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修改版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9
第3课宋明理学[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知识点拨]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文化互补的重要性。
二、程朱理学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思想主张(1)北宋的程颢、程颐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2)南宋时期的朱熹①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误区警示]宋代是理学的奠基时代,但在整个宋代,理学并未取得统治地位,从元朝开始才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明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的思想主张(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第2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依据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儒学发展历程,了解“三教合一”的背景和过程。
理解并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并比较其异同。
认识宋明理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的深远影响。
理学的产生1.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
到唐宋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原本具有正统地位的儒学遭遇了危机。
(2)官僚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斗争不断,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3)面对困境,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改造创新,以维护封建统治。
(4)官僚地主集团反对王安石变法,理学作为他们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便应运而生。
2.概念: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1.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伦理观:“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都是天生的道理。
3.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道德修养:主张“克己复礼”“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封建纲常。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思想主张(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
理是唯一的,绝对的存在。
(2)为了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最终目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2.影响(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尊崇为“大贤”,地位仅次于孔孟。
(2)朱熹的理学还跨出国门,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
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1.心学的形成: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因此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2.心学的集大成者(1)王阳明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命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第3课宋明理学知识点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①道教也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
(2)隋朝:儒学家提出“②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③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④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1.形成:北宋时,⑤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二程”(程颐、程颢)(1)核心:⑥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把天理和⑦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3)提出“⑧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3.朱熹(1)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即⑨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⑩存天理,灭人欲”。
(3)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4.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的《⑪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宋明理学可归纳为“一、一、二、二、三”(1)一个趋势:三教合一。
(2)一个核心:理的存在。
(3)两种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4)两个世界观: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5)三个阶段:开创于北宋“二程”,成熟于北宋朱熹,新发展于宋明陆王心学。
知识点三陆王心学1.主张(1)陆九渊:把“⑫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宣扬“⑬心外无物”“⑭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⑮致良知”和“⑯知行合一”的学说。
宋明理学教案人民版(优秀教案) # 《宋明理学》教案一## 一、教学标题《宋明理学:探究理学的发展、内涵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如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如程朱理学的“天理”、“格物致知”;陆王心学的“心即理”、“致良知”等),在本节课结束后的小测试中,准确率达到80%以上。
2. 能够理解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历程中的地位,能绘制简单的儒学发展脉络图,包含宋明理学阶段的主要内容,且逻辑清晰。
###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在课堂资料分析练习中,能够在10分钟内准确提炼关键信息。
2. 运用比较法分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思维能力,在课堂讨论环节中能够积极参与并准确阐述自己的观点。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感受宋明理学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交流中能够积极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2. 体会宋明理学中积极的道德观念(如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在课后作业中能够结合现代社会现象进行阐述。
##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1. **重点内容**-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这是宋明理学的核心部分,掌握这些思想内容才能深入理解宋明理学的内涵和意义。
- 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明确其在儒学发展历程中的位置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儒学知识体系。
2. **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宋明时期重要的思想流派及其思想内涵,这是课程的核心要求。
-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在之前学习过儒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此基础上学习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是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