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791.30 KB
- 文档页数:12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高三考试历史试题2016年9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以及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注意事项:第Ⅰ卷为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1.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
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A.郡县制 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制2.“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 B.封建社会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3.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
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 分封制全面崩溃 B. 宗法制荡然无存C. 郡县制初现雏形D. 实行郡国并行制4.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离,且又当过和尚,即位后且残杀功臣,其长相如何在民间有多重版本,而大体可分为两类:①宫廷版:方面大脸,慈眉善目②民间版:五官不正,相貌丑陋(见下图),符合朱元璋真相的是()A.图① B.图② C.图①图②都是 D.有待考证7.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以及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注意事项:第Ⅰ卷为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1.“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关于下图解读正确的是图1《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图2《秦朝疆域图》图3《元朝行省图》A.图1至2的制度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在逐步加强B.图2至图3的制度变化反映了地方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C.三幅图共同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发展D.三幅图反映了地方政权的自主性逐步提高2.在北宋的中枢机构中,宰相、参知政事及枢密使、三司使都统称宰辅。
其家庭出身中,身为名门之后者有之,出身贫寒之家者有之,家风儒雅者有之,世为武将者有之,家庭境况不一而足。
这说明A.出现了官宦之家对宰辅位置的垄断局面 B.为了加强皇权,大力分割相权C.直接原因应是宰辅入仕途径的不同 D.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3.《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反映出当时晋国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C.郡的地位比县高 D.赵鞅是其最高统治者4.《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
”汉成帝此举意在A.提升御史地位 B.提高行政效率 C.抑制丞相职权 D.完善监督体制5.历史转型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论语•雍也第六》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 )A。
启发诱导 B。
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
有教无类【答案】C【解析】考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早期儒学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理社会方案的主张是()A。
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 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C。
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 D。
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强调仁政、礼制,主张教化,以德治国,故C项正确;AB是法家思想;D属于道家思想。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早期儒学3.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
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157人,孟子61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孔子兴办太学,提高了儒学的地位B.孔子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较大C。
孔子倡导“兼爱”“非攻” D.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依然占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时间首先可以排除A、C项。
孔子、孟子属于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崇拜孔子、孟子的人较多,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较大,故B项正确,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早期儒学4、有一天,王阳明和一位朋友去郊外山林里游玩,有一段关于“花树的存在与否,与人内心感受有什么关系”的对话。
在王阳明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下列观点符合上述对话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穷理然后足以致知 D。
专业文档 高三学分认定考试历史试题 2015年10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以及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 注意事项:第Ⅰ卷为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1.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 A .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 .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 .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2.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
这表明当时 A .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 .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 .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 .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3.《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 A .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 .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 .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 .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4.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 .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 .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 .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5.柏拉图公开认为:“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岳麓版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5 BBDAC 6-10 BCAAC 11-15 CDCDB 16-20 BBCDA 21-25 CDBC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3分,共50分)26.( 1)措施: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
(2分)影响:形成了极端君主专制统治,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2分)(2)克服: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打击封建势力;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分)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提供了政治保障。
(2分) (3)观点:政治制度建设必须符合国情。
(1分)论证: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分)27.(1)新变化: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4分)(2)军阀割据,关卡林立,税收沉重;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资金、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竞争优势。
(2分)(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改革开放,特别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精神财富和支柱。
(4分)(4)近代化发展往往需要制度创新、国家政策的支持、技术革新、和环境的保障等(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8.(1)主要措施:兴办太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国家教育体系(2分)目的:通过提高民众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思想上的大一统。
高三历史试题第Ι卷说明: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请选出正确的选项,并把所选项的序号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每小题2分,共50分。
1.1.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C.地方机构权力的加强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弥合2.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应是指哪一时期 (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3.有人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是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被东方小国打败”是在下列那场战争中A.第一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4.15世纪中国出现的内阁制和18世纪英国形成的内阁制的相同之处是 ( )A.都制约了君主的权力 B.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成长C.都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D.都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5.《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句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着大意义。
”其中的“商业革命”表现在 ( )A.出现了市舶司 B.坊市制度被最终打破C.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雏形 D.出现了专职管理市场的官员7.《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8.《清嘉录》记载:“(苏州)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为待官之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坐。
高三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2. “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官和吏的主要区别在于官僚实行限任制,而吏胥实行常任制。
官僚放任要回避本籍,而吏胥基本上是土著。
因而形成吏胥左右官场的局面,被形容为“养百万虎狼于民间。
”这一现象A.揭示了我国古代吏制腐败导致民生困顿的事实B.体现了我国古代分封制一直延续的历史发展趋势C.说明了我国古代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并行不悖D.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长期矛盾3.下图涉及的两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①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②最初是临时机构③始终由高官任职④都是君主专制的体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
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
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是A.反对轮番而治 B.提倡妇女参政 C.主张人民主权 D.宣扬人文精神5.古罗马政治家、法律思想家西塞罗认为:“法律是根据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对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
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
”这表明A.公平正义是罗马法永恒的价值追求 B.自然法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C.罗马法源自于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 D.罗马公民法充分体现了公平和正义6.伯利克里(约公元前495年—公元前429年)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高三期中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以及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注意事项:第Ⅰ卷为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1.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
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2.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A.宣政院 B.中书省C.行中书省 D.枢密院3.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4.右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
由此可见,当时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5.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
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6.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会师中共七大会场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A.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B.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C.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D.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7.冯友兰教授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说:“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太平天国的历史将倒退黑暗时期——中世纪”。
山东省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7高一下·杭州期末)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卷四中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
该评价主要着眼于郡县制()A . 是由李斯首先创建的B . 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C . 标志着贵族政治形成D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 (2分)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少提及,对诸如音乐、美术、医学等杂艺则持鄙弃态度。
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
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
宋朝家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 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B . 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C . 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D . 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3. (2分) (2019高二上·怀宁月考)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北宋名臣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明代医学家叶文龄说,“医,仁术也,爱之道也”。
材料表明,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A .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 . 得益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C . 得到国家政权的支持D . 取决于小农经济高度发达4. (2分) (2016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
这观点应是起源于()A . 意大利B . 古希腊C . 德意志D . 法国5. (2分) (2018高二下·贵港期中) 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内事最高裁判官。
公元前242年,又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社会问题。
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设立推动了()A . 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B . 贵族与平民矛盾的缓和C .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D . 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6. (2分) (2017高一上·双流期中) 1832年6月,英国议会选举改革的方案得到国王的批准,其主要内容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
高三学分认定考试数学(理)试题2015年10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以及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1. 已知集合M ={0,1,2,3,4},N ={1,3,5},P =M ∩N ,则P 的子集共有( ) A .2个 B .4个 C .6个 D .8个2. 已知a ,b ,c ∈R ,命题“若a +b +c =3,则a 2+b 2+c 2≥3”的否命题是( ) A .若a +b +c ≠3,则a 2+b 2+c 2<3 B .若a +b +c =3,则a 2+b 2+c 2<3C .若a +b +c ≠3,则a 2+b 2+c 2≥3D .若a 2+b 2+c 2≥3,则a +b +c =3 3. 函数f (x )=)1lg(11x x++-的定义域是( ) A .(-∞,-1) B .(1,+∞) C .(-1,1)∪(1,+∞) D .(-∞,+∞)4. 已知函数f (x )=⎩⎨⎧2x,x >0,x +1,x ≤0,若f (a )+f (1)=0,则实数a 的值等于( )A .-3B .-1C .1D .35. 设554a log 4b log c log ===25,(3),,则( )A .b c a << B. a c b << C. c b a << D .c a b <<6. 若函数()sin([0,2])3x f x ϕϕπ+=∈是偶函数,则=ϕ( ) A .2πB. 32πC. 23π D .35π7. 求曲线2x y =与x y =所围成图形的面积,其中正确的是( )A .120()d S x x x=-⎰ B.120()d S x x x=-⎰ C.120()d S y y y=-⎰D.10(S y y=-⎰8. 将函数sin 2y x =的图象向左平移4π个单位, 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则所得图象的函数解析式是( )绝密 ☆ 启用并使用完毕前A .22cos y x =B . 22sin y x = C.)42sin(1π++=x y D. cos 2y x =9. 设f (x )是周期为2的奇函数,当0≤x ≤1时,f (x )=)1(2x x -,则)25(-f =( ) A .-12 B .-14 C. 14 D. 1210.函数f (x )=x 3-px 2-qx 的图象与x 轴切于(1,0)点,则f (x )的极大值、极小值分别为( )A. 0,274 B . 274,0 C .-274,0 D .0,-274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0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 每小题5分,共25分 11 . 函数22cos sin 2y x x =+的最小值是_____ 12. “x =3”是“x 2=9”的______条件13. 当函数sin (02)y x x x π=≤<取得最大值时,x =______14. 在R 上的函数f (x )满足f (x +2)=3f (x ),当x ∈[0,2]时,f (x )=x 2-2x ,则当x ∈[-4,-2]时,f (x )的最小值是_______15. 已知:命题p :函数y =log 0.5(x 2+2x +a )的值域为R .;命题q :函数y =-(5-2a )x 是R 上的减函数.若p 或q 为真命题,p 且q 为假命题,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 16.(本小题满分12分)设xx e aa e x f a +=>)(,0是R 上的偶函数. (Ⅰ)求a 的值; (Ⅱ)证明f (x )在(0,+∞)上是增函数. 17.(本小题满分12分)设函数f (x )=a 2ln x -x 2+ax ,a >0. (Ⅰ)求f (x )的单调区间;(Ⅱ)求所有的实数a ,使e -1≤f (x )≤e 2对x ∈[1,e]恒成立. 注:e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18. (本小题满分12分)设)0(cos sin )(>+=ωωωx b x a x f 的周期π=T ,最大值4)12(=πf ,(Ⅰ)求ω、a 、b 的值;(Ⅱ)若βα、为方程)(x f =0的两根,βα、终边不共线,求)tan(βα+的值 19. (本小题满分12分) 设函数a x x x x f ++=ωωωcos sin cos 3)(2(其中0,a R ω>∈),且()f x 的图象在y 轴右侧的第一个最高点的横坐标为6π.(Ⅰ)求ω的值;(Ⅱ)如果()f x 在区间5,36ππ⎡⎤-⎢⎥⎣⎦a 的值.20. (本小题满分13分)已知函数f (x )=(x -k )e x . (Ⅰ)求f (x )的单调区间;(Ⅱ)求f (x )在区间[0,1]上的最小值. 21. (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函数)0()23()(23>+--++=a d x b a c bx ax x f 的图像如右。
高三学分认定考试历史试题2015年10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以及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注意事项:第Ⅰ卷为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1.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2.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
这表明当时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3.《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4.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5.柏拉图公开认为:“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
”在实践中,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
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
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A.民主范围的狭隘性B.民主决策的随意性C.法律保护奴隶主的利益D.用法律维护公民权利6.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6000位公民参加的雅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
”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A.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B.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C.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D.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7.《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一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A.标志着古代世界成文法的诞生B.可有效防范个人专权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D.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8. 英国中世纪有一条政治原则,即“国王不能犯错误”。
这使得历代君主都可以恣意妄为而不致因“犯错误”而被追究责任。
后来的法案对这一原则有了新的解释:“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
”这一变化A.使王权受到了间接限制B.让国王可以继续胡作非为C.使大臣成为国王犯错的替罪羊D.保证了国王由能犯错误到不能犯错误9.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写道:“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
”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A.国王B.议会C.内阁 D.最高法院10.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
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A.协调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B.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C.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D.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11.宪法通过后,共和派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
1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
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遭到彻底失败后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
”该事件对法国政治产生的影响是A.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B.君主派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退出历史舞台C.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D.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12.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军官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
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
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C.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力13.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
……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
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
”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B.战争的原因是英国预谋已久C.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14.下图是1896年日本《团团珍闻》刊登的日本画家田口米作绘制的漫画,漫画的题目是《日清战争后日本人的意识》,这主要表现了当时A.日本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强国B.欧美国家联合继续抑制日本C.日本联合欧美的意识日益加强D.战争结果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15.有人将下面漫画中逃跑者的现实活动归纳为:溜之大吉→反咬一口→为人打工。
漫画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后列强获得的侵华权益是A.西方列强拉开了瓜分中国的序幕B.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华战略要地C.列强在华设厂开始取得合法地位D.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16. 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
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A.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上交国库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学校教育17.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临时约法》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18.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下列事件的革命模式与此思想相悖的是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漫画多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方式来评说世事,对下面漫画理解正确的是A.“和平方案”是指三大战役后的《国内和平协定》B.图中人有反内战、和平建国的愿望C.表达作者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D.表明作者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20.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后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B.北平新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D.中共“七大”召开2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
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下列关于“不成熟的理论”说法正确的是,该理论A.由启蒙思想家创立B.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C.诞生于工业革命之前D.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22.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被称为“三月十八日革命”,这次革命之所以发生在3月18日,其直接原因是A.法兰西第二帝国统治时期,社会各种矛盾激化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德国签订割地赔款的和约C.巴黎人民生活困苦,渴望建立新制度摆脱困境D.1871年临时政府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防守要塞23.关于巴黎公社,马克思认为,它是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
这说明巴黎公社A.不具备无产阶级性质B.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C.可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府的方案D.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24.“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一直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直到列宁回国提出‘四月提纲’,才有了较为明确的行动纲领。
”这个“行动纲领”是指A.取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B.武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C.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D.退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25.1917年4月,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主张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1917年7月,列宁又提出取消“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代之以“夺取政权”的口号。
列宁政治主张发生转变的历史背景是A.临时政府统治危机加深B.布尔什维克对夺权政权方式存在分歧C.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D.布尔什维克对苏维埃影响力发生变化26.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
这说明新中国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27.《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
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
这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是A.独立自主 B.“一边倒”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8.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游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禁止美中贸易的法令。
这些政策变化表明美国A.积极传递与中国接近的信息B.切实推进与中国的新型区域合作C.彻底改变了敌视中国的政策D.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29.1946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写给国务卿贝尔纳斯的信中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
我们应该坚持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
”这表明A.美苏“冷战”从此开始B.二战后美苏两国矛盾加剧C.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D.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30.“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
”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A.同盟力量的差距B.意识形态的对立C.军事力量的失衡D.经济水平的差距31.《中俄秘档里的朝鲜战争》记载:苏联通过战争成功把中国诱入与西方决裂的道路,日本通过战争订货而迅速繁荣,美国因为战争而重返朝鲜,中国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统一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