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位移井管柱摩阻扭矩分析概述资料重点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39
文章编号:1000-7393(2006)06-0001-03大位移井摩阻/扭矩预测计算新模型*宋执武1高德利1马健2(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北京102249;2.长庆油田公司采油一厂,陕西延安716000)摘要:井下摩阻/扭矩预测是大位移井钻井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
常用的预测模型大都忽略了井眼的间隙,因此无法判断钻杆接头和本体与井壁的接触情况。
通过假设井壁对钻柱的支承点按一定的间隔分布,将钻柱在支承点处断开,相邻两断点间的钻柱作为一跨,根据加权余量法在每一跨内计算出钻柱的转角与弯矩的关系;根据相邻两跨在断开点处的转角相同,求出弯矩的迭代方程;再由已知的边界条件计算出各点的弯矩;进而计算出各支承点处支反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这一方向逐渐调整钻柱在井眼中的位置;推导出一套新的没有忽略井眼间隙的摩阻与扭矩计算公式。
新模型能够计算出钻柱与井壁的接触情况,为合理的确定减扭接头或钻杆保护器等工具在钻柱上的安放位置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关键词:大位移井;摩阻;扭矩;加权余量法中图分类号:TE22文献标识码:A大位移井具有长水平位移、大井斜角以及长裸眼稳斜段的特点。
大位移井钻井过程中的摩阻/扭矩的预测和控制是成功实施大位移井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摩阻扭矩分析是大位移井轨道优化设计的基础,是选择合理的钻井和下套管工具的前提。
在实钻速,通过预测值和实测值的对比,可以了解井下的情况。
所以建立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正确合理的摩阻扭矩计算模型是很有意义的。
国内外有多篇文献对摩阻/扭矩计算模型进行过研究[1-12],但这些模型大都忽略了井眼的间隙,即假设钻柱与井壁处处接触,因此无法判断钻杆的接头和本体与井壁的真实接触情况。
笔者根据加权余量法和三弯矩方程法的思想,推导出一套新的摩阻与扭矩计算公式,该套公式没有忽略井眼的间隙。
在分析中采用如下基本假设:(1)井壁对管柱呈刚性支承;(2)管柱与井壁的摩擦为滑动摩擦;(3)忽略管柱的动力效应。
水平井钻柱摩阻、摩扭分析张宗仁一、文献调研与综述在水平井中,由于重力的作用,钻具总是靠着井壁(或套管)的,其接触面积就比直井大很多所产生的摩擦力和扭矩将会大大的增加。
对管柱的摩擦阻力和轴向拉力研究计算,保证钻井管柱(钻柱或则套管,油管)的顺利上提和下放。
如今,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关于磨阻计算的力学模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柔杆模型,另一类为柔杆加刚性模型。
1.1约翰西克柔杆模型:约翰西克(Johansick)在1983年首次对全井钻柱受力进行了研究,为了研究的方便,在研究过程中.他作了以下几点假设: (1)钻柱与井眼中心线一致; (2)钻柱与井壁连续接触:(3)假设钻柱为一条只有重量而无刚性的柔索; (4)忽略钻柱中剪力的存在:(5)除考虑钻井液的浮力外忽略其他与钻井液有关的因素。
在此假设条件下,建立了微单元力学模型,根据单元的力学平衡,推导出如下的拉力、扭矩计算公式:1222cos [(sin )(sin )]t T W NM NrN T T W αμμθααα∆=±∆==∆+∆+式中:T:钻柱单元下端的轴向拉力,N ; Mt:钻柱扭矩,N.m ;N:钻柱与井壁的接触正压力,N ; W:钻柱在钻井液中的重量,N ; u:钻柱与井壁的摩擦系数; r:钻柱单元半径;a,△a,△θ:平均井斜角,井斜角增量,方位角增量;起钻时取“+”,下钻时取“-”。
1.2二维模型:Maida 等人对拉力、扭矩进行了平面和空间的分析,建立了应用于现场的二维和三维的数学模型。
他建立的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如下:111211111**[(1)(sin sin )2(cos cos )]1exp[()](exp[()](Ai Ai B i i B i i BB i i B i i i i i qRF A F C a A a C a A a A a a A a a l l a a μμμμμ-------=+--+-+=-=---i 起钻)下钻)R=式中B μ为摩擦系数,li 计算点井深,FAi 为计算点轴向载荷,C1、C2为符号变量,其取值由表1-1给出:1111()()()()[()][()*()()*()()*()arccos[cos()*sin *sin cos *cos ]24()()(1)1Au B s N N b u b p i i i i i i i i s F q l C l q l dlq l q l q l q l q l q b l q l q p l l l R a a a a C l l μμθθγππ----=±=+===-=-+=-+式中u(l) , b(1) , p(1)分别为计算单元井段切线、副法线和主法线方向向量。
大斜度井段钻井扭矩分析及控制策略摘要:近年来,在国际上摩阻/扭矩问题的研究仍然受到重视。
影响摩阻/扭矩的因素按可预测的准确程度可以分为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
目前,可以定量计算的因素为重力、摩阻系数、测斜数据和钻柱变形;而只能定性分析的因素为岩屑床厚度、井眼缩径与坍塌、棵眼井璧岩石的力学性质、泥饼厚度和压差等。
本文系统地阐述影响摩阻/扭矩的因素、预测方法和可采用的控制技术措施。
最后,给出一个工程应用实例。
关键词:大斜度井;摩阻/扭矩;定量因素;定性因素;控制措施大斜度井是最大井斜角超过55°的定向井,其长稳斜井段的安全高效钻进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较准确地掌握该井段钻井作业的摩阻/扭矩规律是安全高效钻进的重要前提之--,例如,能较好地解释加不上钻压(俗称托压)的原因;钻井摩阻/扭矩对断钻具事故的预报具有指导作用。
摩阻是斜井中钻柱轴向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实际状态和理想状态(即零摩阻状态)的轴向力,它们之差即为摩阻。
扭矩是使下部钻柱转动而需要施加的力矩,钻柱上任--点离钻头越远,则承受的扭矩越大。
因此,摩阻/扭矩要通过计算钻柱轴向力得到。
1摩阻/扭矩的影响因素分析1.1重力与摩阻系数在正常条件下,钻柱承受的重力与摩阻是产生其轴向力/扭矩的内因。
为了建立计算三维井眼中钻柱轴向力的通用模型,首先考虑两井眼轨迹测点之间的一个钻柱单元,建立轴向力和与其相关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式。
在推导过程中,假设:①钻柱单元的曲率为常数;②钻柱轴线和井眼轴线重合,此假设隐含钻柱单元的曲率和井眼曲率相同;③两测点之间的井眼轨迹位于一个空间平面内;④钻柱的弯曲变形仍在弹性范围之内。
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经过推导与合理简化,可得:(1)式中,为钻柱单元上端的轴向力,N;。
为钻柱单元下端的轴向力,N;。
为单位长度钻柱在钻井液中的重量,N/m;为平均井斜角,rad;。
为轴向的摩擦系数或摩阻系数,无量纲;为由钻具.重量轴向力、井眼弯曲、钻柱弯曲和屈曲等产生的正压力,N/m;为钻柱单元的长度,m。
浅谈大位移井摩阻控制技术【摘要】摩阻与扭矩控制技术伴随着钻井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摩阻扭矩影响因素,以桩106-平15井为例介绍了胜利油田大位移井摩阻与扭矩控制技术现状,最后就摩阻控制技术现状提出建议。
【关键词】胜利油田大位移井摩阻控制润滑井眼清洁固相控制大位移井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尤其在浅海、海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大位移钻井的水平位移大、钻穿油层的井段长导致钻进过程中摩阻和扭矩较大,大位移井核心技术之一就是摩阻的控制技术。
1 摩阻影响因素摩阻是指钻柱与套管、井壁之间的接触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钻柱承受拉压及井眼的狗腿度、井眼井径,钻柱重量和井身轨迹有关。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1)剖面曲线类型的选择;(2)井眼轨迹的圆滑度;(3)钻井液的润滑性;(4)钻井液的携岩能力和井眼的清洁度等。
在设计阶段要对钻达地质目标的各种轨道进行优选,选择合理的井眼轨迹线形、稳斜角大小和造斜点深度,尽量增加井眼延伸距离减少井眼的“狗腿”。
在钻井现场控制摩阻方法是优化井身结构和增加钻井液润滑性能和清洁度。
2 摩阻控制技术2.1 钻井液润滑技术在钻井过程中如果摩阻和扭矩值超过正常递增值,则必然存在以下影响因素:(1)地层岩性发生变化。
(2)当钻遇大段泥岩,钻井液性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泥浆润滑剂降低。
(4)钻井液没有良好的流变性等。
因此钻井液的润滑性是控制摩擦的主要因素,而它本身很大程度依靠钻井液类型和地层类型而确定。
根据井眼轨迹,针对不同的井斜,在混原油的基础上适时适量地复配石墨、极压润滑剂,能很好地解决因水平位移大、井斜角大,携岩、拖压问题突出、摩阻扭矩大、井眼清洁和防卡难度大的问题。
2.2 井眼清洁技术井眼清洁就是要保证钻井液良好的携砂效果。
要达到有效的携砂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流体的类型。
在钻大位移井中,要保证钻井液流型为层流或紊流,避免使用过渡流。
特别是对于复杂的页岩层,油基或准油基钻井液同时被认为可改善井眼的稳定性、减少井眼扩大率和岩屑在井眼中的沉积。
第4章管柱的摩阻扭矩计算●摩阻扭矩计算概述●摩阻扭矩计算的软模型●摩阻扭矩计算的一般步骤一、摩阻扭矩计算概述●随着水平井、大位移井等大斜度定向井的出现,摩阻扭矩问题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大斜度井的突出特点是水平位移较大,且大部分井段井斜超过60°,这使得在钻进、起下钻和下套管等作业过程中摩阻扭矩问题非常突出;●摩阻扭矩过大,轻则会增加施工难度,延长钻井作业时间,重则使钻井作业无法进行,导致井眼提前完钻或报废。
1. 摩阻扭矩的主要危害●钻柱起钻负荷很大,下钻阻力很大;●滑动钻进时加不上钻压,钻速很低;●旋转钻进时扭矩很大,导致钻柱强度破坏;●钻柱与套管摩擦,套管磨损严重,甚至被磨穿;●套管下入困难,甚至下不到底。
2. 摩阻扭矩计算的主要模型●现有的摩阻扭矩计算模型主要有三种,软模型、硬模型和有限元模型;●不管哪种计算模型其核心都是通过合理地假设以便求出管柱与井壁的接触正压力,从而求出摩阻扭矩;●软模型和硬模型都假设管柱与井眼轴线形状一致,且与井壁连续接触,虽然硬模型考虑了管柱的刚性对摩阻扭矩的影响,但其计算精度有时还不如软模型,因为管柱刚性与“管柱与井眼轴线形状一致”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有限元模型假设与实际很接近,精度高,但计算困难。
二、摩阻扭矩计算的软模型1. 软模型的基本假设●管柱类似于软绳,其刚性很小,可以忽略;●管柱与井眼轴线形状完全一致,且与井壁连续接触;●井壁为近似刚性的;● 忽略管柱和井眼局部形状如钻杆接头、扶正器、井径扩大等对摩阻扭矩的影响; ● 忽略钻柱动态因素的影响。
2. 软模型的计算思路● 根据井眼轨迹测斜数据或分点计算数据将管柱分为相应的计算单元(微元);● 对于每个微元来说,它的单位长度的浮重是已知的,只要知道微元的下端轴向力就可以计算出该微元的接触正压力、摩阻摩扭和上端轴向力;● 最下面一个微元的下端轴向力就是钻压或为零,这样自下而上逐个微元进行计算就可以计算出整个管柱的摩阻扭矩和大钩载荷。
大位移井的关键技术概述摘要:大位移井的施工涉及到多方面钻井技术,需要综合定向井、水平井、深井技术,除此之外由于多目标三维大位移井技术难度大、各方面要求均较高,其突出特点表现为井斜角较大、水平段较长,由此也会带来众多问题。
大位移井涉及到的重要技术有井身剖面设计、井眼轨迹控制、钻具设计、减少摩擦阻力及扭矩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位移井钻井技术,我们就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
关键词:大位移井;关键技术;井深结构;井眼轨迹;钻柱;摩擦阻力1、引言大位移井顾名思义就是具有较大水平位移量的钻井设计,并且该类钻井往往同时具有高井斜稳斜井段长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大位移井的水平位移量与垂深比大于2,可进一步细分为大位移水平井、特大位移井和三维大位移井。
大位移水平井的井斜要大于86°,特大位移井的水平位移量与垂深比大于3,三维大位移井是指为了满足地质上的特殊要求而在钻进过程中转变方位的钻井。
大位移井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尤其是面对海上油气田的开采,大位移井在现阶段应用越来越为广泛。
例如英国的Watch farm油田用在岸上设计大位移井的开采方式取代人工造岛,节省了超过1.5亿美元的钻井费用,并且产量比直井更高,经济效果十分显著;挪威北海Sleipneer油田在开发阶段同样采用大位移井技术取代传统的直井设计,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大位移井在钻进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井斜、较长的水平段以及较大的摩阻,钻进过程中发生工程事故的比率较高,因而对于钻井工艺具有较大的要求。
对大位移井的关键技术进行充分分析有利于提高钻井效果、降低工程事故发生的概率。
2、大位移井的关键技术大位移井设计是一项多种钻井工艺配合的复杂的技术,具有难度大、工艺要求高的特点,体现了当今钻井技术的最高工艺。
在大位移井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对井身剖面设计、井眼轨迹控制、钻具设计、减少摩擦阻力及扭矩等方面进行控制。
2.1井身结构设计大位移井井身剖面结构设计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尽量增大大位移井的延伸长度、有效做到降低扭矩和摩阻、降低套管磨损程度、提高管具的下入性能。
第六章水平井、大位移井摩阻扭矩分析水平井、大位移井具有长水平位移、大井斜角以及长裸眼稳斜段的特点。
大位移井钻井过程中的摩阻、扭矩的预测和控制是成功地钻成大位移井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开展摩阻、扭矩预测技术研究,在大位移井的设计(包括钻井设备选择、轨道形式与参数、钻柱设计、管柱下入设计等)、施工(轨道控制、井下作业等)阶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摩阻扭矩研究及存在的问题钻井界早就认识到摩阻扭矩预测、分析和减摩技术在大位移井中的重要性。
摩阻问题贯穿从设计到完井和井下作业的全过程,其重要性为:●根据摩阻扭矩分布设计选用钻杆强度和各钻柱组件(钻杆,钻铤和加重钻杆)分布。
●地面装备(顶驱功率和扭矩,起升能力、泵功率和排量压力)需要根据摩阻扭矩预测来选用,并考虑到预测误差需留有足够的富余能力。
●钻井液设计及润滑性要求。
在某一特定地区,使用水基钻井液钻大位移井,其水平位移受摩阻扭矩限制会有一个极限长度。
超过该极限值,靠加减摩剂维持钻井会遇到技术困难,经济效益不佳或风险大。
但是,在一定的可控制的摩阻扭矩范围内,使用水基钻井液具有显著技术经济和环保效益。
●井眼轨迹的设计和轨迹控制技术往往受摩阻扭矩限制。
在当前普遍采用的旋转导向钻具控制轨迹条件下,在扭方位或以较高井眼曲率增降井斜角的井段必须放在滑动态能钻井的深度。
●充分考虑完井、井下作业或修井可行性。
如果在钻井阶段,钻柱可旋转下入或倒划眼起出,那么就需考虑套管或尾管是否需要旋转才能下入、生产油管、连续油管或其它测试管柱能否下入等问题。
从上述分析看出,摩阻、扭矩预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但是提高摩阻扭矩预测精度仍是大位移钻井的一个难点。
1、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对定向井、水平井、大位移井的摩阻、扭矩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对应的力学模型。
1983年,Johansick,首先提出了在定向井中预测钻柱拉力和扭矩的柔索模型,为改进井眼轨迹设计和钻柱设计、现场事故诊断和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五章扭矩和摩阻引言扭矩与摩阻是由于钻柱与井壁之间的摩擦所引起的。
扭矩是指使钻柱在井眼中旋转所施加的旋转力。
摩阻是指钻柱在井眼中起下钻的过程中所附加的力,在大位移井和水平井作业中,由于摩擦力可以减少打擦边井的可能性,因此,搞清形成这些力的因素,以及如何将其降低到最小,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钻井设计过程中,为了使钻井作业取得成功,对于扭矩和摩阻的计算,将会影响到可能出现的井眼几何形状,及象技术规范所要求的那种擦边井。
过大的扭矩和摩阻可能会造成许多问题,包括:钻具扭断钻具失速井下脱扣高卸扣扭矩卡钻上提遇阻划眼受阻通常,扭矩和摩阻不但可以作为钻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参考依据,而且,也可以利用它们来监测井眼状况。
在钻井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监测扭矩和摩阻的变化,这可用来优化钻井作业,并且还可为可能存在的一些潜在的问题提供征兆,例如:压差卡钻井内键槽井眼清洁恶化井眼失稳井内台肩影响扭矩和摩阻的因素影响扭矩和摩阻的因素有:∙井壁作用力∙接触面的性质(如接触面的类型和粗糙度)∙泥浆润滑性∙井眼的稳定性∙井眼的净化井壁作用力井壁作用力是推动钻柱或井下钻具贴近井壁的一个有效作用力,这个力越大,扭矩和摩阻值也越高。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井眼倾斜和狗腿附近存在张力。
井眼倾斜随着井眼倾斜度的增加,井壁所支撑钻柱的重量越多,这就是为什么在高井斜角井和大位移井中,其扭矩和摩阻值比在直井中更大。
狗腿附近的张力在张力作用下,由于钻柱本身倾向于拉伸自己,因此,它被引向狗腿一方,这些狗腿可能是钻进中有意造成的,或者是在降斜段形成的,或者是无意弯曲形成的。
有些井壁作用力是由于在井眼弯曲段,钻柱弯曲所产生的。
许多计算表明,这些力比上面所描述的那种井壁作用力更小,即使对刚性钻铤来说,也是这样。
钻柱的重量对井壁作用力也会产生一些影响,特别是在水平井中,重力的作用使钻具贴近井眼低边。
因此,如果使用重量轻一点的钻具,将有助于减少这些作用力。
接触面的性质由于光滑的接触面比粗糙接触面所产生的扭矩更小,因此,套管井比裸眼井所产生的摩擦力要小。
南堡油田大位移井注水管柱力学分析注水管柱是实现分层注水的重要部分,是联系地面和地层的重要通道,良好的管柱结构和工具组合能为分层注水施工带来良好的效果,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与有效性。
而在作业过程中,注水管柱通常会受到管柱自身重、流体粘滞阻力、管柱内外流体压力、温度效应、井壁与管柱间的支反力和摩擦力、井内液体浮力等多种载荷的综合影响,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摩阻、载荷、应力及变形,直接影响到管柱及井下工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一直以来,注水管柱在井下的力学行为特征都是工程界和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而在冀东南堡滩海油田的大位移井中,由于井身结构的复杂性,管柱在井下的受力状况更加复杂,因此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受力条件和力学行为特征也更加复杂,从而导致作业过程中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
鉴于此,亟需在管柱力学的基础上,针对冀东南堡油田大位移井分注管柱管柱的工艺、管柱结构及井身结构特点,开展大位移井分层注水管柱管柱力学研究,分析分注管柱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的稳定性、摩阻、受力和变形等力学行为特征,并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编制相应的仿真计算软件,从而为现场提供一套全面有效的大位移井分层注水管柱力学行为管柱分析工具,指导现场管柱结构、工具组合、施工参数等方面的优化设计。
将石油工程、油气井工程、力学、数学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相结合,在考虑各种井况及井身结构的前题下,针对不同井段的井眼曲率特征对管柱受力影响的差异,建立了注水管柱力学理论模型;首次采用超静定求解方法,建立了多封隔器工况下的注水管柱和井下工具受力计算模型;研制了注水管柱受力测试仪器,用现场实测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采用管柱力学模型分析了大位移井注水管柱各种工况下工况下的受力特征,分析了井斜角、方位角等因素对注水管柱受力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并开发了大位移井分注管柱力学分析软件;为南堡滩海油田分注作业管柱设计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有效工具。
(1)在全面考虑实测井眼轨迹、摩擦力、粘滞摩阻、管柱自重、浮力、内外压力等因素对大位移井分层注水管柱受力的综合影响基础上,针对不同井段的井眼曲率特征对管柱受力影响的差异,建立了大位移井注水管柱的三维“刚杆”和“软绳”力学分析模型;根据大位移井分注管柱的受力特点,详细分析了管柱在井筒内的各种效应,建立了大位移井分注管柱变形计算模型,该模型更能体现大位移井内注水管柱的受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