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喷泉实验”习题选编
- 格式:doc
- 大小:298.51 KB
- 文档页数:4
2020届高考化学高分突破选择题专练(偏难)-喷泉、蓝瓶子实验1.下列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用图1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NH3B. 用图2装置可演示NO的喷泉实验C. 用图3装置制备Fe(OH)2并能较长时间观察其颜色D. 用图4装置验证苯中是否有独立的碳碳双键2.下列有关实验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用图装置制取干燥纯净的NH3B. 用图装置实验室制备Fe(OH)2C. 用图装置可以完成“喷泉”实验D. 用图装置测量Cu与浓硝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3.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如图实验可观察到红色喷泉B. 如图实验可制取少量氨气C. 如图实验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时,试管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D. 如图实验中酸性KMnO4溶液中有大量气泡出现,但溶液颜色不变4.下列有关实验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用如图装置制取干燥纯净的NH3B. 用如图装置制备Fe(OH)2并能较长时间观察其颜色C. 用如图装置可以完成“喷泉”实验D. 用如图装置测量Cu与浓硝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5.依据氨气在如图所示装置能形成喷泉的原理,在该装置的烧瓶中充满指定气体,胶头滴管中吸入指定液体,以下各组物质不能形成喷泉现象的是()A.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B. 一氧化氮和水C. 二氧化硫和水D. 氯化氢和水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I装置中通入N2和O2的作用是相同的B. 图Ⅱ中甲、乙两装置产生喷泉的原理一样C. 图Ⅲ①装置中镁片是原电池的负极;②装置中镁片是原电池的正极D. 图Ⅳ分液漏斗盛硝酸能证明非金属性N>C>Si,盛硫酸能证明非金属性S>C>Si7.下列操作或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是()选项A B C D操作或装置目的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分离Na2CO2溶液和CH3COOC2H5的混合物做“白色”喷泉实验用NaOH溶液滴定稀盐酸A. AB. BC. CD. D8.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实验室用装置①探究NH4Cl的热稳定性B. 装置②用于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C. 装置③用于石油的分馏D. 装置④用于乙酸乙酯的制备9.下列叙述Ⅰ和Ⅱ均正确并有因果关系的是()选项叙述Ⅰ叙述ⅡA Na2CO3溶液可与油污反应用热的烧碱溶液洗去油污B BaSO4难溶于酸用盐酸和BaCl2溶液检验SO42−C NH3能使酚酞溶液变红NH3可用于设计喷泉实验D晶体硅熔点高硬度大晶体硅可用于制作半导体A. A B. B C. C D. D10.下列有关实验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用图甲装置收集并测量NO2的体积B. 用图乙装置可以完成“喷泉”实验C. 用图丙装置可以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 用图丁装置制取并收集SO211.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A.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B. 用氢氟酸雕刻玻璃,是由于氢氟酸能与二氧化硅反应C.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H2SO4具有吸水性D. 氯气可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而不能使干燥的红色布条褪色,说明次氯酸具有漂白性12.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A. 喷泉实验B. 实验室制乙烯C. 酯化反应D. 铜锌原电池13.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 利用图装置进行喷泉实验B. 利用图装置吸收HCl气体,并防止倒吸C. 利用图装置制备NH3D. 利用图装置收集SO2气体14.下列实验现象对应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现象结论A①中导管口冒气泡,手松开无现象气密性良好B②中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SO2具有漂白性C ③中关闭K,气体颜色在热水中比冷水深NO2生成N2O4为吸热反应D④中烧瓶中形成喷泉Cl2易溶于CCl4A. AB. BC. CD. D15.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如右图所示,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 ①>②B. ①<②C. ①=②D. 不能16.如图所示,集气瓶内充满某混合气体(括号内为体积比),若将滴管内的水挤入集气瓶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则集气瓶中的混合气体可能是()①CO、O2(2:1)②NH3、O2(8:1)③NO2、O2(4:1)④N2、H2(1:3)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17.下列有关实验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制取干燥纯净的NH3B. 实验室制取大量CO2气体C. 可以完成“喷泉”实验D. 测量Cu与浓硝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18.用下列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 少量 HCl 的尾气吸收装置B. 二氧化碳的喷泉实验C. 制备和收集氨气D. 收集 NO 气体19.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 用SO2做喷泉实验B. 验证Cu与浓HNO3反应的热量变化C. 验证氨气易溶于水D. 比较Na2CO3与NaHCO3的稳定性20.在下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A. AB. BC. CD. D21.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A. HCl和H2OB. O2和H2OC. NH3和H2OD. CO2和NaOH溶液22.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如图所示,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 ①>②B. ①<②C. ①=②D. 不能确定23.某学生设计了如图的喷泉实验:在图中的锥形瓶里,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能产生喷泉的是()A. Cu和稀盐酸B. HCl溶液和NaOH溶液C. Fe2O3和稀硫酸D. Zn和稀硫酸24.如图装置中,干燥的圆底烧瓶中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胶头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
有关“喷泉实验”的习题选编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邹标1.右图是模拟氯碱工业生产中检查氯气是否泄漏的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烧瓶中立即出现白烟B.烧瓶中立即出现红棕色C.烧瓶中发生的反应表明常温下氨气有还原性D.烧杯中的溶液是为了吸收有害气体图12.如图2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
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
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图2 3.(1)如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A.碳酸钠和稀盐酸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C.铜和稀硫酸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图3 图4(2)如图4装置,在锥形瓶外放一个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A.浓硫酸B.食盐C.硝酸钾D.硫酸铜4.利用如图(图5)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I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I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 _____。
5.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试根据附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A的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
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A.HCl和H2O B.NH3和H2OC.NH3和苯D.CO2和烧碱溶液(2)在图B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A.Cu与稀盐酸B.NaHCO3与NaOH溶液C.大理石与稀硫酸D.碳铵与稀硝酸(3)若图B的锥形瓶内是无水酒精,水槽内是冷水,则向水槽中加入足量的下列哪些物质也会产生喷泉现象?A.浓硫酸B.生石灰C.氢氧化钡晶体与NH4Cl固体D.氢氧化钠固体(4)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喷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的原理相似。
喷泉实验1.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如图所示,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①>②B.①<②C.①=②D.不能确定2.相同状况下,在容积相同的三个烧瓶内,分别充满干燥的氨气、氯化氢、二氧化氮气体。
然后分别做喷泉实验,实验结束后,烧瓶内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A. 1∶1∶1B. 2∶2∶3C. 3∶3∶2D. 2∶2∶13.同温同压下,三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HCl、②NO2、③体积比为1∶1的NO2和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烧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A. 1∶1∶1B. 4∶4∶5C. 5∶5∶4D. 15∶10∶124.同温同压下,在3支体积不同的试管中分别充满等体积混合的2种气体,它们是:①NO和NO2,②NO2和O2,③NH3和N2。
现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c1、c2、c3(假设溶质全在试管中),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c1>c2>c3B.c1>c3>c2C.c1=c3>c2D.c1=c2>c35.在同温同压下用排空气法收集NH3和HCl进行喷泉实验(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设Vm表示该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A.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mol·L-1B.“喷泉”结束时烧瓶内充满液体C.图2可通过膨胀法引发“喷泉”D.图1、图2中喷泉的颜色分别为蓝色、红色6.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喷泉实验,该实验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为a L·mol-1,最终液体充满了烧瓶,则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是()A.mol·L-1B.mol·L-1C.mol·L-1D.无法计算7.标准状况下,用充满干燥混合的N2、NO2的烧瓶做喷泉实验,最后烧瓶中液体为容积的一半,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 1 mol·L-1B. 0.1 mol·L-1C. 0.45 mol·L-1D. 0.045 mol·L-18.关于氨的喷泉实验形成的原理解释正确的是()A.氨水呈碱性B.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C.氨气易液化D. NH3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易挥发9.下列几种气体(括号内为溶剂或反应物溶液)按如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不能看到喷泉现象的是()A. NH3(H2O)B. CO2(H2O)C. SO2(NaOH溶液)D. NO2(H2O)10.下列气体中不能做喷泉实验的是()A.氨气B.二氧化硫C.氯化氢D.一氧化氮11.如图是化学教材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而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
202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喷泉实验(知识梳理及训练)(题目有答案和详细解读)知识梳理中学教材中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操作是打开橡皮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则烧杯中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1)喷泉实验的原理因为烧瓶内气体易溶于水或易与水反应,使瓶内压强减小,形成压强差,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而形成喷泉。
(2)能形成喷泉的条件从原理上讲,气体要易溶于水或易与水反应,以形成足够大的压强差;从实验条件上讲,烧瓶内气体要充满,气体和仪器均要干燥,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3)中学化学教材中常见的能形成喷泉实验的气体和吸收剂如下表:(4)喷泉实验的装置喷泉实验的本质是形成压强差而引发液体上喷,为此可设计多种不同的装置和采用不同的操作(如使气体溶于水、热敷、生成气体、发生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等)来使喷泉产生。
装置Ⅱ:挤压气球,即可使少量的溶液沿导管进入烧瓶中,导致大量的NH3溶解,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
装置Ⅲ:去掉了胶头滴管。
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受热膨胀,使氨通过导管与水接触,即产生喷泉。
(开放性问题,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烧瓶内氨溶于水)装置Ⅳ:在锥形瓶中加入能产生气体的物质,使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明显增大,将液体压入烧瓶而产生喷泉。
装置Ⅴ:在水槽中加入使水温度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装置Ⅵ:烧瓶中通入H2S(或SO2),然后通入SO2(或H2S),现象为有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壁附有水珠,烧瓶内压强减小,NaOH溶液喷到烧瓶内。
强化训练1.在如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
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整个烧瓶。
a和b可能是()A.①②③B.①②⑤C.②④⑤D.①②④答案B解析①NH3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压强减小为零,同外界大气压产生压强差,所以形成喷泉,并充满烧瓶;②CO2与饱和NaOH溶液完全反应,压强近乎为零,同外界大气压产生压强差能形成喷泉,最终几乎充满整个烧瓶;③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不能形成喷泉;④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容器内气体减少气压减小,形成喷泉,但因为NO不溶于水,所以不会充满烧瓶;⑤HCl极易溶于水并且和0.1 mol·L-1AgNO3溶液反应,使烧瓶内压强减小为零同外界大气压产生压强差,所以形成喷泉并充满烧瓶,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为①②⑤。
1.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质,装置如图所示(A装置未画出),其中A为气体发生装置.A中所用试剂,从下列固体物质中选取:a.NH4HCO3、b.NH4Cl、c.Ca(OH)2、d.NaOH.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先将C处铂丝网加热至红热,再将A处产生的气体通过B片刻后,撤去C处酒精灯.部分实验现象如下:铂丝继续保持红热,F处铜片逐渐溶解.(1)实验室制取A中气体时,若只用一种试剂,则该试剂是(填代表备选试剂的字母);F中的现象是.(2)A中产生的物质被B中Na2O2充分吸收,写出任意一个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请在下图中画出C中反应发生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并在虚线上分别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答案:(1)a铜片溶解,溶液变为蓝色(2)2Na2O2+2H2O===4NaOH+O2↑或2Na2O2+2CO2===2Na2CO3+O2(3)解析:本实验的原理是铵盐加热分解产生NH3,将产生的NH3用O2氧化,得到NO,继续氧化得到NO2,进而得到HNO3.装置A是气体发生装置,试剂应选择分解后不易化合的NH4HCO3,装置B可以将CO2、H2O全部吸收,同时生成O2,进入装置C的气体是物质的量相等的NH3和O2,在装置C中氧化得到NO,生成的NO、H2O以及未反应的NH3、O2都进入装置D,NO和O2反应生成NO2,装置E吸收未反应的NH3及H2O,装置F中NO2溶于H2O生成HNO3,与铜反应.题干评注:喷泉实验的原理与装置问题评注: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大,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压强差(负压),则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 从物质A(某正盐)的水溶液出发有如下图所示的一系列变化.写出A、B、C、D、E、F的分子式:A,B,C,D,E,F.答案:(NH4)2SO3(NH4)2SO4SO2NH3K2SO3K2SO4解析:该题的“突破口”可从A的浓溶液既可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又可与足量浓KOH 溶液反应产生气体入手,从而可判断A应为弱酸的铵盐.由C+氨水→A,D+C的溶液→A知,D为NH3,则A为铵盐.由A既可跟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且A为正盐知A为弱酸弱碱盐,A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B是(NH4)2SO4.进一步推知F为K2SO4、E为K2SO3、C为SO2.题干评注:喷泉实验的原理与装置问题评注: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大,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压强差(负压),则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高中化学·喷泉实验试题集锦1.在体积为1L的干燥烧瓶中,用排空气法充入HCl气体后,测得烧瓶中的气体对氧气的相对密度为1.082,以此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当喷泉停止后,进入烧瓶中的液体体积是A.1/4L B.1/2L C.3/4L D.全满,将滴管aMCE95-7.()在右图所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2f,烧杯中的中的液体b 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
则a和b分别是a(干燥气体)b(液体)NOA 水2 COB 4mol/LNaOH溶液2 ClC 饱和NaCl水溶液2 DNH1mol/L盐酸33.(98-上海-17)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 ②NO,进行23喷泉实验。
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①>②B.①<②C.①=②D.不能确定4.(01-春季化学-19)(10分)A是一种白色晶体,它与浓氢氧化钠溶液共热,放出无色气体B。
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B。
按下图装置仪器,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到蓝色喷泉;A与浓硫酸反应,放出无色气体C。
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C,仍按下图装置仪器,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到红色喷泉。
__________________。
1)A的化学式是(是方法B集气体的收剂分除)2可用于去B中水的干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C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3)收集气体-2902-5)大气压强对许多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有着重要影响。
(天津理综.20。
Ⅱ.(分)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1 。
()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前化学方程式: 2做干燥剂。
)收集氨气应使用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13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用图(。
该实验的原理是是4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喷泉实验分析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典例在线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d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
则a和b分别是a(干燥气体)b(液体)A NO 水B CO2 4 mol/L NaHCO3溶液C Cl2饱和NaCl水溶液D NH3 1 mol/L盐酸【答案】D【解析】产生喷泉的条件: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很大,烧瓶内外产生足够的压强差。
NH3与盐酸能完全反应,则液体几乎能充满烧瓶。
解题必备喷泉实验原理分析1.氨气的喷泉实验实验装置操作及现象结论(1)打开止水夹,并挤压滴管的胶头。
(2)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 氨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2.喷泉实验基本原理从原理上分析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的情况有以下两种:(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反应),使容器内的压强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外部液体快速进入容器,通过尖嘴导管喷出,形成喷泉。
下表列出的气体遇相应的吸收剂,就能形成喷泉。
气体HCl NH3CO2、Cl2、SO2NO2+O2吸收剂水或碱溶液水或酸溶液碱溶液水或碱溶液(2)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使容器内部产生了大量的气体,使容器内的压强增大,促使容器内的气体迅速向外流动,也能形成喷泉。
喷雾器、火山喷发就是此原理。
易混易错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首先瓶内外压强差要足够大,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瓶中有液体,可能会使气体在实验前已有大量溶解,造成内外压强差不大,形成的喷泉现象不明显.②气体要充满烧瓶。
③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学霸推荐1.如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2.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C.打开止水夹,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3.喷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微题型34氨气与喷泉实验1 .下列有关NH3的实验或结论正确的是()A.NE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呈碱性,故NH3属于一元碱B.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伸入集气瓶内,试纸变蓝则证明NFh已收集满C.将少量浓氨水滴入装有碱石灰的烧瓶中,可快速获得NED.将NH4HCCh受热分解后的产物通过硅胶干燥管,可收集到干燥纯净的NFh答案C解析氮气为氢化物,不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为非电解质,不是一元碱,可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氮,一水合氨为一元碱,故A错误;脸满时,试纸不能伸入到瓶内,应放在瓶口的侧上方,故B 错误;氮气易挥发,碱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反应放热,可促进氨气的挥发,可快速获得NH3,故C正确;NH4HCO3受热分解生成氮气、二氧化碳和水,氮气不能用酸性干燥剂干燥,且氮气、二氧化碳和水又能反应生成碳酸氢铁,故D错误。
2 .如图所示是氨催化氧化制备硝酸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烧杯中的紫色石蕊溶液不变色B.圆底烧瓶中的气体一定为无色C.加热后,通过三氧化二铭的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D.三氧化二倍起氧化剂的作用答案C解析由实验装置可知,氧气被碱石灰干燥后,在玻璃管中氯气与氧气反应生成NO,No被氧化生成红棕色NO2,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则烧杯中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A错误:圆底烧瓶中的气体可能为红棕色,故B错误:加热后,NH3和。
2通过三氧化二辂的催化作用生成无色No和水,No被氧化生成红棕色的气体NO2,故C正确、D错误。
3 .能用如图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且最终溶液几乎充满烧瓶的一组气体是()天然气答案C解析氢气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也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所以最终溶液不能充满烧瓶,故A 不选:CO 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也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所以最终溶液不能充满烧瓶,故B 不选:HC1和CCh 都能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导致烧瓶内气压减小,烧杯内的NaoH 溶液倒吸入烧瓶中形成喷泉,最终几乎充满烧瓶,故C 选:NO 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也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所以最终溶液不能充满烧瓶,故D 不选。
理科综合题库——喷泉先请阅读下列材料:喷泉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景观。
人们所看到的各式各样的人造喷泉和天然喷泉的成因相同,都是由于连通器的原理。
下边介绍在实验中所看到的两种小型喷泉。
在一个圆底烧瓶里先盛小半瓶水,加热使水的温度上升直至沸腾。
用带有玻璃管的塞子塞紧瓶口,然后将烧瓶倒置,放置在铁架台上,使玻璃管放进盛着石蕊溶液的烧杯里。
这时如果用冷水浇注烧瓶底部或用湿毛巾放在烧瓶底部,烧杯里的溶液即由玻璃管喷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如图)。
上面介绍的形成喷泉的原理与天然喷泉不同。
冷水浇注或用湿毛巾放于瓶底可降低瓶内空气及饱和汽的温度使其压强减小,从而导致玻璃管中的一段液柱所受的合外力向上,使液柱加速向上运动,形成美丽的喷泉。
当玻璃管中液柱受力重新达到平衡时,喷泉消失。
类似原理形成的喷泉还出现在化学试验中。
高一化学(必修本)第一章实验l-10及第六章实验6-l分别介绍了盐酸及氨的喷泉实验,其喷泉实验的彩色插图也出现在本教课书的封面上,非常引人注目。
教材对盐酸的喷泉实验作了这样的介绍。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装满氯化氢,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放进盛着石蕊溶液的烧杯里。
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如图)。
高一化学(必修本)第六章实验6-1氨的喷泉实验也作了类似介绍。
化学教材中所介绍的这两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形象地说明氯化氢及氨极易溶解于水的性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一.喷泉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
在实验室中,利用气体和溶剂的某种性质,在一特定装置中,例如如右图装置,也能模拟这种现象。
1.要能看到喷泉现象,则烧瓶中应加入的物质为A HCl(H2O)B.CO2(H2O)C SO2(4rnol/L NaOH溶液)D NH3(汽油)2.解释形成喷泉的原因。
【参考答案】1.A、C2.由于有些气体极易溶于水,因此少量水进入烧瓶后能溶解大量气体,使烧瓶内气体的量减少,引起烧瓶内气体压强也减小,当内外压强差达到一定程度,就可把烧杯里溶液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常考常新的喷泉实验喷泉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关喷泉实验的问题在以往的全国高考和上海高考中多次出现,成为高考的热点。
它所以成为高考的热点,是由于它既综合了化学及物理知识,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近几年来,实验试题的比例逐渐增加,而且开放性增强,如2002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题中就有对喷泉实验的装置改造设计,要求学生彻底理解造成"喷泉现象"的物理原理,才有可能根据压强差来进行设计。
1·喷泉实验的条件与常见气体条件:气体极易溶于吸收剂,装置密封性好,当在一定条件下引发气体溶解于水的变化时,使装置内部压强变小,而外界大气压强较大,迫使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而产生喷泉。
此外,还可以通过温度的改变等情况形成压力差,这样同样可以形成喷泉。
比如氨气极易溶于水,如果你只滴1滴水,那么就能吸收大约500滴水体积的氨气,那么使里面气体快速减少,压强就减小,外界大气压就把水源源不断压入,形成喷泉。
常见的气体与其对应的吸收剂如下:气体:吸收剂HCl:水、NaOH溶液NH3:水、盐酸CO2、Cl2、H2S、SO2:NaOH溶液NO2、SO2:H2OCH2=CH2:Br2水2·经典分析(图1) (图2) (图3) (图4)2002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化学实验题是针对喷泉实验的引发方法而设计的。
在29题(Ⅰ)考查了与气压有关的物理问题的基础上,29题(Ⅱ)先考查了氨的实验室制法的化学方程式;氨的收集与干燥;首先介绍了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的引发方法,然后提出如果喷泉实验用图2的装置来进行,请说明引发实验的方法。
图1和图2相比较仅差一个预先吸入水的滴管。
重新审视喷泉实验产生的原理,认识到要使喷泉实验发生就必须想方设法造成烧瓶内外的压强差,促使氨气与水接触。
按照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有关推论,想到用加热使瓶内气体体积膨胀,赶走空气,使氨气与水接触,或用冷却使烧瓶内气体体积收缩,让大气压把水压进烧瓶等等。
在答卷中比较多的方法是(1)手握瓶的顶部,约两分钟,将手松开,可形成喷泉;(2)先打开止水夹,用手不停的挤压橡皮管,使玻璃管中的气体上下运动,也可形成喷泉;(3)用湿毛巾包些碎冰在烧瓶底部,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也可形成喷泉;(4)喝一口蒸馏水,将烧瓶拿起,打开止水夹,从玻璃管下端将少量水吹人,然后把烧瓶上的玻璃管插入水中,也可形成喷泉。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一、选择题1.四支试管中分别充满NO、SO2、NO2、Cl2中的一种,把它们分别倒立于盛有水的水槽中,充分放置后的现象如以下图所示。
其中原试管充满NO2的是()解析:选B。
根据3NO2+H2O===2HNO3+NO,剩余气体是反响前的13,对应B项;NO难溶于水,对应D项;S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体积水溶解40体积SO2,对应A项;Cl2对应C 项。
2.如下图:烧瓶中充满了枯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翻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c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那么a和c分别是() 选项a(枯燥气体) c(液体)A NO2水B CO2 4 mol·L-1盐酸C Cl2饱和NaCl溶液D NH3 1 mol·L-1盐酸223,但水不能充满烧瓶;B项,CO2不能溶于盐酸,不能形成喷泉;C项,Cl2不溶于饱和NaCl溶液,不能形成喷泉。
3.如下图,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假设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瓶中,振荡,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起。
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A.X是HCl,Y是饱和食盐水B.X是CO2,Y是稀硫酸C.X是SO2,Y是NaOH溶液D.X是NH3,Y是NaNO3溶液解析:选B。
当滴入的液体Y将锥形瓶中的气体X溶解或发生反响后,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大气压通过导管将空气压入小气球a,使它鼓起来。
CO2不溶于稀硫酸也不与其反响,所以不可能是B项,其他选项均可使小气球a鼓起。
二、非选择题4.NH3及铵盐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反响发生、气体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依次为________。
A B C D E F G H(2)按如图装置进行NH3性质实验。
①先翻开旋塞1,B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稳定后,关闭旋塞1。
有关喷泉的实验问题作者:赵桄生来源:《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4年第01期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第二册中重要的实验,也是高考中重要的考点之一,它往往与其它问题组合成具有探究性、综合性较强的能力考查型题目,为命题者青睐下面谈一谈有关喷泉实验问题一、喷泉实验形成的原理喷泉实验是一种宏观的液体喷涌现象,既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这种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快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来,即形成喷泉二、喷泉实验形成的条件分析从原理上分析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是形成喷泉的重要条件,通常有以下两种请况压强内小外大即容器内压强迅速减小,与容器外形成较大的压强差一般是容器内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当外部的水或溶液接触容器内气体时,由于气体大量溶解或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使容器内气体迅速减少,从而使容器内气压迅速降低,在这种压强差的作用下外部液体迅速进入容器,通过尖嘴导管喷出,形成喷泉根据喷泉形成的过程和原理,下表中的气体与吸收剂作用就能形成喷泉2压强内大外小即容器内压强增大,与容器外形成较大的压强差容器内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易挥发液体)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容器内产生大量气体,使容器内压强迅速增大,促使容器内液体迅速向外流动,从而形成喷泉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等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形成的三、喷泉实验成败的三个关键气体在吸收剂中被吸收的既快又多如上表中所列气体与吸收剂作用,均能使容器内气体迅速被吸收并导致容器内压强减小,而引发喷泉或容器内产生大量气体又快又多,使容器内压强迅速增大,而引发喷泉2装置气密性要好只有良好的气密性,才能保持容器内外已形成的较大的压强差,促使液体快速流动,才能保证喷泉的形成装置气密性差,使容器内外的压强差减小,则不能形成喷泉3烧瓶中气体的纯度大,浓度足够高为此收集气体时,特别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烧瓶必须干燥,用排空气法收集前最好先干燥再收集,且气体的量要充足,才能保证气体的浓度大对某些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气体,也可用排饱和溶液法收集,(如Cl2、SO2、CO2等)但气体无法干燥,由于气体浓度大,吸收剂吸收的快,也可引发喷泉四、喷泉实验典型例题解喷泉实验原理与形成的考查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为中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填序号)(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它办法设计图2所示的装置在图2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填序号)ACaCO3和稀2SO4BN4CO3和稀ClCZn和稀Cl在图2锥形瓶外放一水槽,锥形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A浓2SO4 B食盐 C硝酸铵 D硫酸铜加入该物质能产生喷泉的原因是(3)比较图和图2的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二者的不同点在于解析()中Cl和N3极易容于水、CO2与NaO反应均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烧瓶内外形成较大的压强差,故A、C、 D能形成喷泉,而B中Cl2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不能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故Cl2和2O不能形成喷泉,故选B(2)图2锥形瓶中,N4CO3与稀Cl、Zn和稀Cl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均可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可形成喷泉,而CaCO3和稀2SO4产生的CO2有限,最终反应停止,不能使锥形瓶内压强迅速增大,故不能形成喷泉故选B、C瓶外水槽中的冷水中,加入食盐和CuSO4均不能使冷水的温度有所变化,加入N4NO3使冷水温度更低,也不能促使酒精挥发,而加入浓2SO4时,因溶解放出大量的热,使乙酸挥发,瓶中压强增大,而形成喷泉,故选A(3)和2形成喷泉的不同处是中压强内小外大,2中是压强内大外小2气体的制取与喷泉实验操作的的联合考查例2 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写出实验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2)收集氨气应使用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做干燥剂(3)如图3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喷发的操作是该实验的原理是(4)如果只提供如图4的装置,说说所引发喷泉的方法:()某学生试图用图3做喷泉实验,结果失败试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解析近年来高考试题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本题将氨水的制取、喷泉实验的操作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评价,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答案()2N4Cl+Ca(O)2CaCl2+2N3+22O(2)向下排空气法、碱石灰(3)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氨极易溶解于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4)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①收集氨气时空气未排尽②装置漏气③烧瓶潮湿④滴入烧瓶里的水太少3喷泉实验与物质性质联袂考查例3 A是一种白色晶体,它与浓NaO溶液共热,放出无色气体B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B,按图所示装置仪器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得蓝色喷泉;A与浓2SO4微热,放出无色气体C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C,仍按图所示装置实验,4喷泉实验与化学计算联袂考查例4 在标准情况下,在三个干燥的烧瓶内分别装有干燥纯净的N3、含一半空气的Cl气体、NO2和O2的混合气体[V(NO2)∶V(O2)=4∶7]然后分别做喷泉实验,三个烧瓶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A2∶∶2 B∶∶4 C∶∶ D无法确定解析 N3、Cl溶于水后,溶液的体积即是溶解的气体体积故c=故选答案B对于喷泉实验与其他问题组成综合性考题的情况还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例举总之,解决喷泉实验问题时,要正确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牢牢抓住形成喷泉的条件,来认识形成喷泉的本质,才能正确解决喷泉实验的问题。
微专题5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题型1喷泉形成条件1.(2019·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期中)下图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B。
NH3(含酚酞的水)/红色喷泉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D.HCl( AgNO3溶液)/白色喷泉答案: A解析: 二氧化碳难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不能产生压强差,无法形成喷泉,A项与实验事实不相符。
2。
(2018·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一期末)如下图所示烧瓶中充满a气体,滴管和烧杯中盛放足量b溶液,将滴管中溶液挤入烧瓶,打开止水夹f,能形成喷泉的是().A。
a是Cl2,b是饱和NaCl溶液B.a是NO,b是H2OC。
a是HCl,b是NaOH溶液D。
a是CO2,b是浓H2SO4溶液答案:C解析: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无法形成喷泉,A项错误;NO难溶于水,无法形成喷泉,B项错误;氯化氢极易溶于水,且HCl与NaOH溶液反应,能使烧瓶内气压迅速降低,可以形成喷泉,C项正确;CO2在浓H2SO4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无法形成喷泉,D项错误。
3.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解析: 实验室利用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加热制取NH3。
(2)利用图丙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填序号)。
A.Cu与稀盐酸B。
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C.CaCO3与稀H2SO4D.NH4HCO3与稀盐酸答案:D解析:图丙形成喷泉需使锥形瓶内产生气体,增大锥形瓶内压强,从而将锥形瓶内液体压入烧瓶形成喷泉,故结合物质性质知,可选用NH4HCO3与稀盐酸.(3)在图丁锥形瓶中加入酒精,瓶外放一水槽,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
喷泉实验试题集锦(总5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高中化学·喷泉实验试题集锦1.在体积为1L的干燥烧瓶中,用排空气法充入HCl气体后,测得烧瓶中的气体对氧气的相对密度为,以此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当喷泉停止后,进入烧瓶中的液体体积是A.1/4L B.1/2L C.3/4L D.全满2.(MCE95-7)在右图所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
则a和b分别是a(干燥气体)b(液体)A NO2水B CO24mol/LNaOH溶液C Cl2饱和NaCl水溶液D NH31mol/L盐酸3.(98-上海-17)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
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不能确定4.(01-春季化学-19)(10分)A是一种白色晶体,它与浓氢氧化钠溶液共热,放出无色气体B。
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B。
按下图装置仪器,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到蓝色喷泉;A与浓硫酸反应,放出无色气体C。
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C,仍按下图装置仪器,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到红色喷泉。
(1)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可用于除去B中水分的干燥剂是_____________。
收集气体B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3)收集气体C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5.(02-天津理综-29)大气压强对许多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有着重要影响。
Ⅱ.(20分)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前化学方程式:。
(2)收集氨气应使用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做干燥剂。
(3)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
喷泉实验练习题喷泉是一种常见的景观装饰,在公园、广场以及花园等地方都可以见到。
它的设计和施工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包括喷水效果、造型美观以及节水节能等。
本文将通过一个喷泉实验练习题,探讨如何设计和优化一个喷泉系统。
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调整喷泉的参数,实现不同的喷水效果,并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2. 实验步骤2.1 准备材料和设备:- 水泵:用于提供水源并产生水压。
- 喷头: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喷头。
- 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水泵运行和喷水效果的电子设备。
- 游泳池或水池:作为喷泉的基础结构。
2.2 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目的,我们可以设定以下实验方案:- 调整水泵的水流量:通过改变水泵的工作状态或调整进水管道的阀门,调节水泵的出水量。
- 调整喷头的形状和数量:更换不同形状和数量的喷头,观察喷水效果的变化。
- 调整水泵工作时长:通过控制水泵的工作时间,改变喷水的周期和间隔。
2.3 进行实验:按照设计的方案,依次进行实验,并记录每个实验条件下的喷水效果。
3. 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差异。
- 水流量调整实验:根据水流量的改变,观察喷水的高度、范围以及形态的变化。
通过增加水流量,喷泉的喷射高度可以增加,范围也可以扩大。
然而,水流量过大可能造成能源浪费和水资源浪费。
- 喷头形状和数量调整实验:不同形状和数量的喷头可以产生不同的喷水效果。
例如,喷头形状为喷雾状的可以形成细小的水雾,而喷头形状为水柱状的可以形成高而直的喷水效果。
适当选择和组合喷头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喷水景观。
- 水泵工作时长调整实验:通过控制水泵的工作时间来调整喷水的周期和间隔。
较短的工作时长可以形成快速喷射和间歇喷水的效果,而较长的工作时长则可以形成持续稳定的喷水效果。
4. 优化设计方案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制定一个优化的喷泉设计方案。
- 水流量:选择一个适中的水流量,既不会造成过多的水资源浪费,又能够获得可以满足观赏要求的喷水高度和范围。
有关“喷泉实验”的习题选编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邹标
1.右图是模拟氯碱工业生产中检查氯气是否泄漏的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烧瓶中立即出现白烟
B.烧瓶中立即出现红棕色
C.烧瓶中发生的反应表明常温下氨气有还原性
D.烧杯中的溶液是为了吸收有害气体图1 2.如图2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
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
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
X Y
A NH3H2O
B SO2NaOH溶液
C CO26mol/L H2SO4溶液
D HCl 6mol/L Na2SO4溶液
图2
3.(1)如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
质,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
A.碳酸钠和稀盐酸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C.铜和稀硫酸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图3 图4
(2)如图4装置,在锥形瓶外放一个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4.利用如图(图5)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的有关性
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I中不产生
“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
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
(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I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 _____。
5.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试根据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A的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
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A.HCl和H2O B.NH3和H2O
C.NH3和苯D.CO2和烧碱溶液
(2)在图B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A.Cu与稀盐酸B.NaHCO3与NaOH溶液
C.大理石与稀硫酸D.碳铵与稀硝酸
(3)若图B的锥形瓶内是无水酒精,水槽内是冷水,则向水槽中加入足量的下列哪些物质也会产生喷泉现象?
A.浓硫酸B.生石灰
C.氢氧化钡晶体与NH4Cl固体D.氢氧化钠固体
(4)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喷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的原理相似。
(5)如果只提供如图C的装置,引发喷泉的方法是。
(6)图D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的一瓶乙烯,请你结合喷泉原理和乙烯的化学性质,在图D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方案,使它产生喷泉,力求使水充满整个烧瓶。
简述操作过程。
6.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1)常温下将H2S与SO2以1:1充满烧瓶,不久,烧瓶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Cl2代替SO2,其余同上.观察到的现象与(1)相同和不同之处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用简要文字和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0年湖南省重点示范高中高三冲刺模拟试题)氨是一种重要
的化工原料,某学习小组欲制取氨气并探究其性质。
请回答: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2)①右图是进行氨气喷泉实验的装置,引发喷泉的操作步骤是。
②氨气使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化学实验、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知识。
分析装置图,可知氨气和氯气接触时发生反应:4NH3+6Cl2=2NH4Cl+4HCl+N2,烧瓶中出现白烟,A对;不能出现红棕色气体,B错;该反应中氨气中的氮元素化合价升高,表现还原性,C对;烧杯中的氢氧化钠可以吸收多余的有害气体,D对。
2.分析:当滴入的液体Y将锥形瓶中的气体X溶解或发生反应后,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大气压通过导管将空气压入小气球a使它鼓胀起来。
因此,不符合条件的只有(C)。
这个实验虽然没有产生喷泉现象,但它的原理跟喷泉实验原理是相同的。
3.(1)分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产生大量的CO2气体使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从而将反应混合物压入烧瓶。
也能形成喷泉。
所以答案选(A)。
(2)分析: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可使锥形瓶内的酒精部分气化而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将酒精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答案为(A)。
4.答案:(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
(2)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
片刻后,关闭a,然后打开b活塞。
5、(1)C (2)D (3)ABD (4)B
(5)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6)先在一个气球内充入与烧瓶等体积的氯气或溴化氢,打开止水夹K,从图中乳胶管处将气球内气体缓缓送入烧瓶内。
6.(1)有黄色沉淀,有水珠,溶液喷入烧瓶内.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 + SO2 = 3S↓ + 2H2O
(2)相同点:有黄色沉淀. 不同点:没有喷泉现象.
原因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不能产生压强差.Cl2 + H2S = S ↓+ 2HCl。
7.(1)2NH4Cl + Ca(OH)2△
CaCl2 + 2NH3↑+2H2O
(2)①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加入烧瓶,然后打开止水夹K。
②NH 3 + H2O NH3·H2O NH4+ + 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