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学的语言具有个性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戏剧》知识点总结1. 戏剧的结构和分类戏剧结构外部分为幕、场、景等。
内部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戏剧分类表现形式话剧、歌剧、舞剧等。
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等。
题材历史剧、神话剧等。
2. 戏剧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特征尖锐激烈:由于矛盾的双方都有足够的冲击力,因此最后爆发的冲突是格外激烈的。
《雷雨》中所有的人物都卷入了戏剧冲突,人物之间的交锋是惊心动魄的,矛盾层层叠加,最终爆发。
高度集中: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矛盾,冲突鲜明而集中。
《雷雨》中三十年来两代人的矛盾纠葛,在不到二十四小时内展开,剧中场景集中在周家客厅和鲁家。
矛盾冲突的表现形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人之间意志和性格的冲突,属于外部冲突。
意志冲突,是指人物间对立的目的和动机出现,从而交织成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
《雷雨》中资本家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的不同动机,封建家长周朴园和渴望爱情与自由的蘩漪的不同动机,构成阶级、家庭之间的冲突。
矛盾冲突的表现形态人物内心的冲突:存在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属于内部冲突,此类冲突往往不易摆脱。
在《雷雨》中,四凤和周萍的关系使鲁侍萍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她的内心深处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需要戏剧化的表现形式。
《茶馆》展示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矛盾冲突的不同类型单一型:这类戏剧冲突的对立面自始至终基本不变,在一次次的交锋中,冲突越来越激烈,最后爆发。
《雷雨》中蘩漪与周萍的冲突一直存在,最终爆发。
主次型:全剧有一个主要冲突,但这一冲突并非每场都出现,有时出现的是次要冲突。
《西厢记》中主要冲突是崔莺莺、张生、红娘三人与老夫人的冲突,但这一冲突并非每场都出现,有时出现的是次要冲突,即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
多样型:一些剧作没有完整而集中的戏剧情节,各场多由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组成。
这些剧作多在众多人物的活动中展示一个个分散的冲突,而这些冲突统一于一个共同的主题之下。
《文学理论2》专科试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文学思潮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在文学领域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思潮往往会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学文化运动。
2、“召唤结构”是伊瑟尔首先提出的。
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是一种虚构,其中虽然也有来自现实世界的成分,但这些成分的组合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构成了一个人们似乎熟悉却又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具有确定的对象性和现实性,而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表现性或描写性的,于是形成了不确定性与空白。
是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这就是“召唤结构”。
3、内形式,即构成内容整体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它体现了一件艺术品的内部结构,其本身就是具体内容的显现方式。
因此,内形式是不可能脱离具体内容的,它不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不具有纯形式因素。
4、叙事角度又称叙事观点、叙述角或聚焦型,是指叙事者叙述小说所采取的角度或视点。
5、自然主义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遗传学的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文学思潮和表现类型。
形成于19世纪后期,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左拉、龚古尔兄弟和莫泊桑,德国的霍普特曼等人。
6、风格是体现在一系列创作活动及作品中的、具有独创性的、相对稳定的创作个性。
风格的基本涵义是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独创性。
7、共鸣是指读者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打动,与艺术形象产生了一定的认同与感应,达到了主客体之间的契合一致与情感交流。
8、典型化是指这样一种艺术概括:通过收集、分析种种生活现象,抓住、提炼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虚构,重新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
这个形象经过艺术虚构,他既是个别的,又体现了与其同类形象共有的特点。
这种通过个别显示一般的形象,就是具有典型性或典型意义的形象。
能否塑造出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作品成败优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9、期待视野指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他已有的各种经验、知识、趣味、能力等在具体鉴赏活动之前已经形成的种种经验和知识,表现为一种期待定向,使读者的鉴赏有了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此范围构成了接受可能实现的限度。
话剧的语言特点话剧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其语言特点也是很独特的。
一、语言的表现形式1. 情节紧凑:话剧通过一系列有紧密关联的情节展示故事,每个情节都需要用言语尽可能准确地表达。
2. 形象生动:话剧语言需要让观众充分了解和感受剧中人物的个性和特点,通过各种细节描写展示出人物形象。
3. 真实性强:话剧是一种具有真实性的艺术形式,话语需要与人物、场景、时空相吻合,营造出真实的氛围。
二、语言的艺术特征1. 夸张:话剧中多采用语言夸张的手法,通过夸张表达手法可以更好地展示出角色的个性和特点,同时也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剧情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对比:话剧中常常采用对比的表达手法,以此来突出人物情感的矛盾,在对比中展现人物的冲突。
3. 幽默:话剧中的幽默元素以及情绪化言语,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并且增加话剧的趣味性。
三、语言的运用技巧1. 新颖的表述方式:在话剧中,语言的表达需要遵循新颖的方式,运用夸张或对比等形式,以期在观众心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2. 简明易懂:话剧的语言需要简练、清晰,用最短的语言传达最多的信息,使观众在短时间内能够理解剧情。
3. 节奏感强:话剧语言需要在表述中有节奏感,以此保证角色表演的连贯性和剧情的连续性,在观众的角度视角中保持戏剧性的氛围。
话剧的语言在表达方式、艺术特征、运用技巧三大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其通过语言精炼、生动地描绘角色形象,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入观众内心,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触发思考,是一种极具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表现形式。
四、语言的音律和韵律除了语言表现形式、艺术特征和运用技巧,话剧语言还具有音律和韵律特点,这是话剧语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话剧语言通过音韵上的美妙,增强了其表达力和感染力,提高了观众的体验感。
1. 音律特点话剧语言的音律特点包括节奏鲜明、音调多变、音量变化等。
节奏鲜明指话剧语言需要有各种音行之间合理的停顿时间,感受到节奏,从而使语言合理有效地传递信息。
第三章1.文学的(),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认识性)2.文学的(),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包括()、道德的、()、宗教的等倾向。
(倾向性、政治和思想的、民族的、)3.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和()。
(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4.文学的(),是指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超越性)5.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和()。
(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6.文学的()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精神性)7.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和()的特性。
(节奏美、声律美)二、解释下名词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作家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表达思想感情、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审美属性: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语言艺术:文学塑造形象的手段是语言,文学的主要工具和基本材料也是语言,所语言艺术就是文学。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时要借助语言;在进行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时也要借助语言。
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存在。
三、原文理解1.“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理解戏剧文学的艺术特点戏剧文学是一种以表演为主要形式的文学艺术形式,它通过对话、动作和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和人物的情节发展。
戏剧文学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包括戏剧性、舞台性、言语性、现实性等方面。
通过深入理解戏剧文学的艺术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戏剧作品。
戏剧性是戏剧文学的核心特点之一。
戏剧作品通常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使观众可以亲身体验剧情的发展与冲突。
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是戏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角色之间的碰撞、对抗、和解等方式,展现人物的性格、意愿和情感,营造紧张的气氛,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舞台性是戏剧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戏剧作品需要通过舞台演出来呈现,舞台是戏剧艺术的承载平台。
舞台上的布景、服装、道具等元素都能够为观众提供具体的情景和环境,增强戏剧的真实感和观赏性。
舞台上的角色表演和动作也是戏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演员的动作、表情和肢体语言等,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内心变化。
言语性是戏剧文学的特点之一。
相比其他文学形式,戏剧作品更加关注对话和语言的运用。
剧本中的对话需要具有戏剧效果,既要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又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在戏剧文学中,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通过对白的表达、抒情的描写、幽默的对话等方式来展现人物的个性和冲突,同时也是观众理解故事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现实性是戏剧文学的又一重要特点。
戏剧作品通常反映生活的真实与虚幻。
虽然戏剧作品是艺术创作,但它们往往与现实紧密相连,通过对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探讨,展现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困境和冲突。
戏剧作品通过戏剧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设置,使观众能够在虚构的故事背后找到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内容,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理解戏剧文学的艺术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品味戏剧作品。
戏剧性的对话和动作、舞台的布景和表演、言语的运用和现实的反映,都是戏剧文学独特的魅力所在。
通过欣赏和理解戏剧作品,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取启示和思考,使我们更加丰富和充实。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语言表达与对白技巧戏剧、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语言表达与对白技巧对于作品的质量与观赏体验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和对白技巧,作品能够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传递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并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本文将探讨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语言表达与对白技巧,并分析其作用和应用。
一、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戏剧影视作品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
通过词句的选择、句法的运用,语言表达可以控制情感的张力、描绘细腻的人物形象,以及传达作者的意图。
1.用词准确用词准确是戏剧影视作品中的首要要求。
恰当的用词能够准确传达人物的特点、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描述一个坚强意志的人物时,可以选择力量感强的词语,如“坚定”、“勇敢”等,以增强其形象的力量感。
2.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能够提升作品的文学性和感染力。
例如,在描述一个美丽的风景时,可以运用比喻,将其与诗意的事物相比较,增强读者的想像和情感共鸣。
3.注意节奏韵律节奏和韵律对于语言表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合理的排布句子的长度和使用方向性的停顿,可以形成韵律流畅的语言,增强听众的注意力和阅读体验。
此外,节奏和韵律也可以根据情节的需要进行变化,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二、对白技巧对白作为戏剧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是人物性格、情感交流和故事推进的重要手段。
通过运用对白技巧,可以使对话更加生动真实,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同时推动剧情的发展。
1.体现个性特点对白是展示人物个性的重要途径。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言谈风格和用词习惯。
通过巧妙运用口语、方言、行话等特殊语言,可以凸显人物的身份特点、社会背景和性格特征。
例如,在描述一个土著人物时,可以运用口头语、乡土词汇,以增强其真实感和个性魅力。
2.突出冲突与对抗对白可以通过角色之间的冲突与对抗,形成戏剧冲突,激发观众的兴趣和欲望。
通过运用对白技巧,如反问、讽刺、挖苦等手法,可以加强冲突和对抗的张力。
简述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情节、人物、语言和舞台效果四个方面。
一、情节:情节是戏剧文学的核心,它由若干个场景组成,通过冲突、对抗、转折等手法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情节要有紧凑的结构,合理的铺陈和适度的悬念,从而使观众在情节的推动下产生强烈的心理体验。
二、人物:戏剧文学的人物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他们的行为和语言都要与情节相符合,突出主题。
人物的塑造要具有可信度和代表性,使观众在观看中能够对人物的遭遇、成长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语言:戏剧文学的语言要求具有戏剧性,要求语言准确、简练、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使观众在听到台词时能够感受到情节的节奏和人物的内心情感。
四、舞台效果:舞台效果是戏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舞台布景、灯光、音乐等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加强情节的表现力和人物的形象,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戏剧作品。
综上所述,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只有把这些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制造出饱满的艺术效果,给观众带来更深刻的艺术享受。
文学具有三种含义:文章和博学,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一切语言性符号。
文学的现代含义在于,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品,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历史上存在过多种文学观念: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文化论。
文学的属性是所有文学所具有的共同特性。
”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集中表现为普遍适用性与零散性之间的矛盾。
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有:体验作品、阅读理论、读解文化、思索问题、亲自实践。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四个主要问题,就是第一,文学的含义;第二,文学观念,确切地说也就是文学应具有的共同的特性----即文学的属性问题;第三,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第四,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
如果每一章的学习都能够理出这样清晰的线条,学习的效果就会很好。
每一章的重点内容清理出来了,就需要将这些重点内容所包含的理论要点提炼出来。
比如关于文学的属性问题,教材主要讲了三个问题,即1.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2.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3.文学再现社会境遇这就是说,要抓住每章的“提要”,再将提要中的重点内容还原于文字教材的相关要点的表述,这样有重点、有要点的学习。
比如刚才提到的文学的属性问题。
主要三方面:语言蕴藉、生存体验和社会境遇。
(1)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
文学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的,因而语言可以说是文学的一种最为基本的属性。
不过,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与在普通语言中不大一样。
在文学领域,“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语言状况。
(2)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
文学的语言蕴藉决不是简单地为自身的,而是要表现个体的生存体验。
语言蕴藉只有当其服务于个体生存体验的表现性需要时,才具有意义。
这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即:第一,文学总有所表现。
第二,文学以个体为视角。
第三,文学指向生存体验。
(3)文学再现社会境遇。
文学在以语言蕴藉去表现个体生存体验时,总是注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个体生存体验所得以生成的社会境遇。
社会境遇是由地理环境、种族生活、社会事件、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等构成的具体生活情境与际遇。
文学概论练习题答案填空题1、“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2、是否运用语言来写作并最终形成语言作品,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基本特征。
3、中国原初的“观物取象”说,代表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学摹仿论。
4、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寓教于乐”说。
5、文学是社会境遇中个体体验的语言蕴藉。
6、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
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诗222324、文学意境的理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初见端倪。
25、文学体裁具体划分为四种:诗、小说、散文、剧本。
26、叙事性散文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等。
27、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奠定了欧洲近代小说的基本样式。
28、电视文学的主要品种是电视剧。
29、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概念。
30、文学批评是在文学阅读基础上对于特定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和评价。
31、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1800年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32、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文本是普遍性社会语言系统。
33、表现型文本是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之一,是注重呈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富于想象性的文本,它的特征有主观性、情感性和想象性。
34、文学意境的理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初见端倪。
35、文学体裁具体划分为四种:诗、小说、散文、剧本。
36、叙事性散文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等。
37、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奠定了欧洲近代小说的基本样式。
38、电视文学的主要品种是电视剧。
394012345678、文学语言是一种存在于文学文本中的、富有 A 的情感化的语言。
A 文采B 陌生化C 语境D 蕴藉9、文学意象的特征具有 A 、暗示性和朦胧性。
A 指意性B 内涵性C 象征性D 形象性10、诗的基本特征:语词凝练新奇、 B 、形象鲜明生动、情感浓郁强烈。
第03讲戏剧语言特色目录目前,高中语文无论是模拟卷还是练习题,似乎都直接忽略了戏剧阅读。
但就语文课程的学习来说,戏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对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必须设置相应的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且戏剧可能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学习戏剧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答题方法,也是有备无患。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曾明确规定,戏剧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种文学体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由此可以看出,戏剧作为常见的文学体裁之一,也有可能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就高考命题的历史来看,至今没有考查过戏剧阅读。
与之同坐“冷板凳”的现代诗歌考查过几次,虽然算不上大胆创新,但还是引起了不少一线教师的注意。
总体来看,戏剧阅读仍然被大家忽略。
但事实上,2008年山东省的官方高考样卷就考查了戏剧《玩偶之家》的选段;同样,在广东省采用粤教版教材并独立命制高考题的时候,也出过一份官方样卷考查戏剧《雷雨》,而且是连续节选了多个长片段,不过之后便没有下文了。
按照高考命题的逻辑,出现戏剧考查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因为散文、小说经过多年的考查,其命题范围和特点已经为大家所熟悉,所以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命制早晚会“穷”则思变。
唯一的问题,就是对文体选择的考量,就像全国卷Ⅰ和2021年的全国乙卷至今没有考查过散文,创下100%考小说的“纪录”,也许是因为小说比散文更通俗,更为学生所熟悉,更适合广泛地考查,而学生对戏剧的熟悉程度还不如散文;或是因为散文在中考阶段已有充分考核,高考要突出与中考的不同。
从这点来看,在中考虽然未进行过对戏剧的考查,但在高考命题中可能出现。
另外,从命题演变来看其背后的逻辑。
如文言文阅读题在坚持多年纪传体文本之后,于2021年改选成了纪事本末体史书文本作为素材,据此推测,编年体、国别体出现在高考卷中也只是时间问题。
全国卷、新高考卷也可能像北京卷、天津卷一样,考查议论文、游记、散文。
《文学理论导引》习题1.文学是通过()媒介来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的。
A.语言B.形象D.艺术2.衡量艺术真实的()是指文学作品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A.表现测度B.心理测度D.形象测度3.抒发主体情感是()的基本特征。
A.抒情文本B.叙事文本D.散文文本4.文学文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具有中介连接的作用,因为,文学形象在与文学语言和文学意蕴的双重关系中体现了文学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A.语言层B.现象层D.语音层5.孔子所说的“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其中的“文学”实际上指的是()。
A.古代的文献B.艺术D.文学理论6.下列()要素不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所说的“文学四要素”中的一种。
A.作家B.作品D.想象7.下列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的理论是()。
A.“模仿说”B.“天才说”D.“性升华说”8.文学活动是在人与现实的()关系上展开的。
A.形式B.价值C.功利D.审美9.中国古代文论强调,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应是()。
A.“神似”B.“形似”C.模仿D.再现10.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这指的是文学形象的()特点。
A.心象性B.概括性C.符号性D.间接性11.文艺学学科包括哪几个分支()。
A.文学理论B.文学批评C.文学史D.文学社会学12.《镜与灯》的作者是()。
A.燕卜逊B.艾布拉姆斯C.卡勒D.刘若愚13.提出“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的是()。
A.孔德B.维柯C.拉·封丹D.丹纳14.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来源于()。
A.黑格尔B.莱辛C.马克思D.卢卡契15.表现论的代表人物是()。
A.叔本华B.康德D.波德莱尔16.中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叫()。
A.诗学B.文体学C.文艺美学D.艺术学17.()曾指出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影子。
任务4参照答案04任务_0001一、单项选择题(共8 道试题,共24 分。
)A. 个人发明B. 商业运作C. 集体行为D. 历史演绎2. 影视文学要将语言艺术旳静态描写转化为视听艺术中旳动态描写,影视剧本必须由一种个流动旳___________构成。
(C)A. 形象B. 场景C. 画面D. 动作A. 共鸣B. 净化C. 领悟D. 欣赏4. 随笔这个名称和形式都是法国作家___________发明旳,随即很快这种文体被引进了英语。
(C)A. 歌德B. 培根C. 蒙田D. 席勒A. 随笔式B. 评点式C. 序跋式D. 评传式A. 综合性B. 文学思潮C. 文学作品D. 作家A. 包容舒展B. 凝练新奇C. 运作自由D. 个性动感A. 悲喜剧B. 喜剧C. 正剧D. 悲剧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
)1. 一般来说,文学缺乏绘画所具有旳___________等自然符号旳详细性而带有一定旳抽象性。
(ABD)A. 色彩B. 线条 C 语言 D. 形体2. 西方小说更直接旳来源是中世纪旳。
(ABDE)A. 英雄史诗B. 骑士传奇C. 神话D. 寓言E. 民间故事3. 叙事诗是以讲述故事为主体旳诗体。
它以写人叙事来抒情,体现诗人对客观事物旳态度。
叙事诗重要包括:。
(ABD)A. 史诗B. 诗剧C. 田园诗D. 故事诗E. 咏史诗A. 线索串珠式B. 园林建构式C. 散点铺排式D. 抒情言志式E. 集锦拼贴式A. 情节构造B. 地区范围C. 景致器物D. 社会环境E. 文化气氛三、判断题(共8 道试题,共24 分。
)1. 读者与跨文化语境,是指读者在阅读中跨越本民族生活界线而尝试理解其他民族生活旳情形。
( √)2. 文学批评标志着从一般文学阅读过程向文学理论旳发展。
( √)3. 诗旳构造不是遵照情感和想象旳逻辑,而是遵照自然旳时空次序。
( ⅹ)4. 小说中旳叙事时空,是作者对现实时空旳审美反应,会伴随时代旳发展而有所变易。
1、戏剧文学的语言具有个性、动作性并富于前台词
2、戏剧文学的任务、行动、清洁、场面都要高度集中,因此要有
分幕分场、紧凑隆索的戏剧结构
3、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清洁的主要成分,是在特定戏剧情节中,
两种力量之间相互作用及尖锐对抗的成分及结果。
戏剧冲突是体现戏剧性的最高形式,是戏剧文学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1、反复阅读文本
2、寻找突破口
3、条理化
4、确定结论
5、文字表述
1叙述时间既遵循时间的客观性、同时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是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矛盾统一
2、小说中的时间是叙述空间,叙述空间不是纯客观的空间,是由作家选择的地域范围、景致物器、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
3叙述空间与叙述时间紧密相连,叙述空间要在特定的时间段中伸张延伸,叙述时间也要在特定的空间中连绵持续。
叙述空间的各个因素
和叙述事件的不同类型相组合,就构建创设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虚构性的动态立体的时空情景
1、阅读期待
2、语言阅读
3、形象感受
4、意蕴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