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翼状胬肉36例疗效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8.53 KB
- 文档页数:2
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
方法对230例(275眼)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术,观察疗效观察。
结果手术成功,随访6~36个月,275只眼复发6只眼,复发率为2.1%。
结膜瓣裂开移植4眼,给予缝合,延长至10d拆线,均治愈;术后眼部疼痛203例,用0.5%地卡因滴眼治疗疼痛11例,疼痛l2h后对疼痛的耐受性,疼痛消失后3d。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好,复发率低。
标签:翼状胬肉;结膜瓣转移;切除术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
主要症状为异物感和刺激性症状,以及结膜增殖的影响,从而影响患者的外观,并可影响视力。
目前,该疾病的治疗主要是基于,但复发率高,复发率为28%~65%[1]。
从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们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和结膜瓣转移术治疗翼状胬肉23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在的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翼状胬肉230例(275眼),93例男性,137例女性,年龄29~69岁,平均49岁。
病程3~25个月,平均9个月,原发性翼状胬肉206例(251眼),复发性翼状胬肉24例(24眼)。
平均1~7mm,平均为3.5mm。
1.2方法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肥大充血,1w前最好操作弟奠典必殊眼液,可以减少术后反应和复发。
术前检查患者的疾病与泪囊和结膜炎,以避免术后并发症。
操作步骤: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患后滴眼液盐酸5min,把眼睑拉钩,约0.6ml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混合等量翼状胬肉体注射。
微剪约2mm的角膜缘,和平行切割胬肉结膜,约10mm的切口,分离至泪阜结膜与翼状胬肉,翼状胬肉与巩膜分离,小心别伤了腹直肌,用镊子把翼状胬肉,泪阜及翼状胬肉下的剪切。
从角膜表面撕裂的翼状胬肉头夹,尽量不伤害鲍曼。
一小片刀片被用来刮除残留组织从角膜,角膜和角膜表面。
在角膜缘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0.75等量的约0.4ml布比卡因混合六点位置,沿角膜缘剪开球结膜,球结膜和筋膜组织分离,做10mm×3mm转移结膜瓣,蒂部不太小,可以保持3mm。
翼状胬肉患者30例治疗分析发表时间:2014-04-03T15:19:48.9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期供稿作者:罗汝[导读]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多发于户外活动人群。
罗汝(贵州省平塘县人民医院五官科 558300)【摘要】目的:对翼状胬肉的临床治疗进行观察和分析。
方法:以我院收治的30例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I组和II组,每个组别各15例。
I组患者主要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II组患者主要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存在明显差异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II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I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翼状胬肉患者实施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翼状胬肉治疗分析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77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1-0248-01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多发于户外活动人群。
翼状胬肉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红且有不适感,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散光以及视力下降。
在目前,对于翼状胬肉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然而依旧存在复发现象。
我院对收治的30例翼状胬肉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我院在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30例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17例,共26只眼,女性患者有13例,共20只眼。
年龄范围为33岁到78岁,平均年龄为(53.2±11.2)岁。
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均为原发性翼状胬肉。
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I组和II组,每个组别各15例。
36例翼状胬肉手术效果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对比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
方法翼状胬肉36例(共42只眼)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8例。
第一组,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第二组,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转移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
观察术后角膜上皮修复,角膜缘新生血管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
结果术后随诊6-36个月,第一组有1只眼复发(5.5%);第2组有2只眼复发(11%)。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转移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均能有效阻止胬肉复发。
但前者在手术安全性、舒适性、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更具优势。
【关键词】翼状胬肉手术疗效复发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以及头部转移术,术后常易复发,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丝裂霉素C在翼状胬肉手术中的应用,术后复发率已大为降低。
我院于2006年5月-2011年10月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带蒂结膜瓣转移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并对比二者疗效。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翼状胬肉36例(共42只眼),男姓14例,女性22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7.2岁,原发性翼状胬肉30例,复发性翼状胬肉6例。
1.2手术方法随机分为2组。
第一组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第二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带蒂结膜瓣转移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
所有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
予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球结膜下浸润麻醉。
第一组:沿翼状胬肉角巩膜缘处剪开球结膜,分离巩膜处球结膜与翼状胬肉,分离翼状胬肉与巩膜、角膜的粘连处,剪除翼状胬肉,暴露角膜及巩膜创面、巩膜面烧灼止血、于上方角膜巩膜缘分离4mm×6mm带有角膜缘干细胞和相邻区域球结膜的眼表联合移植片,不带结膜下组织。
将移植片上皮面朝上,带有角膜缘干细胞的一侧置于角膜缘,铺平后用10-0尼龙线四角各缝合一针,固定于浅层巩膜面,另一侧缘与剔除胬肉的球结膜缝合两针固定于浅层巩膜面,取材处不缝合。
治疗翼状胬肉36例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采用手术切除疗法治疗翼状胬肉,使患者达到良好的光学效果。
方
法选取36例翼状胬肉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翼状胬肉患者采取
有效的治疗预防措施。
结果翼状胬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情况均得到有效的改善,
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结论翼状胬肉主是因慢性炎症性病变所致,采用手术切除的
方法比较直接,如果术后护理得当,复发率是相当低的。
【关键词】翼状胬肉手术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7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218-02
目前对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尚在继续研究中,但诸多学术研究表明,其主要发病原
因是眼部软组织发生慢性炎症性病变。
有的学说注重于患者自身身体因素的考虑,
比如,遗传、营养缺乏、过敏等;有的学说侧重于外界因素的考虑,比如,眼部
长期受风尘、花粉、阳光照射等孤独刺激。
但不论何原因,翼状胬肉带给患者的
痛苦是显而易见的。
有翼状胬肉的患者由于胬肉赘生,可能使视力散光,或者胬肉
伸入角膜表面生长,侵犯角膜,遮蔽瞳孔区域,而造成严重的视力障碍,非常严重的
病例可以使眼球运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形象、健康、心理、工作等。
笔者就临床接纳的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术后跟踪调查,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科就诊的36例翼状胬肉患者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为20~72岁,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72岁男24例,占66.67%,女12 占33.33%。
单眼发病30人,双眼发病6人,单眼双侧生长胬肉1眼。
1.2 治疗方法
首先,对患者翼状胬肉病情进行诊断鉴别,主要是要准确将其与假性翼状胬
肉和睑裂斑进行区分,以正确治疗。
真性翼状胬肉是属于结膜及结膜下组织的慢
性炎症并向角膜发展的结果。
翼状胬肉与周围组织全面粘着。
具有发展趋势。
其次,对于翼状胬肉患者病情程度进行判断,小而静止的翼状胬肉和患者极
其不愿接受手术者可以用药物治疗或者冷冻治疗。
对于翼状胬肉正在进行,而且
患者球结膜已经变形、充血、肥厚、增生,已经影响到患者正常视力的情况则用
手术疗法。
再次,手术方法:对于翼状胬肉头已经入侵角膜,接近瞳孔边缘影响患者视觉
功能的,造成此处血管网已经增生或紊乱,多采用胬肉直接切除法,要彻底全面的
切除变性组织,使角膜缘、巩膜暴露(为了防止结膜纤维入侵,可以在角膜缘外侧
预留巩膜洼),对于切除了头的胬肉的切缘,在缝合时要使两方上皮面完全对应
不能残留“触角”。
切除泪阜两侧深部,直到向上下穹窿部扩张的纤维组织。
剥切
胬肉下方的结缔组织时,可注射空气,使结膜与下面组织分离,以保护结膜和内(外)直肌筋膜鞘。
缝合切口要少用缝线,针脚细密,不留痕迹。
1.3 疗效标准
痊愈:胬肉切除干净,患者恢复视力,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者。
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无功能障碍。
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1.4 治疗结果
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在笔者临床诊治的36例患者中,27例采用手术性治疗,9例采用非手术性治疗。
治疗结果如下表:
组别痊愈显著有效无效
手术组 20 4 3 0
非手术组 3 3 2 1
2.讨论及建议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医称其为“攀睛”,因其外形很像昆虫的翅膀,俗称“鱼肉”。
病发部位多在大眼角,一般认为它是长期受风沙、粉尘、日光照射等外界剌激或者
因为劳累过度、睡眠不足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单眼或双眼受犯。
临床上,可以将
其分为静止胬肉、进展胬肉。
治疗中,常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多用于静止性胬
如或不愿接受手术者,用抗生素眼药水点眼,以减轻结膜炎症,也可用如0.25%氯霉素或0.5%可的松眼药水(糖皮质激素眼药水)减缓结膜充血水肿。
或者用冷冻疗法,破坏其新生血管
致其萎缩。
但是药物治疗对于进展性胬肉和症状较严重者疗效有限。
而手术治疗则适用之,
手术切除,能干净彻底的将胬肉去掉,用时短,使患者快速恢复。
手术中,一定要注意:切
除球结膜时要注意保护健康组织,不宜过厚,胬肉要切除干净,但不能伤及肌腱和泪阜,以
免日后发生睑球粘连或运动障碍,结膜瓣要平伏的紧贴在巩膜上,之间不能有淤血气泡,对
于胬肉下的结膜下组织,其切除范围要比胬肉大一些,以减少术后迅速发生新生血管或组织
增殖,彻底切除角膜缘、巩膜及角膜上的变性组织并暴露巩膜(制造缓冲带,防止结膜纤维
组织入侵角膜)。
现多采用显微镜下切除翼状胬肉术,术中保证角膜光滑,无角膜小靥,使
之不能形成泪液池和泪液潴留,也就将复发的因素减少到最小限度。
这是手术切除胬肉成功
预防术后复发的关键术后必须对病人定期复查,积极观察术后疗效,预防复发。
为提高手术治愈率(胬肉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后可以配合药物治疗,作为预防复发的
措施。
比如,可用1:2000的噻替哌眼液,在术后5天开始应用,连续6-8周,此药可以有
效的抑制术后新生血管新生上皮细胞及新生结缔组织,阻止细胞核的丝状分裂,对预防翼状
胬肉复发有较好的效果。
也可以用丝裂霉素C眼液,方法,3次/d,共7天,或2次/d,共5天,已足够维持低复发率,据专家反馈,此药刺激小、用量少、操作简便,但可能产生青光眼,虹膜炎等副作用。
还可以用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抑制炎症反应与角膜水肿,从而防止
血管新生。
手术后,应嘱咐患者积极预防复发。
比如,在治疗期间,患者应当尽量避免外界刺激,外出
可以配戴太阳镜,避免烟尘、风沙、冷热及阳光刺激,保护眼部卫生,忌食辣椒、大葱等刺
激性食物,并应忌烟酒。
保证充足的睡眠,生活要有规律。
总之,翼状胬肉是一种很常见的结膜变性疾患。
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眼科疾病,治疗方
法较多,但很难控制复发率(术后复发率高达百分之四十)。
对于长期在户外工作者应戴防
紫外线的眼镜积极预防。
对于早期尚未侵犯角膜的原发性翼状胬肉,可以用药物治疗,或用
冷冻疗法,破坏其新生血管使之萎缩。
而已经入侵角膜影响到视力的胬肉则要手术切除,我
们采用暴露巩膜法直接切除胬肉,并做好术后复发的防护措施,经长期随访观察,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中华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 翼状胬肉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戴献珍.职业与健康. 1999.05.
[3]原发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的效果.常文勇 .内蒙古中医药.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