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某些慢性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6
6
一、天年与衰老• (一)天年• (二)衰老
7
(一) 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之寿命提出的一个具有 重要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 天赋之年寿。生命的年限,即机体从出生到死亡 所经历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指年 代年龄,又称历法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 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 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 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一般而言,人类 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 “上寿百二十,古今所 无重大突破。 8
养生与防治• 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医学 的任务就是认识疾病的发展规律,据此确立正 确的养生与防治原则,消灭疾病,保障人们身 体健康和长寿。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养生及防治理论,至 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养生与防治•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 心身、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 学问,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医学认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是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两 种不同手段和方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未发病 之前,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的光辉思想。但既病之后, 倡导及早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在具体方法上 又要分清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注意先后缓急,
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17
久视” (《灵枢 ·本神》) 。 18
( 一) 顺应自然•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 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 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 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社会环境一 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 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 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 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 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 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 寿。故曰: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 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