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11-1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474.50 KB
- 文档页数:8
某某哈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90分钟 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1.2011年祭孔大典9月28日在孔子故里某某曲阜举行,以纪念中国伟大的先贤孔子诞辰2562周年。
其祭孔主题是“儒和天下”。
关于孔子思想,叙述正确的是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②儒家传统文化注重自身反省和个人修养③其思想旨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④其创立的儒家文化经历代的完善,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而事异’”对这一观点的正确评述是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D.佛家慈悲为怀主X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A.光大儒家 B.恢复礼乐秩序 C.加强中央集权 D.建立教育体系4.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A.“百家争鸣”时儒家经典已成为蔚然大宗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5.有学者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X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A.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6.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X: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1. 周代宗法分封制,打破了远古以来方国之间政治相互独立的格局,以周王室为中心,联结很多有亲缘关系的诸侯国,形成在统一版图之内的强大统治机体。
据此可知,周代分封A.出现了君主专权的局面 B.有助于亲缘关系的形成C.建立起国家政治新秩序D.产生了中心集权新体制2.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
”这说明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 D.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3.西周频繁实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识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引,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化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在出现时可能拥有较高权力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当完善 D.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4.《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敬爱己,不行得也。
”由此可见,荀子主见A.施行仁政 B.礼法并施 C.君民共治 D.民贵君轻5.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学问”并提出美德肯定要践行,孔子提出“礼”与“仁”的道德规范。
其共同点是A.重视才智发展 B.关注理性思索C.强调道德素养 D.强调等级秩序6. 古代雅典一般公民主要通过参与城邦的公共生活,如公民大会、民众法庭、狄奥尼索斯戏剧节或者奥林匹亚集会等,倾听政治领袖的演说来获得相关的教化和学问。
学者德摩斯梯尼甚至说:“民主政治是一种发表演说的体制。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雅典A.演说是民主政治内在须要B.政府不重视文化和教化C.公民必需具备演说的实力D.居民参政议政非常活跃7. 论及雅典城邦制度,有学者认为,雅典“无法扩张自己……假如它扩张,其公民就无法集合参与公民大会,但假如不扩张,当强大的君主政体联合起来,它就会成为受害者。
哈师大附中2011级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A.傅斯年强调史学研究中史料的重要性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2.据史书记载:“牵牛以蹊(xi踩踏)人之田,而夺之牛。
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C.秦统一后D.明清时期3.《汉书•王莽传》载:“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
”这说明A.圣人考察山川地理都为地方行政管理B.民风习俗是行政区划的核心依据C.地域和文化心理特征是行政区划依据D.自然环境是行政区划的主要标准4.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二公九卿制B.二省六部制C.内阁制D.军机处5.梁方仲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对西汉、唐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进行了抽样对比,从中C.从汉到唐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较快D.人口密度值能衡量出社会发展速度6.《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汕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
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派志》等篇章。
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
此时期黄河安流最可能的原因是A.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B.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D.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7.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
哈师大附中2021级高二学年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2小题,合计48分)1.《礼记》中有“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墨子》中有“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
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
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从中看出三者均主张A.倡导社会和谐B.具有民本思想C.加强道德修养D.推行平等理念2.如图为唐朝贞观年间西部(新疆地区)高昌国铸行的流通货币。
该钱文正面为汉文隶书“高昌吉利”四字,背面无文。
钱体大而厚重,文字古朴,制作精良。
这可用于探究A.汉字演变的历史脉络B.唐朝政府的民族政策C.铸币技术的传播轨迹D.西域地区的商品经济3.如图是《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
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A.a 阶段: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推动了两国粮产量的增长B.b 阶段: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C.c 阶段:受欧美经济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D.d 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4.20世纪60年代初,在“浙江省城镇人口回乡下乡安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对被精简人员回乡后的粮油供应问题在返乡途中及回乡后有关经费的开支、各类用品的调配、回乡后的工作安排等作了明确规定。
这些工作A.为有序调整经济提供了保障B.拖累了国民经济发展C.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劳动力D.增强了杜会的流动性5.中世纪早期,基督教会垄断了西欧的教育,由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组成。
主要教授基督教的教义和一般的读、写、算的知识,也有的教唱宗教赞美歌等。
12世纪开始,西欧各地以大学为标志的新型世俗教育蓬勃兴起,教授内容更加广泛。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封建领主的支持C.基督教会权威的下降D.西欧城市的兴起6.中古西欧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需要更广大的市场和更便利的经济活动空间,往往以金钱或军队支持国王强化王权;城市的工商业活动,又有助于强化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黑龙江高二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自明朝晚期,厦门开始有博饼习俗,中秋前后,骰子声四起,“一秀”、“二举”、“四进”、“三红”、“对堂”、“状元”,形成独特的厦门博饼文化。
这种地方文化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的A.等级制度B.分封制度C.宗法制度D.科举制度2.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
2009年5月18日,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
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
下列思想观念与这一事件具有一致性的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B.“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C.“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zé)。
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的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①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②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③作者对“原理”开创者持赞赏的态度④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衡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5.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的谏官向宰相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程度高于唐代6.《清太祖实录》载有“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
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
……至于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或一人心有所得,言之有益于国,七人宜共赞成之。
哈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山西的陶寺遗址挖掘中发现,其中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将近90%的小型墓,墓室仅能容身,死者身无长物。
由此可知,陶寺文化时期()A.音乐演奏技艺高B.私有制已经形成C.已出现早期国家D.宗法制开始萌芽2.荀子称赞秦国:“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古之吏也。
”但他却认为秦国与真正的“王者之功名”相比,却“不及远矣”。
这反映荀子()A.厚古薄今的历史观B.儒法道兼容的思想C.对儒家理念的坚守D.对变法图霸的推崇3.秦朝统一全国后,经群臣争议,秦始皇否定分封子弟的提议而全面推行郡县制。
汉初“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这说明秦汉时期()A.地方行政建置趋于更加合理完善B.对地方治理方式存在着认知分歧C.郡县制带有削弱王室的严重弊端D.分封制有利于拱卫王室以安天下4.北魏名臣崔鸿编撰的《十六国春秋》一改《三国志》中的“国书”为“录”,各国主的“纪”为“传正朔,自相君长”,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记录。
此外,在该书中还改变《三国志》“夷”“夏”分开的说法,创造了“夷夏”“戎夏”“胡晋”等新名词。
《十六国春秋》的出现表明当时()A.民族交融的时代特色B.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C.各民族关系相互平等D.史书编撰体例得到创新5.两税法是以资产和田亩来征收户税和地税,根据田亩多寡为依据,田产多者多征税,反之少纳税。
户税依据资产来征税,不过资产与土地联系紧密,所以“户税只是依据土地征税的变象”。
据此可知,两税法()A.减轻了百姓徭役负担B.改变了资产为主的标准C.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D.适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6.宋代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监控和节制各州,然而路级诸司职任有交叉而各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
黑龙江省2021版高二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 (共25题;共50分)1. (2分) (2019高二上·山阳期中) 甲思想家主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乙思想家主张“故圣人化性以起伪,伪起而生礼仪,礼仪生而制法度”。
甲、乙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 . 庄子、孔子B . 老子、荀子C . 庄子、孟子D . 老子、韩非子2. (2分)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
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 .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 . 统一国家的建立C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 . 民族关系的发展3. (2分) (2019高二上·东阳月考) 冉雍很有德行,但他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孔子却认为神明也不能剥夺他的受教育的机会。
这主要反映了孔子的什么主张()A . 过犹不及B . 因材施教C . 学在官府D . 有教无类4. (2分) (2019高二上·定远月考) 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A . 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B . 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C . 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D . 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5. (2分) (2017高二下·河南期中)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 . 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B . 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C . 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D . 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6. (2分) (2020高一下·安达月考)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 81 年),政府组织召开盐铁会议,有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祖.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5题;共50分)1. (2分) (2020高一上·宿松期中) 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的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本质上反映:()A .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B .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C .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D .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2. (2分) (2017高一上·重庆期中) 观察下表(部分),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其标题的是()A . 秦朝地方行政区划表B . 汉代十三州部分布表C . 元朝地方管理表D . 清朝地方行政区划表3. (2分)(2019·朝阳模拟) 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
这反映出()A . 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B . 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C . 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D . 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4. (2分) (2019高一下·滁州月考) 如图为考古发现的元代印刷的商品包装纸“裹贴”实物,上面的文字是“□□□家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见(现)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坐西面东开铺”“□□××”“不误主顾使用”。
这一考古实物反映出()A . 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B . 佛教思想出现兴盛局面C . 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成熟D . 商品生产已有名牌意识5. (2分) (2019高三上·徐州月考)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B班,含解析)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强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D. 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强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治民,具有人道主义的性质,①②③正确;④表述绝对,错误,排除;故选C。
2.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B.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C.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D. 认为孩子犯错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答案】B【解析】【详解】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通过“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故B正确;孟子主张性本善,排除A;C属于法家的思想,排除;D不符合荀子的思想,排除。
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A. 鼓励儿童全面发展B. 渗透天人感应思想C. 提倡进行家庭教育D. 注重儒家伦理教育【答案】D【解析】【详解】“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体现出了儒家的孝道,说明当时非常注重对儿童进行儒家伦理教育,故D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教育并没有鼓励儿童全面发展而侧重德育教育,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天人感应的思想,主要强调的是对父母的孝顺,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是学校中的教育还是在家庭教育,排除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联系所学儒家的思想分析解答。
黑龙江省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 (2018高二上·宁阳期末) 《中国社会史》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积极而又务实的思潮”,“这一思潮基本上紧扣帝国建立前两百年整个政治生活所关心的两大实际问题:一是‘富国’(为君主提供富强的物质手段),二是‘强兵’(以兵力确保君主广泛的霸权或主权)。
”掀起“这一思潮”的学派是()A . 道家B . 儒家C . 墨家D . 法家2. (2分) (2018高二上·番禺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 . 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B . 宣扬君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C . 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D . 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3. (2分)绘画是人们历史生活的反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隋唐时期的绘画,山水、花鸟成为主题,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宋朝绘画中,表现人民生活的世俗场景大量出现。
这些绘画共同之处是()A . 佛教开始传入我国B .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C . 古代绘画博大精深D .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4. (2分) (2018高二上·深圳月考) 元代学者郭守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
这反映出元代()A . 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B . 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C . 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D . 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5. (2分)宋明理学的积极方面有()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A . ①②③④B . ②③④C . ①③④D . ①②③6. (2分) (2017高二上·佛山期中) 唐甄在《潜书》中写到:“杀人之事,盗贼居其半,帝王居其半……盖自秦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
哈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高二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2.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3.“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清代)李毓秀《弟子规》。
以上文字强调的是伦理道德中的A.信B.节C.悌D.孝4.《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5.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6.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下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①安庆迎江寺②徽州牌坊群③涡阳老子庙④合肥包公祠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7.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8.成语故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语言的精华。
下列成语与诸子百家对应正确的是①“舍生取义” ②“塞翁失马” ③“守株待兔” ④“田忌赛马”A.①道家②法家③兵家④儒家B.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兵家C.①兵家②法家③道家④儒家D.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④兵家9.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
董仲舒说,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该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
武帝召集大臣讨论,很多重臣愤怒地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汉武帝却赦免了他,这个故事说明A.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大量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意义说10.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11.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12.“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13.“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14.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1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B.李贽C.陆九渊D.黄宗羲16.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17.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18.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19.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20.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
他所说的“器”指的是A. 客观存在的事物B. 人们的感知器官C. 科学试验的仪器D. 万物发展的规律21.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
在古代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A.西周B.秦朝C.汉代D.唐代22.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23.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据此,你认为雨果是A.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B.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C.雨果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D.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24.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右图汉字字体的正确排列顺序是A.楷书——草书——行书——隶书B.隶书——草书——行书——楷书C.隶书——行书——草书——楷书D.楷书——行书——草书——隶书25.右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26.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A.春秋战国B.秦汉C.隋唐D.两宋27.某中学研究性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C.元末初创京城献礼声名鹊起D.四大徽班康乾京华独领风骚28.“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
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
”上述材料说明了A.人是万物的尺度B.知识即美德C.认识你自己D.人人生而平等29.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须”的学问。
这位哲学家是A.普罗泰戈拉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30.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被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视为先驱和战友,主要是因为他A.主张人是社会的中心B.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C.宣扬人类认识的无限性D.是“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31.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
对该设计的意图理解最准确的是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D.体现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32.“人文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下列能反映欧洲启蒙运动时代“人文精神”内涵的是A.“人是万物尺度”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33.“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定、几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唯独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A.孟德斯鸠B.伏尔泰C.卢梭D.康德34.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35.“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
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
”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卢梭B.伏尔泰C.孟德斯鸠D.康德36.2003年德国电视台举办了“最杰出的德国人”的评选活动。
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名列第二。
下列给出的理由不.正确的是A.他于1517年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B.他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C.他主张灵魂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D.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主张先定论37.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坚决反对A.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B.灵魂得救是上帝预先的安排C.灵魂得救必须靠个人的行事修为D.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38.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
这一现象说明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39.“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