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福建漳州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混合极值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27.18 KB
- 文档页数:2
2018福建漳州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三者容斥问题解题技巧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容斥问题是行测数量关系中比较常考的一道题。
这类题型总是令很多考生头疼不已,因为容斥问题看起来复杂多变,让考生一时找不到头绪。
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这类题有非常明显的内在规律,只要够掌握内在规律,看似复杂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对于二者容斥问题一般可以用文氏图或者直接用公式来解决,下面我们总结一下二者容斥的公式。
容斥问题是一种计数类问题,在计数的过程中重点是每个部分只能计一次,不能重复,如下图I表示全集也就是总数,A、B表示两个集合,A、B重叠的部分我们叫做集合的交集,用A∩B表示,Y表示在整体中但不在A、B里面的部分,那么全集I就可以表示成A+B-A∩B+Y,这就是二者容斥的简单公式。
》》更多、更全行测技巧、考点大全、行测每日一练尽在漳州中公教育《《【例1】公司某个部门有80%的员工有硕士以上学历,有50%的员工有销售经验,该部门既有硕士以上学历,又有销售经验的员工至少占员工的( )?A 20%B 30%C 40%D 50%【答案】选B【中公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二者容斥极值问题,求两个集合交集的最小值,用两个集合相加减去全集,所求=80%+50%-100%=30%。
【例2】现有50名学生都做物力、化学实验,如果物理实验做正确的有40人,化学实验做正确的有31人,两种实验都错的有4人,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 )A 27人B 25人C 19人D 10人【答案】选B【中公解析】根据二者容斥的公式直接带入数值,两种实验都做对的=(40+31+4)-50=25。
【例3】体育课上老师要求全班50名同学按顺序报数,报4的倍数的同学向后转,报6的倍数的同学再向后转,那么现在面向老师的有几人( )A 26人B 30人C 34人D 38人【答案】选D【中公解析】在报数之后面向老师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报的数字既不是4也不是6的倍数,一类是报的数字既是4也是6的倍数的同学。
2018年国考备考指导:极值问题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我国的国家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部分。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到来,以下是国考行测方面的备考指导。
在近两年省考、国考当中在考试中我们遇见的题目其实都不是很难,但想要快速解出来还是需要方法的。
最值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极限思想解决的问题,要求在符合题目要求前提下构造出在符合题目要求的极端情况。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这类题型重点考察极限思维。
这类题目的题型特征非常明显,就是通过题目中题干出现的“最多”“最少”、“最大”、“最小”、“至多”、“至少”、“最快”、“最慢”、“最高”、“最低”...等字样。
这类题目主要有两大类:提问方式最大(小)的某值最小(大)。
或者是第几大的最大(小)。
出现这样特征我们就可以判断是一个最值问题。
最值问题常见类型有两类。
第一类:当问题的问法问某个数值最最大或者最小:【例1】100人参加7项活动,已知每个人只参加一项活动,而且每项活动参加的人数都不一样且不为零,那么,参加人数第四多的活动最多有几个人参加?我们都知道总数一样的,要让其中一个大,其他就必须最小。
所以要让第四最大,因此其他都必须最小,因此第七第六第五都要最小,且不能一样,所以分别是1、2、3.第四设为x,那么前面第一第二第三也必须最小,最小为x+1、x+2、x+3.因此总数是100人。
算的x=22人。
所以第四多人参加的活动做多有22人。
因此答题思路非常简单,第一步判断题型之问谁设谁,第二步就是问最大,其他最小。
反之问最小则其他最大。
【例2】某连锁企业在10个城市共有100家专卖店,每个城市的专卖店数量都不同。
2018年国家行测资料分析备考—混合增速解题技巧资料分析是行测考试中的重点,却并非难点,考试题型相对固定,差异仅为不同的材料数据不同,所以通过耐心、系统的学习,其通常是正确率最高的模块,没有之一。
混合增速是资料分析中的一个较为高频的考点,它主要研究的是部分增速与整体增速间的关系:①整体增速介于部分增速之间;
②整体增速偏向于部分中基期值较大的一方。
熟记知识点适用题型,梳理总结同类型题目,做题时切记结合选项,方可迅速解决此类问题。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容斥极值问题及其解题方法容斥问题是行测数学运算中常考的一类题型,其中容斥极值问题往往是广大考生比较难理解的考点,容斥极值问题到底怎么解决,用什么方法去解决?下面将帮助各位考生梳理一下容斥极值问题及其解题方法。
例1.某一学校有100人,其中选修数学的有69人,选修文学的有40人,那么两种课程都选的学生至多有多少人?两种课程都选的学生至少有多少人?
解析:1.计算两种课程都选的学生至多有多少人,只需要让选修文学的40人同时选修数学即可,即至多有40人。
例2.有100人参加运动会的三个比赛项目,每人至少参加一项,其中未参加跳远的有50人,未参加跳高的有60人,未参加赛跑的有70人。
那么至少有( )人参加了不止一个项目的比赛。
A.7
B.10
C.15
D.20
综上,在容斥极值问题常用解题方法为公式法和方程法,重点还是要对题干认真分析,已知公式中需要的信息或者找出已知的等量关系利用极限思想选择合
适的方法求解即可。
容斥极值问题怎么进行求解你学会了吗?最后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福建2018年公务员考试⾏测真题【3】 第三部分数量关系 61.两对夫妇各带⼀个⼩孩乘坐有6个座位的游览⻋,游览⻋每排只有1个座位。
为安全起⻅,⻋的⾸尾两座⼀定要坐两位爸爸;两个⼩孩⼀定要排在⼀起。
那么,这6⼈的排座⽅法有: A. 12种 B. 24种 C. 36种 D. 48种 62.现有⼀种浓度为15%的盐⽔30千克,如果⽤50千克浓度更⾼的盐⽔和它混合,混合后的盐⽔浓度将⼤于20%,⽽⼩于35%。
据此可知,后加⼊的盐⽔的浓度(假设浓度为x)范围是: A. 23%x47% B. 15%x35% C. 15%x23% D. 23%x50% 63.在⼀个不透明的布袋中,有红⾊、⿊⾊、⽩⾊的⼩球共60个。
⼩明通过⾜够多次摸球试验后发现其中摸到红⾊球、⿊⾊球的概率分别为15%、40%。
那么,⼝袋中⽩⾊球的个数最可能是: A. 25 B. 26 C. 27 D. 29 64.下⾯各正⽅形中的四个数之间都有相同的规律,根据这种规律,可知m的值为: A. 180 B. 182 C. 184 D. 186 65.⼩张家养了⼀只⼤狗和⼀只⼩狗。
现在,⼩狗的体重只有⼤狗的⼀半。
如果两只狗的体重各增加5千克,那么⼩狗的体重将达到⼤狗的60%。
据此可知,若两只狗的体重各增加10千克,⼩狗、⼤狗的体重⽐将会是: A. 1:2 B. 2:3 C. 3:4 D. 4:5 66.A、B两种规格的产品需要在甲、⼄两台机器上各⾃加⼯⼀道⼯序才能成为成品。
已知A产品需要在甲机器上加⼯3⼩时,在⼄机器上加⼯1⼩时;B产品需要在甲机器上加⼯1⼩时,在⼄机器上加⼯3⼩时。
在⼀个⼯作⽇内,甲机器⾄多只能使⽤11⼩时,⼄机器⾄多只能使⽤9⼩时。
A产品每件利润300元,B产品每件利润400元。
据此可知,若这两台机器只加⼯A、B这两种产品,那么它们在⼀个⼯作⽇内能创造的最⼤利润为 A. 1600元 B. 1700元 C. 1800元 D. 2000元 67.某公司将在本周⼀⾄周⽇连续七天举办联谊会,某员⼯随机地选择其中的连续两天参加联谊会,那么他在周五⾄周⽇期间连续两天参加联谊会的概率为: A. 1/2 B. 1/3 C. 1/4 D. 1/6 68.有⼀项测验由20道单选题组成,每道题有A、B、C、D四个选项。
常识判断(共20题,参考时限15分钟)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1.【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关于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A.民法总则施行后,民法通则暂不废止B.民法通则规定了我国民法的基本规则,而民法总则的内容更加广泛C.民法总则是编纂民法典的第一步,吸取和借鉴了民法通则的相关条款D.民法通则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民法总则将其改为三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民法知识。
A选项,法律终止生效,即法律被废止,指法律效力的消灭。
一般情况下,新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自本法实施之日起,旧法律法规立即失效。
根据《民法总则》第206条:“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则《民法通则》自《民法总则》施行时废止,所以A项说法错误;B选项,根据《民法通则》第4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根据《民法总则》第5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6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7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8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9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所以,B项说法正确;C选项,《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民法总则》在制定中是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为基础,提取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引领性的规定,就民法基本原则、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权利、民事责任和诉讼时效等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作出规定,既构建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也为各分编的规定提供依据。
所以,C项说法正确;D选项,根据《民法总则》第188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2018福建漳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备考要跳出“小陷阱”资料分析作为行测试卷中理科部分的重头戏,并且这部分知识点难度不大,易于备考,绝大多数的考生对试卷中这部分的题目寄予厚望。
然而在解题过程中对于题目中设置的小陷阱,往往会毫不意外的跳进去,对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公考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噩梦。
今天,就教大家如何跳出资料分析中的小陷阱。
一、常见的时间易错点1.题干中时间点与材料中的时间点相关但不相同。
2.选项中给出相关年份的数据混淆视听。
例1:2009年7月份,全国钢坯进口57吨,比上月增加19万吨。
1-7月,全国钢坯进口323万吨,同比增长27.9倍。
问题:2009年1-5月全国钢坯月均进口量为多少万吨?A.45.6B.46.2C.47.4D.49.0【答案】A【中公解析】:平均数=总量/份数,总量=323-57-(57-19)=228万吨,1-5月平均数=228/5=45.6万吨,故而选A。
【考点点拨】题目所设考点对于大多考生来说难度不大,但是稍加不注意,就易掉进出题者的小陷阱,题干中所求为1-5月的平均数,与材料中所给时间1-7月份相关但不相同,容易混淆,先需根据7月的进口量与6月的进口量之间的关系,得出6月份的量,再根据1-7月的进口量,7月的量以及6月的量之间的诶关系得出1-5月的进口量,进而求解。
二、常见的语言表述细节易错点1.逐年下降、下降趋势2.修饰词超过、不足、左右、接近例2:2008年,某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
其中,出口额为5.02亿美元,增长22.1%;进口额为2.13亿美元,增长33.2%。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4.5%。
出口额居前5位的产品为蔬菜、畜产品、水果、粮食和茶叶,而绿茶出口额占茶叶出口额的四分之三。
全省农产品对东欧、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进一步开拓,出口额比上一年进一步增长。
其中,对美国的出口额增长16.0%;对日本的出口额增长7.3%;对韩国的出口额增长59.8%;对东盟的出口额增长58.6%。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技巧:极值类问题解题技巧之最不利原则一年一度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到来,各位考生进入了备考状态。
而行测是每年国考必考科目之一,其中包含常识判断、言语理解、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五大部分。
对于多数同学而言,数量关系是比较弱的一个专项,但实际上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解题技巧,那很多看似复杂的题目,都可迎刃而解。
其中极值问题是近几年国考行测当中会涉及到的一类题型,考题形式比较简单。
在求解的过程中,有一类抽屉原理的题,往往需要用到最不利原则进行解答。
下面就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极值问题中最不利原则的相应解题方法及技巧。
一、极值问题求某量的最大或最小值。
二、最不利原则1.题型特征:至少……才能保证……2.原则:考虑最坏情况例1:从一副完整的扑克牌中,至少要抽多少张牌才能保证一定有4张牌的花色相同?A.14B.15C.16D.17答案:B解析:一副完整的扑克牌共54张,四种花色。
最坏的情况就是每种花色都已经取了3张,再将大小王取出,此时再任意的取一张牌,不管此牌是哪种花色,则一定会有4张牌的花色相同。
即3×4+2+1=15张。
例2:从一副完整的扑克牌中,至少要抽多少张牌才能保证一定有3张牌的点数相同?A.27B.28C.29D.30答案:C解析:一副完整的扑克牌共54张,13个点。
最坏的情况就是每个点数都已经取了2张牌,再将大小王取出,此时再任意的取一张牌,不管此牌是哪个点,则一定会有3张牌的点数相同。
即2×13+2+1=29张。
上述讲解都属于采用最不利原则求解的题型,有时也会结合排列组合来考查大家,但不管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遇到此类题型就考虑什么情况是最坏的即可。
这种方法学会了吗?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掌握解题思路,最终对于这类题型都能够迎刃而解。
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前程似锦!。
2018福建漳州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集合之间的游戏——容斥问题行测考试中,数量关系是必考题型,而容斥问题则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题型,在每年的省考、国考、事业单位的考试中都频频出现,并且越来越倾向于思维性的考察,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容斥问题”。
把包含于某内容中的所有对象的数目先计算出来,然后再把计数时重复计算的数目排斥出去,使得计算的结果既无遗漏又无重复,这种计数的方法称为容斥原理,应用容斥原理来解题就是容斥问题。
容斥问题分2类题型:1,求定值;2,求极值。
在历年的考试中,基本上都是考察求定值的问题,而求定值又分为“二者容斥”和“三者容斥”问题,考试中也基本只考察“三者容斥”。
所以,今天就“三者容斥”求定值的方法,中公教育专家详细讲解如下:》》更多、更全行测技巧、考点大全、行测每日一练尽在漳州中公教育《《一般来说,解题方法有两种:1、公式法:题干的数据可直接代入到二者、三者容斥的求值公式中。
三者容斥求定值公式:AUBUC=A+B+C-(AB+AC+BC)+ABC。
2、文氏图法:当题干所给数据不能直接代入公式时,就需要利用该方法,进行思维性的理解进而解决问题。
例1:某专业有学生50人,现开设有甲、乙、丙三门选修课。
有40人选修甲课程,36人选修乙课程,30人选修丙课程,兼选甲、乙两门课程的有28人,兼选甲、丙两门课程的有26人,兼选乙、丙两门课程的有24人,甲、乙、丙三门课程均选的有20人,问三门课程均未选的有多少人?A.1B.2C.3D.4【答案】B。
中公解析:方法一:题干的数据可直接代入三者容斥的公式中,应用公式法解题。
公式如下:AUBUC=A+B+C-(AB+AC+BC)+ABC,根据题意可得,至少选修一门课程的有40+36+30-28-26-24+20=48人,则三门均未选的有50-48=2人。
方法二:读完题干可以发现,“选修甲、乙、丙课程”在题中是并列关系,那么表示其数目的40、36、30三个数字只能用加法处理,等于106;“兼选甲、乙、丙其中两门课程”在题中是并列关系,那么表示其数目的28、26、24三个数字只能用加法处理,等于78。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题解法大搜罗公务员考试的脚步已经越来越临近,准备参加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你们对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了解又有多少?就内容层面来说,国家公务员考试经过长期的沉淀,所形成的潜在规律,你又是否知晓?由于数学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是一块“心病”,尤其对于文科类考生来说,高考后很少接触数学了,更是觉得头疼。
下面我们就一块来剖析一下数学运算部分的做题规律。
对于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我们大家都知道题型是多样的,对我们的考查也是比较全面的。
但是通过对近五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数学运算部分的深入研究,发现有那么几种题型几乎是每年必考的,成为了“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户”。
如果我们把这些必考题型搞透彻、弄明白,有针对性的练习,逐一击破,那么对于行测取得高分是事半功倍的。
(1)极值问题极值问题在2009-2013年这五年考了五次,共计8道题目,每年必考的题型。
考查形式为和定求最值、抽屉问题(最不利原则)。
例1.某单位2011年招聘了65名毕业生,拟分配到该单位的7个不同部门。
假设行政部门分得的毕业生人数比其他部门都多,问行政部门分得的毕业生人数至少为多少名?【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61】A.10B.11C.12D.13【答案】:B【解析】:法一:根据和一定求最值。
要使分得毕业生人数最多的行政部门人数最少,则其余部门人数尽可能多,但又不能多于行政部门人数(设为x人),即各部门人数尽量接近(可以相等),其余部门最多为x-1,所以根据和一定,x+(x-1)*6=65,解得x=10.1,因为所求为人数最多的部门的最值,所以x取11,选择B。
法二:求最小值,就从最小的选项开始代入。
从人数最少的选项开始验证,当行政部门有10人时,其余各部门共有65-10=55人,平均每部门人数超过9人,即至少有1个部门人数超过9人,与行政部人数最多的题干条件不符。
若行政部有11人,其余部门总人数为54人,每个部门可以是9人,满足题意。
2018福建漳州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混合极值问题
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试卷中,有一部分的题目始终都是大多数考生的噩梦,那就是数量关系。
此部分的内容难度大,耗时久,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灵活性高,所以很多考生会选择放弃该部分,其中有一类问题就是混合极值问题,中公教育专家就带大家看一下如何做这类题型。
一、定义:同时考虑同向极值和逆向极值的问题。
二、表现形式:求中间某个量的最值。
例如:21个苹果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的各不相同,分的个数第二多的最少几个?
分析题目,从后四项来看,第二项就是最大的,但求它的最小属于逆向求极值,从前两项来看,第二项属于最小项,求第二的最小就是正向求极值。
1、21个苹果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的各不相同,分的个数第二多的最多几个?
【中公解析】要想第二最多,那么其他就得尽量小,排名后三的分别为1、2、3.剩下15个苹果,第二和第一的总和为15,两人的个数又不能等,就得按照均等接近的原则来构造等差数列,8、7。
2、21个苹果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的各不相同,分的个数第二多的最多几个?
【中公解析】要想第二最多,那么其他就得尽量小,排名后两个的分别为1、2,剩下18个苹果,再来构造数列,但是;两个数相加为18,还得各不相等,只能是10、8。
三、题型
1、已知总量求中间某量最值
常规做法:先确定可确定的的量,再构造数列
例题:100个优秀员工分到7个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分得的人数各不相同,求分得分数第四多的最多多少人?
【中公解析】排名后三名的人数尽量少,为1、2、3,还剩下100-1-2-3=94,前四名总人数94人,94÷2=47,为中间二三两项的和,分别为23、24,那么前四项的数据就确定出来了25、24、23、22,第四名的人数最多为22人。
2、已知平均数,求中间某量的最值
常规做法:直接构造数列,利用盈余亏补思想求解
例题:9人考试,满分100分,平均分为91分,每人得分为各不相同的整数,第五名最少多少分?
【中公解析】根据平均分91分构造数列,95、94、93、92、91、90、89、88、87,实际分析求第五名最少,前四名就得尽量多,100、99、98、97,与我们构造的数列每一项多了5分,四项共多20分,根据盈余亏补平衡,后面的少20分,每一项少4分,91-4=87分,所以第五名最少87分,通过构造数列很快就得到数据。
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使用求逆向极值就省掉了算数的过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最题的速度,加大了考试的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