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高考中史卷一----- 历史资料题试题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存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指出,没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为例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开拓,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摄”里可以看见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就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识。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笼统,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去都没一致的观点。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注重的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就是谈真实的,《山海经》通常被视作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下《史记》都不敢使用。
虽然《山海经》里朴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当归为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似乎有违信史,所以清人编成《四库全书》,言其“侈谈民间故事,百无一真,就是的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提报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困局直至“五四”以后才大致找出。
找出的途径存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做一部提要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属于神话,历史归属于历史;二就是神话中也存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4分)读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3.(4分)读表:记述出处《旧唐书?高祖本纪》“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新唐书?高祖本纪》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4.(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5.(4分)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卷01·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的政治(2022年全国乙卷)1.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答案】A【解析】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
故选A 项。
(2022年全国甲卷)2.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
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
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
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
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故选C项。
(2021年全国乙卷)3.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
全国卷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归类分析(含答
案)
随着高考的临近,复历年的高考真题可以帮助考生们更好地了
解考试内容和命题趋势。
本文将对全国卷历年高考历史真题进行归
类分析,并提供答案供参考。
1. 主题一: 中国古代史
- 历史大事: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背景、原因和影响。
- 古代文化:考察古代文化的特点、代表性作品以及文化传承。
- 政治制度:探讨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特征。
2. 主题二: 中国近代史
- 中外关系:分析中国与外国的交往、冲突和影响。
- 改革与开放: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开放进程及其影响。
- 革命与建设: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背景、成果和困难。
3. 主题三: 世界史
- 世界古代文明:研究不同古代文明的特点、影响和互动。
- 世界文化与科技: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
- 国际关系:分析国际关系的发展和重要事件。
以上只是归类的一部分,具体的历年高考历史真题请参考相关资料。
这些归类有助于考生们更好地了解历年高考历史真题的命题思路和重点考点,有助于针对性地进行复和备考。
注意: 考生在复过程中应做到独立思考,避免抄袭和机械记忆答案。
最好结合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并加以分析和思考。
: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做到独立思考,避免抄袭和机械记忆答案。
最好结合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并加以分析和思考。
希望以上内容对考生们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高考历史真题一卷答案解析高考历史真题一直是学生备考过程中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解析历年的真题,能够更好地了解高考命题规律和出题思路。
本篇文章将对高考历史真题一卷的答案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和提升解题技巧。
第一部分:选择题解析选择题是高考历史真题中较为简单的部分,也是最容易获得分数的一部分。
但是在解答选择题时,也需要注意细节,避免忽略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第一题: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A. 柯普林B. 达尔文C. 牛顿D. 伽利略答案:C. 牛顿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该题考查的是对科学家的认识。
柯普林主要研究天文学,达尔文主要研究进化论,伽利略主要研究万有引力定律。
因此,正确的答案是C. 牛顿。
第二题:下列哪一项观点不属于唯物辩证法?A. 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B. 物质决定意识C. 唯心主义是不可克服的D. 唯物主义是反映自然的哲学答案:C. 唯心主义是不可克服的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事物发展有着辩证规律。
而唯心主义是相对于唯物主义而言的,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根据题干所给的选项,应该选择与唯物辩证法观点相违背的选项,所以正确答案是C. 唯心主义是不可克服的。
第二部分:主观题解析主观题是高考历史真题中相对较难的部分,需要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解答主观题时,需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背景,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题:请解释一下"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答案:"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使中国人民形成了一种追求独立、自由和民主的意识。
这种意识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发起。
其次,"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和西方文化的传播。
这种文化变革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此外,"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和青年运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历史高考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承载着许多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和传承。
每年的高考历史科目都备受关注,因为它不仅仅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考察他们对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历年高考历史科目的真题及答案。
一、1999年真题解析1999年的历史高考卷主要考察了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时期和事件。
其中一道题目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纲领是什么?”解析:这道题目考察了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解。
正确答案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纲领。
二、2005年真题解析2005年的历史高考卷主要考察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重要事件。
其中一道题目是关于“秦始皇皇帝称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这道题目考察了学生对秦始皇皇帝称制的理解。
正确答案应该是“秦始皇皇帝称制的主要原因是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和加强中央集权”,因为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消除异己势力、加强统一和集权。
三、2012年真题解析2012年的历史高考卷主要考察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
其中一道题目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这道题目考察了学生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理解。
正确答案应该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敢抵抗”,因为中国人民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斗争,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四、2018年真题解析2018年的历史高考卷主要考察了世界历史的一些重要事件。
其中一道题目是关于“欧洲探险的主要动力是什么?”解析:这道题目考察了学生对欧洲探险的理解。
正确答案应该是“欧洲探险的主要动力是寻求财富、扩大殖民地和传播基督教”,因为欧洲国家在探险时主要目的是通过发现新大陆和建立殖民地来获取财富和扩大势力范围。
总结起来,历年的历史高考卷主要考察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在备考历史科目时,需要经常进行历史事件的复习和归纳,掌握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析”新“研”旧,2015—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按考点分组精讲—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河北省沧县中学:蔡增清一、考题详析【2020年高考题】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
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B)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解析】正向思考:材料内容反对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而强调与资本家联合或合作,当时正值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联想到七届二中全会强调工作重心转移,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内容,B项正确。
筛选排除:依据所学知识,公私合营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实施的,是消灭资产阶级的前奏,A项排除;C项内容与题干材料矛盾,排除;依据新民主主义理论,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与资产阶级合作是符合新民主主义政策的,D项排除。
方法启示:在遇到政策问题时,适当联系政策颁布之后一段时间的内容,对理解政策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2019年高考题】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毛泽东的分析意在(C)A. 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 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 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 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解析】正向思考:由“1940年”、“毛泽东文章”、论述的核心内容等信息,可确定材料涉及的是《新民主主义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论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发质、动力等问题,材料的核心内容是讲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态度,是由中国革命的发质决定的,所以,C项正确。
筛选排除:材料明明是讲中国与俄国的不同,A项排除;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组织,让资产阶级参与会影响党的纯洁性,再者联合并不能理解为使其加入期中,C项排除;材料根本没有涉及右倾错误问题,D项排除。
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一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
“阴”的方位是()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12.D 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实际上就是一种方位指示,“阴”的本义是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的本义是指山南水北。
13.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该著作的作者是()A.姚莹 B.徐继畲 C.郑观应 D.严复13.B 首先根据题中“中英战争”判断,应为鸦片战争之后,因而可将答案确定为A、B两项中的一项;C项郑观应是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盛世危言》中最早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D项严复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最早将西方文化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再由“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等,可以排除A项,姚莹在《康輶纪行》中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西南各地;而徐继畬撰写的《瀛环志略》介绍了世界各国史地情况,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有利于中国人冲破封建思想牢笼。
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C.发昌机器厂D.耶松船厂14.B 根据题中信息判断此类企业应属于官督商办类型。
A项是洋务运动时期官办军事工业,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C项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D项属于外商创办企业。
B项是洋务运动的最早、规模最大的民用工业。
15.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
梁启超这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的工具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慢15.C 注意时间:1920年。
“析”新“研”旧,2015—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按考点分组精讲—改革开放后河北省沧县中学:蔡增清一、考题详析【2020高考题】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
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
由此可以看出(D)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解析】正向思考:依据所学知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扩大企业自主权,而具体的措施就是厂长、经济负责制等各种形式的责任制,而题材料就是讲的责任制在安徽省的出现与推广,所以,D项正确。
筛选排除:1992年才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概念,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企关系,而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是在1984年,材料的内容是在1983年,材料中的做法只是一种初步尝试,不可能使传统体制的弊端得到解决,B项排除;责任制并没有涉及所有制问题,C项排除;方法启示:明确题干材料所述内容的时间很重要,本题通过时间这一关键要素,A、B两项便可轻易排除。
【2015高考题】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C)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解析】正向思考:1990年距离1992年南巡讲话与十四大很近,材料涉及的内容与南巡讲话正好一致,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的经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结合南巡讲话的内容,其要得出的结论应是,中国也不能例外,作为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应突出市场的作用,C项符合此意。
筛选排除:A项本身表述并不错,但题目问的是“主旨”,肯定本身是为了说明“主旨”,排除;材料没有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往,B项排除;材料虽谈了西方经济问题,但并非剖析“实质”,即使是剖析“实质”也不是主旨,D项排除。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解析答案)2019年全国卷一(材料分析题)41.(2019•全国I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表2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785273348419552851061745279411965122311926910241161975239010582141341023119803712100801480011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
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0分)2018年全国卷一(材料分析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