我国近代历次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曾是一名勇敢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然而在文革期间,谢富治参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致使自身晚节不保。
关于谢富治怎么死的这一问题,时至今日仍有人在进行探讨。
谢富治于1972年3月2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3岁。
对于谢富治的死亡时间是没有疑问的,然而很多人都怀疑谢富治是被暗杀,事实上谢富治是死于胃癌,也就是说谢富治是病逝的。
对于谢富治被暗杀这一说法,根本没有史实可以证实。
谢富治在文革期间冤枉了很多对新中国成立有重要贡献的政治人物,在1970年谢富治被诊断出胃癌,此后他的活动明显减少,同年6月,谢富治将公安部的工作转交给了李震。
1972年谢富治病逝后,3月29日举行了谢富治追悼大会,天安门和新华门都降半旗致哀,当时给谢富治的悼文写到谢富治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
文革结束后,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对谢富治和康生进行审查的决定。
一直到1980年10月审查结束后,中共中央把谢富治的罪行向社会进行了披露,并撤销其悼词,同时还开除了谢富治的党籍。
1981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确认谢富治是江青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十六名主犯之一,因其已经逝世,免除了刑事责任。
关于谢富治怎么死的,想必大家现在都清楚了,谢富治患有胃癌,1972年病逝于北京。
而对于谢富治本人,曾为中国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做了巨大贡献,遗憾的是晚节不保,文革期间劣迹斑斑,成为了党内犯罪分子。
谢富治的人物生平谢富治简历,谢富治1909年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的一个贫农家庭。
1926年谢富治参加农民运动,跟随农民群众打土豪。
1930年谢富治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的谢富治在红四方面军担任排长和副连长。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起,至今已100年,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也已召开了 19次。
每次党的代表大会,都由党员中选出的优秀代表参加。
大会结束之时,又从代表中选举出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组成党的中央委员会。
对于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人们历来特别关注。
而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1360位开国将帅在中央委员会的历任情况,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试图通过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和 <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来浅析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中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历任情况,以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开国将W在拓届中央委员会的任职情》(上)文丨欧阳青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朱德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央委员会的开国将帅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 6月18日至7月11日通过共产国际的帮助在 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 召开。
出席大会的代表共有142人。
党的六大 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大会认真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 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 确的回答。
1930年9月24日至28日,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瞿秋白主持,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扩大的六届三中格_推奇全会。
全会根据六大以后党的中央委员的牺牲和病故等变化情况,补选了中央委员7人、中央候补委员8人。
时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央委员会的开国将帅。
1934年1月15日至18曰,中国共产党六届五中全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临时中央政治局总负责人博古主持会议。
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增选为中央委员,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后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彭德怀,增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36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学习革命先烈谢富治的刻苦钻研谢富治,革命烈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党员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谢富治同志在他的艰苦生活和无数挫折中,展现出了细致入微、刻苦钻研的品质。
学习谢富治同志的刻苦钻研,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意义深远。
第一章谢富治的背景与早年经历谢富治,原名谢必红,1901年出生在湖南省沅湘一带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他从小就在贫困与艰苦的环境中长大,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然而,正是这种艰难的环境,塑造了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性格。
第二章谢富治的革命道路作为一个年轻人,谢富治深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公与苦难,决定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活动,以实现中国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
第三章谢富治的刻苦钻研精神在谢富治的一生中,他表现出了极强的刻苦钻研精神。
不论是在理论学习还是实践探索上,他都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与真理。
通过大量阅读,他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
他以自己的刻苦与钻研,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了宝贵的智慧。
第四章谢富治的影响与启示谢富治同志的刻苦钻研精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不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上,都要不断地学习和钻研。
其次,我们要保持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有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心态。
最后,我们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
结语谢富治同志的刻苦钻研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通过了解他的事迹和学习他的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提升自己,为中国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
让我们在谢富治同志的光辉照耀下,奋发向前,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共和国开国元帅大将上将共和国元帅一、湖南省3位:1、贺龙:湖南桑植人。
2、罗荣桓:湖南衡东人。
3、彭德怀:湖南湘潭人。
二、四川省2位:4、陈毅:四川乐至人。
5、朱德:四川仪陇人。
三、重庆市2位:6、刘伯承:重庆开县人。
7、聂荣臻:重庆江津人。
四、广东省1位:8、叶剑英:广东梅县人。
五、山西省1位:9、徐向前:山西五台人。
六、湖北省1位:10、林彪:湖北黄冈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将湖南省6位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大将--黄克诚(1902-1986)湖南省永兴县人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湖北省2位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广东省1位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四川省一位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南充人。
共和国开国上将一、湖南省19位:1、李志民:湖南浏阳人。
2、宋任穷:湖南浏阳人。
3、唐亮:湖南浏阳人。
4、王震:湖南浏阳人。
5、杨勇:湖南浏阳人。
6、傅秋涛:湖南平江人。
7、苏振华:湖南平江人。
8、钟期光:湖南平江人。
9、甘泗淇:湖南宁乡人。
10、陶峙岳:湖南宁乡人。
11、陈明仁:湖南醴县人。
12、邓华:湖南郴县人。
13、李涛:湖南汝城人。
14、朱良才:湖南汝城人。
15、宋时轮:湖南醴陵人。
16、杨得志:湖南醴陵人。
17、李聚奎:湖南涟源人。
18、彭绍辉:湖南湘潭人。
19、肖克:湖南嘉禾人。
二、湖北省14位:20、陈锡联:湖北红安人。
21、郭天民:湖北红安人。
22、韩先楚:湖北红安人。
23、王建安:湖北红安人。
24、谢富治:湖北红安人。
25、周纯全:湖北红安人。
26、陈再道:湖北麻城人。
27、王宏坤:湖北麻城人。
陈赓与谢富治关系到底如何?从陈赓之子陈知建惹祸,谢富治不予追究就陈赓与谢富治关系到底如何?从陈赓之子陈知建惹祸,谢富治不予追究就能看出端倪一、在陈谢集团、陈谢兵团中陈赓与谢富治既是搭档,也是上下级的关系1、陈谢集团:陈谢兵团+晋冀鲁豫第十二纵队(赵基梅、文年生),后晋冀鲁豫第十二纵归建晋冀鲁豫南下兵团(刘邓大军)。
2、陈谢兵团(一)晋冀鲁豫四纵(五个旅)(二)晋冀鲁豫九纵(三个旅)(三)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两个师/旅)共计10个旅,八万余人,是野战军级别部队。
3、陈谢集团、陈谢兵团不设司令员及政治委员。
4、由陈赓、谢富治以前敌委员会书记、副书记的名义,指挥作战。
5、书记与副书记是上下级的关系。
二、陈谢兵团陈赓、谢富治不是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但是野战军的司令员、政治委员1、陈谢兵团一度是豫鄂陕野战军2、豫鄂陕野战军的直属上级:豫鄂陕军区。
3、豫鄂陕军区(一)司令员:陈赓(二)政委:宋任穷。
4、豫鄂陕野战军(一)司令员:陈赓(兼)(二)政治委员:谢富治三、陈赓、谢富治最先正式担任兵团司令员、政委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三)兵团,而是中原军区第三兵团。
1、中原军区第三兵团仅仅下辖中野(晋冀鲁豫)四纵的四个旅及中野(晋冀鲁豫)九纵的三个旅,共计七个旅。
2、原晋冀鲁豫四纵的十二旅及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另组陕南军区。
陈谢兵团至此解体。
四、第二野战军成立,谢富治调任第三兵团政治委员1、一些军迷猜测,谢富治忍受不了陈赓的臭脾气,主动离开。
2、陈赓与谢富治搭档,陈赓是霸气一些,其原因:(一)陈赓曾经是红四方面军四个主力师之一的师长。
(二)陈赓任师长期间,徐海东、许世友、谢富治等均在其手下任职。
五、谢富治长期以来是陈赓的下属1、红四方面军九军第二十六师政治部主任(陈赓是师长)。
2、谢富治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政治委员(陈赓任旅长)。
3、太岳军区副司令员(陈赓任司令员)。
六、政委与司令员是否同级,要看谁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党委书记1、空军流传:无政委。
开国将军中的36位著名虎将写完前两篇<共和国最骁勇善战的五位开国将帅》和《共和国十大元勋将军》,再来参照<水浒传>列出心目中的108位战将,由于时间所限,姑且先列出36位将军称为"虎将"吧,先行登载.开国上将有57位,我选取了33位,又从大将中选取两位资历与上将差不多的王树声\许光达.以我的观点,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身经百战,二是有战役指挥能力,三是军事生涯有其辉煌之处.排列顺序主要是按照将军军衔,兼顾建国后曾担任职务的大小及任中央委员的先后时间而定.1、王树声(1905—1974年)湖北麻城县人,原名王宏信,乳名国萌。
曾参与领导黄麻起义,担任过红31军军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作为主要山头之一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于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2、许光达(1908—1969年)湖南长沙县人,原名许德华。
黄埔军校5期炮科,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
分别是红二方面军、八路军120师、第一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
作为主要山头之一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于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3、王震(1908-1993)湖南省浏阳县人。
分别是红二方面军、八路军120师、第一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人称“胡子将军”,以“南泥湾”垦荒、开垦“北大荒”、平定新疆、支持邓小平而功勋卓著。
曾高居国家副主席之位,是八、九十年代“中央八老之一”。
4、陈锡联(1915-199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
分别是红四方面军、八路军129师、第二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刘邓大军的虎将和我军名将,绰号“小钢炮”,以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闻名。
文革后期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为华国锋所倚重,最后任中顾委常委。
5、许世友(1905-1985)湖北麻城许家洼(今河南新县)人。
早年入少林寺习武,后投身军旅,绰号“许和尚”。
分别是红四方面军、八路军115师、第三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时为我军东线前敌指挥。
盘点:历史上五大生前显赫死后被清算的权贵们对历史人物来说,生前享尽荣华,死后惨遭清算,不再少数,个人的是和非,还可以个千古议论下去,死,对死者来说,是结束。
但对不一般的死者来说,就未必是结束。
下面带来几例那些历史上生前显赫,死后被清算的权贵们,仅作谈资。
1:明朝中兴的功臣张居正:生前享尽荣华,死后惨遭清算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强人,因为事实上只有他孤家寡人一个,以君临天下的态势,没有同志,没有智囊,没有襄助,没有可依赖的班子,没有可使用的人马,甚至没有一个得心应手的秘书,只用了短短十年功夫,把整个中国捣腾一个够,实现了他所厘定的改革宏图。
这种孜孜不息,挺然为之,披荆斩棘,杀出一条生路来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后人钦敬的。
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其主事时声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
他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足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令后人扼腕叹息。
万历首辅明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
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1572年(隆庆六年),穆宗崩,年仅十多岁的神宗继位。
高拱因自己口无遮拦触动万历生母李太后神经,加之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对高拱不满向李太后进谗,李太后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
于是,张居正担任了首辅。
万历十年(1582年)病卒,赠上柱国,谥文忠,在过世前十天,万历帝加封为―太师‖,为有明一代唯一一位在生前受封此职之人。
张居正死后,神宗―怆悼辍朝‖,赐给张家搭建丧棚用的孝布五百疋、大米二百担;两宫皇太后也赐给孝布二百疋、大米二百担。
皇上还和同母弟、宗室璐王合赠银子2300两、香油一千斤、香烛一千对、薪柴一万斤……朝廷特许京城设祭坛九座,供官、民吊唁,后来因赴吊的人太多,后来又增设七座祭坛;追封张居正为上柱国、谥文忠,另派在京的四品堂官,以及锦衣卫的执勤人员,参与护送其灵柩归返故乡荆州,并特委司礼太监陈政为整个护丧队伍的总管事:在夏天的烈日下,张居正的灵车及辎重车前后七百余辆,在三千名军卒夫役的推拥下,浩浩荡荡地沿官道向湖广方向缓缓行进;这支队伍前后十余里延绵不绝,沿途路祭的各地百姓更是看不到头。
开国元勋将帅,仅健在4位上将1955年9月,当中国的历史伟人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向众多的将帅授衔之际,全军上下,共授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79 8名。
之后,又补授上将2名、中将2名,补授、晋升少将562名,到1965年以前共授少将以上将帅1614名。
从此,1600多将星便以其璀璨的光辉诞生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天幕中了,令世人瞩目,令世人敬仰,令中国人民自豪,令中华民族骄傲。
1989年3月29日,随着86岁的肖劲光海军大将的辞世,十位大将都离开了我们。
1992年5月14日,93岁高龄的聂荣臻作为最后一位元帅,带着亿万人民的思念离去,十位元帅也都走了。
元帅、大将相继离世后,那些当年横戈马上,为新中国奠基的一代开国上将,尤其是健在者便成为中国军队中最为瞩目的星座,人民敬仰的焦点。
在上个世纪60年代逝世的上将有8名,他们分别是:贺炳炎(1960.7.1)、李克农(1962.2.9)、甘泗淇(1964.2.5)、刘亚楼(1965.5.7)、赖传珠(19 65.12.24)、赵尔陆(1967.2.2)、杨至成(1967.2.3)、阎红彦(1967.8.1);在70年代逝世的上将有9名,他们分别是:郭天民(1970.5.26)、李天佑(1 970.9.27)、李涛(1970.12.20)、谢富治(1972.3.26)、陈伯钧(1974.2.6)、陈明仁(1974.5.21)、彭绍辉(1978.4.25)、苏振华(1979.2.7)、周士第(1 979.6.30);在80年代逝世的上将有19名,他们分别是:邓华(1980.7.3)、王建安(1 980.7.25)、陈奇涵(1981.6.19)、傅秋涛(1981.8.25)、杨勇(1983.1.6)、黄永胜(1983.4.26)、王新亭(1984.12.11)、周纯全(1985.7.28)、肖华(1 985.8.12)、许世友(1985.10.22)、韩先楚(1986.10.3)、唐亮(1986.11.2 0)、李志民(1987.11.16)、乌兰夫(1988.12.8)、陶峙岳(1988.12.26)、朱良才(1989.2.22)、董其武(1989.3.3)、韦国清(1989.6.15)、傅钟(19 89.7.28);在90年代逝世的上将有15名,他们分别是:钟期光(1991.5.22)、宋时轮(1991.9.17)、刘震(1992.8.20)、王震(1993.3.12)、陈再道(1993.4.6)、李达(1993.7.12)、王宏坤(1993.8.20)、周桓(1993.10.27)、杨得志(19 94.10.25)、李聚奎(1995.6.25)、陈士榘(1995.7.22)、王平(1998.2.8)、张宗逊(1998.9.14)、叶飞(1999.4.18)、陈锡联(1999.6.10)。
(2)黄麻起义诞生的红四方面军和开国将军(红安部分)黄麻起义诞生的红四方面军和开国将军(红安部分)红安诞生了两位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和223名将军建国后红安籍授衔将军上将8名:曾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的郭天民,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的周纯全,曾任.中央军委顾问的王建安,曾任.中央军委常委的韩先楚,曾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秦基伟,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锡联,曾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王诚汉,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谢富治。
中将12名:曾任南京军区顾问的刘飞,曾任广州军区顾问的詹才芳,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的张仁初,曾任北京军区顾问的徐深吉,曾任解放军二炮政委的李天焕,曾任国家一机部副部长的徐斌洲,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的张天云,曾任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的胡奇才,曾任公安部副部长的王近山(电视剧《亮剑》主角李云龙的原型),曾任北京军区顾问的吴先恩,曾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聂凤智,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刘昌毅。
少将52名:程儒珍、韩卫民、袁克服、金世柏、罗厚福、李世炎、耿锡祥、黎锡福、邹国厚、徐绍华、贺键、熊应堂、程悦长、殷国洪、卢燕秋、张天恕、郑国仲、况玉纯、秦光远、陈美藻、李定灼、江波、刘福胜、赵鹤亭、马忠全、闵学胜、戴克林、戴克明、程启文、罗应怀、甘思和、胡正平、汪运祖、何德庆、张志勇、涂锡道、张竭诚、詹少联、谢正荣、周世忠、江腾蛟、高厚良、肖永银、肖永正、肖志贤、吴世安、吴振挺、张潮夫、伍瑞卿、何辉燕、黄立清、吴杰。
需要说明的是:1952年9月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黄安县正式更名为红安县,同时划出部分区域分别归属河南新县和湖北大悟县,在划出的行政区域里还诞生了14位原黄安籍将军,他们是刘华清上将、聂凤智中将、吴先恩中将、高厚良少将、黄立清少将、萧永银少将、吴世恩少将、严光少将、吴林焕少将、萧德明少将、姚运良少将、周明国少将、萧志贤少将、伍瑞卿少将。
红安因此成为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徐向前元帅曾为红安题词:“两百多个将军同一个故乡”上将按姓氏的汉语拼音排列(A-Z)陈锡联郭天民韩先楚秦基伟王建安周纯全中将按姓氏的汉语拼音排列(A-Z)胡奇才李天焕刘飞刘昌毅聂凤智王近山吴先恩徐斌洲徐深吉詹才芳张仁初张天云少将按姓氏的汉语拼音排列(A-Z)陈美藻程启文程儒珍程悦长戴克林戴克明甘思和耿锡祥韩卫民何德庆胡正平黄立清江波金世柏黎锡福李定灼李世焱刘福胜卢燕秋罗厚福马忠全秦光远吴林焕吴世安吴振挺萧永银谢正荣熊应堂徐绍华姚运良袁克服张竭诚张天恕赵鹤亭郑国仲周世忠邹国厚军事将领按姓氏的汉语拼音排列(A-Z)陈海清程彪戴季英戴修福邓运兴董绍明杜少刚方和明黄从述黄宏儒黄宏伸黄华金仕华康启华来显吉李振华李质林凯成刘敏刘友海卢光合罗映臣罗映清马友才梅宏德闵学文倪忠珍潘阳泰秦振阮官华阮官清石世良陶励涂其友汪进先汪立勇王汉臣王积功王进前王兴友王佑林吴昌恒吴大奎吴大胜吴茂福吴庆海席绍先熊心乐熊友刚熊志生徐洪才徐青山杨辉明杨家泰杨世忠杨兴忠杨子明曾传六曾琨詹浩生赵绍明郑炳礼郑强郑维孝郑重钟光国周光坦祝顺鹏邹德邹新华1987年7月第1版)烈士名录按姓氏的汉语拼音排列(A-Z)蔡仁年曹学楷曹学秀曹学珍陈炳意陈伯稚陈昌和陈长穆陈传用陈定侯陈光国陈光清陈进曾陈龙胜陈明江陈前圣陈少猛陈新山陈严清陈中根程光辉程翰香程怀和程怀朗程启波程启联程庆昌程绍江程绍山程训宣程昭续戴道芝戴福山戴季伦戴克敏戴先汉戴学春邓天株邓义山邓应承丁思林丁维山董德宏董德洪董家安董先和董泽艳董志新杜华先方和清方建忠方思月方忠厚冯有参甘济时甘良发甘思敖甘思煎甘子刚高德升高厚祖高建斗高建忠高少先高绍先高元伢高志厚耿显耀古玉兰(女) 韩继伦韩继祖韩先谋韩志齿贺德斋胡海山胡青山胡松山黄炳发黄崇炳黄高宏黄辉仁黄辉钊黄继平黄清友黄世长黄世德黄世忠黄绪南黄绪晏黄焱青黄英九黄英祥黄中炳霍友祖江彩柏江传芳江家科江凯东江竹清(又名竹溪)江子英蒋宏均焦福兴金传鉴况业学来承刚来显淼雷绍全黎海堂黎明国李承柏李大太李隆兴李明道李庆雍李少金江家科李晓伦李业梁李有庆李正先林术松刘本高刘诚光刘德义刘定根刘定书刘会伟刘会照刘记发李正先刘金山刘理运刘连福刘清康张永远卢义天卢祖炎鲁家焱鲁嘉淼罗昌勋罗基鸾梅光荣梅宏华孟传清闵家意(又名开香) 明波成明玉山聂奉贻聂庆泰潘和瑜潘遐龄潘霞林潘幼清秦道贤秦定国秦国珍(女) 秦基存秦贤安秦祖如秦遵耀阙华山施国安石炳新石理珠石瑞英石世功孙玉清孙知金陶清月涂锡高涂学渊汪成汪成功汪加申汪家训汪烈山汪民国汪如意汪世大王昌才王道喜(金仁)王德安王奠川王海清王辉杰王基明王吉文王见贵王建南王鉴王少清王少香王世富王秀松王学海王宜亭王永传魏友山魏正兴吴彩藻张仁宽吴大明吴冯卿吴光新吴隆文吴隆意吴隆元吴隆煮吴维井吴喜仁吴先保吴先筹吴信行吴永达夏国仪肖永福熊邦赞熊帮学熊帮赞熊德安(女)熊国其熊国琪熊厚发熊书琪熊泽太徐海珊徐朋人徐绍恩徐世奎徐仕贵徐仕良徐绪奎徐以才徐以德徐正盛许声景鄢志言晏高寿晏维贵杨国先杨宏明杨清香姚泽洪姚泽金姚泽影叶成湖易元鳌余兰香余天云余文华袁昌银袁芳菊袁光淼袁光焱袁克福袁克其袁克尤曾继奎詹道奎詹献庭张焕绪张菊清张均仁张克成张克袖张培鑫张仁宽张荣香(女)张盛奎张世海张世和张世谦张天明张祥佑张行静张旭张永远张宇迪张泽艳张之乐张宙桃张子宏张子寿赵炳宏赵炳坤赵赐吾赵基禄赵基梅赵基荣赵文成赵益彩赵永德郑如意郑维发郑维向郑行福郑行根郑行其郑行瑞郑行郯郑植黄郑植立郑志芳钟芳荣钟循忠周光策周明松周泽厚周宗宽祝顺福邹丰明邹功凯邹国洪邹进庭邹顺华邹远盛另外:林彪是元帅(他是黄州人,后被其妻叶群拖上与江青抗衡的叛党之路)红安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李先念郑位三红安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王建安郭天民王诚汉周纯全谢富治红安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王近山刘飞刘昌毅李天焕张天云张仁初胡奇才徐斌洲徐深吉詹才芳红安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程儒珍韩卫民袁克服金世柏罗厚福李世炎耿锡祥黎锡福邹国厚徐绍华贺健熊应堂程悦长殷国洪卢燕秋张天恕郑国仲况玉纯秦光远陈美藻李定灼江波刘福胜赵鹤亭马忠全闵学胜戴克林戴克明程启文罗应怀甘思和胡正平汪运祖何德庆张志勇涂锡道张竭诚詹少联谢正荣周世忠吴振挺陈焱清江腾蛟原黄安(红安)籍后区划变更为新县、大悟县的将军刘华清聂凤智李德生许世友高厚良黄立清肖永银吴世安严光吴林焕肖德明姚运良周明国肖志贤伍瑞卿吴先恩红安藉其他师级以上将领152人红安籍新一代人民解放军少将黄俊峰胡先贵江建曾吴晓恒罗毅秦卫江李平刘晓琨。
谢富治缘何成为反革命集团主犯
佚名
【期刊名称】《报刊荟萃》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谢富治,(1909-1972年),建国前曾任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人们眼中,他是一个诚实谦虚的开国上将,但他却在"文化大革命"中参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一系列活动,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
谢富治是如何走上反革命道路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残酷的一面。
【总页数】1页(P)
【作者】佚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52
【相关文献】
1.特别辩护回顾——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辩护反思 [J], 马克昌
2.伍修权: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的"大法官" [J],
3.谢富治缘何成为反革命集团主犯 [J],
4.特别辩护回顾——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辩护反思 [J], 马克昌
5.观审旁听公审林、江反革命集团主犯 [J], 刘瑞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谢富治简历谢富治简历话题:谢富治简历文化大革命政委谢富治,1909年生,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城区人。
193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参加革命工作。
高小文化。
上将军衔。
1926年在家乡参加农民协会。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任红1军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
1932年任红4方面军宣传队队长、连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
1933年10月任红9军26师政治部主任,红4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1934年10月任中共川陕省委组织部部长。
1935年参加长征。
1935年7月任中共川康省委委员。
9月任红9军政治部主任,中共懋功县委书记。
1936年在抗日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政训处主任、政委。
1938年6月任385旅政治部主任、政委。
1941年8月任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书记。
1942年4月任八路军太岳纵队副司令员,太行第6地委书记兼第6军分区政委。
1944年春任中共太岳区党委委员、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太岳纵队政委。
1945年3月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政委,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政委。
1947年7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集团指挥员、前委副书记兼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政委。
1948年5月任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政委。
1949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3兵团政委、兵团党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
1949年12月,1952年8月任中共川东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1950年1月兼)。
1950年6月,1953年1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2年7月,1956年6月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
1953年1月,1954年11月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
1954年3月任西南军区副政委。
1954年9月任第1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
1955年2月任昆明军区司令员(,1957年9月)、政委、军区党委书记,云南省政协主席(,1959年7月)。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55位高级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
随后的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
对于开国上将,在不同的报刊书籍及一些网络媒体上,经常呈现出不同的排名顺序。
本文结合几种常见的开国上将排序情况,来探究不同排序的缘由。
按姓氏笔画排序的开国上将按姓氏笔画排序,也可以说是开国上将排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如1986年6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1-3》,2007年8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6-12》,其中收录的开国上将都是按姓氏笔画排序。
按姓氏笔画,57位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常见的排序是: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韦国清、乌兰夫、邓华、叶飞、甘泗淇、吕正操、朱良才、刘震、刘亚楼、许世友、苏振华、李达、李涛、李天佑、李志民、李克农、李聚奎、杨勇、杨至成、杨成武、杨得志、宋任穷、宋时轮、张宗逊、张爱萍、陈士榘、陈再道、陈伯钧、陈明仁、陈奇涵、陈锡联、周桓、周士第、周纯全、赵尔陆、洪学智、钟期光、贺炳炎、郭天民、唐亮、陶峙岳、萧华、萧克、黄永胜、阎红彦、傅钟、傅秋涛、韩先楚、董其武、彭绍辉、谢富治、赖传珠。
从以上开国上将的排序看,显然不是1955年9月授衔时的最初顺序。
如王建安和李聚奎两人是后来补授为上将军衔,却依然按姓氏笔画顺序列入开国上将的行列。
开国上将按姓氏笔画的排序方式为相当多的官方出版物所采用。
不过,在遇到同一笔画时,开国上将的排序往往也有细微的差异。
另外,当萧华、萧克按授衔前上报的陈明仁,1954年底任解放军第55军军长。
由于上述排序源自1955年9月20日总干部部上报国务院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元帅、将官名单》,王建安和李聚奎是后来补授为上将军衔,故不在排序里面。
在《元帅、将官名单》中,众多的正兵团级、副兵团级上将人选混排在一起,似乎给人眼花缭乱之感。
实际上,即使在众多的正兵团级、副兵团级上将人选中,也是有序可查的。
1955年授衔元帅大上将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0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10人)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57人,1956年和1958年各补授1名)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1956年补授)、王新亭、韦国清、乌兰夫、邓华、叶飞、甘泅琪、吕正操、朱良才、刘震、刘亚楼、许世友、苏振华、李达、李涛、李天佑、李志民、李克农、李聚奎(1958年补授)、杨勇、杨至诚、杨成武、杨得志、肖华、肖克、宋任穷、宋时轮、张宗逊、张爱萍、陈士榘、陈再道、陈伯钧、陈明仁、陈奇涵、陈锡联、周桓、周士第、周纯全、赵尔陆、洪学智、钟期光、贺炳炎、郭天民、唐亮、陶峙岳、阎红彦、黄永胜、董其武、彭绍辉、韩先楚、傅钟、傅秋涛、谢富治、赖传珠。
董其武、陈明仁、陶峙岳是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起义将领上将:董其武(1899—1989)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司令员山西省河津县人。
1919年入太原学兵团。
1924年参加国民军第二军,任第八混成旅二团排长、连长、营长,第九混成旅中校副官。
1927年转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加了北伐,任少校侦察队队长,先遣纵队支队长。
1928年秋到天津傅作义部,先后任上尉、少校参谋、干部政治训练所队长。
1930年4月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八师八十九团中校副团长,陆军第二十八师上校团长。
“九一八”事变后,率部参加长城、绥远抗战,后任国民党陆军第六十八师二一八旅少将旅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后历任陆军第一0一师中将师长,陆军第三十五军中将军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副司令员,绥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1949年率部起义。
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绥远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司令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九军军长。
将军排名
•《开国将帅名录》中收录了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
•做出重大贡献,在1955~1965年间被授予或晋升军衔的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
和1359名少将。
旨在缅怀他们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讴歌他们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弘扬他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十大元帅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十大大将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罗瑞卿张云逸王树声许光达57上将
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
杨成武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吕正操傅钟萧华甘泗淇
宋任穷赖传珠洪学智周士第郭天民周纯全杨至诚陈再道陈奇涵
王宏坤苏振华刘亚楼刘震陈锡联韦国清陈士榘陈伯钧锺期光
宋时轮朱良才董其武唐亮叶飞杨得志王新亭黄永胜李天佑
陈明仁贺炳炎阎红彦谢富治陶峙岳乌兰夫周桓杨勇李志民赵尔陆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官方排名)
王建安(56年1月补授)
李聚奎(58年4月补授)
1、正兵团级上将33人:
萧克张宗逊王震许世友邓华杨成武
傅钟萧华甘泗琪宋任穷赖传珠王宏坤
苏振华刘亚楼陈锡联陈士榘宋时轮叶飞
杨得志黄永胜谢富治杨勇李达周士第
韦国清朱良才王新亭周桓李志民赵尔陆
董其武陶峙岳陈明仁
2、副兵团级上将19人:
李克农彭绍辉张爱萍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
吕正操洪学智郭天民周纯全杨至诚陈再道陈奇涵刘震陈伯钧钟期光唐亮李天佑
3、准兵团级上将1人:贺炳炎(1952年西南军区副司令员)
4、未评军队级别而授上将的为2人:乌兰夫阎红彦
5、补授两人
王建安(1956年1月25日授予)
李聚奎(1958年4月授予)。
开国上将:将官阵容中的骨干力量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18期57位开国上将是19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官阵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争年代,正值三四十岁、血气方刚的开国上将们,在黑土平原、黄沙荒漠、天涯海角、云贵边陲,为创建新中国东西驰骋、南北征战。
和平时期,他们久经战阵,治军有方,或镇守一隅,任大区主将;或落脚京城,为中枢要角。
他们既是决策人,也是执行者。
他们身体力行,是实现战略决策层意志的带兵主体。
学者欧阳青有论,大将是开国将官中的领军人物,中将、少将分别是将官中的中坚力量、基础力量,上将则是将官中的骨干力量。
上将——各大总部领导岗位上的主体1950年代,人民解放军各大总部中(从三总部到八总部),担任军委各总部正职的,以元帅、大将为主,如前后两任总参谋长徐向前元帅、粟裕大将,前后两任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元帅、谭政大将,军委秘书长兼总后勤部部长黄克诚大将,总军械部部长王树声大将等(彭德怀元帅执掌国防部,刘伯承、叶剑英元帅也都在训总、武装力量监察部挂帅),而担任总部副职的则以上将居多,特别是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训练总监部更为突出。
那个时期,中将们更多的是在总部二级部中担任部长或在大军区中出任军政副职。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7年间,除了粟裕、黄克诚、陈赓3位大将担任过副总参谋长外,还有12位上将担任过副总参谋长,他们是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杨勇、李天佑、王新亭(他们中有副总参谋长兼大军区司令员或兵种司令者)。
这个时期,副总参谋长的岗位几乎被上将们一统天下,可谓是三星闪烁,中将以下者“无缘插足”。
即便是总参二级部中,当时还有4位上将军衔的部长(三部李涛、动员部王平、队列部傅秋涛、军交部吕正操)。
可以说,“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几年间,有近三分之一的上将在总参谋部任职或兼职。
就以1954年11月粟裕被任命为总参谋长时为例,副总参谋长除陈赓大将外,还有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9位上将副总长,阵容之盛、级别之高可见一斑。
开国将帅之上将谢富治
猎讯军情网2006-5-28
谢富治(1909-1972)
谢富治(1909-1972)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城区人。
1930年参加工人纠察队,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起,在红四方面军任宣传队队长、连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红九军二十六师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共川陕省委组织部部长。
1935年参加长征,曾任红九军政治部主任、中共懋功中心县委书记。
抗日战争爆太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政治处主任、政委,三八五旅政委,中共太行第六地委书记,主岳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太岳纵队政委。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政委。
1947年与陈赓司令员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通称陈谢兵团),强渡黄河,进军豫西。
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三兵团政委,参加渡江、西南等战役。
1952年起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第一书记,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西南军区副政委、云南军区(后为昆明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59年后任国家公安部部长,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 962年改为公安部队)司令员兼政委。
196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
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于1966年8月被补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候补委员。
1967年任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北京军区政委,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
196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同年被选为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
1971年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军区第一政委。
参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1972年3月26日于北京病死。
198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
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他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