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数(圆柱和圆锥)教案 复印14份
- 格式:doc
- 大小:504.50 KB
- 文档页数:21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与圆锥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与圆锥(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与圆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与圆锥篇1单元总目标:1、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
会推导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公式,认识进一法取近似值,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有条理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单元难点(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
(2)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2)利用圆柱体、圆锥体等底等高条件下的关系解有关复杂应用题。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充分运用直观教具,进行割拼演示、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单元难点的剖析(1)表现为:学生难于想到把一圆柱体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研究。
怎样把它转化。
原因:圆柱体和长方体在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联系。
并且学生还很难由圆与圆柱的联系,而想到圆能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圆柱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来研究。
解决策略首先回忆研究圆的面积计算时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如何剪拼成了这个学过的图形?借助多媒体课件把一个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堆成一个圆柱体,通过这个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行猜想:圆柱体能剪拼成什么图形,请学生试试看。
(2)表现为:对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容易获得,但学生对已知R 或D求侧面积的问题,学生转不过,容易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而对表面积的计算,由于表面积公式中涉及的公式较多,学生往往不小心就弄混公式。
(3)表现为: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会用错公式,如:求侧面积的求成了表面积,求体积的求成了表面积等。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圆柱和圆锥》。
具体内容包括: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够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积。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圆柱和圆锥模型、直尺、三角板、圆规。
学具:圆柱和圆锥模型、计算器、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实物,如易拉罐、陀螺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引导学生思考:圆柱和圆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 新课导入3. 讲解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
(2)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4.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2)计算一个圆锥的体积。
5. 随堂练习(1)计算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2)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沙堆的体积等。
(2)拓展:讨论圆柱和圆锥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六、板书设计1. 圆柱的特征:底面为圆形,侧面为矩形。
2.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
3. 圆锥的特征:底面为圆形,侧面为扇形。
4.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已知底面半径为10cm,高为20cm。
(2)计算一个圆锥的体积,已知底面半径为15cm,高为30cm。
2. 答案(1)圆柱表面积:1500cm²,体积:6283cm³。
(2)圆锥体积:7065cm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计算方法掌握情况,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和圆锥》教案1.教学目标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的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3.教学难点圆柱、圆锥知识的综合运用。
4.教学过程回忆知识,并自主整理。
揭示课题:复习圆柱和圆锥。
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幻灯片。
指名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侧面是一个曲面。
)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
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圆柱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板书)生活中还有一些实际求表面积的例子,你能举一些吗?(制作油桶多少铁皮,通风管等[这是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板书计算公式)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5.练习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它的高是( 25.12)厘米。
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都是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 157平方厘米),表面积是(314平方厘米)。
六年级数学《圆柱圆锥单元备课》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体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探究的精神。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圆柱的特征2.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3. 圆锥的特征4. 圆锥的体积计算5. 圆柱、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圆柱、圆锥的特征及其关系。
(2)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灵活运用圆柱、圆锥体积公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柱、圆锥的特征。
2. 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课时本单元共需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1. 圆柱的特征(1课时)2.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1课时)3. 圆锥的特征(1课时)4. 圆锥的体积计算(1课时)5. 圆柱、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课时)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相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如三角形、四边形等,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进而引入圆柱和圆锥。
2. 新课学习:(1)圆柱的特征:让学生观察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底面、高、侧面等特征,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的内部结构。
(2)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讲解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例题讲解。
(3)圆锥的特征:让学生观察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圆锥的底面、高、侧面等特征,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圆锥的内部结构。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和圆锥”一、教学内容先生曾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外表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还直观看法了圆柱。
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圆柱和圆锥,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正面积与外表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
全单元编排了5道例题、四个练习以及整理与练习,大致分红五段教学。
例1、练习五,圆柱和圆锥的外形特征;例2、例3、练习六,圆柱的正面积和外表积;例4、练习七,圆柱的体积;例5、练习八,圆锥的体积;整理与练习综合运用全单元的知识,实际活动扩展知识、开拓视眼。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按全体-局部-全体的线索,区分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结构特点。
先生看法几何体普通先全体感知外形,再细心研讨结构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结描画,树立形体概念。
例1先教学圆柱的特征,再教学圆锥的特征。
这是由于先生对圆柱已有直观感受,对圆锥比拟生疏。
圆柱和圆锥的外形虽然有清楚的区别,但它们都有圆形底面、弯曲的正面。
先看法圆柱,有利于看法圆锥。
在理想的情境中初步看法圆柱和圆锥。
例题在图画里出现许多圆柱、圆锥外形的物体,让先生从中找出圆柱外形物体,通知他们有些物体的外形是圆锥,还要回想生活中的其他例子,体会这两种外形的物体是比拟罕见的,为看法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搜集了丰厚的资料。
观察交流,区分描画圆柱和圆锥的结构特点。
教材要求先生细心观察圆柱和圆锥,发现它们的特征。
圆柱的特征突出三点:从上到下一直一样粗;两个底面是相反的圆形;正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的特征也突出三点;有一个顶点;一个底面是圆形;正面是一个曲面。
在先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现圆柱和圆锥的几何图形,图文结合指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正面和高。
这些都是与外形特征有关的概念,还是继续教学正面积、外表积、体积必需的基础知识。
圆柱与圆锥的高都是特定的概念,圆柱的高是它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圆锥的高是它顶点究竟面圆心的距离。
教材在圆柱和圆锥的几何图形里用虚线画出了圆柱两个底面圆心间的线段,圆锥顶点究竟面圆心的线段,还在图形外面标注高,让先生了解圆柱和圆锥的高区分是这两条线段的长,还暗示了测量圆柱、圆锥的高的方法。
2024年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教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教案1教学内容:练习二第14页内容。
教学目标: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二、实际应用1、练习二第7题(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需要白铁皮多少平方米”是求几个面的面积?(侧面积)(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集中分析评讲。
2、练习二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0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这个“博士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求哪些面的面积?(3)学生自主完成。
(4)集体评讲,注重后进生辅导。
5、练习二第11题(1)学生读题。
(2)提问:要想求“这根花柱上一共有多少朵花必须先求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6、练习二第12题(1)学生读题。
(2)引导思考。
(3)集体练习7、练习二思考题(学有余力学生完成。
)引导思考:截成3段截了几次?一共多了几个面?几个什么样的面?那么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呢?如果截成4段、5段会做吗?接下来学生练习。
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四、课堂作业基础训练。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教案2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的例1,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重点1.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圆柱与圆锥》(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圆柱与圆锥的基本概念、性质、特征及计算方法。
通过直观的模型、实物和图形,让学生理解圆柱与圆锥的几何特征,掌握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 学生对于空间几何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准备圆柱和圆锥的模型、实物和图形,以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2. 准备计算器和计算公式,方便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及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练习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圆柱和圆锥的图形,标注出它们的特征和计算公式。
2. 用彩色粉笔突出显示重点和难点内容,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作业设计:1. 设计课后作业,包括填空题、计算题和应用题,巩固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模型、实物和图形,让学生对圆柱和圆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掌握了它们的计算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空间几何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和“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之一是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圆柱和圆锥,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教案教学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出示)这是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当它沿一条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师:这个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板书课题)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感知圆柱、圆锥。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大家看,这个茶叶盒的形状就是圆柱,这个积木的形状就是圆锥。
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圆锥物体的画面,当去掉这些画面的颜色和图案,就得到了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
师:圆柱、圆锥有什么特征呢?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先来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圆柱的特征,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1)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2)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结合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再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质疑: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侧面是粗细均匀的?(4)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这些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5)在日常生活中,硬币的高叫什么?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6)结合实物,师生一起整理圆柱的特征。
(7)谁能结合板书,完整的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圆柱》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圆锥》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公式以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圆柱和圆锥作为比较抽象的立体图形,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圆柱和圆锥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体积公式的理解。
2.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圆柱和圆锥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圆柱和圆锥的实物模型,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巩固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瓶、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它们和圆柱、圆锥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圆柱和圆锥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了解它们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