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其考查方式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2
第1篇---实验报告:喷泉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分析不同因素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通过改变容器内外的压强差,使液体(水)从容器内喷涌而出,形成喷泉的现象。
实验中,将烧瓶倒置放入水中,烧瓶内充满气体(如氨气),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出烧瓶,使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从而形成喷泉。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酚酞指示剂(可选)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导管和吸取了清水的胶头滴管结合在一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导管插入有水的烧杯中。
3. 挤压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4. (可选)在烧杯里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现象。
5. 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下不同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喷泉现象,喷泉高度约为30cm。
2. 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现象更加明显,喷泉呈现红色。
3. 通过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发现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有一定影响,喷嘴越细,喷泉高度越高。
六、实验总结1. 喷泉实验是一种有趣的物理实验,通过改变容器内外的压强差,使液体喷涌而出,形成喷泉。
2. 实验结果表明,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有一定影响,喷嘴越细,喷泉高度越高。
3. 通过喷泉实验,我们了解了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概念。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喷泉实验报告示例,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掌握变频器在喷泉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 学习花式喷泉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
二、实验原理1. PLC简介:PLC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的应用而设计。
它采用可编程存储器,用于存储用户自定义的指令集,用于实现逻辑、定时、计数、算术和顺序控制功能。
喷泉实验原理:气压差驱动液体喷射形成喷泉喷泉实验中,喷泉的形成原理可以通过气压不平衡的现象来详细解释。
以下是解释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喷泉实验中的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容器内外存在的气压差,二是这种气压差如何影响容器内的液体。
在喷泉实验开始时,容器内部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是相等的。
然而,通过实验手段(如加热、抽气或化学反应等),我们使容器内部的气压逐渐降低,形成了一个低压区域。
随着容器内气压的降低,容器内外就产生了一个气压差。
这个气压差是外界大气压与容器内气压之间的差值,它是一个正值,表示外界大气压对容器内部存在一个向内的压力。
现在,我们来看容器内的液体(通常是水)。
由于液体是不可压缩的,它不能像气体那样通过膨胀来响应气压的变化。
但是,当外界大气压对容器内部产生一个向内的压力时,这个压力就会作用在液体的表面(即水面)上。
外界大气压对水面产生的压力会尝试将液体推向容器内部,但由于容器的限制,液体无法整体移动。
然而,在喷泉管(通常是连接在容器上的一根细长的管道)的开口处,液体可以更容易地被推出。
当外界大气压对水面产生的压力足够大时,它能够克服液体的重力和表面张力等阻力,将液体从喷泉管中推出。
随着液体的不断喷出,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喷泉现象。
因此,喷泉的形成原理可以归结为气压不平衡导致的液体喷射。
具体来说,就是外界大气压对容器内部产生的向内压力差,推动液体从喷泉管中喷出,从而形成了喷泉。
总结来说,喷泉实验中喷泉的形成原理是通过容器内外气压不平衡的现象来解释的。
当容器内气压降低时,外界大气压对容器内部产生一个向内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推动液体从喷泉管中喷出,形成了喷泉。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通过实验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分析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大气压强差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
当烧瓶内的气体被压缩后,气体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强,导致气体将水从烧杯中压出,形成喷泉。
实验中,通过观察喷泉的高度,可以分析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三、实验器材1. 烧瓶(容积约为500ml)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清水6. 酚酞指示剂7. 烧杯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带双孔塞的烧瓶连接,确保连接处密封良好。
2. 将直导管插入烧杯中的水中,导管底部紧贴烧杯底部。
3. 在烧瓶内加入适量的清水,用胶头滴管将酚酞指示剂滴入水中,使水呈现红色。
4.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确保没有泄漏。
5.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烧杯中的水中。
6. 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出烧瓶,使烧瓶内形成负压。
7. 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记录喷泉的高度。
8. 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下不同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9.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在挤压胶头滴管时,烧瓶内水被挤出,形成喷泉。
喷泉高度约为20cm。
2. 实验数据: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喷泉高度分别为15cm、18cm、20cm、22cm、25cm。
3. 分析与讨论:(1)喷泉高度与气体压强差有关。
气体压强差越大,喷泉高度越高。
(2)喷泉高度与喷嘴形状有关。
喷嘴直径越小,喷泉高度越高。
(3)喷泉高度与烧瓶内气体体积有关。
烧瓶内气体体积越大,喷泉高度越高。
(4)喷泉高度与外界大气压强有关。
外界大气压强越低,喷泉高度越高。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喷泉实验,我们了解了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喷泉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喷泉高度与气体压强差、喷嘴形状、烧瓶内气体体积和外界大气压强等因素有关。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喷泉实验喷泉实验具有趣味性、效果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的设计屡有创新。
本文就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和试题考查方式进行归纳分析。
一、探究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掌握“喷泉实验”形成原理,需要搞清楚:是否只有水溶性很大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多大溶解度的气体才能做好喷泉实验?(一)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1、实验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实验步骤:(1)组装装置(2)收集一瓶氨气(3)挤压胶头滴管,使滴管中的部分水进入烧瓶内(4)放开夹子3、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水顺着导管被压出,从导管中喷出时,形成红色喷泉。
实验分析:胶头滴管中的部分水进入烧瓶中,使圆底烧瓶中的氨气溶于水(造成烧瓶内氨气的密度降低)从而引起压强减小,所以烧瓶内的压强和外压强出现压强差,压强差把水从导管中压上来,原本已滴有酚酞试液的水在喷出时遇氨气反应(NH3+H2O=NH3•H2O)生成碱性溶液,所以呈红色。
4、实验结论:综上所观,形成喷泉的着重点在于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性,气体在溶液中溶解性的强弱决定着压强差的大小,而压强差则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
因此,用于实验的气体应在该用于实验的溶液中有较强的溶解。
(二)改变压强差的两种方法1、减小容器内压强(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像氨气、氯化氢;(2)容器内气体极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收,如CO2与NaOH。
2、增大容器内压强(1)容器内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2)由于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产生大量气体,压强增大,形成喷泉!例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等就利用了此种方法。
“喷泉现象与化学实验中的倒吸现象实质是相同的,即喷泉的形成相当于倒吸的发生,喷泉的失败相当于倒吸的避免。
”(三)形成喷泉的组合:(1)常温常压下),NH3、HCl、SO2、NO2与水组合能形成喷泉。
喷泉实验一.喷泉实验的原理实质:短时间内在烧瓶内外产生明显的压强差。
所以,可以减小 或增大 .二.实验成功的关键1.2.3.4.三.减小烧瓶内压强【思考】将氨气换成其他气体,能否形成喷泉?要和水形成喷泉,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性质?【思考】将氨气换成CO 2,能否形成喷泉?应如何改进?总结:气体与相应溶液形成喷泉【思考】O 2等在水中溶解度小,常温又不易与其它溶液反应的气体是否就无法做成喷泉实验?例题:甲学生在烧瓶中充满O 2,并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欲做O 2的喷泉实验。
实验开始后,用凸透镜将日光聚焦于反匙燃烧匙中的固体,燃烧匙内出现一阵火光和白烟。
等一会儿,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
甲理论分析认为,应该看到有美丽的喷泉发生。
结果实验成功了。
请问他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了什么物质?【思考】如图:以上氨气喷泉实验没有胶头滴管,怎么引发?四.增大烧瓶外压强例题:如图:在锥形瓶中加入以下哪组物质,可以产生喷泉现象()A、Cu与稀盐酸B、NaHCO3与NaOH液C、Zn与H2SO4D、NH4HCO3与稀盐酸若锥形瓶中加入的是酒精,则在水槽的冷水中加入足量下列物质,也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A、浓硫酸B、食盐C、硝酸铵D、硫酸铜练习:1.如图装置,烧瓶内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2.如图装置,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喷烟现象,其操作方法是(2)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3.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
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① ›②B、① ‹②C、①=②D、无法确定4. 某同学用HCl气体做喷泉实验时,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其原因不可能是()。
A.烧瓶潮湿B.装置气密性不好C.水里没有加石蕊试液D.烧瓶内未集满HCl5.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关于“喷泉实验”的设计及浓度计算摘要: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具有趣味性和综合性,在历年的高考中偶有出现。
本文主要是讲解喷泉的实验原理和相关的考察习题。
关键词:喷泉浓度计算喷泉实验具有趣味性、效果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的设计屡有创新。
本文就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和试题考查方式进行归纳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探究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喷泉形成的原因是瓶内外存在压强差。
当烧瓶内气体溶于液体或与之反应时,瓶内气体大量减少,压强降低,外界的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内,形成美丽的喷泉。
见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红色的喷泉。
原因分析: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压强瞬间变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水压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氨水呈碱性,遇酚酞变红)。
(必修一实验)二、分析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①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甁中有液体,会使瓶口留下空气,形成的喷泉压力不大(喷泉”无力”);②气体要充满烧瓶;③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三、形成喷泉的组合:①极易溶于水的气体(NH3、HCl、SO2等)与水可形成喷泉;②酸性气体(HCl、CO2、SO2、NO2、H2S等)与NaOH溶液可形成喷泉;③有机气体与其他物质反应也可形成喷泉。
四、阐释形成喷泉的方式1、负压型(减小压强):接纳喷泉的空间低于大气压,而喷起液体容器与大气相通,通常是烧瓶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烧瓶内的气体与溶液反应,使烧瓶内的压强低于大气压。
2、正压型(增大压强):接纳喷泉的空间与大气相通,而喷起液体容器压强大于大气压。
通常是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
例如:喷泉是一种常见的实验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在图甲的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
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A.HCl和H2O B.Cl2和H2OC.NH3和H2O D.CO2和烧碱溶液(2)在图乙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3)在图乙的锥形瓶外放一水槽,锥形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喷泉是一种利用水压、重力等物理原理将水喷出地面的装置。
其原理如下:1. 水泵: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增加水的势能。
2. 水管:连接水泵和喷泉,使水流动。
3. 喷嘴:将水流喷出地面,形成喷泉。
三、实验材料1. 水泵:1台2. 水管:1米3. 喷嘴:1个4. 玻璃瓶:1个5. 电源:1个6. 电池:1节7. 螺丝:若干8. 胶带:1卷四、实验步骤1. 将水泵、水管、喷嘴连接在一起,确保连接牢固。
2. 将玻璃瓶放在喷嘴下方,作为喷泉的水源。
3. 将电池插入水泵,接通电源。
4. 观察喷泉工作情况,调整水泵和喷嘴的位置,使喷泉效果最佳。
5.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喷泉的喷水高度、水流速度等参数,并做好记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调整水泵和喷嘴的位置,可以改变喷泉的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
2. 当水泵位于较低位置时,喷泉的喷水高度较高,水流速度较快;当水泵位于较高位置时,喷泉的喷水高度较低,水流速度较慢。
3. 实验过程中,发现喷泉的水流方向与喷嘴的方向一致,且水流在喷出地面后呈扇形分布。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制作了一个喷泉,验证了喷泉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通过实践,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体验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调整喷泉的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为以后制作更复杂的喷泉提供了经验。
七、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喷嘴,观察喷泉效果的变化。
2. 改变水泵的功率,比较不同功率下喷泉的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
3. 制作一个可调节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的智能喷泉。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实验原理喷泉是一种利用水压差产生水流喷射的装置。
喷泉实验知识点总结一、喷泉实验概述喷泉实验是液体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常用于研究流体运动、表面张力、波动和声学等领域。
喷泉实验通常通过在实验室中的容器中注入液体,然后增加气体或机械装置以产生压力来达成实验目的。
在实验中通常还需要进行一些参数的测量和变化,以便研究流体的运动规律和变化过程。
二、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1.压力喷泉实验中的液体通常是由容器中的液体通过一定方式的增压来产生的。
增压的方式可以分为机械压力和气体压力两种。
机械压力是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对液体施加压力,比如泵或者活塞等。
气体压力是通过向容器中注入气体,增加容器内压力来使液体喷出。
2.流体运动液体在喷泉实验中的运动主要遵循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
喷射液体从喷嘴喷出后,会产生一定的喷射流,而这条喷射流在空气中的压力和速度将会产生变化。
一般来说,流体运动的规律和流体的黏性密切相关。
黏性对流体运动的影响会在实验中加以考虑。
3.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指在液体表面形成的一种能量,由于液体分子的结构以及液滴表面张力引发的拉力,液滴形状能够使液滴保持一定的形态。
在喷泉实验中,表面张力是影响液体喷射和液滴形态的重要因素。
4.波动和声学喷泉实验有时也会用于研究各种液体波动和声学现象。
特别是喷射流与空气交汇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声学效应。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调整液滴的尺寸、速度和入射角度等参数来研究波动和声学效应。
三、喷泉实验的常见装置和方法1. 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喷泉实验常用的设备包括注射泵、喷嘴、压力表、称量天平、图像记录仪等。
注射泵是用来增加液体压力的主要设备,通过调整注射泵的出液速度和压力可以控制液体的喷射形式,比如连续射流、喷射雾化等。
喷嘴是液体喷射的出口,其大小和形状对液体喷射的效果有较大影响。
压力表用来检测液体增压程度,称量天平用来检测液体的质量变化,图像记录仪则用来记录流体的运动轨迹。
2. 喷泉实验的常见方法常见的喷泉实验方法包括测量流速,研究喷射弧线,观察空气对液体喷射的影响等。
喷泉实验的原理及拓展应用喷泉实验的原理喷泉实验是一种模拟自然界中水流动态的实验装置,通过控制水流的压力和喷嘴的形状,实现流水的喷涌和流动效果。
喷泉实验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液体的流体力学:液体在管道内流动时会产生各种压力和速度的变化。
喷泉实验通过控制液体的流速和流量,使水从喷嘴中喷射出来,形成喷泉。
2.浮力与压力平衡:喷泉实验中,液体通过喷嘴喷出后,形成高速的小水柱。
由于喷射速度越快,产生的液体流动越大,所以喷泉水柱能够保持直立。
3.喷嘴设计:喷泉实验中的喷嘴形状对喷泉效果起到重要的影响。
不同形状的喷嘴可以产生不同的喷泉效果,比如喷射方向、喷射范围和喷射高度等。
4.水泵和水压控制:喷泉实验需要使用水泵来提供液体的流动力。
通过控制水泵的运行状态和水压大小,可以调节喷泉的流量和高度。
喷泉实验的拓展应用喷泉实验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实验,还有许多拓展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与科普:喷泉实验可以作为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的一种形式,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生动形象地展示液体力学原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景观设计:喷泉作为一种美化城市环境的景观设计元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公园、广场和游乐园等场所。
通过控制喷泉的形状、高度和喷水节奏,可以创建出各种独特的水景效果。
3.环境调节:喷泉能够增加空气中的湿度,降低气温,并且喷泉的水流声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压力和放松身心的作用。
因此,在城市中设置喷泉可以改善气候环境,提供人们的生活质量。
4.游乐设施:喷泉可以用作游乐设施,吸引游客和儿童的注意力。
通过设计不同的喷水效果和喷射高度,可以创建出各种有趣的游戏和娱乐项目,增加人们的游玩乐趣。
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喷嘴、水泵、管道和控制装置等。
2.确定喷泉的形状和高度:根据实验的需要和设计目的,选择合适的喷嘴形状和喷射高度。
3.接通水泵电源:将水泵连接到电源,并打开水泵开关,开始供水。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观察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产生的现象。
3. 掌握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溶解度差异产生压强差,从而使液体通过管道喷出形成喷泉现象的实验。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当氨气通过管道进入水中时,溶解在水中的氨气会迅速减少,导致烧瓶内气压降低,从而形成压强差,使水通过管道喷出。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氨气瓶6. 加热装置7. 止水夹8. 试管9. Ca(OH)210. NH4Cl11. 酚酞指示剂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和烧杯连接好,确保装置气密性良好。
(2)将氨气瓶放置在安全位置,避免氨气泄漏。
2. 实验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Ca(OH)2和NH4Cl,并用导气管连接烧瓶。
(2)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3)加热试管,观察氨气产生。
(4)关闭止水夹,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
(5)观察喷泉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6)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现象。
(7)重复实验,验证实验结果。
3. 实验结束(1)关闭加热装置,将实验器材清洗干净。
(2)整理实验场地,确保安全。
五、实验现象1. 加热试管后,氨气产生,并通过导管进入烧瓶。
2. 氨气溶解在水中,烧瓶内气压降低,水通过导管喷出,形成喷泉现象。
3. 在烧杯中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中的水呈红色,说明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碱性溶液。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观察到,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导致烧瓶内气压降低,从而形成喷泉现象。
2. 在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中的水呈红色,说明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碱性溶液。
3. 实验结果与喷泉实验原理相符。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制取了氨气,并观察到了喷泉现象。
2. 实验过程中,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3.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喷泉实验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专题十六】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其考查方式
喷泉实验的考察能将化学知识与物理知识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因此有关它的考察在高考中的再现率是较高的。
下面我们就从其原理及其考查方式来探讨喷泉实验。
一,喷泉实验的原理:
1.形成原因:P(外)> P(内)
2.形成条件:气体极“易”“溶”于“溶剂”
易:溶解度大且溶解速度快
溶:可是物理过程,也可是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气体的消耗
溶剂:可是水,也可以是某种溶液
3.常见实例:
水作溶剂:HCl、HBr、HI、SO2、NH3…
NaOH作溶剂:H2S、CI2、CO2以及易溶于水的气体…
二,喷泉实验的考查方式:
题型一:引发方式的考查
通常有两种方式
1.使烧瓶内部压强减小,外部压强不变。
(图1)
2.使烧瓶内部压强不变,外部压强增加大。
(图2)
例题1: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图3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
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
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A、HCI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溶液
(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①在图4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
的是()
A、Cu和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盐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②在图4的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
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
水槽中加入的物质是:()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
③比较图3和图4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3是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4题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
(3)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填图3或图4装置的原理相似)
题型二:形成根本原因考查
例题2:喷泉是一种优美的自然现象,在实验室可根据某些物质的性质进行模拟。
(1)现提供以下气体物质:①CO2②O2③SO2④NH3⑤HCI ⑥CO ⑦NO ⑧N2⑨CH4⑩H2,请用序号填写下列空白处:
其中能在适当装置中与NaOH溶液产生喷泉现象的物质是能在适当装置中与模拟产生喷泉现象的物质是
(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已知烧杯内液面的大气压强为P1,烧瓶内的气压为P2,高出液面的导管充满水时产生的液压为P3,则能产生喷泉的条件是
(3)若烧瓶中已充入标准状况下的X气体1000mL,直导管长60cm,导管插入水中12cm,X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溶解度为1:V。
实验开始时,求V的取值是多少?(标准大气压强取101300P a,g取9.8m·S-2,计算结果保留二位小数)
解析:(3)设挤入水后瓶内压强为P2’,则
未挤入水前P2=101300Pa
P1=101300Pa
若挤入1 ml水后,气体溶解V
此时:P2’/P2 =(1000 – V)/1000
即:P2’=〔(1000 – V)/1000〕P2
又P3=ρgh=1.0×103×9.8×(60 -12)×10-2Pa=4704Pa
要形成喷泉则:P1>(P2’+ P3)
所以101300 Pa>{〔(1000 – V)/1000〕×101300 Pa+4704Pa}
解得:V>46.44
题型三:喷泉实验后溶液浓度求算。
例三:求下列气体作喷泉实验后溶液的浓度之比(相同条件下)
1,NH3和H2O充满烧瓶 2,HCl和H2O充满烧瓶
3,HCl和H2O充满烧瓶的三分之二 4,NO2与O2按4:1 和H2O
5,NO与O2按4:3 和H2O 6,NO2和H2O
7,N2O4和H2O 8,装满NO2的试管中通O2至充满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