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肺炎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4.34 MB
- 文档页数:15
球形肺炎球形肺炎是指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团块状的渗出性炎性病变,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以细菌性多见。
其病变过程肺结构没有造成损坏、坏死,有别于机化性肺炎、炎性假瘤和球形肺不张,区别在于前者经抗炎治疗可以完全吸收或基本吸收,仅遗留少许索条影,而后者抗炎治疗无效。
球形肺炎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文献报道可能为:(1)肺炎渗出物沿肺泡孔向周围扩散;(2)大叶性或节段性肺炎吸收过程中的一种表现;(3)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大叶性或节段性肺炎的发展过程受到限制而形成。
球形肺炎的发病年龄偏大,炎性中毒症状不典型,又有痰中带血,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且与肺癌有重叠;影像学表现团块状影,因此,初诊误诊率较高,给临床施治造成困难。
主要应与周围型肺癌鉴别。
X线胸部平片能显示大部分病变,但对病变基本细节和周围结构(伴随改变)显示不如CT。
球形肺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1)病变形态:名曰球形肺炎,而少见呈圆球形,多为以胸膜为基底的方形、楔形或三角锥形。
而周围型肺癌多为类圆形。
以胸膜为基底,两侧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边缘或呈类方形征(图1~3)(2)球形肺炎病灶边缘大多模糊,可伴有较多均匀分布的长且柔软的毛刺(图1a、图1b、图2 ),周围型肺癌常因肿瘤浸润性生长,瘤间质反应形成不均匀分布的细短毛刺。
(3)胸膜增厚:以胸膜为基底的绝大多数病灶局部和周围胸膜炎性反应性均匀增厚,无明显结节,且与非增厚胸膜界限清楚(图1c、图1d);无明显胸膜腔积液亦是球形肺炎的特征之一。
球形肺炎所致胸膜增厚范围大于病灶直径,抗炎治疗后胸膜增厚消失,很少遗留有胸膜增厚。
(4)球形肺炎病灶肺门侧多条增粗扭曲血管,但无僵直及牵拉(图1a、图1b、图2 )。
有别于肺癌造成的血管集中征,肺血管被牵拉僵直,向肿瘤移位(图4 )。
(5)球形肺炎病变所属段及亚段支气管均匀性增厚,而无明显狭窄,同级支气管在CT上显示率明显强于非病变区支气管(图5 )。
球形肺炎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探析摘要:目的:探讨球形肺炎的ct诊断价值,并总结和鉴别ct表现。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52例球形肺炎患者的ct检查的资料,并对结果进行总结。
结果:球形肺炎的ct表现主要为:呈球形,大多位于贴近或靠近胸膜的背部,病变的边缘相对比较规则;或呈波浪状,偶尔边缘很模糊,常见参差不齐、粗大的毛刺样结构,周围密度较淡、不均匀,可见“晕征”和“刀切征”等。
结论:球形肺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有利于球形肺炎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提高。
关键词:球形肺炎ct表现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316-01肺炎的种类有很多,球形肺炎是一种特殊的肺炎种类,其特殊性不在于它具有球形的形状,而是被认为临床误诊率极高的一种肺炎[1],期临床表现等与肺癌十分相似。
一旦球形肺炎被误诊,对患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2]。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52例球形肺炎患者的ct检查的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对球形肺炎诊断和鉴别提出更高的认识,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为在2011年3月-2012年3月入住我院经过ct检查诊断和临床诊断证实52例球形肺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32例,女性患者为20例,患者年龄在18~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8岁。
病程为21~4个月;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伴有白色粘稠痰、或黄痰、或伴有血丝)、胸部疼痛,也有少数的患者无明显症状。
1.2方法。
52例患者在行ct检查之前,全部摄有x线胸部侧位和(或)正位平片。
之后采用型号为5000th型全身ct扫描机,进行ct扫描,层厚为10mm,间隔为14mm,对所有患者进行薄层扫描,其中16例患者做ct薄层扫描1次,其余36例患者分别做3次ct 复查。
1.3统计学方法。
球形肺炎CT表现及二例误诊肺癌分析球形肺炎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以前者多见,常为肺炎鏈球菌或葡萄球菌感染,因其影像学上表现球形或类球形而称之为球形肺炎。
此病临床上较为少见,多层螺旋CT是其一种有效的诊断手段,但部分球形肺炎的CT表现与周围型肺癌有许多相似之处,往往会出现误诊现象。
本文对二例误诊为肺癌的球形肺炎CT表现做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球形肺炎CT诊断的准确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3年二例经临床证实并行CT增强扫描的球形肺炎患者资料。
第一例:男性,45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半月余伴发热3天。
该患者咳嗽成阵发性表现,并伴有少量白色粘痰。
第二例:男性,59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2月余。
发病前无明显诱因,轻度咳嗽,伴痰中带血丝。
1.2检查方法CT扫描机型为GE Lightspeed 4层螺旋CT,检查前训练患者呼吸,先行CT 平扫,扫描范围从肺尖肺底,层厚5mm,间隔5mm,电压120KV,电流180mA,矩阵512×512。
经肘静脉注射优维显(含典300mg)1.5ml/kg体重,行全肺增强扫描,注射流率3.0ml/s。
图像分析由三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分析病变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密度特点及增强方式以及有无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等,并对比复习患者治疗前后CT表现。
2 结果2.1误诊情况两例均误诊为周围型肺癌。
2.2病变CT表现特点及复查后改变第一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大小约为3.0cm×3.0cm,并见短毛刺征,其边缘较清楚,未见“晕征”。
增强扫描显示肿块不均性强化,强化区与非强化去分界不清,不规则。
临床医生采用试验性抗炎治疗4天后,患者症状减轻,一周后CT复查,病灶有所变小,继续抗炎治疗,二周后复查胸片,病灶基本显示不清,最后临床确诊为右肺下叶球形肺炎。
第二例:右肺上叶后段一团块状影,密度较高,有分叶征象,并可见短毛刺,周围未见卫星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