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无常心 以文心为心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三重理论境界【摘要】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理论极为丰富,其内容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可以分为三重理论境界:第一重理论境界是:从身出发,身国同治;第二重理论境界是:从心出发,以心印心;第三重理论境界是:从道出发,顺任自然。
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这三重理论境界从本质来说,都属于道治。
但这三者层层深入,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思想系统。
仔细分析和阐释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这三重理论境界既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理论境界一、引言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成于庄子。
我们习惯把老庄作为道家的代名词,然而就先秦道家来说,老庄而外,在当时还有一些其它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和特征,形成道家中颇具个性的道家流派。
总的来说,大致可以把先秦道家分为三个派别,既老庄一派,列子一派和稷下黄老一派。
其中列子一派与老庄并称,成为先秦道家的三大派别之一。
列子的思想主要集中于《列子》,但就列子的思想而论,依然是承传老学而来。
到战国末年,先秦道家的发展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即是稷下黄老之学。
所谓黄老之学实际上是借黄帝之名,宗老子之学,先秦稷下黄老之学代表性的著作是《管子》一书。
由于先秦道家这三大派别的治国思想,主要集中于《老子》《庄子》《列子》和《管子》这四部经典文献。
因此这里研究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文本就以《老子》《庄子》《列子》和《管子》这四部典籍为中心展开论述。
二、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第一重理论境界:从身出发,身国同治先秦道家在治国思想上,主张“从身出发,身国同治”。
先秦道家从一开始就把重视和珍惜生命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点。
众所周知,老子的治国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第三十七章)。
“无为而治”也是道家最基本最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治国思想。
但是,老子不仅提出了“无为而治”,而且他把“治国”与“贵身”思想初步联系起来,以此奠定了道家“身国同治”之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
2024届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写作指导12:三元思辨性作文速成模板及示例作文话题+题目+素材运用+金句+范文展示三元思辨性作文是有章可循的,掌握一定的方法,就能够写好三元思辨性作文,在思维上处理好三元个要素的关系时,我们就需要从开头、主题段落和结尾三个大的方面来写作,三元思辨性作文的速成模板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写作,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文。
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有时需要在“直道”上以实力硬拼,全力冲刺;有时需要在“弯道”上抓住机遇,巧妙超越;有时则需要另辟新径,“换道”前行。
以上这三种途径,哪一种更具有启示意义?复兴中学组织了“复兴路上”主题征文大赛,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参赛,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章速成模板】开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有时需要在“直道”上以实力硬拼,全力冲刺;有时需要在“弯道”上抓住机遇,巧妙超越;有时则需要另辟新径,“换道”前行。
以上这三种途径,我认为“弯道”更具有启示意义。
主体语段:成功者莫不善于在历史前进的弯道上发现机会,并把握这一成功的关键,正所谓“金风未动蝉先觉”。
弯道难则难矣,但优秀赛手知难而进,决不让机遇擦肩而过。
转机之时,超越他人也就超越了自己。
弯道之上,可谓危机四伏,超越也就成了每个人此刻的唯一信念。
结尾:我们的年华就像赛道,一圈一圈地书写着岁月的轨迹。
征途上,弯道中,只要我们用心书写,相信每一次的转弯,都会实现一个华彩四溢的超越,都是一次生命的飞腾!【范文展示及速成模板运用示例】范文一:抓住机遇,扶摇直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常出现“直道”“弯道”,有时需要在直道全力冲刺,有时需”换道前行,而在“弯道”上抓住机遇,巧妙超越,对于我们的人生更具有启示意义。
文言文对比阅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中专项复习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复习范围:九年级上册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凡八百里,始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馀浸②,以为陂池③;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④。
蒲苇莲芡⑤,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⑥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容。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注释]①灵璧:今安徽省灵璧县。
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
汴之阳:汴水的北面。
②馀浸:支流。
③陂(bēi)池塘,池沼。
④岩阜:假山。
⑤芡(qiàn):水生植物,俗称鸡头莲。
⑥富:丰饶的物产。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山行六七里(3)云归而岩穴暝(4)果蔬可以饱邻里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酔翁亭也。
(2)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字永叔,号酔翁,晚号易安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道德经》中的意象分析《道德经》中的意象分析唐黎标《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道德经》为了将“道”的精髓清晰地表达出来,从自然界中选择经验性的物象作为意象,赋予其丰富的哲学文化意蕴,来阐发道家思想。
纵观《道德经》全书可以看出,老子创造的意象大致有:“水”(江海、溪流、川谷、雨露)、“婴儿”(孩之、赤子)、“玉”等。
《道德经》一文出现的意象虽少,还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水”(江海、溪流、雨露、川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递进式逻辑过程提醒我们,“人”最终也要“法自然”,也就是“取法于自然”的自然性。
我们都知水是生命孕育的源泉,任何生命其生存都离不开水。
所以《道德经》开篇即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8章)[1]意思是讲,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道德经》全文,论道几乎都取譬于水,以水喻道。
在老子看来,或许水与抽象的“道”最接近。
于我们看来,这种以水来喻意抽象的道的思维方式,探究实质,其实就是一种“物我同一”、“以己度物”的智慧。
[2]《道德经》中数次用到“江海”、“溪流”、“雨露”、“川谷”等有关水的不同意象,体现出水随物赋形的柔弱形态。
同时,老子看到水有莫之能御的力量,其性虽柔而力至坚,常顺势而为,充满爆发力。
如:“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32章)道与万物之关系如同川谷与江海的关系。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第34章)[1]意思说,道如同水一样,四处漫流,无所不至;“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第28章)。
“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第78章)[1]《道德经》之水其性柔。
“柔”是老子处世哲学精华之所在。
水之柔弱,正是道的“无为”的一种表现,也正因其“无为”,才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与兼收并蓄的胸怀,从而获得“善胜”;“大国者下流,故能为天下之交。
”(第61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第66章),[1]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川之首领,就在于它善处下,终有容乃大,成“百谷之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第8章)[1]正因水之利万物不争,才能执守“道”,才得“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道德经全文含拼音及注释《老子》八十一章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边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是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jiào),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现)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zhàn 深:精湛。
清澈 )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chú)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口袋:负书担橐。
)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雌性的鸟或兽,与“牡”相对:牝牛。
牝马。
牝鸡。
)。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耶)?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yóu)。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zhuī锤击)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cī缺点或过失)乎?爱国治民,能无知(智)乎?天门开阖(hé关闭;全,总共;门扇),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的意思弟子规原文讲: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别人问你是谁,要回答自己的名字,如果只是回答我或者是我啊,这样的回答是难以辨别清楚的。
这句话是“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的后半句,而“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在上文中介绍过是指去别人家拜访时,已经进入了别人的家中,所以很显然问是谁的这个人与我之间是不熟悉的,因为如果是很熟悉的人,听到我的声音就已经能分辨出我是谁了。
比如,我去最要好的同学家找他,在大门口问他在不在家时,他如果听到了我的声音,是不会问我:你是谁呀?因为他已经知道我来了。
反之,如果别人听到了我的声音,依然问:是谁呀?那么说明他没有分辨出我是谁,也说明我们之间并不熟悉,所以当别人问我:你是谁的时候,我需要回答我的名字以及我与他相关的内容。
另外“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也是指在课堂以及诉讼的公堂的对话,在这两场合下如果别人问我是谁,我则需要报上自己的名字或者将自己介绍给大家。
并且在这些场合回答自己名字比直接回答我,在语气和语义上也更显得平和,也表达对问者的尊重。
比如在古代,我第一天去私塾上学,教书先生问我,“一思读书”是谁呀?我回答:“我”与我回答:“先生,我是一思读书”的语气和寓意是很不相同的,回答一个“我”,语气比较自大,而回答“先生,我是意思读书”语气则显得尊重老师的问题。
再比如在法院的法庭上,我可能是被告,也可能是原告,也可能证人,在进入法庭后开始发言前,法庭需要每个发言的人确认身份,在我确认身份时需要把名字报出来,比如“我是原告的证人一思读书”就比“我是原告方证人”更容易让法庭辨别。
所以“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是一种一人交流的重要规则。
在这句话当中,两个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既“吾与我”是同一个意思,但有什么区别呢?很多人解释说,“吾”是文言文中的用法,“我”是现代文当中的用法,其实不然。
“我”字出现的时间与“吾”字是一样的,只不过在用法上有所不同。
道家经典名句解释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译文: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译文: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3、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译文: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人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5、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译文: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7、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译文: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8、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译文: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9、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
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10、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译文: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1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译文:把无为当做为,把无事当做事,把无味当做味。
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来报答怨恨。
道 德 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天之道。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经典名言名句导读:老子经典名言名句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2、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3、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5、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9、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10、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1、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13、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5、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7、治大国,若烹小鲜。
1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9、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
2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25、为无为,则无不治。
2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7、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2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30、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笔者程继隆针对党员领导干部思想实际,结合当前反腐倡廉的新形势,撰写了《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期望通过对这些廉政古诗文的解读、讲述和评点,提醒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时时保持清醒头脑,处处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来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约束自己,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以汲取古诗文中的廉政大智慧为营养,开拓出一条清正廉洁的人生之路。
亲民篇1.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3.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北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4.临阵勇,临财廉,临事勤,临民仁。
——南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德量智识》5.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
——南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观寡》6.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明·于谦《咏煤炭》7.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
——明·胡守安《任满谒城隍》8.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
——明·薛碹《薛文清公读书录·体验》9.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
——明·余怀《东山谈苑》(卷三)10.公则民不谩,廉则吏不欺。
——清—张廷玉等《明史·曹端传》11.官有劳于民,民自乐承。
——清·汪辉祖《学治臆说》卷上12.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13.洁己方能不失己,爱民所重在亲民。
——清·金缨《格言联璧·从政》勤俭篇1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春秋·孔子《尚书·大禹谟》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下》1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17.贤者多财,损其志。
读者无常心以文心为心
[摘要]本文主要对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从中得出结论。
古典文学欣赏是审美性的文学接受活动,这一活动需要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与情感。
古典文学欣赏要经历动机的发生、审美心境的获得、审美心理建构、高峰体验等阶段。
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语言难度和时代特点,并且具有个性差异性、民族与时代的差异性、阶层与阶级的差异性,同时也有一致性。
[摘要]古典文学心理过程心理特征
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特点,它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在欣赏主体上首先表现为一个心理过程。
因而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对古典文学欣赏的研究就能够切入到文学欣赏活动的内部,更加深入地把握文学欣赏活动的规律。
一、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与特征
1.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一次具体的古典文学欣赏心理活动,一般经过欣赏动机的发生、日常心态向审美心态的转换、审美心理建构、高峰体验这样几个阶段。
据调查,在文学欣赏的动机中,认识社会与人生的动机站55.5%,消遣娱乐的动机站31.3%,寻找生活勇气的动机站28%,寻找刺激的动机站5.9%,逃避现实的动机站5.1%,还有16.4%的人无固定的欣赏动机。
过分强烈的功利性阅读动机不利于读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建立。
古典文学欣赏心理特点一般都是由非审美的境界逐渐向审美的境界过渡的过程。
在读者对古典文学作品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读者的情感也会加入到文学欣赏中来。
比如,当我们阅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时,开始也许会因为玛丝洛娃这个人物的身份与某些言行而对她产生本能的反感,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我们的反感会转化为同情,到最后甚至会感到她可敬。
类似这样情感的大幅度变化在古典文学欣赏中是经常发生的,他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密切相关。
我们把古典文学欣赏高潮阶段出现的深刻而又强烈的审美体验称为高潮体验,高潮体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使用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主体被知觉对象全盘吸引,全部身心都融化在对象中时的感觉。
比如在阅读《红楼梦》时,我们被身世不幸、性格孤傲的少女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吸引,与她的思想感情发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把小说中的林黛玉当成自己的化身。
古典文学欣赏,从语言上来看是有一定难度的。
古人行文很讲究“辞约”、“义丰”,亦即用少量的文词,表达丰富的意旨。
古文学家欧阳修写《新五代史》,“事增于前,文省于旧”,以善于精简著名。
古典文学语言创作风格的形成,是由作家本身的素质(立场观点、传统教养、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作品的题材以及作者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能力形成的。
比如杜甫的《春望》一诗,语言就颇为含蓄,诗作所流露的国家残破、河山尚存、江山易主、人民罹难的家国之痛皆是我们从言外思而得之的,正如司马光评曰“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不惟杜作,中国古代经典之作均有“辞约”而“义丰”之特点,就是把最饱满的生活感受,最深刻的思想,最明朗的形象,不形诸笔墨,展开在语言文字之外,而又得之于语言文字触发的意境审美之内。
另外,中国古代文学最初是以政治的附庸面世的,到纯文学萌芽,再到“文以载道”的杂文学,及至宗宋宗唐的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肩负了太多的道义、责任,承载了太多的理想、信念,与近代以来的商业媚俗文学有着质的不同。
故欣赏古典文学务必“以文心为心”。
2.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特征
古典文学欣赏心理特征与文学创作活动一样,都是在多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完成的。
就其心理特征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联想和想象活动在古典文学欣赏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古典文学欣赏活动不同于单纯的认知活动,而是读者主动参与的审美再创造。
当我们读到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在我们脑海中出现的“思”,如果是自己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就会带有一种温馨与甜美;如果是对故乡前景的深深的忧虑,这种诗则会表现为一种惆怅。
这种个性化的感受与我们在欣赏李白的诗作时的独特联想有关。
而整首诗的意境则需要我们借助于再造性的想象去把它构建起来。
(2)情感活动是古典文学欣赏活动的动力。
古典文学作品是充满作家情感的审美对象,文学欣赏活动中,读者对作家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的呼应是把握文学作品的关键性环节。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形象的感知是有选择的,想象与联想活动也是向着某个特定的方向展开的。
(3)情与理在古典文学欣赏活动中是互相渗透的。
古典文学欣赏活动中不仅包含了情感因素,而且也有理解因素存在。
文学欣赏活动中,读者与文学作品所传达的内容之间需要有一个适当的审美距离,这种审美距离主要表现为一种情感距离,过于强烈的感情也不利于文学欣赏。
二、古典文学欣赏的差异性与一致性
对古典文学欣赏心理特点的研究,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来欣赏一部作品,它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与一致性。
1.古典文学欣赏的差异性
古典文学欣赏活动在不同的读者中,是存在差异性的。
古典文学欣赏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时代的差异性,民族的差异性,阶级与阶层的差异性以及个体的差异性。
(1)时代差异性。
古典文学欣赏的时代差异性根源于审美心理时代差异性。
比如,现在人也读《红楼梦》,但现代人读《红楼梦》的感受肯定与清代人的感受有明显的差异。
(2)民族差异性。
由于古典文学是借助于语言来塑造形象的,而语言中又积淀着大量的民族文化内容,因而古典文学是最具有民族性的一种艺术形式,文学欣赏中的民族差异性因此也就表现得十分明显。
(3)阶级与阶层差异性。
1662年法国著名剧作家莫里哀的《太太学堂》一剧在巴黎上演,会场里两种对立的表现就是差异。
上等观众皱眉头,下等观众交口称赞。
中国古代,小说自面世之日起就为士大夫所不齿,但在民间却广为流传。
这就是阶级与阶层的差异。
(4)个体差异性。
文学欣赏的个体差异性根源于欣赏者的个体差异及思想、情感、社会地位、文化教养、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
正是这种在不同的读者身上以及在同一读者身上表现出的差异性,赋予了文学欣赏活动以无穷的魅力。
2.古典文学欣赏的一致性
古典文学欣赏不但存在着差异性,而且也存在着一致性。
文学欣赏的一致性的最高层次是跨越了民族、时代、阶级与阶层的一致性,即文学欣赏中存在的人类共同性。
形成文学欣赏一致性的原因相当复杂。
一方面,它跟作为欣赏客体而存在的文学作品自身的价值有关。
另一方面,文学欣赏的一致性又与作为欣赏主体的人们的实践的共通性与审美心理的共通性有观。
三、小结
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特点是审美性的文学接受活动,这一活动需要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与情感。
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特点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
的位置。
因此,可以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古典文学欣赏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胡山林.文艺欣赏心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3]龙协涛.鉴赏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