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677.00 KB
- 文档页数:3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米尺进行测量,并理解测量单位——米。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米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书本等)。
2. 环境准备:教室内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测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工具,用来做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长度的概念。
2. 感知(10分钟):教师将不同长度的物体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并估测它们的长度。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与他们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
3. 理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米尺的使用方法,包括读数和单位。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米尺进行测量,并帮助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米。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量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实践(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 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技巧,并复习测量单位——米的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测量和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并学会了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是学生理解测量的第二个阶段。
在小学阶段计量单位教学有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及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等。
基本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
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结束本单元的知识学习以后,需要一节整理与复习课。
沟通本单元和以前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有机系统的全盘思考,让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习得相关长度概念,知道不同长度单位的观念,同时建立相应长度空间观念。
在知识生长过程中不断完善。
学情分析1、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而且对于本单元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于米和质量单位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兴趣浓厚。
2、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思维的活跃与上升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为整理与复习提供了思维基础。
3、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也进行过整理与复习,初步掌握了一些整理方法,如:思维导图,列表法等,为本节课学生进一步学习整理与复习的方法打下了坚实基础。
4、学生在选择合适单位描述物体长度和质量上存在疑惑,不能正确地使用单位。
并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换算上混淆不清。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自主、全面地回顾、整理、交流测量相关知识的过程。
对测量知识进行创造性地整理与复习,查漏补缺、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2、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学生进一步掌握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整理呈现知识,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培养创新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在巩固运用的基础上,发展空间观念,提升计算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习惯。
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已有经历和体验,梳理测量知识的结构,构建长度单位之间的数据模型。
通过分类整理,系统的掌握长度、质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第三单元《测量》教材解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基础上教学的。
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和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
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
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
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也是由于学生有较好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教材删减了一些较复杂的探究性活动,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介绍有关内容。
例如,教学分米的认识时,不再安排学生去测量课桌有多长,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
教学千米、吨的认识也是如此。
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再次,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例如,在千米的认识教学后,第30页第14题利用学生熟悉的三组情境,巩固长度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首先,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例如,在体会了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初步认识毫米的含义后,教材先是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再通过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通过“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要点、教材及教学深思数学是大家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要紧工具。
它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技的基础。
伴随社会的进步、年代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数学在社会每个方面的应用愈加广泛,用途愈加要紧。
以下是收拾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要点、教材及教学深思有关资料,期望帮到您。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要点1、在日常,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一般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一样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一般要用到水平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水平,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水平,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水平或载水平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千米(公里)=1000米10、水平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材在小学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水平单位“克”和“千克”,这是知道测量的1、个阶段;在本单元,学生将要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水平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2、阶段,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见的长度单位和水平单位会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还学会了一些测量方法。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接触得比较多:我们在超市看到各种食品的包装袋上就标注着重量单位克或千克,如一包方便面100克,一袋饺子1千克,一袋面25千克等;我们所用的直尺就以厘米作单位,周围的建筑物一般都以米作单位,如广场上的罗马柱高19. 56米、教学楼大约高10米等。
然而对于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质量单位吨学生接触得就比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丰富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
教材分析:“测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实践性比较强。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贡量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知道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数学思考: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一些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问题解决: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根据物体的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长度单位或质量单位。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吨和千克的进率及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1. 教学前学生具备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已从家长或生活中直接感知了千米这个单位的存在.2. 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和重量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
3。
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和1吨的重量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和重量单位吨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估计物体长度和重量不准确的错误。
4。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课前让学生走走,跑跑,感受一千米的长度.课堂学习时,由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5.本班学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单元教学重点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单元教学难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
单元主备人:
环节二:自主探究
1、学习例5
学生尝试自主完成。
2、自学例6
学生尝试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估测方法。
3、汇报交流
状状从家出发去超市,怎样走比较近?从状状家到动物园,最少要走多少米?
6.板书设计
环节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填一填。
2、认识质量单位“吨”。
3、探究1吨和千克的关系。
1吨=1000千克
4、交流分享:说一说对吨的认识。
5、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6、自学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7、汇报交流。
题。
环节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科书P34“练习七”第5题。
2、完成练习:吨、千克和克一块跑到小朋友的日记里了,所用的单位名称合适吗?
当一次小老师,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出一道单位换算的题。
6.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答:派车方案①和④都可以恰好把煤运完。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
【篇一】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測量》知識點1、在生活中,量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釐米(cm)、分米(dm)做單位。
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m)做單位。
量比較長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單位。
2、運動場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幣、尺子、磁卡、小紐扣、鑰匙、身份證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4、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5、1釐米中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6、在計算長度時,只有相同的長度單位才能相加減;單位不同時,要先轉化成相同的單位再計算。
7、表示物體有多重時,通常要用到品質單位。
稱比較輕的物品的品質,可以用“克”作單位;稱一般物品的品質,常用“千克”作單位;表示大型物體的品質或載品質一般用“噸”作單位。
8、常用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千米。
9、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1米=100釐米1千米(公里)=1000米10、品質單位:噸、千克、克,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00。
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篇二】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測量》教案在二年級,學生初步認識了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及品質單位“克”和“千克”,這是瞭解測量的第一個階段;在本單元,學生將要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品質單位“噸”,這是理解測量的第二階段,為後續學習面積、體積和容積單位及其測量奠定基礎。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和品質單位會有一個系統、完整的認識。
(一)關注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經歷新知的形成過程1、利用學生的知識經驗,以舊引新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和釐米、品質單位中的千克與克,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
因此在學習“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有釐米的認識作基礎。
教材安排了讓學生估、測、議等活動,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引出要學習的新知。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三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整理及练习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三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整理及练习一、知识点整理1、长度单位 (1)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① 1个手掌的宽大约是10厘米,1个手指宽大约是1厘米;②从起点O出发,向右出发10个手指宽为10厘米,可以表示为“1个手掌宽=10厘米”;③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把O点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2) 认识米和用米量① 1米=100厘米(1m=100cm);②画一条1米长的线段,可以分成100个1厘米的小线段,每个小线段就是1厘米;③测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3) 认识毫米和用毫米量① 1厘米中间有10个空格,每个空格的长度是1毫米;②画一条长1厘米的线段,然后在两端各画一条1毫米的线段,把两条线段的另一端点连起来,这样就连成一条长1厘米、宽2毫米的带子;③用直尺画一条长50毫米的线段;④ 1厘米=10毫米(1cm=10mm)。
2、角的初步认识 (1)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21、测量物体的体积 (1) 把不规则的物体放入水中,水的形状会发生变化,但占据的空间并没有变化; (2) 把物体放入水中后,水面上升的部分就是物体占的空间; (3) 一个容器的形状发生变化后,它的容积不变; (4) 一个容器内放满土后,再放入一个杯子,杯子所占空间比一个杯子的容积要大。
二、练习练习一:填空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用直尺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从端点向另一端点可以分成()个1毫米的小线段。
2、在○里填上“>”、“<”或“=”。
34米○340厘米 43○43米 28○28厘米3、一张桌子高约8(),也就是80()。
4、一支铅笔长19(),数学课本长约26()。
5、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得比较粗略时可以用()作单位。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教材分析《测量》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基础上教学的。
本单元共有9个例题,分别呈现了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目标。
在例1中分为3个步骤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毫米的产生,在观察直尺中体验1毫米的长度及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在列举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会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具体而言:通过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即已学厘米的知识;根据判断估计结果是否准确,引出精确测量的活动。
在测量中发现,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
使学生明确,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并给出表示毫米的符号“mm”,让学生了解。
利用直尺上的毫米刻度直观告诉学生1毫米有多长。
通过数一数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引出“1厘米=10毫米”。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增强直观感知。
给出生活中长度是1毫米的实物,如:1分硬币的厚度,身份证的厚度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和例3中主要介绍分米的认识、分米与米的关系以及常见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例2一开始便介绍长度单位“分米”,并给出表示分米的符号“dm”,让学生了解。
其次利用米尺直观呈现10厘米长度,让学生明确1分米=10厘米,并借助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最后通过想一想、数一数,利用米尺让学生探索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明确1米=10分米。
例3中,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因此在教学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时,教材通过推理掌握换算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例4直接向学生介绍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用千米为单位,然后呈现了两幅情境图,一幅是学校操场跑道的全景图,一幅是测量操场上100米距离的情境图。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知识点
归纳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吨 1000克=1千克。
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具体编排(一)毫米、分米的认识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二)千米的认识1.例4(千米的认识)2.例5(单位的换算)3.例6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3.例9及“做一做”(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
使学生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3)呈现一名学生从“只用2吨的车运4次”想起,提示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留出空间,同时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上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有序地列出各种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分米=100毫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1公里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
精选文档可编辑修改
1吨=1000千克1000千克= 1吨1千克=1000克1000克=1千克
8、单位换算:小到大除,大到小乘。
精选文档可编辑修改 2。
第三单元测量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
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
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千米的认识
1.例4(千米的认识)
2.例5(单位的换算)
3.例6
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
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
3.例9及“做一做”
(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
使学生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3)呈现一名学生从“只用2吨的车运4次”想起,提示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留出空间,同时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上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有序地列出各种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
五、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
例如,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可增加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等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
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活动。
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初步认识毫米和分米后,要让学生掌握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尤其是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时,对学生操作测量工具以及准确读出测量结果的要求较高,因而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测量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积累活动经验。
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教师要组织学生真正到操场上量一量,走一走,看看有多远,估一估,体验1千米有多长,加深对1千米长度观念的理解。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本套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用熟悉物体做参照物的方法,测量较长距离时运用分解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4.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首先,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其次,引导学生体会用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列举各种
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
最后,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列表,加深对这一解题策略的认识,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
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千米 > 米 > 分米 > 厘米 > 毫米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分米=100毫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
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000千克= 1吨 1千克=1000克 1000克=1千克
8、单位换算:小到大除,大到小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