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第五单元基础知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4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
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文,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已有初步的了解与掌握。
学习本单元除进一步巩固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外,应重点掌握事理说明文的特点,以同其他类型说明文相区别,由此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有两篇文章涉及生态环境,可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人类的生存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单元设计思路四篇事理说明文分别介绍了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类知识非常丰富,教学中,可以以此训练学生根据内容搜集资料、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同时,指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方法迁移到对课外文章的理解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征。
2.进一步掌握各种说明方法。
3.反复朗读,背诵精彩语段,进行语言训练。
4.提高生态意识,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
四、课时分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各2课时,《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各l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作文2课时。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这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说明了花朵万紫千红的原因。
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可用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学中应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分析,品味精美语言,了解文体特点。
二、教学目标1.反复品味,进行语言训练。
2.区别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
3.巩固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背诵写花的诗。
2.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去看花。
让学生带着笔、本子,把看到的花的名称、颜色、形状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一篇观察笔记,要求学生统计一下,哪些颜色的花多,哪些颜色的花少。
(二)整体把握1.从题目切入(1)找出花儿这样红的原因。
(2)文章讲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六个原因,主要运用了哪类说明方法?为什么?除了这种方法之外,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来加以体会。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题2、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把握感情基调3、掌握重点词语、特殊句式4、掌握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教学过程一、由“世外桃源”导入,并释题。
——计划2分钟桃源----桃园(辨析理解)二、走近作者,你对陶渊明了解多少呢?(提前布置预习)—计划3分钟预设: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一生好酒,常设酒宴客。
三、读---读音、句读、感情基调(给予准确的评价、恰当的鼓励)计划12分钟1、全班齐读,自我评价。
2、教师范读,同学们评价。
3、分组读,其它组评价。
4、学生个人主动读,同学们评价。
预设:为(wèi)(wéi) 夹(jiā)数(shuò)陌(mò)要(yāo)语(yù)诣(yì)骥(jì)咸(xián)四、重点词语的理解(提前布置预习)———计划10分钟1、指出下列标记词语的古今意义阡陌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芳草鲜美(古义:花今义:芳香)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羹味道美)咸来问讯(古义:都今义、盐味)咸来问讯(古义:讯问消息今义:调查、讯问)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子单今义:男子的配偶)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绝今义:距离)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条件关系关联词,不管) 便扶向路(古义:沿着今义:携扶、搀扶)便扶向路(古义:原先今义:朝着)处处志之(古义:作标记今义:志向、意志)寻病终(古义:不久今义:找)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此中人语云(古义:说今义:云朵)缘溪行(古义:沿着今义:缘分)欲穷其林(古义:走到......的尽头今义:贫穷)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2一、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8.《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及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
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说明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本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教学设想:在教学中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而说明方法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点而选择的。
在本文中,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典型实例,它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作用显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本质特点,因此,应把对实例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把实例与事物本质特征的关系讲明白。
学习说明文语言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语言来完成,也可以与略讲其他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和学习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结合进行。
注意不要讲成有关桥梁知识的课。
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分析赵州桥这一典型实例。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本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课前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解题。
1.注音:弧形拱桥陡坡和谐饮涧匀称桥墩郦道元2.解释词义和字义:惟妙惟肖和谐匀称古朴巧妙绝伦以上两项可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
3.讨论课题。
(1)分析"中国石拱桥"达个短语的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几个定语--"中国"(的)--"石"材(的)--"拱"形(的)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2)"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环绕"、"弧形"。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实际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写作训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对课文的理解。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内容,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各组汇报:请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4.课堂讲解(1)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写作训练。
(2)选取优秀习作进行展示、点评。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强调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醒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7.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课后写作练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生学什么】(1)能理解:阅读说明类文本,学会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理解说明文特点,理清说明文写作的内在思路和外在结构。
(2)会表达: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整合有效信息,还能准确地、规范地进行语言表达,有效地向他人传达信息。
(3)可迁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家乡在建筑、园林、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了解地方文化历史,掌握说明类文章的写作策略。
【学生学到什么程度】(1)掌握说明文的特点。
(2)能够整合信息,准确地、规范地进行语言表达,有效地向他人传达信息。
(3)能够理清说明文写作的内在思路和外在结构,掌握说明类文章的阅读和写作策略。
【学生怎么学】(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旧知,自主圈划。
结合具体内容,勾划关键词,并进行深入思考。
(2)通过比较不同文本、不同文体类型的文章,理解说明文特点,掌握说明类文章的阅读和写作策略。
(3)通过设置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完成驱动性任务的过程中,迁移课堂所学,进行自主探究和创设的兴趣,帮助学生,并根据真实情境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学情分析【分析问题】八年级学生对说明文有一定的了解,能明确文本中的说明对象,但在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地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也不能准确、完整地掌握说明文的相关文体特点,更不能准确感知到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的具体作用。
在说明文的阅读中,更多关注描述性或有抒情性的语言。
【制定对策】策略一:筛选与归纳。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获取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纳。
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说明文的相关文体知识,理清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策略二:分类比较阅读。
通过本单元说明文的比较阅读,探究不同说明对象,应侧重不同的说明方法,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
策略三:迁移运用。
通过实际的语文实践活动,将课文所学知识,循序渐进地实践到真实情境之中,实现读写结合,通过阅读掌握说明文知识,再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实际运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策略。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包括《藤野先生》、《背影》、《散步》和《吆喝》四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记叙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如何分析和欣赏记叙文,同时也能培养自己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记叙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情感以及欣赏文学作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情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人际关系和美好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情感,欣赏文学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本课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氛围。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态度。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诗歌的魅力——《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本单元所学诗歌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 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和创作诗歌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掌握本单元所学诗歌的内容和形式;2.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和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感悟能力;2.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本;2. 多媒体设备;3. 课堂活动所需的诗歌材料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优美的诗歌朗诵或背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2. 以问题形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你对诗歌有什么了解?你认为诗歌有什么特点和魅力?”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本单元所学的诗歌内容和主题,包括作者、背景等;2. 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课堂活动(30分钟)1. 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意义和情感表达;2.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鉴赏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3.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主题或素材,进行小组创作诗歌;4.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互动交流和评价。
四、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课堂活动;2. 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魅力,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诗歌。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其他诗歌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并理解本单元所学诗歌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诗歌欣赏、鉴赏和创作能力。
通过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成果,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教案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教案【篇1】Unit 1 Topic 3 How old are you ?Section D学习目标1.学习以短文形式谈论姓名、年龄、学校、班级和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2.能读懂短文并能从简单的名片中获得信息3.能向大家做自我介绍学习重点以短文形式谈论姓名、年龄、学校、班级和电话号码学习难点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转变学习过程(一)导入(二)自学指导1、预习课本P23 Part 1 ,复习书上的六个音标2、预习课本P23 Part 2 ,分别找出Jane 和 Huang Hua 的个人信息3、预习P23 Part 3 ,根据所给信息把空补充完整4、背诵课本P24 Part 4a 4b(三)问题导学再看课本P22 Part 2 ,回答问题。
Where is Jane fr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ow old is s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hat class is she in ? _____________________Where is Huang Hua from ? _______________What’s his English name ? _____________________Are they in the same class ? ______________(四)典题训练(五)精讲点拨1、They are not in the same class ,but they good friends.他们不在同一个班,但是他们是好朋友。
解析:same 意思是“相同的”,前面一定要用定冠词“the”,后面接单数名词。
but 意为“但是,可是”,起转折作用。
eg : We are in the same school ,but in different classes . 我们在同一个学校,但是在不同的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