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 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
2. 商朝: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
占卜决策:商王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 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诸侯的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诸侯的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2. 宗法制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 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 诸侯争霸背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表现: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
高一历史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一、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人类起源和早期社会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的古猿时代,随着人类智慧的逐渐发展,人类逐渐走向文明社会。
早期社会以狩猎为生,逐渐发展出部落社会和农耕社会。
2. 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代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他们是古代中国的神话始祖。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分别统治了中国的不同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奴隶社会中的劳动和生产由奴隶完成,奴隶制度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都是奴隶社会的代表。
4. 奴隶社会的灭亡和封建社会的兴起奴隶社会最终灭亡,封建社会逐渐兴起。
封建社会中的三农经济、等级制度、封建文化等都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5. 古代东方文明古代东方文明有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谷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等,这些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是古代欧洲文明的两大代表,分别对政治制度、哲学思想、艺术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7.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科技发明和思想文化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为封建时期和中央集权时期,科技发明有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思想文化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等不同学派。
8. 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文明得到了传播和交流,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文化交融。
9. 印度古代的政治制度、文明成就和佛教的传播印度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吠舍、拘勿罗、摩揭陀、孔雀王朝为代表,文明成就有城市规划、医学、数学、体育等,佛教传播到中国和其他国家,成为世界重要的宗教。
二、近代史知识点总结1. 大航海时代和殖民主义大航海时代是欧洲人向世界各地航行的时代,开始了殖民主义时代。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纷纷进行殖民扩张,将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带到其他地区。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控制内服和外服来管理国家。
西周推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履行义务,如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西周还实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掌管军事、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引发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
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大。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全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一)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
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
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的确立与发展- 宗法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分封制的实施与作用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的确立- 三公九卿制的设置与职能- 郡县制的推行及其意义3. 汉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皇权与宦官、外戚的斗争- 推恩令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运作-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唐朝的盛世及其政治特点5. 宋元明清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变法与政治改革- 元朝的民族政策与政治结构- 明清两朝的皇权加强与中央集权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农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 土地制度的演变- 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2. 商业经济的兴起- 古代的货币与贸易-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限制3. 社会结构与阶层- 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 宗族与家族的社会作用- 社会流动性的限制与机会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1. 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经典的编纂与影响- 儒家文化在政治与社会中的作用2. 道家与法家思想- 老子与庄子的哲学思想- 法家思想与秦朝的法制3. 科技发明与创新- 四大发明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古代天文学与数学的发展- 医学与药物学的成就四、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与人物1. 重大历史事件- 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 秦朝的统一六国- 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战役2. 重要历史人物- 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功过- 唐太宗与武则天的政治智慧- 宋太祖与明太祖的开国功绩五、历史思维与方法1.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社会矛盾与历史进程的关系2. 历史研究的方法- 历史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探讨3. 历史教育的意义- 历史知识的传承与普及- 历史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以上是对高一必修一历史课程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历史思维方法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超全)高一历史课程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知识点,以下是一份全面的知识点总结: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文明的起源,包括早期的农业革命和社会结构的形成。
-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 封建社会的形成与演变- 封建制度的产生,包括分封制和宗法制。
- 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如君主制、贵族制和官僚制。
-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经济和手工业。
3. 古代中国的统一与分裂- 秦朝的统一,包括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和法律制度的建立。
- 汉朝的兴衰,包括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和王莽篡汉。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融合。
4. 古代欧洲的封建社会- 罗马帝国的兴衰,包括罗马法和基督教的传播。
-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包括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 十字军东征,以及它对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影响。
5. 近现代历史的开端- 文艺复兴,包括人文主义的兴起和科学革命。
- 宗教改革,包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加尔文的教义。
- 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包括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达·伽马开辟新航路。
6.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工业革命,包括蒸汽机的发明和工厂制度的建立。
-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包括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
-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包括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7. 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国际关系- 法国大革命,包括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拿破仑的统治。
- 民族国家的兴起,包括民族主义和民主制度的发展。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它们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8. 社会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包括《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俄国十月革命,包括列宁的领导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包括苏联的工业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9. 现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革新,包括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进步。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全一、古代历史概述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进化:了解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包括早期人类的生产工具和社会形态。
- 中国史前文化:掌握北京人、山顶洞人等重要史前文化遗址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古代文明的起源- 四大文明古国:学习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文明的起源、特点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 中国古代朝代更迭: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与百家争鸣: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改革与变法:探讨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重要历史事件,理解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2. 秦汉统一与分裂- 秦朝的中央集权:学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统一度量衡、文字、法律等措施。
- 汉朝的兴衰:掌握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扩张、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
3.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魏晋风度与南北朝的融合:了解魏晋时期的文化特点,南北朝时期的宗教发展与民族融合。
- 隋唐盛世:学习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建设,唐朝的开疆拓土、贞观之治以及文化繁荣。
4. 宋元明清四朝- 宋朝的变革与经济发展:掌握宋朝的科举制度、经济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 元朝的民族政策与统一:了解元朝的民族融合政策,以及对中国版图的拓展。
- 明清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学习明清两朝的政治制度、文化成就,以及晚清时期的西方列强侵略与民众反抗。
三、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与转折1. 欧洲的中世纪- 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理解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领主与农奴的关系、教会的作用等。
-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宗教改革的起因与影响。
2. 近现代世界历史-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掌握工业革命的起源、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了解19世纪的殖民扩张,以及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6篇篇1一、古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1.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手段,对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确定了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分界点和重大历史事件。
- 西周分封制:周王室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其封地内享有较高的自治权,形成了一个以周王室为核心的分封制国家。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如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2.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 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期:曹魏、蜀汉、吴国三分天下,最终晋朝统一。
- 南北朝对峙:南朝和北朝分别以建康和洛阳为都城,进行了长期的对抗。
4. 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实现了南北统一。
- 唐朝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5. 宋元时期:- 宋朝建立:赵匡胤建立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 元朝统一:蒙古族建立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统一了中国。
6. 明清时期:- 明朝建立:朱元璋建立明朝,推行海禁政策,加强了海防。
- 清朝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文化繁荣。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夏商周时期:- 青铜器时代:青铜器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 井田制:以井为单位划分土地,实行集体耕作的方式。
2. 秦汉时期:- 铁器时代: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 小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当时的主要经济形式。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各政权纷争不断,经济受到一定破坏。
- 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北方战乱频繁,经济相对落后。
4. 隋唐时期:- 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的确立- 宗法制的影响- 分封制的实施与意义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的推行- 法家思想的应用- 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3. 汉朝的政治制度- 推恩令与罢黜百家- 外戚与宦官势力的兴起-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行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农业经济的特点-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土地制度的变迁(井田制、私田制)2.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 商业的兴起与“市”的形成3. 社会结构与阶层- 士农工商的四民等级- 社会流动性的限制三、古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创立- 《春秋》与《论语》的编纂2. 法家、道家及其他学派-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老子与道家哲学- 墨子、阴阳家等学派的观点3. 科技与艺术成就- 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 - 诗歌、书法、绘画的发展四、古代中国与世界1.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影响- 丝绸之路的路线- 东西方文化交流2. 对外交流与冲突- 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唐朝的开放政策与外来文化的吸收五、历史事件与人物1. 重大历史事件- 秦始皇统一六国- 汉武帝的扩张政策- 三国鼎立的局面2. 重要历史人物- 秦始皇、汉武帝- 孔子、老子等思想家- 司马迁与《史记》的编纂六、历史评价与反思1. 对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利弊- 君主专制与官僚体系的效率2. 对古代经济与社会的认识- 农业社会的稳定性与局限性- 社会阶层与流动性的分析3. 对古代思想与文化的理解- 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意义请根据实际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对上述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增删和调整。
这个总结旨在提供一个框架,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高一历史必修一的主要内容。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君主制: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君主制,周朝则在商朝的基础上发展了分封制。
- 秦朝的中央集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汉朝的郡国并行制:汉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在郡县之上设立诸侯国,以维护皇权。
-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三省六部,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 宋朝的科举制度: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促进了社会流动。
- 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 明清的内阁制度:明清时期,内阁成为皇帝的顾问机构,但实际权力有限,皇帝专制进一步加强。
2.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发展: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铁器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手工业的繁荣:丝绸、瓷器、造纸、印刷等手工业在古代中国非常发达,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商业的兴起: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逐渐兴起,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和贸易路线。
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
-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和严格执行。
- 佛教和道教:佛教和道教在古代中国广泛传播,对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天文学和数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数学研究非常先进,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著作。
- 医学:《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医学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民族融合:古代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通过战争、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实现了融合。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东方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1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文字、国家、金属工具2 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3 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
随后,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继在此建立过形式相似而规模不一的王国。
其中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发明者:苏美尔人。
5《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
6《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7 促使大河流域国家产生的原因:大河灌溉农业的需要第 2 课古代埃及1 埃及——尼罗河的赠礼2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复杂难懂(2)受到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第 3 课古代印度1 古代印度位于恒河、印度河流域2 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因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而得名。
3 种姓制度:产生原因:雅利安人为了更好地统治被征服者四大种姓:婆罗门祭司阶层刹地利军事贵族(国王)吠舍雅利安自由民(农民、商人)首陀罗奴隶特点: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与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前6世纪,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创立者:悉达多(释迦牟尼、佛祖)佛教经典:三藏经(大藏经):经藏、律藏、论藏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公元前3世纪佛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
史诗的内容虽然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以及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
第二单元古代美洲与黑非洲第 4 课美洲印第安文明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玛雅人从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
(玛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筑,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3 阿兹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
(太阳之子,今乌拉圭、阿根廷)第5 课古代黑非洲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东北非:麦罗埃文明、阿克苏姆文明;南非:大津巴布韦文明2麦罗埃文明代表了库施文明鼎盛阶段的成就。
3 阿克苏姆文明是在多种文明因素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
阿克苏姆王国是当时的世界贸易大国。
4 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杰出代表:石头城。
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第 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1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发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2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形成原因:古代希腊形成数以百计的城邦,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希腊地理环境影响与制约的结果。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氏族社会解体,以地域为基础的国家应运而生,由于希腊的地理环境山地多,岛屿多等特点,希腊形成了200多个城邦。
时间: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是古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全盛的时期。
特点: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3 雅典民主政治(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伯里克利时代(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积极: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消极: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课希腊古典文化1 古代希腊史诗:《荷马史诗》,其中穿插了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的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还涉及迈锡尼时代的一些社会风尚。
2 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3 雅典的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多利亚柱式建筑。
4 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5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历史》(《希波战争史》)6 实物史料:帕特农神庙口传史料:《荷马史诗》文献史料:《历史》第 8 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1 罗马政体的演变: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2 罗马人确立其在地中海地区霸权的三次战争: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3 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的标志: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4 “罗马和平”的标志:政治上:统一和稳定;经济上:繁荣和发展;文化上:昌盛和发达;城市的涌现和繁荣。
5 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第9课罗马法体系1 罗马法系的形成: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2 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
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3 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颁布赦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5 罗马法体系的影响: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
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罗马法的历史局限性: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
第四单元古代伊斯兰世界1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立者:穆罕默德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经典:《古兰经》2 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 阿拉伯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4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迹遍布亚、欧、非三大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保存并传播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
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印度的数字、十进位制等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都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
这不仅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由于阿拉伯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欧洲古代文化遗产,许多古代希腊典籍都是经阿拉伯文再转译为拉丁文,才为中世纪欧洲人所熟知的,这为他们学习和研究欧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启示:科学知识源于生活,人们必须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坚持探究,敢于创新,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课奥斯曼帝国1 1299年,奥斯曼一世宣布独立建国;1453年,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16世纪后,奥斯曼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奥斯曼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原因:主观上:(1)新生产方式的活力:立国前后,奥斯曼土耳其在周边先进制度影响下,氏族制度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制度刚刚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
(2)对外扩张的内驱力。
内部分化带来的矛盾,奥斯曼人热衷对外扩张,摆脱困境。
(3)正确的外交策略。
对突厥和蒙古采取守势,集中进攻拜占庭帝国。
客观上:周边国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国已日薄西山。
3 奥斯曼帝国崛起后,控制了亚欧商路,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五单元中世纪欧洲1 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基本特征:庄园经济、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法兰克王国是西欧日耳曼国家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国家。
2 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罗马因素(隶农制),基督教因素3 封建经济制度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
4 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采邑改革”: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
(接受土地的人必须对分封者服兵役;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关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但也导致王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5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6 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等级君主制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权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英法等级君主制形成的标志: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
第13课王权与教权1 王权:世俗权利;教权:宗教权力2 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的例子:8世纪时,教会仍受王权控制。
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室结成同盟,已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植。
王权则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强化王权。
于是双方相互利用,互为依存,如: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丕平献土(把罗马周围的土地交给教皇统治)——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
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
3 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的例子从11世纪开始,由于教会权势的膨胀和世俗权力的软弱,一度携手的王权和教权冲突时起。
这一矛盾在德意志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惨败而告终,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