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心血管系统疾病精讲复习:休克
- 格式:doc
- 大小:3.93 KB
- 文档页数:2
心血管系统——第十章休克休克概述一、定义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本质:氧供不足和需求量增加特征:产生炎症介质二、分类三、病理生理(一)微循环改变1.微循环收缩期:“只出不进”--心跳加快、心排出量↑;收缩外周和内脏小血管--少灌少流,灌少于流2.微循环扩张期:“只进不出”无氧代谢、能量不足、乳酸类产物蓄积释放舒血管物质(组胺、缓激肽)--少灌少流,灌多于流3.微循环衰竭期:细胞内溶酶体膜破裂→溶酶体释放→细胞自溶不灌不流,血液高凝(二)内脏器官的继发损害肺: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受损,表面活性物质↓肾:入球动脉痉挛,有效循环容量↓→少尿脑:脑缺氧→脑细胞肿胀,脑水肿、颅内压↑心:心肌损伤,微循环血栓→局灶性缺血坏死胃肠道: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70%肝:破坏肝的合成和代谢,肝小叶中央出血、肝细胞坏死,单核-巨噬细胞受损休克在微循环衰竭期最突出的情况是A.血管内高凝状态B.后括约肌收缩状态C.代谢性碱中毒D.前括约肌收缩状态E.毛细血管内“可进可出”『正确答案』A四、表现分期程度神志口渴皮肤脉搏血压尿量失血量休克代偿期表现不包括A.血压下降B.兴奋C.过度通气D.烦躁E.舒张压升高『正确答案』A男,35岁。
1小时前车祸外伤出血,出血量约为1000ml。
查体:BP 100/70mmHg,体重70kg,面色苍白,心率125次/分。
该患者受伤后机体首先发生的反应是A.外周血管阻力降低B.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减少C.外周血管阻力不变D.脑和心脏的血管收缩E.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正确答案』E五、监测--精神:脑灌注和全身循环--皮温、色泽:体表灌注--血压--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0.5→无;1~1.5→有;2→严重--尿量:>30ml/h→改善--中心静脉压(CVP):5~10cmH2O,最常用①低于5cmH2O→血容量不足②高于15cmH2O→心功能不全③高于20cmH2O→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监测中最常用的项目是A.心脏指数B.血气分析C.肺动脉楔压D.中心静脉压E.心排出量『正确答案』D男,50岁。
心血管系统疾病(一)A1型题1. 心脏骤停早期诊断最佳指标是A.瞳孔突然散大B.测不到血压C.颈动脉和股动脉脉搏消失D.呼吸停止E.面色苍白答案:C[解答] 心脏骤停早期的征象有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2. 单纯左心衰竭的典型体征是A.下垂型对称性水肿B.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C.双肺底闻及湿罗音D.胸腔积液E.颈静脉怒张答案:C[解答] 单纯左心衰竭引起的是肺淤血。
右心衰引起的是体循环淤血。
3. 腹部外伤伴有内出血休克,最有价值的处理原则是A.补充液体B.给予镇静剂C.使用血管活性物质D.控制感染E.及时手术探查答案:E[解答] 休克的处理原则抗休克的同时,处理原发病,此题的情况需要及时手术探查,处理原发病才能从根本上治疗休克。
4.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注意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B.以不饱和脂肪酸和亚油酸为主C.多饮食高蛋白D.饮食钾、钙丰富而钠低的食品E.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答案:A[解答] 高血压患者除了限制盐的摄入以外,还可以增加钙和钾的摄入,不宜吃太甜的食物。
5.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代偿期不具有的体征是A.肺气肿征B.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C.颈静脉充盈D.剑突下心脏收缩期搏动E.右心室奔马律答案:E[解答] 奔马律的存在提示心功能处于失代偿期。
6. 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外第6肋间,考虑为A.左心室增大B.右心室增大C.左心房增大D.右心房增大E.心包积液答案:A[解答] 正常心尖搏动,坐位时,心尖搏动一般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处。
此题中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为左心室增大的体征。
7. 右心衰竭时,产生水肿的主要始动因素是A.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C.水与钠潴留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E.淋巴液回流受阻答案:A[解答] 右心衰竭时产生水肿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
8. 不属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是A.突发突止B.心率>150次/分C.心律绝对规则D.第一心音强弱不等E.大部分有折返机制引起答案:D[解答] D答案的特点见于心房颤动。
宁德福建临床医学基础知识:休克的考点总结在临床医学考试中,休克的内容是考试中的重点,更是易错的考点,其中重要的内容是关于休克的典型特点以及治疗原则,今天为大家进行了休克的考点总结。
1.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
2.休克的本质是氧供给不足和需求增加。
3.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休克。
4.休克的共同特点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所以无论何种类型的休克其救治原则都是补充血容量。
5.休克的诊断方法是一看(是否神志淡漠,反应迟钝,面色苍白)、二摸(是否脉搏快而弱)、三测(血压是否降低)、四量(是否尿量<30ml/h)。
6.休克的监测指标中,精神状态主要反应脑组织灌流和全身循环状况。
7.尿量主要反应肾脏血液灌注情况,休克早期尿量<25ml/h,>30ml/h表示休克已纠正。
8.中心静脉压代表右心房或者胸腔段腔静脉内的压力变化,可反应全身血容量与右心功能之间的关系,变化比动脉压早。
9.肺毛细血管楔压可反应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的功能状态。
10.失血性休克扩充血容量首选的液体是平衡盐溶液。
11.中心静脉压低,血压低提示,血容量不足。
12.外科休克的治疗原则为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
13.抢救感染性休克时,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原则是早期、大量、短期。
14.感染性休克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时间最长不宜超过两天。
15.人体的微循环血量占总循环量的20%,休克代偿期估计失血量<20%。
第八章、休克㈠、基本概念1、休克: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的锐减,导致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所引起的以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征。
2、有效循环血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进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储存于肝、脾和淋巴血窦,或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3、休克的共同点:两版教材不同, 5版外科学:有效循环血量的锐减。
6版外科学:氧供给不足和需求增加。
4、休克分类:可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性和过敏性休克五类。
创伤和失血引起的休克划入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休克。
注意:从休克的定义可知,休克的共同点就是有效循环血容量的的锐减,所以,无论哪种类型的休克,休克的救治原则首先是补充血容量。
这一点,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常用到。
即使是感染性休克、神经性休克等抢救时仍是补充血容量,并非抗感染或镇痛㈡、病理生理变化1、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1)微循环收缩期: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心率加快,排出量增加,收缩外周及内脏小动脉,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微循环“只出不进”。
(2)微循环扩张期:休克进一步发展,微循环因动脉-静脉短路及直接通道大量开放,微循环:“只进不出”,大量血液滞留在微循环,进人休克抑制期。
(3)DIC期:休克进一步发展,微循环中的粘稠血液在酸性环境中呈高凝状态,微血栓形成、DIC,进入休克不可逆期,最终发生MODS。
㈢、休克的临床表现及分期㈣、休克的监测㈤、中心静脉压的临床意义㈥、几个常考的数据人体的微循环血量占总循环量的20%。
休克代偿期估计失血量<20%。
尿量>30m1/h表明休克已纠正。
休克在血容量基本补足后,尿量<20ml/h提示有急性肾功能。
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是休克存在的依据㈦、各型休克的治疗原则㈧、外科常见的休克:出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
医学基础知识:休克的发展过程是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
创伤等强烈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关于休克,在事业编医学基础考试中,是病理生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知识点,中公教育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休克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能有所帮助!虽然休克的病因和始动环节不同,但微循环障碍是大多数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
那么通过微循环的变化也可以将休克分为三种时期。
(一)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此期为休克早期,又称休克代偿期。
此时微循环血流量灌流减少,组织缺血缺氧,其特点为: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呈现缺血缺氧状态。
临床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脉搏加快,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该期血压变化不明显,可骤降(如大出血),也可略降,甚至正常或轻度升高(代偿),但是脉压明显缩小。
此时患者的某些脏器有效灌流量却有明显减少,所以不能以血压下降与否,作为判断早期休克的指标。
(二)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此期为休克失代偿期,又称休克期、微循环瘀滞期。
此期微循环灌流特点是:灌而少流,灌大于流,组织呈淤血性缺氧状态。
临床表现主要为①血压和脉压进行性下降,脉搏细速,静脉萎陷;②大脑血液灌流减少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表情淡漠,神志昏迷;③肾血流量严重不足,出现少尿甚至无尿;④微循环淤血,是脱氧血红蛋白增多,皮肤黏膜发绀或出现花斑。
(三)微循环衰竭期此期休克进入不可逆期,又称为难治期或DIC期。
此期微血管发生麻痹性扩张,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中可有微血栓形成,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状态。
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在三个方面:①循环衰竭,出现进行性顽固性低血压,脉搏细弱而频速,静脉塌陷,CVP下降。
②并发DIC。
③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第三单元外科休克一、休克概念休克是急性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组织低灌流和缺氧时呈现的一种综合征。
休克的根本问题是:组织细胞受累.但从病理生理角度看,休克的本质是;组织和细胞缺氧循环骤停的临界时刻是:4分钟下面针对休克的概念和本质做几道练习题:协和习题1.休克的根本问题是A组织细胞受累B低血压C酸中毒D心功能不全E尿少答案;A协和习题2.从病理生理角度看,休克的本质是A低血压B交感一肾上腺系统兴奋C组织和细胞缺氧D酸中毒E心血管功能紊乱答案;C协和习题3.循环骤停的临界时刻是A 1分钟B 2分钟C 4分钟D 8分钟E 10分钟答案;C病因病理一切能引发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因素,如严峻创伤、失血、感染等都是休克的原因。
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刻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它依赖于充沛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排出量和良好的周围血管张力来维持,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超出了人体的代偿限度时,即可致使休克。
休克的病理转变主要为微循环障碍、组织细胞和重要脏器功能损害。
微循环概念: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微循环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在微血管、微淋巴管和组织间的循环),微循环还有组织器官微循环,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输送养料(包括氧气和营养物质)运出废物(包括二氧化碳、乳酸和代谢产物)。
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部份组成:一、微动脉系小动脉的终未部份,管壁有完整的弹力膜和数层光滑肌。
光滑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平时光滑肌就维持必然紧张度,维持血管壁的张力。
由于光滑肌的舒缩可调节微循环的血流量,所以,又称微动脉是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总闸门”。
二、后微动脉(中间动脉)是微动脉的分支,其壁只有单层光滑肌,一般无弹力膜。
后微动脉光滑肌的舒缩主要受体液调节。
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是指毛细血管起始部(毛细血管人口部)包裹管壁的光滑肌只受体液因素调节。
心血管系统1.男,52岁,突发胸痛6小时,胸痛为持续性,呈刀割痛,向背部和腹部放射,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查体:左上肢血压170/100mmHg,右上肢血压100/60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心脏听诊A2大于P2,心电图正常。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不稳定型心绞痛B.急性心肌梗死C.急性心包炎D.主动脉夹层E.气胸答案:D解析:主动脉夹层表现为突发剧烈疼痛,一开始即达高峰,难以忍受,呈撕裂样,刀割样或搏动样,疼痛常呈持续性,查体可发现两上臂血压明显差别(>20mmHg),上下肢血压差距缩小(<10mmHg),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
2.男,56岁,阵发性胸痛10天,每次发作持续10分钟左右,运动可诱发,近1周胸痛发作频率增加,休息时亦可有发作,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该患者暂时不宜做的检查是A.心电图B.超声心动图C.动态心电图D.冠状动脉造影E.心电图负荷试验答案:E解析:心电图负荷试验禁忌证:①急性心肌梗死;②高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③急性心肌、心包炎;④严重高血压(收缩压≥20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心功能不全;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静息状态下有严重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
3.女,30岁,活动后心悸气短2年,1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痰。
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史,查体:高枕卧位,BP 90/60mmHg ,双肺底可闻及较密的细湿啰音,心率140次/分,心律绝对不齐,S1强弱不等,治疗首选A.西地兰B.青霉素C.硝普钠D.美托洛尔E.多巴酚丁胺答案:A解析:患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出现急性左心衰竭,伴快房颤,首选洋地黄制剂。
洋地黄适用于中、重度以收缩功能不全为主,尤其伴心脏扩大、窦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心衰患者。
对伴有心房颤动而心室率快者疗效更好。
4.男,14岁,因阵发性心悸3年,再发2小时入院,查体无异常发现,心电图心率180次/分,节律规则,QRS 波群时限秒,可见逆行P波,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A.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B.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C.窦性心动过速D.心房扑动E.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心动过速答案:A解析:患者阵发性心悸,再发2小时,HR180bpm,节律规则,QRS无增宽,可见逆行P波,考虑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心血管系统-第十二单元休克[单选题]1.外科救治感染性休克时不正确的做法是A.应用抗菌药物B.补充血容量C.使用皮质激素D.采用血管扩张药物治疗E(江南博哥).待休克好转后手术处理感染灶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外科感染性休克,原发感染灶的存在是发生休克的主要原因,应尽早处理,才能纠正休克和巩固疗效。
掌握“感染性休克”知识点。
[单选题]2.以下不会引起低血容量休克的是A.患者发生大出血,但是已经给予输血、输液治疗B.严重体液丢失C.各种创伤致有效血容量减少D.迅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百分之二十E.包括流产大出血致血容量减少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迅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百分之二十、严重体液丢失和各种创伤致有效血容量减少,均可引起低血容量休克。
掌握“低血容量性休克”知识点。
[单选题]3.有关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错误的是A.心排出量下降B.血压低C.CVP下降D.回心血量减少E.脉搏减慢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临床诊断主要是心排出量下降致血压低、CVP下降、回心血量减少、脉搏加快等。
掌握“低血容量性休克”知识点。
[单选题]4.有关感染性休克描述错误的是A.感染性休克可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B.葡萄球菌可引起感染性休克C.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为内科最常见的感染致病菌D.感染性休克内毒素与体内的补体、抗体或其他成分结合后,可刺激副交感神经引起血管痉挛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E.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可能未见明显的感染病灶,但具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感染性休克内毒素与体内的补体、抗体或其他成分结合后,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痉挛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掌握“感染性休克”知识点。
[单选题]5.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可能未见明显的感染病灶,但具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关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错误的是A.体温>38℃或<36℃B.心率>90次/分C.呼吸急促>20次/分或过度通气,PaCO2<35mmHgD.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白细胞>10%E.红细胞<2×109/L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可能未见明显的感染病灶,但具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1.体温>38℃或<36℃;2.心率>90次/分;3.呼吸急促>20次/分或过度通气,PaCO2<35mmHg;4.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白细胞>10%。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1.首选平衡盐溶液。
2.血红蛋白>100,不需要输血;血红蛋白70~100 g/L,输红细胞;血红蛋白<70g/L,输浓缩红细胞。
急性失血超过30%的可输全血。
注:常压CVP,高缩低就低;低压CVP,高高衰低低,正常衰或低。
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与5~10min内经静脉注入。
如血压↑而CVP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CVP升高3~5cmH2O,则提示心功能不全。
三、感染性休克1.病因:G-为主。
3.治疗:休克未纠正前,着重治疗休克,同时治疗感染;休克纠正后,应着重治疗感染。
(同时抗休克,抗感染)1)先使用血管扩张药;2)皮质激素:用量大10~20倍,不能超过2天。
四、过敏性休克1.先使用肾上腺素皮下注射。
第十一节周围血管疾病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1.危险因素:三高(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吸烟、糖尿病、肥胖2.临床表现:早期为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晚期:静息痛。
3.确诊:动脉造影。
(金标准)4.鉴别诊断: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手术治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内膜剥脱术:旁路转流术: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病因:主要是吸烟。
2.病理:病理过程:先动脉===>静脉。
3.临床表现:起病隐匿,缓慢,呈周期性发作。
疼麻白无常,还敢游走人间。
①麻痹②皮肤苍白,发绀③感觉异常④患肢疼痛⑤游走性钱静脉炎。
(5P综合症)⑥患肢的远侧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
(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题眼:三高+间歇性跛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吸烟+间歇性跛行+5P==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分期:I期:踝/肱指数<0.9;II期:以患肢活动后出现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
III期:IV期:踝/肱指数<0.3.5.确诊:动脉造影(金标准):形如弹簧状。
6.治疗:1)戒烟;2)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开始出现间歇性跛行时间缩短提示大血管阻塞加重。
有房颤病史,提示血栓掉落,为动脉血栓。
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09年约考过47题,其中概论中的发病机制5题,临床表现9题、诊断与监测4题、治疗9题,各论中低血容量休克中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共6题,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共l3题,其中以治疗为重点ll题,过敏休克的治疗l题。
本单元相对内容比较广,在复习中重点相对比较多,历年出题量也比较大,考生重点要复习休克概论中的相关知识点,各论中以感染性休克的内容为重点掌握。
考虑串讲
一、概论
1.发病机制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
2.临床表现
(1)休克代偿期(休克早期):相当于微循环收缩期,持续时间短;①有效循环血量的降低在20%(800m1)以下,机体可通过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刺激交感-肾上腺轴的活动代偿循环血容量的减少(2002)。
②典型临床表现为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手足湿冷、心率加速、过度换气等。
③血压正常或稍高,反映小动脉收缩情况的舒张压升高,故脉压缩小,以及心跳加快、四肢冷、出冷汗。
尿量正常或减少。
尿比重升高,尿pH下降,尿钾改变不明显,尿钠不高。
若处理及时、得当,休克可得到纠正。
(2)休克抑制期(休克期):①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或昏迷,口唇肢端发绀,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脉压更缩小。
②严重时,全身皮肤、黏膜明显发绀,四肢冰冷,脉搏摸不清,血压测不出,尿少甚至无尿。
还可有代酸表现。
③若皮肤、黏膜出现瘀斑或消化道出血,表示病情已发展到DIC阶段。
④若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脉速、烦躁、发绀或咳出粉红色痰,Pa02,降至8kPa(60mmHg)以下,吸入大量氧也不能改善症状和提高氧分压时,常提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存在。
3.诊断与检测
诊断:临废表现、体征、血压下降。
休克的监测
(1)一般监测:①精神状态。
神志清、反应好一脑灌注够,神志淡漠、头晕眼花或改变体位时晕厥一循环血量不足。
②肢体温度色泽。
反应体表灌注:温暖、干燥、指压松开迅速转红一灌注好,否则休克。
③血压。
代偿期可正常,收缩压<90 mmHg,脉压<20 mmHg一休克;血压回升脉压增大一休克好转。
④脉率。
脉搏细速早于血压下降一休克可能,血压回升之前出现脉搏清楚手足温暖一休克好转。
休克指数(脉压/收缩压mmHg):0.5一无休克,超过1~1.5一休克,>2一休克严重。
⑤尿量。
<25ml/h,比重高一肾血管收缩或容量不足;血压正常尿量少比重低一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尿量稳定在30ml/h以上一休克纠正(2003)。
(2)特殊监测:特殊监测的方法有中心静脉压(CVP)(2000),肺动脉楔压(PCWP),心排
血量和心脏指数(C0/CI),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测定,DIC实验室检查。
中心静脉压(CVP)是休克监测中最常用的项目。
正常5.10cmH20;低血压时CVP<5cm H20 一血容量不足。
CVP>15cmH2O--心功能不全、肺血管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加。
CVP> 20cmH20一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2001)。
4.治疗尽早去除引起休克的原因;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增进心脏功能和恢复人体的正常代谢。
二、低血容量休克
1.病因和发病机制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胃肠道,胸,腹腔等)。
2.临床表现频繁呕吐,血压低,脉压小。
3.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治疗:补充血容量和积极处理原发病——止血。
①补充血容量:快速滴注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45min内输入1 000~2 000ml(2004)。
②输血:新鲜全血或
浓缩红细胞,血浆代替部分血液,以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
三、感染性休克
1.常见致病菌常见的病原体为革兰阴性菌。
2.临床表现除少数暖休克外,多数患者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患者神志尚清,但烦躁、焦虑、神情紧张,面色和皮肤苍白,口唇和甲床轻度发绀,肢端湿冷。
可有恶心、呕吐。
尿量减少。
心率增快,呼吸深而快,血压尚正常或偏低、脉压小。
眼底和甲皱微循环检查可见动脉痉挛。
随着休克发展,患者烦躁或意识不清。
呼吸浅速。
心音低钝。
脉搏细速,按压稍重即消失。
表浅静脉萎陷。
血压下降,收缩压降低至10.6kPa(80mmHg)以下;原有高血压者,血压较基础水平降低20%~30%,脉压小。
皮肤湿冷、发绀,常明显发花。
尿量更少、甚或无尿(2000)。
3.治疗纠正休克、控制感染、应用皮质激素(2002)。
四、过敏性休克
1.临床表现
(1)皮肤黏膜表现:最早且最常出现的征兆,包括皮肤潮红、瘙痒,继以广泛的荨麻疹等。
(2)呼吸道阻塞症状:最多见的表现,也是最主要的死因。
气道水肿、分泌物增加,痉挛。
(3)循环衰竭表现:病人先有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脉速而弱;然后发展为肢冷、发绀、血压迅速下降,脉搏消失,乃至测不到血压,最终导致心跳停止。
少数原有冠状动脉硬化的患者可并发心肌梗死。
(4)意识方面的改变:往往先出现恐惧感、烦躁不安和头晕;随着脑缺氧和脑水肿加剧,可发生意识不清或完全丧失;还可以发生五笔型抽搐、肢体强直等。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