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 表格式教案设计(含反思+备课素材+课堂和课外作业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96.02 KB
- 文档页数:17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竹石》,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古诗三首《竹石》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竹石》一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竹石》,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典诗词,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竹石》,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理解诗意。
4.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竹石》,教师巡回指导。
6. 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意象等方面,对《竹石》进行鉴赏。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典诗词的韵味美和人文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竹石》2. 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 作者:郑燮4. 诗意:赞美竹子的坚韧不拔、顽强生命力。
5. 鉴赏:修辞、意象、情感。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竹石》。
2. 摘抄《竹石》中的佳句,进行欣赏。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竹石》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与反思-10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破岩、磨、坚劲、任尔”等词。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
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接近文何”。
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指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3.理解诗题。
(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竹石是什么意思?那这首诗是写竹还是写石?)板书:竹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4.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同学们真棒!那就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一组,合作交流学习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这首诗。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从咬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竹子的刚毅性格)(二)“立根原在破岩中”1.理解“立:站立,扎根。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备课素材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捶()凿()焚()洛()锤()函()烫()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B.比喻C.夸张D.排比(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石灰吟》教学设计【设计依据】1.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
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2.教材分析《石灰吟》是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诗,作者是明朝大臣、军事家于谦。
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赞颂了石灰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学情分析在教授《石灰吟》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年龄和认知水平来看,学生们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的阶段,但他们的古诗鉴赏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生僻字的理解、诗句的赏析等,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这首古诗的精髓。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引导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1)学生集体复习背诵《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马诗》。
(2)师:“诗鬼”李贺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个事物来表达自己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运用托物言志表现手法的古诗《石灰吟》。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表格式教学设计(含教学策略,简短教学反思等)三、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学习第一、二句诗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师:同学们,我们来读一读这两句诗,你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吗?生:春天,京城里到处都能看到飞花,寒食节,皇城里的树在风中摇曳。
师:你很会思考,老师来补充一下,这两句诗写的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诗的开头这两句话描绘了春天的京城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生:“春城”“飞花”点明时间是暮春时节,“御柳”说明是皇城里的柳树。
这两句诗描写了京城的迷人春光。
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暮色临近,京城处处花絮纷飞。
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家花园里柳枝随风飘拂。
多美啊!师:你的自学能力很强,同学们,在第一、二句诗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巧妙,你知道是哪个字吗?生:“飞”字用得特别巧妙。
师:你能从“飞”字想到什么?生:这“飞”字动态感极强,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飞花”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真是神笔啊!师: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课件出示:师:大家看这幅图,多美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诗,感受这长安城里迷人的春光吧!这都是作者白天看到的自然风光。
夜晚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学习第三、四句诗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诗,自己试着说一说它的意思!生:我结合注释说说我的理解:天黑了,皇宫里忙着传蜡烛,蜡烛的轻烟飘进了权贵豪门之家。
师:你的理解基本正确。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幕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
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生:普天之下,家家禁火,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
师:如果你是一位长安城里的百姓,看到这些景象,你会有什么感受?生1:我很生气。
备课素材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
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
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
(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捶()凿()焚()
洛()锤()函()烫()
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D.排比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4.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何当”的意思是()。
A.何时将要
B.什么时候
C.当时
(2)这两句诗中的“”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
“”象征受到了重用,“”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
(4)诗句的意思是
(5)诗句赞美竹子的精神品格。
A.无私奉献
B.坚韧顽强
C.硬骨头
5.比较阅读古诗,选择恰当的诗句填空。
《马诗》《石灰吟》和《竹石》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远大的志向。
但表达的情感却又不同。
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表现诗人在困难和打击面前毫不动摇的诗句是;表现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诗句是。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石灰吟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身碎骨浑.不怕,。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
(3)诗句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
(5)在括号内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
( )千锤万凿,( )烈火焚身,( )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阅读能力大提升
房兵曹胡马(1)解释词语:
【唐】杜甫锋棱:堪: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2)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后四句写马的。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A.精神 B.形态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3)分析画线诗句,完成练习。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两句诗描写了胡马的和。
其中“”一词写出了马的疾驰。
在这两句中,是静态描写,是动态描写。
(4)诗的后四句与李贺的《马诗》中的诗句:,。
都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5)这首诗和李贺的《马诗》在表达方法上的相同点是()。
A.比喻的手法
B.托物言志
C.以景写情
思维创新大拓展
8.结合下图,展开想象,把古诗《竹石》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参考答案
1.(1)yàn yān (2)jìn jìng
2.联络洛阳捶打锤子开凿信函焚烧烫人
3.(1)B(2)A
4.(1)B(2)何当金络脑踏清秋(3)千锤百炼(4)千万次捶打至今还非常坚韧,任凭你东南西北风。
(5)B
5. B CA
6. (1)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2)C(3)要留清白在人间(4)托物言志(5)AAAD
7.(1)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甚至可以(2)B A(3)动作两耳四蹄轻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4)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5)B
8. 在山上,竹子紧紧咬定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原是它的根深深扎进石缝中。
千万次捶打到今天身骨仍然很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对于它说,都是无济于事的。
这竹子好坚强啊,好执着!
解析:这是把《竹石》改写成一段话的训练。
首先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并联系作者生活的背景,写成一段通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