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职业病防治法》前后对比
- 格式:docx
- 大小:18.47 KB
- 文档页数:3
新旧职业病防治法比对下面为新旧职业病防治法比对,加重字为新法修改内容,仿宋字为旧法内容。
一、将第二条第二款修改为:“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第三款修改为:“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
二、将第三条修改为:“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第三条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三、在第四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工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组织的意见。
”第四条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六条:“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五、将第七条改为第八条,修改为:“国家鼓励和支持研制、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强对职业病的机理和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提高职业病防治科学技术水平;积极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技术、工艺、设备、材料;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
“国家鼓励和支持职业病医疗康复机构的建设。
”第七条国家鼓励研制、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强对职业病的机理和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提高职业病防治科学技术水平;积极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技术、工艺、材料;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11年12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国务院2011年12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如下修改:一、将第二条第二款修改为:“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第三款修改为:“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二、将第三条修改为:“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三、在第四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工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组织的意见。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六条:“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五、将第七条改为第八条,修改为:“国家鼓励和支持研制、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强对职业病的机理和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提高职业病防治科学技术水平;积极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技术、工艺、设备、材料;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
“国家鼓励和支持职业病医疗康复机构的建设。
”六、将第八条改为第九条,第二款修改为:“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确定的职责,负责全国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新版《煤矿安全规程》职业病危害防治部分对比情况把新版《煤矿安全规程》职业病危害防治单元单独成立一编,体现出职业病在煤矿中所占位置越来越重要。
原版《煤矿安全规程》职业病危害防治单元共计11条,新版煤矿安全规程》职业病危害防治单元共计34条,对照后,修改补充条例情况如下:(原版)(新版)第四编职业危害第一章管理和监测第五编职业病危害防治第一章职业病危害管理第七百三十八条煤矿企业必须加强职业危害的防治与管理,做好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尘、毒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第六百三十七条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定期报告职业病危害因素。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粉尘、噪声、高温和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的危害。
第六百三十八条煤矿企业应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配备监测人员和设备。
煤矿企业每年应进行一次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每3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煤矿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从业人员公布。
第四编职业危害第二章健康监护第七百五十条粉尘、毒物及有害物理因素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除采取防治措施外,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防尘或防毒等个体劳动防护用品。
第六百三十九条煤矿企业应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品,并指导和督促其正确使用。
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使用防尘或防毒等个体防护用品。
完成: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品,并指导和督促其正确使用。
第二章粉尘防治第四编职业危害第一章管理和监测第七百三十九条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总粉尘、呼吸性粉尘)浓度应符合表26要求。
表26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标准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 最高允许浓度/(mg/m3)总粉尘呼吸性粉尘<10 10 3.5 10~50 2 1 50~80 2 0.5 ≥80 2 0.3第六百四十条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总粉尘、呼吸性粉尘)浓度应符合表25要求。
不符合要求的,应采取有效措施。
职业病防治法(2020最新修正版)1、将第七条第一款修改为:“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预评价报告之日起三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者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不得开工建设。
”2、将第八条第二款修改为:“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其中,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施工。
”第三款修改为:“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医疗机构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放射性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其他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当由建设单位负责依法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单位组织的验收活动和验收结果的监督核查。
”3、删去第九条。
4、第六八条改为第六七条,将其中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修改为“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5、第七条改为第六九条,修改为:“建设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责分工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建、关闭:(一)未按照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二)医疗机构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未按照规定提交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或者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开工建设的;(三)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未按照规定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四)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或者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擅自施工的;(五)未按照规定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六)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和使用前,职业病防护设施未按照规定验收合格的。
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最新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11年12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11年12月31日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如下修改:一、将第二条第二款修改为:“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第三款修改为:“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二、将第三条修改为:“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三、在第四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工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组织的意见。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六条:“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五、将第七条改为第八条,修改为:“国家鼓励和支持研制、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强对职业病的机理和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提高职业病防治科学技术水平;积极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技术、工艺、设备、材料;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
“国家鼓励和支持职业病医疗康复机构的建设。
职业病防治法新旧对照新旧对照职业病防治法在2019年经过了修订,相对于旧版职业病防治法,新版规定更加完善,同时对职业病的防治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以下是职业病防治法新旧对照:1. 名称旧版:“职业伤害防治法”新版:“职业病防治法”新版名称更加准确明确,更能体现职业病防治的重要性。
2. 适用范围旧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生产经营单位、个体经营者以及其他用人单位和工作场所,以及从业人员和职业病患者。
”新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业人员和职业病患者。
”新版适用范围更加明确,只针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
3.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计量评价旧版:未规定新版:“制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计量评价标准和方法,对职业健康监护进行评估”新版规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计量评价,为明确危害因素提供了科学依据。
4. 职业健康监护旧版:仅要求用人单位对高空、高温、有毒有害作业工种及两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工人实行职业健康检查。
新版:“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对从业人员实行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监护的实施应当有助于发现职业病的早期病变和职业病危害的异常情况。
”新版规定了所有职业人员都需要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强化了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职责。
5. 职业病诊断与报告旧版:要求医疗机构对职业病的诊断应当以国家标准为基础进行,一旦诊断出职业病,医疗机构应当在5天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新版:“职业病诊断和诊断书应当依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职业病诊断机构、医疗机构等以医疗机构为主要渠道,负责职业病患者的诊断、鉴定和诊断书的开具,责令用人单位采取措施防止职业病危害的发生和扩散;职业病诊断机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应当及时报告职业病。
”新版明确了职业病的诊断标准和程序,并强化了职业病的报告制度,确保职业病的及时发现和控制。
6.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责任旧版:要求用人单位采取防护措施,为高空、高温、有毒有害作业工种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设施,同时加强职业健康教育等。
《职业病防治法》修改经三次修订七点改变老爷爷吃花生米发帖于:新闻聚焦时间:2011-12-31 14:48:45字体:【大中小】打印复制链接我来说两句(667)编者按:此文系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有关此次《职业病防治法》修改历程的专业性回述。
作为专业的劳动权利研究和法律援助机构,《职业病防治法》修法过程中,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从法理和现实案例层面出发,向全国人大和多个政府部门提供过大量专业意见,此法律的 3次修订过程中每次都有该机构的意见被吸收。
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得以确定公共管理中,最需要防止“九龙治水”的局面出现。
如果监管机构、监管职能不确定,则该项公共管理事务往往实际处于“无龙治水”的情况。
职业病防治领域就面临这样的困境。
2002年5月1日生效的《职业病防治法》的第八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负责全国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2003年10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意见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3]15号),规定:原由卫生部承担的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责交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自此,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监管主体出现了模糊不清的情况,各地的职业病监管工作的交接也存在着十分混乱的局面。
直到2010年10月中央编制办还在发布《关于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0]104号),目的是形成责权一致、运转有效的职业卫生监管体制。
长期的监管主体不明,导致了职业危害预防监管工作严重缺位,患了职业病的劳动者往往也找不到负责的监管机构,求告无门。
而某些安监部门即使希望进行监管,也苦于缺乏法律赋予的处罚权。
《职业病防治法》的修订工作在监管体制上作了重大的突破。
在一读稿中,国家层面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分工得到了明确,国家安监总局的监管主体身份得到法律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