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竹枝歌舞与三峡地区诸歌舞形式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317.13 KB
- 文档页数:4
三峡民间艺术主题特征研究三峡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这里的民间艺术有着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三峡民间艺术主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涉及了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等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都源自于三峡地区丰富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勤劳智慧的居民们的生活体验。
本文将对三峡民间艺术的主题特征进行研究,从音乐、舞蹈、戏曲、绘画和雕刻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三峡地区的民间艺术特色。
音乐是三峡地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地区的音乐多以山水、民风民俗、农耕生活等为主题,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峡地区流传着许多优秀的民间音乐作品,如《长江之歌》、《三峡之歌》等,这些音乐作品以清新明快的旋律和朴实真挚的歌词为特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三峡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器乐,如簫、笛、箫、琴等,这些乐器在传统的农耕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以悠扬的旋律和婉转的音色,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舞蹈是三峡地区民间艺术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地区的舞蹈作品多以山水、民俗、历史传说等为主题,这些舞蹈作品在形式上多以舞蹈动作、服饰道具等展现形式出现,通过舞蹈者的身姿和表情来展现出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赞美和感恩之情。
在三峡地区的舞蹈作品中普遍具有的特征是动作简练、清新优美、富有民间特色,这些舞蹈作品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当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
戏曲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而在三峡地区,也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形式。
三峡地区的民间戏曲作品多以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为题材,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历史文化和农耕生活。
三峡地区的戏曲作品无论是在音乐、表演还是在服饰上,都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音乐旋律、表演技巧和服饰道具都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三峡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风貌。
绘画是三峡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三峡地区的民间绘画作品多以山水、花鸟、民俗风情等为题材,通过水墨、彩墨等绘画技法,展现出了三峡地区的独特风情和历史文化。
夔州竹枝歌舞的当代表现与传承作者:刘晓娟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4期摘要:夔州竹枝歌舞是巴渝地区的传统民间歌舞形式,在当地传承上千年。
它集诗、乐、舞三位一体,体现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特色,本文主要阐述梳理了夔州竹枝歌舞的当代艺术表现,分析了夔州竹枝歌舞的传承现状,希望对夔州竹枝歌舞的发展略尽绵力。
关键词:竹枝歌舞;巴渝;艺术表现夔州竹枝歌舞是巴渝地区特有的民间歌舞,据《乐府诗集》八十一卷记载:“《竹枝》,本出巴渝。
”[1]上千年的流传使竹枝歌舞吸收了大量巴渝地区的民俗文化和艺术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面对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夔州竹枝歌舞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隐退到奉节、巫山等偏远山区。
后经奉节县基层艺术工作者的挖掘、整理,2009年,夔州竹枝歌舞被纳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至此,这项隐匿于巴渝地区偏远山区的民间舞蹈艺术再次走出大山,走进众多巴渝人的视线,使巴渝子孙们再次感受到其古老质朴的艺术魅力。
一、夔州竹枝歌舞的当代表现(一)文化背景巴巫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巴渝地区的主流文化。
古代巴人粗犷大气、骁勇善战,这种精神也是族群的重要标志。
巴人历来以白虎为图腾崇拜,认为族群为白虎化身。
《后汉书》卷86《南蛮传》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巴人以死为回归,认为死便是回到祖先那里,心中充满对祖先的崇拜与敬仰。
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祭祀以求得到祖先的庇佑。
可以说,巴人对白虎既有亲缘上的认知,又有源于本能的惧怕,而这种矛盾的关系最终被神话并世代流传,成为巴人的文化——巴巫文化。
几千年来巴渝地区的人们在巴巫文化的浸润下,生活、生产、劳动、歌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风格,创造了大量文化艺术瑰宝,而竹枝歌舞便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成为了巴渝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并在唐宋时期大放异彩。
到了明清时期,巴渝地区经历了两次人口的大迁徙,即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
唐代“山歌乃的内涵与外延-■齐柏平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THE FOLK SONGS IN THE TANG DYNASTY摘要:山歌为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歌曲体裁。
唐代出现了“山歌”之名,它的岀现是唐代诗人们“闻之于野”的结杲。
唐代的山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民歌?有人将其与“竹枝”并举,是何种情形?其内涵与外延如何?竹枝在盛唐已经出现,为何在中晚唐才受到文化人的关注?唐朝有几种体裁的山歌?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可穿越历史与田野,领略大唐山歌的风貌。
关键词:唐代;山歌;竹枝;巴歌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20)04-0092-07D01:10.15929/ki.l004-2172.2020.04.015山歌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汉代有“山木之讴”①,但仅仅是一个名词,无具体内容,无更多历史资料的解释说明,所以还不能算真正的山歌。
唐代已经有“山歌”的名称,并且得到了时人的现时关注,有丰富内容而非个别现象。
笔者欲对其进行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研究。
当代民族音乐学领域的学者将山歌定义为山野户外之曲,并将其分为三大类一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
那么唐代山歌如何呢?虽然中唐民歌种类堪比当代,但其类型与当代吻合程度如何?有何种程度的出入?值得我们探讨。
本文将以唐诗为支撑材料,对唐代山歌包括巴歌、竹枝、插田歌、童谣之类进行解读,弄清其发现时间、地理位置,音乐特征、功能属性。
一、唐代山歌中的“巴歌”与“竹枝”(一)巴歌相对于今天的音乐学界而言,唐代的“山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地貌概念,是人们对在山野和江河上地势险要的地方听到的民间歌曲的称谓。
山歌与竹枝并举是中晚唐民歌的一个重要充实和具体说明,对于今天的山歌系统有着重要参照意义。
唐代的“巴歌”“巴曲”,也称“巴渝曲”,又有“巴欽曲”“巴渝歌”等称谓,是一种区域性的音乐体裁。
巴渝属于现在重庆及周边地区。
唐代三峡“竹枝”:一种文学现象的历史地理学考察唐代以后,原本为山地民歌的“竹枝词”成为多受文人重视的诗体。
诗人文士记事咏物抒怀,往往采用这种文句平易朴实、风格活泼清丽的形式。
要探求这一生动清新的文化支脉的最初源起,不能不说到三峡。
可以说,“竹枝词”的发现、记录和传播乃至仿作,都自三峡始。
三峡“竹枝”在文化史上留下鲜明的印迹,是唐代特殊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历史地理条件所决定的。
如果从历史地理考察的视角分析这种文学现象,或许可以得到有意义的发现。
而交通地理对于文化的意义,或许也可以由此得到说明。
唐代文人的三峡行旅与“巴歌”体验在政治昌盛和经济繁荣的形势下,随着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地位的上升,循长江航道上下,成为唐人行旅的热线。
三峡,于是在唐代文人行旅生活体验中保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
三峡纪行诗成为唐诗中颇为多见的篇什。
除了长安、洛阳等大都市外,很少有哪些地域如三峡这样受到唐代诗人如此的关意。
李白“远忆巫山阳”,“泪向南云满”(《寄远十二首》其五),白居易“两岸滟滪口”,“巴峡声心里”(《题牛相公归仁里宅新成小滩》)等诗句,都说明行经三峡的经历,可以成为永久的人生记忆。
与一般描画山水记叙行旅的诗作不同,唐代三峡诗更多地表现出苍郁悲凉的意韵。
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说到“逼迫走巴蛮,恩爱座上离”。
李商隐《初起》诗亦有“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句。
不过,我们所看到的以三峡为主题的唐诗,似乎多有超越一般离情乡思的意境。
唐诗中记录的三峡印象,首先是其地貌特征和水文特征的惊人险恶。
李白曾经作《上三峡》诗:“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戴叔伦《巫山高》诗写道:“巫山峨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烟。
瞿塘嘈嘈急如弦,洄流势逆将覆船。
云梯岂可进,百丈那能牵。
陆行巉岩水不前。
”又如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来。
”李贺《入蜀》:“望空问真宰,此路为谁开。
论刘禹锡的三峡诗文《竹枝词》的艺术刘禹锡是唐代作《竹枝词》最多的大诗人,共11首,这些《竹枝词》有民歌的新鲜质朴,又有文人的深远意境,本文对其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刘禹锡,字梦得,旧称中山或彭城人,皆指郡望而言,实为洛阳(今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
十一年(795)授太子校书,十六年(800)为徐泗濠节度掌书记。
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
次年入朝为监察御史。
二十一年(805)正月,顺宗即位,擢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协助杜佑、王叔文整顿财政。
是年八月,顺宗内禅,革新失败,刘禹锡先贬连州刺史,再贬郎州司马,在郎州九年。
后历任连、夔、和三州刺史,宝历二年(826)罢归洛阳,大和元年(827),授主客郎中分司东都,三年(829),改官礼部郎中,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秋,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会昌二年(842)秋,病故于洛阳。
晚年与白居易诗歌唱和,并称“刘白”。
诗歌各体擅长,七言尤工。
学习民歌,成就甚高。
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亦工文章,尤长于议论,在韩、柳之外自成一家。
夔州流行民歌《竹枝》,刘禹锡效之。
《竹枝词》最著名的是《竹枝词第二首》的第一首,另有《竹枝词九首》,此诗作于长庆二年(822),时刘禹锡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
诗见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释义: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诗中写情窦初开的少女在江边听情人唱歌时的心理活动,后二句用谐音双关手法,以天气“有晴”、“无晴”的变幻不定,表示情人“有情”、“无情”的猜测,生动地刻画了少女疑虑和眷恋的复杂微妙心态。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
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声调宛转动人。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
长江三峡民俗文化探索2005年04月13日14:58:03 风景名胜长江三峡,波涛滚滚,千古长流。
这壮丽的山川,曾经闪耀着大溪文化的异彩,诞生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才女王昭君。
三国时代,这里曾是吴蜀相争的古战场。
唐宋以来,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苏轼、陆游等诗坛文豪,在三峡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
灿烂的三峡民俗文化,包括生产民俗、民居民俗、信仰民俗、节日民俗等诸多内容。
本文谨对三峡地区的民居、畲田、头饰、船歌、信仰等方面进行初探。
•三峡古代民居长江三峡两岸居民,利用峡江多岩石树木之优势,依山筑室而居,层层叠叠,仿佛置入山水画卷之中。
尤其在那险峻的临江之畔,古代巴人依山傍水建成了一栋栋奇特的“吊脚楼”。
古代称之“干阑”。
据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三峡地带,终年云遮雾绕,地势潮润。
古人为避瘴疠,毒蛇之害,人居楼上,古来有之,代代相承。
故《北史·蛮僚传》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
”唐代,杜甫于公元766年4月寓居奉节,对三峡民居有诗歌咏。
《夔州歌》歌云:“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桔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杜甫诗中“闾阎”,原意指乡里中的门。
这里是指夔州人民依山势之利,重叠建筑的房屋。
深秋季节,在枫树与桔树的红绿交映之下,那稠密的民居缭绕山势直上山顶,造成了“复道重楼锦绣悬”之美景。
我们从杜甫诗中,侧面了解到三峡古镇夔州人民,祖祖辈辈经过改天换地,把峡中一个荒凉小镇,建设成为人烟聚居的峡中乐园。
宋代文人欧阳修也在《夷陵县至喜堂记》中记载:“民之列处,灶廪偃井异位,一室之间,上父子而畜豕。
其覆皆用茅竹,故岁常火灾。
而俗信鬼神,其相传曰作瓦屋者不利。
”由于民俗深信,造成了三峡地区昔日茅房吊脚楼皆多。
明代之时,三峡民居十分壮观,故明代状元、著名文人杨升庵在《竹枝词》中高歌:“夔州府城白帝西,家家楼阁层层梯。
冬雪下来不到地,春水生时与树齐。
竹枝歌舞原始艺术形态研究作者:齐江刘晓娟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7期摘要:竹枝歌舞是巴渝地区传统的民间乐舞,它集诗、乐、舞三位一体,以描写风土人情,抒发百姓情怀为主,主要用于祭祀、迎神、求偶等社会功能。
对竹枝歌舞的原始艺术形态进行探究,分析竹枝歌舞的文化背景,可为竹枝歌舞的艺术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竹枝歌舞;艺术形态;音乐形态;舞蹈形态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7-0016-04竹枝歌舞是我国传统民间乐舞,它集诗、乐、舞三位一体,以描写风土人情,抒发百姓情怀为主,主要用于祭祀、迎神、求偶等社会功能。
竹枝歌舞源于巴渝地区,本属乡土俚音,只于当地流传,后因唐代文人刘禹锡被贬夔州,发现其艺术价值,将其挖掘,并倚声填词,另成一专咏风土诗体,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与喜爱,此后竹枝词便盛行于华夏大地,历久不衰。
竹枝词作为竹枝歌舞的“诗”元素,以文字的方式反应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内容,有艺术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等等。
施蛰存说:“各地的竹枝词,说得低一点,这是一种很有趣味的风土诗。
说得高一点,这是民俗学(或谣俗学)的好资料。
”[1]有论证指出:“《竹枝》之于民俗学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而《竹枝》未被其他学科重视也是事实。
”[2]可见,竹枝歌舞的研究价值极为丰富,而艺术形态的表现更是其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地域特点和历史演变的集中体现。
因此,研究竹枝歌舞首先应研究其艺术形态,找到艺术形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一、竹枝歌舞的音乐形态民间乐舞都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竹枝歌舞的音乐形态必然与其发源地和流传地的艺术特征密不可分。
《乐府诗集》八十一卷载:“《竹枝》,本出巴渝。
”[3]清代文人洪良品的《巴渝竹枝词》自序曰:“《竹枝词》,古《巴渝曲》也。
其词不传,唐刘梦德始拟为之,延至今,各與地名胜,骚人墨客皆用以谱风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6第202期本刊网址:w w w.x u e b a o.n e t207 《竹枝词》与巴渝歌舞 季智慧[摘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论述了《竹枝词》孕育于“巴渝舞”中具有威慑力量的吆吼声,脱胎于巴渝人对“竹、竹枝”的宗教崇拜活动,随着宗教性减弱,艺术性增强,最后发展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关键词]巴渝舞;踏碛;吆吼;声音工具;祷咒;竹枝词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6—0207—03 作者简介:季智慧(1958-),四川崇州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院报》编辑。
四川广汉 618307 《竹枝词》是古代川东地区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乐府诗集》八一:“《竹枝》,本出巴渝。
”颜师古曾注曰:巴,即称之巴州(治在今四川巴中县);渝,即称之渝州(治在今四川重庆市)。
故说《竹枝》产地在四川东部一带,就典籍记载和学术界目前研究成果来说,已得确认。
《竹枝》,又称作《巴渝辞》。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说:“《竹枝》,巴渝也。
”《词律》一云:“《竹枝词》,一名《巴渝辞》。
”[1]《竹枝》为何又名《巴渝辞》呢?杜佑的《通典》一四六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条线索,说魏文帝受禅后,改“巴渝歌舞”中的舞为“昭武舞”,并命令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将“巴渝歌舞”里“其辞既古,莫能晓句读”的歌辞,即“巴渝辞”重新进行了改写创作。
这下我们终于醒悟:原来,《竹枝》便是著名的“巴渝歌舞”中诵唱的言语部分,故《竹枝》可别称《巴渝辞》。
下面,我们就《竹枝词》从古老的“巴渝歌舞”演变为一种艺术形式作一探讨。
《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2]。
这就是说的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聚合西南各氏族兵力向殷纣王进击,巴、渝之师从征,在今河南省淇县的西南地段,武王仗着巴人歌舞的声威力量,打败敌方,后世便把这著名的歌舞,称之“巴渝歌舞”。
浅谈刘禹锡《竹枝词》与夔州民俗文化穆树荣【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3)003【摘要】《竹枝词》原作为民歌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为社会劳动人民所创造传唱.诗人刘禹锡在夔州期间因其自身的各种缘由,创造性地对充满乡情俚趣的《竹枝词》进行了文人化的处理.采民歌所长的刘禹锡的《竹枝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蕴,从不同的角度对夔州地区的风俗文化进行了生动的刻画.%Zhuzhici was originally a folk song in the Bayu region. The contents mainly describe people's life, labor and culture. It was created and spread by the local people. In Kuizhou, Liu Yuxi creatively dealt with the manifestation of Zhuzhici, and preserved the reflection of the folk culture of Kuizhou's environment and custom, eventually, changing vulgarity to elegance.【总页数】4页(P99-102)【作者】穆树荣【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淮北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3【相关文献】1.向民歌学习的典范 --浅谈刘禹锡的二首《竹枝词》及其表现手法 [J], 赵云长2.媲美刘禹锡竹枝词的大型民族风物组诗——论舒位《黔苗竹枝词》的民族史料价值与艺术特点 [J], 石天飞3.试析刘禹锡《竹枝词》的艺术美——兼评白居易的《竹枝词》 [J], 陈阳4.从刘禹锡诗文看其在连州、夔州、和州的政治努力 [J], 苗苗5.浅谈刘禹锡《竹枝词》与夔州民俗文化 [J], 穆树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三峡竹枝词的艺术风格作者:余学新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三峡竹枝词起源于民间,盛行于唐以后各朝,是一种集曲、乐、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反映内容丰富,艺术风格十分鲜明。
关键词:三峡竹枝词艺术特色三峡竹枝词是一种集曲、乐、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
在唐宋时期,在三峡一带地区相当普及流传,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刘禹锡的《竹枝词序》中也可以看到歌舞竹枝的大致情形。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
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
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仟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
……”(《竹枝词序》)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采撷竹枝的地点就是建平,即今重庆市巫山县,古属夔州。
他在建平看到了乡中百姓联唱竹枝的情景,有人唱,人有吹短笛,人有击鼓来和节拍,唱歌的人还边唱边扬起衣袖起舞。
听到竹枝的乐曲,符合黄钟宫的羽调,结尾部分乐音激切好似吴地的民歌,虽然唱词杂乱分辨不清,但音乐跌宕宛转,犹如卫地民歌一样美妙动听。
曾在三峡为官的陆游,在其诗中也有“通衢舞竹枝”的记载。
三峡竹枝词,艺术风格十分鲜明,大致有以下几点:(一)语言流畅,通俗生动。
三峡竹枝词语言流畅、通俗生动。
三峡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而出来的,其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
清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
正是由于在三峡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再如刘禹锡的三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其语言就非常通俗易懂。
(二)不拘格律,自成体式。
三峡竹枝词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不拘格律,束缚较少,自成体式。
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
从第一首开始: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