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39.07 KB
- 文档页数:15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医学影像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常见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和诊断医学影像学的能力。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际影像学检查操作,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常用设备、影像学解剖结构、常见疾病影像表现等内容,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影像学概述1.1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1.2 医学影像学的分类及应用1.3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2. 影像学解剖学2.1 头颅影像解剖学2.2 胸部影像解剖学2.3 腹部影像解剖学2.4 骨骼影像解剖学2.5 颈部、四肢及盆腔影像解剖学3. 影像学常见疾病3.1 头颅疾病影像表现3.2 胸部疾病影像表现3.3 腹部疾病影像表现3.4 骨骼疾病影像表现3.5 颈部、四肢及盆腔疾病影像表现4. 影像学检查常用设备4.1 X线检查4.2 CT检查4.3 MRI检查4.4 超声检查4.5 核医学检查5. 影像学诊断技能5.1 影像学报告撰写规范5.2 影像学诊断流程及注意事项5.3 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解读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教学方式,讲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设备、常见疾病和解剖结构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观影像学科室,了解影像学检查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流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3. 病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影像学病例分析,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医学影像学整体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占总成绩的40%。
五、教材主要教材:《医学影像学教程》辅助教材:《医学影像学技术与诊断》六、教学资源1. 影像学科室现场教学资源2. 医学影像学教学PPT3. 电子书籍及网络资源以上就是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的详细内容,希望本课程能够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医学影像学基础,使其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胜任各项医学影像学的工作任务,为患者的诊疗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影像学教学大纲影像学教学大纲影像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各种医学影像技术,如X射线、CT、MRI等,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提高医学生对影像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影像学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引言影像学的发展历史、意义和应用范围。
二、基础知识1. 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包括X射线的产生和作用、CT的原理、MRI的原理等。
2. 影像学的常用设备:X射线机、CT机、MRI机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影像学的常用介质:造影剂、对比剂等的种类和应用。
三、常见影像学检查1. X射线检查:包括常规X射线、胸部X射线、骨骼X射线等的检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诊断。
2. CT检查:包括螺旋CT、多层次CT等的检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诊断。
3. MRI检查: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等的检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诊断。
4. 超声检查:包括B超、彩色多普勒等的检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诊断。
四、各系统影像学1. 骨骼系统:包括骨骼的正常解剖、骨折、骨肿瘤等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
2. 消化系统:包括胃肠道、肝脏、胆囊等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
3. 呼吸系统:包括肺部、支气管等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
4.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血管等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
5.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膀胱等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
6. 神经系统:包括脑部、脊髓等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
7. 乳腺和妇科系统:包括乳腺、子宫等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
五、影像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1. 影像学与病理学的关系:通过影像学和病理学的结合,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2. 影像学与临床学的关系:通过影像学和临床学的结合,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 影像学与外科学的关系:通过影像学和外科学的结合,进行手术前的评估和术中的导航。
六、影像学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介绍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知识。
2. 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影像学设备,学习影像学的基本技术。
影像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影像学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涉及到影像学诊断、影像学技术和影像学应用等多个方面。
影像学教学大纲作为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清楚了解学习重点和考核要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各种影像学技术的方法和应用3. 培养正确的影像学鉴定能力和分析能力4. 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三、教学内容1. 影像学基本概念1.1 影像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1.2 影像学的分类和发展历史1.3 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 影像学技术2.1 放射线影像学2.2 超声影像学2.3 核磁共振影像学2.4 计算机断层扫描2.5 影像学的数字化处理技术3. 影像学的应用3.1 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和重要性3.2 影像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3.3 影像学在诊断治疗中的运用4. 影像学鉴定与分析4.1 影像学图像的解读和分析方法4.2 影像学异常表现的诊断与鉴定4.3 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分析和判断5. 影像学的安全和质量控制5.1 影像学的辐射防护措施5.2 影像学设备的检修与保养5.3 影像学图像的质量管理和评估四、教学要求1.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影像学理论基础2. 学生应具备熟练的影像学技术操作能力3. 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4. 学生应具备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5. 学生应保持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态度五、教学评估1. 课堂学习成绩2. 实验操作和技术能力3. 论文撰写和学术研究4. 期末考试和综合评价六、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2. 多媒体教学和案例分析3. 实验操作和实际演练4. 案例讨论和专题报告七、教学资源1.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 实验室设备和影像学设备3. 互联网资源和学术期刊4. 医学影像学习中心和实践基地八、总结影像学教学大纲是影像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文件,它规范了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估等多个方面,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考核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推动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使用不同的影像技术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影像的选择和使用非常关键,它们必须准确、清晰地展示疾病的特征,以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并提高他们的影像识读能力。
因此,本大纲将介绍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一、实验教学目标和要求1. 培养学生的影像识读能力:学生应通过实验教学,掌握正常解剖结构和异常病变在不同影像技术中的显示特征,并能准确地解读和描述影像中的异常改变。
2. 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利用影像信息的能力:学生应能够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和判断影像所显示的异常改变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学生应能够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有效合作,分享和交流影像学观察、分析和判断的结果,并能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二、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影像技术介绍:学生将学习和了解常见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MRI、超声和核医学等。
他们应了解每种技术的基本原理、适应症、优缺点和临床应用。
2. 常见疾病影像学特征:学生将学习和掌握常见疾病在不同影像技术中的显示特征,包括正常解剖结构、异常改变的形态和分布规律。
他们将通过分析和比较正常和异常影像,提高影像识读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3. 影像与临床关联: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影像所显示的异常改变与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关联,并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他们将通过案例讨论和小组讨论来加深对影像与临床关联的理解。
4. 影像质量控制和安全:学生将学习如何评估和提高影像的质量,包括选择合适的设备参数、病人准备和协作等。
他们还将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放射安全和放射防护规范。
5. 报告撰写和沟通技巧:学生将学习如何撰写准确、清晰的影像学报告,并提高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他们将通过模拟病例报告和角色扮演来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
《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等专业使用)I 前言医学影像学是运用各种成像技术来研究人体组织器官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成像,以唯物辨证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判断病变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一门临床学科。
医学影像学包括传统X线、CT、MRI、超声和介入等。
传统的X线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也是本学科讲授的重要内容,CT诊断在国内已经较为普及,且诊断价值较大,因此扩大了这部分内容的比重,部分也作为重点内容。
对目前应用日趋广泛的MRI也将作简要介绍。
教学分两大部分,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
总学时数为64学时,理论、实验各32学时。
《医学影像学》共六篇二十一章,结合本地区发病特点及学时数,重点讲授七大内容,包括总论、骨关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中枢神经系统等。
总论部分重点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发展,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及应用价值与限度,同时对介入放射学也作较详细的介绍。
各论部分重点讲授各系统正常及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并讲授一些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 实验教学是对课堂讲授内容的验证和补充,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授课内容。
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使学生能初步独立分析主要影像学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腹部能初步独立分析CT及MRI征象。
教学方法上,常规使用多媒体教学。
要重点突出的课堂讲解。
除此,每次理论课后都有相应学时的实验课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材如X线片、CT片、MRI片、录象、标本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妇产科学、口腔医学、医学美容、急救医学、法医学、临床心理学和眼耳鼻喉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医学影像检查学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为医学影像检查学专业的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使其能够熟练进行各种医学影像检查并正确解读结果。
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能力:- 理解医学影像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掌握主要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学会标准的医学影像检查流程和操作规范- 掌握不同部位的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能够准确解读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并提出诊断建议2. 课程内容和安排2.1 医学影像检查原理和技术-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X射线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超声波检查技术及其应用- CT扫描技术及其应用- MRI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核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其应用2.2 医学影像检查设备操作和维护- X射线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超声波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CT扫描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MRI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核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和维护2.3 医学影像检查流程和操作规范- 医学影像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医学影像检查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流程- 医学影像检查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2.4 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头颈部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胸部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腹部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骨骼和关节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2.5 医学影像检查结果解读和诊断建议- 不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的解读方法和原则- 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根据影像检查结果提出准确的诊断建议3. 评估方式-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40%-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4. 参考教材- 医学影像检查学教材,作者:XXX- 医学影像学实践指南,作者:XXX- 医学影像解剖学,作者:XXX以上所述为医学影像检查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医学影像检查的理论和技能,为日后从事医学影像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蚌埠医学院《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英文名称: Medical Imaging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程总学时: 68理论课学时:34实验学时:34适用对象:临床医学本科、麻醉医学专业本科课程简介: 20 世纪 70-80 年代后,医学影像学发展非常迅速,医学影像学设备不断更新,检查技术不断完善,相继出现了超声成像、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和发射体层成像等多种成像技术。
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兴起,开创了医学影像学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集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学为一体的诊治并存的新模式,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影像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随着CT、MRI、 DSA等新成像技术的应用,本学科的内容更趋丰富。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今后其它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临床实习、研究工作中,对本专业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1)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了解普通X 线、超声、 CT、MRI、 DSA及介入放射学的价值和限度,以便正确应用;(2)熟悉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熟悉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与病理;( 3)掌握对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掌握各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具有密切而有机的联系。
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以上的基础知识。
本专业理论教学与临床示教片实验教学相结合,均在课堂完成。
二、教学基本要求各系统或器官的影像诊断学内都分别介绍了 X 线、超声、 CT 及 MRI 的检查方法、影像的观察与分析、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等内容。
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典型影像学表现与诊断,目的是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了解不同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与限度,便于比较、优选和综合应用;熟悉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诊断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正确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能正确运用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利用各种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无创性检查,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的医学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 X 线、CT、MRI、超声、核素显像等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成像特点和临床应用。
熟悉人体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了解医学影像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选择和运用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常见疾病进行初步的影像学诊断。
能够准确阅读和分析医学影像学图像,书写规范的影像学诊断报告。
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能够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对疾病进行综合诊断和鉴别诊断。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程内容1、医学影像学基础成像原理:介绍 X 线成像、CT 成像、MRI 成像、超声成像、核素显像等的基本原理和物理基础。
图像特点:分析各种影像学图像的特点,如对比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等。
图像解读:教授学生如何正确阅读和分析各种影像学图像,包括正常解剖结构和异常病变的识别。
2、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颅脑:讲解颅脑的正常影像学解剖、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颅内感染等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脊柱:介绍脊柱的正常影像学解剖、脊柱外伤、脊柱退行性病变、脊柱肿瘤等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3、呼吸系统影像学胸部:阐述胸部的正常影像学解剖、肺部炎症、肺结核、肺部肿瘤、纵隔肿瘤、胸膜疾病等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气管支气管:讲解气管支气管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常见疾病的诊断,如支气管扩张、气管异物等。
4、循环系统影像学心脏:介绍心脏的正常影像学解剖、心脏大血管的先天性畸形、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等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大体要求及教学大纲导言:医学影像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基本理论、医学图像形成与处理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及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本文将介绍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的大体要求,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本门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其未来从事医学影像技术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大体内容1. 医学影像学基础理论a. 医学影像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b. 医学影像学的科学原理和基本概念c. 医学影像的分类与应用领域2. 医学图像形成与处理技术a. 医学图像的获取与重建技术b. 医学图像的数字化与压缩技术c. 医学图像的增强与复原技术d. 医学图像的分割与特征提取技术3. 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应用a. 医学影像设备的分类与原理b. 医学影像设备的性能指标与评价方法c. 医学影像设备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d. 医学影像技术在科研与教学中的应用4. 医学影像技术的伦理与安全a. 医学影像技术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b. 医学影像技术的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c. 医学影像技术在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方面的考虑5.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沿a.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b. 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热点与创新方向c. 医学影像技术对未来医学发展的影响三、教学大纲1.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技术学2.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3. 学时安排:总学时:72学时(理论授课:40学时,实践教学: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临床实习:16学时课外实践:16学时4. 授课教师:影像专业相关资深教师5. 考核方式:平时表现占比:20%实验报告与实践项目:40%期末考试:40%6.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医学影像技术学教程》参考书目:- 《医学影像学基础理论与技术》- 《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发展与前沿》结语: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的大体要求涵盖医学影像学基础理论、医学图像形成与处理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医学影像学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得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物理学与生物工程学等诸多学科得边缘学科。
随着多层CT、高场MR与齐种核医学技术得发展,医学影像学已成为临床医学得重要工具学科,在临床疾病诊断、治疗评价与基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得作用。
医学影像学课程主要介绍各种常见医学影像技术得现状与进展。
同时结合各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介绍其影像学常见表现。
在总论部分,课程主要介绍X线,数字化X线成像、CT、磁共振(MR)、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得基本原理与与诊断相关得成像技术概要;同时介绍相关技术得最新进展。
然后按照胸部、循环、消化、泌尿、it关节、神经、头颈部得顺序介绍以上各系统常见病得影像学表抑匕烧农I诊断本大遍适订于临床医学专业得本科教学。
二、总体要求赢i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X线成像.CT、DSA得基本原理;2、掌握CT、HR与DSA检查得主要适应征与禁忌征;3、掌握各系统常见病变适用得影像学技术;4、掌握胸片读片与常见胸部病变得X线表现;5、掌握主动脉夹层与风心二狭得影像学表现;6、掌握常见急腹症与腹腔内实质性脏器病变得影像学表现;7、掌握泌尿系常见肿瘤得CT表现;8、掌握常见脑血管疾病得CT表现;9、熟悉图像传输与存储系统得基本原理与作用;10、注重影像与临床联系,培养规范得读片习惯;11、树立良好得学习态度与培养良好得学习习惯,提髙逻績思维与融会贯通理解得能力。
四.考核要求按照掌握、熟悉两个层次,记忆.解释与应用三个方而进行考核。
理论考核占80%o题型为:1、选择题,2、填空题,3、名词解释,4、问答题。
实验考核占20% o第一章医学影像学总论学习目得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X线得特性,CT窗技术得概念,CT值得概念,CT与MR检査得优势与局限性,DSA得概念,PACS得概念;熟悉CR与DR得槪念,CT成像原理,MR得成像原理;了解多层CT得优势与主要应用,MR序列构成与常用MR序列,功能MR得概念与临床应用,分子影像学得槪念。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医学影像学》包括了X线、CT、MRI、介入放射学和超声等,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临床学科。
本教材主要用于培养通科医生,遵循教材“三基”、“五性”和“三特定”的编写原则要求。
《医学影像学》第6版是在第5版基础上修订,对眶架进行了调整,第6版分为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两篇,以表示二者的差别和提高对介入放射学特点及临床重要地位的认识。
在影像诊断学一篇中对成像技术与临床、循环系统、乳腺章节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
在每一章器官疾病诊断之后增写了各种影像检查的比较与优选,以便对诊断器官的疾病能选择最是适宜的检查方法。
此外还增编了小儿影像诊断学。
一、教学要求:(一)掌握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常见病的基本病变影像学变化。
(二)了解影像学诊断的成像原理,诊断价值及其限度,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和发展概况。
(三)了解影像学中各种检查方法,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应用范围,并能在临床工作中正确使用。
(四)学会观察、分析各种影像的表现、方法和诊断原则。
二、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按“少而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内容包括了影像学诊断的应用原理、检查方法、观察与分析方法以及诊断原则、影像诊断的价值与限度及各系统正常与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三、教学方法:教学中要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分析与诊断水平。
影像诊断学是通过图像来反映解剖、生理,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并以影像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因此要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具,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充分应用X线片、幻灯及与之相应的解剖和病理标本、挂图、实物、模型、录像和电影等手段。
要把诸影像表现同解剖学及病理学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对多种影像的成像解剖基础与病理基础的理解。
四、本课程教学时数的分配:按目前卫生部医学专业教学规划规定,影像诊断学授课时数总学时68,其中理论课为32,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X线、CT、MR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1、X、CT、MR图像的特点;2、观察异常X、CT、MR表现的要点及其诊断方法和原则。
(二)、熟悉:1、X、CT、MR影像学多种成像技术;2、各种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适用范围(三)、了解:1.影像信息的存储和管理2.X线检查中的防护。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X线成像(一)详细讲解内容:1、X线图象特点:2、X线图像解读原则与方法(二)重点讲解内容:1、X线穿透性及其衰减效应的特性及与此相关的X线成像原理2、人体X线密度的概念:自然对比、人工对比3、X线检查方法:透视、摄片普通检查优缺点;软线摄影的特殊检查优点与应用;造影检查及其方法与适用部位。
4、数字X线成像优点5、X线诊断临床适用范围(三)一般介绍讲解内容:1、X线设备2、数字X线成像技术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4、X检查中的防护原则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一)详细讲解内容:1、CT图象特点:(二)重点讲解内容:1、CT图像解读原则与方法。
2、CT成像原理2、CT设备有关螺旋CT概念3、CT检查技术有关普通CT检查之平扫与增强扫描内容4、CT诊断临床适用范围(三)一般介绍讲解内容:1、CT设备除螺旋CT以外的内容2、CT检查技术中图像后处理与灌注成像内容第三节、超声影像参阅超声章节内容第四节磁共振成像(一)重点讲解内容:1、MRI成像原理。
2、MRI图象特点。
(二)详细讲解内容:1、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和质子加权成像(PDWI)。
2、流空效应、MRA、 MRCP。
3、MRI对比增强效应及伪彩色功能成像。
(三)一般介绍讲解内容:1、磁共振设备。
2、MRI检查技术及有关常见检查序列。
3、MRI图象的解读。
4、MRI诊断临床应用。
第五节图像解读与影像诊断思维(一)重点讲解内容:1、影像图像解读的内容与基本方法:即以解剖、病理生理为基础,根据影像所见分析病变的部位、分布、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数目、邻近器官和组织改变,器官功能改变等,并动态观察、全面分析。
2、影像诊断思维,重点讲解影像结合临床资料的诊断原则(二)详细讲解内容:影像诊断包括明确诊断、排除性诊断与可能性诊断三种诊断结果及其临床价值评价,明确影像学诊断是以影像表现特点为主要诊断依据,必须紧密结合临床有关资料及其它检查结果全面综合分析,作出较正确的影像诊断;同时影像诊断是临床诊断手段中重要部分,但有局限性。
第六节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一)重点讲解内容:1、图象存储与传输系统即PACS系统的概念2、信息放射学的概念与内涵(二)一般介绍讲解内容:1、PACS系统的原理与结构2、PACS系统的临床应用三、专业词汇1、DR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自然对比与平片4、螺旋CT5、CT图像6、CT值7、CT增强扫描8、磁共振成像(MRI)9、T1加权成像(T1WI)、T1加权成像(T2WI)10、流空效应11、PACS12、信息放射学超声成像技术与应用一、超声检查技术本部分教学时数为1学时。
一、目的与要求㈠掌握:超声的概念、超声波的物理性质及超声图象特点。
㈡熟悉: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图像分析的主要内容。
㈢了解:常见超声检查技术。
二、教学内容㈠详细讲解:超声波的定义,超声波的物理性质,超声图象特点要求学生掌握。
㈡重点讲解:1.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2.超声图像分析的主要内容。
㈢一般介绍:常见超声检查技术。
二、心脏超声本部分教学时数为2学时。
一.目的与要求㈠掌握:正常心脏及二尖瓣病变的超声表现。
㈡熟悉:房间隔缺损以及法四的超声诊断。
㈢了解:主动脉瓣病变和冠心病的超声表现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内容:正常心脏的超声表现(二维的重要切面),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的超声诊断要求学生掌握。
(二)重点讲解内容: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间隔缺损和法四的超声诊断。
(三)一般介绍内容:主动脉瓣病变和冠心病的超声表现。
三、肝脏本部分教学时数为2学时。
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肝脏正常声像图与肝癌的超声诊断。
(二)熟悉:肝脏超声解剖及肝转移性肿瘤、肝血管瘤、肝脓肿、肝囊肿、肝硬变的声像图表现。
(三)了解:门脉高压、脂肪肝、淤血肝的声像图表现。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1.正常肝脏声像图。
2.原发性肝癌的超声表现及与其他肝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二)重点讲解:肝脏的超声解剖、肝脏转移性肿瘤、肝血管瘤、肝脓肿、肝囊肿及肝硬化的声像图表现。
(三)一般介绍:本章中各节的病理及临床表现;门脉高压、脂肪肝、淤血肝的声像图表现。
四、胆道本部分教学时数为1学时。
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胆道的正常声像图、胆囊结石及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声像图表现。
(二)熟悉:1.急性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癌声像图表现;2.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三)了解胆囊良性腺瘤、胆囊增生性疾病、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肝外胆管癌、胆道蛔虫症。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1.胆囊及肝内外胆管的正常声像图;2.典型胆囊结石的三大主要征象及声像图分型。
3.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声像图表现。
(二)重点讲解:急性及慢性胆囊炎、胆囊癌的声像图表现;阻塞性黄疸的超声鉴别诊断。
(三)一般介绍:本章中各节的病理及临床表现;胆囊良性腺瘤、胆囊增生性疾病、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肝外胆管癌、胆道蛔虫症的超声表现。
第二章骨骼和肌肉系统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1、骨肌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为主。
2、常见部位骨骼骨折的X线、CT表现,椎间盘病变的CT、MRI表现。
3、骨、关节化脓性和结核性感染的X线表现。
4、最常见骨肿瘤影像学表现,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鉴别。
5、佝偻病的X线表现。
(二)熟悉:1、骨骼及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线表现。
5、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比较和正确应用。
(三)了解:1、骨骼和关节CT、MR检查技术。
2、其他全身疾病的骨骼改变。
3、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内容: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含关节外伤)(1)骨折:1)长骨骨折X线平片、CT。
2)脊椎骨折X线平片、CT、MRI。
(2)椎间盘突出:CT、MRI。
(3)肌腱与韧带损伤:CT、MRI。
(4)关节脱位:1)、X线平片2)、CT、MRI。
(5)关节软骨损伤MRI。
3、骨与软组织感染(1)化脓性骨髓炎:1)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平片、CT、MRI(2)软组织感染:CT、MRI4、骨骼与关节常见病:(1)脊椎结核:1)X线平片2)CT、MRI(2)关节结核:1)X线平片、分型和表现2)CT、MRI5、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及良恶鉴别。
(1)良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骨囊肿X线平片、CT表现。
6、代谢性疾病: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X线表现。
(二)详细讲解内容:1、骨、关节正常X线表现:(1)长骨的发育(2)正常脊椎骨X线解剖(3)小儿、成人长骨的不同点(4)关节正常X线表现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线平片1)四肢关节2)、脊椎5、肿瘤影像学诊断的要求和X线鉴别要求。
(三)一般介绍内容:1、骨骼与关节检查技术:(1)骨骼系统检查技术1)X线检查:平片、血管造影。
2)CT:平扫、增强扫描。
3)MRI:平扫、增强扫描。
(2)关节检查技术。
2、骨折愈合及并发症。
3、全身性疾病的骨骼改变:侏儒症、肢端肥大症、类风湿关节炎。
4、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三、专业词汇1、骨龄2、病理性骨折3、骨质疏松4、Colles骨折5、骨膜三角6、佝偻病7、颈椎病第三章呼吸系统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1、呼吸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CT表现;2、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肺结核及肺癌的定义、分型及X线、CT表现特点。
(二)熟悉:1、正常胸部X线、CT表现;2、呼吸系统常见疾病:支扩、肺炎、纵隔等病变的影像学表现;3、呼吸系统检查技术:CT、胸片检查的主要方法及作用。
(三)了解:1、正常胸部变异的X线表现;2、呼吸系统MR检查在肺门、纵隔病变诊断作用及优势。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内容:1、支气管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1)支气管阻塞性表现:肺过度充气与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2)肺实变(灶性、肺段及大叶);(3)结节与肿块:定义及异同点;(4)空洞与空腔阴影:定义及意义。
厚壁、薄壁和无壁空洞;空腔与空洞不同点。
(5)网状细条状及索条状影2、肺部病变的基本CT表现:(1)阻塞性肺不张。
(2)肺气肿与肺过度充气:二者异同点;(3)肺实变:指出常见病理改变和常见疾病及CT图像上表现;(4)肺肿块:肺部良恶性肿块的特点;(5)空洞与空腔:可形成液气面或不含液面及其常见的疾病;(6)肺间质病变:肺间质病变的分类及CT表现特点:如磨玻璃样改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