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论文-城市社区贫困人口的状态原因与脱贫措施浅谈

毕业论文-城市社区贫困人口的状态原因与脱贫措施浅谈

毕业论文-城市社区贫困人口的状态原因与脱贫措施浅谈
毕业论文-城市社区贫困人口的状态原因与脱贫措施浅谈

城市社区贫困人口的状态原因

与脱贫政策措施浅谈

摘要:对一个问题是不是社会问题的界定,不仅要把它放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考察,而且也要借用一个公认的准则来分析它。文章基于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这一背景,并结合公认的分析社会问题的四要素,即问题对个人或社会的损害、对某些权力集团标准的触犯、持续性和过多的解决方案,对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进行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的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城市中的贫困人口逐渐增多,而且数量庞大,这些城市贫困群体的出现不仅有悖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而且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实行有效的对策予以救助,保障城市贫困群体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关键词:转型期;城市贫困人口;社会问题

贫困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贫困人口自身必须面对的个人问题?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对于贫困的理解要在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中进行,而不是仅仅关注贫困人口这一亚文化群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贫困是一个经济匮乏的现实,但贫困的持续以及在其持续的过程中引发并连带的其他相关问题(如犯罪、受教育程度低下等)表明,改善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足以减少所有与贫困相关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一宏观背景中,对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理解离不开这一背景。何谓“转型期”?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

转型的具体内容包含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具备以上涉及的所有情况。何谓“城市贫困人口”?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城市贫困人口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主要表现为: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地低于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

一、贫困以及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

贫困的概念,中外学者都有过论述,基本上都认为:“贫困是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它主要包括绝对和相对贫困两层含义。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缺乏能够维待最低生活需求的基本资源。相对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下,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达到或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但是不足以使其达到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相比较而言仍处于较低生活水准的人群。也就是说,相对贫困反映的是收入和财富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目前,我国的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城市贫困群体,主要是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抚养人的“三无”人员。而新出现的城市贫困群体中,大部分人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但没有工作机会。在他们看来,当前庞大的城市贫困群体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导致失业的群体;资源枯竭型城市里大量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城市居民;退休较早、仅依赖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流入城市、成为城市新贫困阶层的大量农村人口。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贫困主要集中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农村的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6年年末的2148万人。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农村转向城市时,却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贫困问题。与农村贫困人口逐年下降的趋势相比,城市贫困问题反而表现出发展的态势。据国家民政部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由政府定期

定量救济的城市贫困人员一般在60万~80万人之间;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包括在职、下岗和离退休人员)家庭人均收人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共329万人。到2001年底,纳人低保的城镇居民数量为1170万人,2002年为2064万人,2003年更是达到2235万人,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2240.9万人(1028万户)城市居民享受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增加6.7万人,这还不包括那些应保而未保的贫困人口。实际上,以低保线来作为城市贫困线已低估了我国城镇的贫困问题。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以“城市贫困与反贫困”为主题的中国脑库年会上,专家估算的城市贫困人口数字显然要高出各个部委的数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认为,中国城市中贫困群体接近3000万。城镇绝对贫困人口连年增加,贫富差距日渐扩大,使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相对贫困之中,从而形成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的局面。

二、转型期与城市贫困人口

新中国成立以前,城市贫困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不低于60%,城市贫困人口相当普遍。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城市中基本上不存在贫困人口,存在的是与全国农村基本一致的“共同贫困”人口,全国人民都在“共同贫困”的状态下生活着,这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城市贫困人口面临的问题相当严重。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策号召,打破了“共同贫困”的局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许多百万富翁,但随之也产生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城市中贫困人口逐年上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展,社会转型和城市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改组和调整,这使城市下岗职工迅速增加。在当前社会救济制度和失业保险尚未健全的条件下,相当一部分的失业和下岗人员在再就业之前就已经进入城市贫困人口的行列,同时,一些退休较早和仅依赖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也极易陷入贫困。除此以外,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城市中还存在着大量农民工,他们往往收入较少、缺乏社会保障,也容易成为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根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08年3月31日,中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200万人,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73元人民币。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研究报告则

表明,城市贫困人口规模被低估了,实际数目约4600万人,占总城镇人口的8%,这个比例要高于农村。城市贫困人口的扩大,不仅会导致城市贫困家庭生活困难,而且还会引发城市社会中的一系列其他相关问题。

三、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损害

首先,对于城市贫困人口自身及其家庭来说,贫困的现实对他们的健康、教育、就业、住房、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损害。在商业化的城市社会中,贫困人口的购买力低下,这不仅会导致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困难,而且还会导致他们难以平等地享用城市教育、医疗及其他各方面的服务。城市贫困人口在这些方面的落后会使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低于非贫困人口,从而间接地导致他们的社会阶层地位下降,同时,也导致“贫困代际传递”,使他们的下一代仍可能面临贫困的窘境。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贫困人口却无法公平地像非贫困人口一样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贫困人口的一种社会排斥。

其次,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存在也对社会有着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城市贫困人口劳动力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影响社会生产的增长,从而制约社会的供给水平;城市贫困人口群体由于经济条件匮乏,消费能力和水平都低下,从而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第二,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变为市民是城市化的必经之路,而日益增多的城市贫困人口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第三,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多以及贫困程度的加剧影响社会的稳定。城市贫困人口大多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的最低生存需求,但在健康、教育和社交方面,这些人口许多最起码的需求还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还面临社会歧视、子女教育等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现实生活中面临的这些问题和心理的不公平感可能会刺激他们发生越轨行为甚至犯罪,从而危害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四、城市反贫困的对策分析

我国现阶段城市贫困问题是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是多种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把城市反贫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以政府为主导,实行多层面的社会救助与自我救助相结合的新型反贫困体系。从具体策略上看,城市反贫困的措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政府为主导,实行就业促进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消灭贫困的根本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是完全可以通过就业、增加收入脱贫的。因此,政府要重视为贫困人口主动参与脱贫创造条件,并采取“就业保障”的措施,帮助城市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我国政府无可选择地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然而,贫困群体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回到主导产业中,甚至很难找到稳定的就业岗位。为增加就业岗位,除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外,还要注重开辟灵活的就业形式。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给传统产业、非正规就业留有空间,并在政策上提供适当支持,以便多渠道地促进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其生活来源。作为政府要加大力度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对那些最困难的地区、行业和最困难的群众开展就业援助。目前比较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国家给资金、给政策,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改救济为就业”,解决有劳动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2、进行制度的重构,寓预防、救济为一体。首先,在分配领域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对国有垄断企业的收入分配实行国家调控制,加大税收监管,堵塞公权私有化途径;强化对东北、中西部地区、弱势社区、贫困群体的扶持作用,建立工资、福利分离制;同时,通过完善普通税收征管体制,调节过高收入,全面开征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继承税、消费税等,加大收入调节力度,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同时,畅通捐赠渠道,鼓励高收入者举办慈善活动,保障最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其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在社会保险方面,完善失业保险机制,给失业和下岗人员提供一定的保障,有效保障所有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另外,社会救助应以低保动态化管理为主,以低保对象医疗、住房、子女教育为辅,辐射农民工和临时救济者,并建立改造贫困文化的教育扶贫制度,使贫困的群体逐渐摆

脱弱势和贫困。

3、突破传统观念,实行贫困者自助和他助相结合。外部扶贫资源的输入,只有在解决贫困者基本生活困难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使扶贫资源起到既治“标”又治“本”的作用。所以,要使城市扶贫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就必须发挥政府在扶贫政策制定中的应有作用,实现贫困者自助与他助相结合的扶贫方式。为此,首先,要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对那些确实无自救能力的贫困者,政府应以救济金形式直接通过各基层政府把基本生活所需的粮食、衣物或现金分配给他们,缓解他们的生存危机;而对那些有一定自救能力的贫困者,政府应以资助金或生活补助金的方式,鼓励他们参加培训,获取劳动技能,提高自救的能力。因此,政府应该努力构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医疗救助、廉租住房等全方位的社会救助体系。而且为了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应加强对贫困子女的教育救助。其次,在政府救助的同时,积极组织社会救助和自我救助。通过社会慈善组织的捐款来救助贫困人口。此外,社区应在城市扶贫工作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可以利用现有的城市社区网络培育发展成熟的社区组织,建立贫困者的互助支持网络;推进社区参与,增强社区整合,丰富贫困者的社会联系;发展社区服务,建立社区互助网络。作为贫困者本人,应该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利用已经出台了的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小额信贷款等方式自主创业或弹性就业。

4、增加制度供给,强化法治对贫困者的人权保障。这要求我们在完善现有制度、法规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增加制度供给,建立民工平等就业和子女教育制度、廉租房供应制度;提速出台《工资法》、《社会保障法》、统一的《劳动合同法》等,尽快填补法律空白;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避免执法失范。为此,应建立执法人员的专业培训制度和相关的约束机制,使贫困者的生存权、发展权切实地被纳入法律、制度的保护网络。这样,贫困群体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五、对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过多解决方案

为解决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对策。例如,针对下岗职工的“两个确保”,即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针对全国城镇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失业人员的免费再就业培

训;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以及城市扶贫小额信贷等。虽然这些措施的实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最终消除城市贫困人口,一部分城市贫困人口“脱贫”以后不久就又“返贫”,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依然随着转型期社会的发展而存在,并演变出更多的城市社会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在我国转型期的这一社会背景下,城市贫困人口不仅给自身及其家庭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也给社会的良性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城市贫困人口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或间接地触犯到社会中其他一些阶层的利益和准则。不仅如此,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将会随着社会转型的长期性而在我国社会结构中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我国针对贫困出台过非常多的解决办法,但是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仍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因为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植根于我国社会转型这一社会背景中。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就改善城市贫困人口状况,社区改革与服务方面提出如下思考:

1、针对目前失业下岗人员转移进入社区的状况,一是由社区组织社会力量开发就业项目,二是组织下岗失业人员积极参与社区自我创业;自我管理,创建适应市场经济,贴近居民需求的就业岗位,服务体系,转变依赖、等靠要和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形成主动创业与社区指导就业的优良关系。三是建设社区“爱心超市”,对城市贫困户及“边缘贫困户”纳入社区保障体系,家庭互助的“三助合一”的帮扶格局、如大连市中山区桂林街道社区所做的那样,将来自社区居民、机关干部、部队、单位学校的捐赠和政府救济的款物建成规模不大的“爱心超市”;失业下岗职工的燃眉之急,体现社区温暖。社会关怀,以实物行救助,安定人心,避免隐患。

2、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切实做到社区人口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治理;不使矛盾扩大或激化,维护社区的安定团结。

3、从体制上改革社区管理,确保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具体做法一是应采取定点定期定人的科普法制教育,长期坚持,不懈不怠,才能防微杜渐。二

是法律进社区;以“提高居民法律素质,推进社区依法治理”为宗旨;不仅有法制专栏,而且要建立一支社区法律志愿者队伍,形成法律服务网络。三是形式多样地开展普法活动,可采用法制宣传队、法律咨询、讲座以及律师事务所中介服务,法律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推进社区法制建设。

4、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发动社区群众广泛参与,特别是城市贫困人口的参与。一是让讲科学、创文明成为风尚,让社区中老年科技知识分子发挥余热;担任志愿者进行科普活动;实现社区科普活动经常化、群众化、社会化。二是让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之花开不败;建立社区艺术团、书画社、琴棋馆,让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调深入人心,净化心田。使之自觉维护法制,抵制犯罪;杜绝社会种种不良现象,切实树立文明之风。

5、社区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针对贫困人口失业、下岗和环境的改变产生的失落感、恐惧感,一是应实施必要的义务心理救助;对弱势入群如弧寡老年、伤残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医务服务;和必要的心理慰抚。二是建立“托老院”“福利院”“护理院”既解决社区弱势群体的需求,又解决一定的就业岗位,达到创业,供需两有利。三是在建立“养老院”“福利院”“护理院”的投资问题上,应采取多元化方针,服务对象应公众化,并且以有偿、低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福利服务。在运行机制方面要市场化,注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在队伍建设上应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充分应用社区载体和家庭发挥作用,使城市贫困人口现状切实得到改善。专家分析,进入21世纪,我国贫困人口下降速度明显趋缓,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解决剩余贫困人口温饱问题难度明显增大,他们大多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更差的地区,二是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每年都有部分人因灾返贫,三是一些地方工作不适应扶贫开发形势的新变化。

参考文献:

[1]吕红平.对我国现阶段城市贫困问题的初步探讨[J].河北大学学报,2005,(3).

[2] 李瑞林, 李正升. 中国转轨过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J]. 经济经纬, 2006,(1)

[3] 张艳萍.体制转轨中城市贫困形成的原因及其救助的政策措施[J].工业技术经济,2004,(3).

[4]戴文君.构建城市扶贫政策体系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

[5]邢方.对现行城市反贫困政策的几点思考[J].新视野,2006,(1).

浅谈农村贫困问题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 一、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具有如下现状: (1)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算估计。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3.5%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人口增长速度快,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3)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急集中又零星。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集中性。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由国家和省、自治区政府分别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二是零星,位于贫困县之外的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城镇都存在着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贫困人口,这些人口的分布也表现出零星性的特点。我国贫困人口零星分布还表现为牧区人口、库区人口、高山高寒人口、边界人口、雷区人口、船民人口等等。(4)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导致生育行为与计划生育政策相悖。由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农村独特的、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生育观念。例如,在农村以“传宗接代”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落后生育观念,驱使农村计划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盲目的实际生育行为。这些都是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矛盾,无法减轻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无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5)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93年国定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

2017市农村贫困人口况调研报告

2017市农村贫困人口状况调研报告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福利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贫困现象却依然存在,进一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农村贫困人口情况及存在问题,市政协法制委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民政局、统计局、扶贫办,在王世英副主席的带领下,赴定边、靖边、吴堡、xx县等几个县区,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及政府扶贫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个,省级贫困县1个,其中7个县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吕梁山片区,另外定边、靖边被列入省级白于山区片区县。陕西省的扶贫开发标准提高到2500元后,全市有贫困人口88.02万人,经过两年的扶持,截止XX年底,全市仍有贫困人口71.9万人。据调查数据统计,XX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只有69.06亿元,仅占全市总产值的2.5%,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381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2%左右,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生产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贫困人口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约占63%,家庭经营性收入约占23%。收入低而不稳,极易返贫,此外,诸如孩子上学、婚嫁,大灾、大病等情况,返贫问题非常突出。 XX年-XX年,全市扶贫开发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45亿元,较上一个五年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3.54亿元增长7倍多。其中、市级财政扶贫资金11.7亿元,较上一个五年市级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36亿元,增长近9倍。XX年以来,启动实施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移民搬迁共投入省市财政扶贫资金14.2亿元。实施搬迁项目84个,搬迁24881户、101977人。全市共投放扶贫贴息小额到

城乡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

城乡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扶助贫困群体,建设幸福延安”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县及时安排部署,由县委农工部牵头,扶贫、民政、街道办等部门参与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我县贫困人口情况汇报如下: 一、贫困现状 xx位于延安市南部,属省级贫困县,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辖8镇2乡 1个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服务中心、240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98元。 1、农村贫困现状 按照省定16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约2.4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19687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按照市定18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2.6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21090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非重点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约4910人。 我县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这些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扶贫难度很大。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占全部经济收入的90%以上,从事种植业的贫困人口约85%以上;养殖业占全部经济收入的2%、从事养殖业的贫困人口为5%;工资性收入占全部

经济收入的7%,其中从事服务业的占3%,外出务工人员占7%。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占24%、45岁以上占48.3%、18岁以上占88.4%、16岁以上的89.3%.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下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占5.7%、初中学历占38%、小学学历占37.3%、文盲19%。 农村贫困人口中享受养老保险8081人、低保7140人、救助10640人。2000年以来,移民搬迁35处、931户、4291人,脱贫2.152万人。 2、城市贫困现状 按照生活保障线标准,我县城镇“三无”人员166人;有一定劳动能力和不固定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居民2665户6653口人,下岗职工370人,失业人员436人,零就业家庭46户,分别占贫困人口5.6%、6.6%、1.7%,因灾、因病生活困难的家庭292户,城镇贫困户中经营性收入26.5%,工资性收入73.5%。无住房户居民633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共有2005户,5240口人。 3、贫困主要原因 目前,我县城乡贫困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我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区域。这些地区资源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有近30%的农户用水、吃粮、花钱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暖而复寒、饱而复饥的情况也较为严峻,刚刚脱贫不久的群体抗灾能力弱,稍有变故就可能重新返贫。二是贫困人口

2021年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调查报告

2021年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调查报告 一、全县贫困人口的状况与分布 通过逐户摸底、建档立卡,2021年,按照国家划定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贫困标准计算,全县共有贫困人口_户、_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_%。具体状况和分布如下: ㈠从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看,在_户贫困户中,人均年现金收入在1500元以下(含1500元)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 _%;15012021元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20212500元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25012736元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 ㈡从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看,户均离村主干路2.1公里, 其中离村主干路5公里以上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户均当 家田1.2亩(人均0.37亩),其中无当家田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 数的_%;饮水困难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未通广播电视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住危房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 ㈢从贫困人口分布情况看,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 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 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巡检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 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

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 ㈣从重点贫困村分布看,全县有省定贫困村41个,其中, _______镇6个,_______镇6个,_______镇6个,巡检镇4个,_______镇4个,_______镇3个,_______镇3个,_______镇3个,_______镇3个,_______镇3个。此外,_______镇和 _______镇为全市重点贫困镇。 ㈤从贫困户类型看,全县贫困户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 为暂时型贫困户(因灾、因病、因学和多子女等)。这类群体一般 经过35年的时间,通过政府帮扶和自身的努力可实现脱贫;第二 类为资源能力型贫困户(缺土地、资金、技术等)。这类群体通过 政府帮扶可以较快实现脱贫;第三类为特殊型贫困户(伤残、智 障、无后续劳动力资源等)。这类群体无法通过帮扶实现脱贫,只有通过政府救助或纳入低保才能保障基本生活水平。 二、致贫的主要原因 ㈠自然条件恶劣。全县11个镇(区)中,有7个镇属于高寒山区,耕地少、地力脊、石漠化严重,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 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脆弱,农业比较效益低。2021年,7个山区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200元左右,比丘陵4个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少3300多元,贫困发生率比丘陵地区高出11个 百分点。

精准脱贫标准

精准脱贫标准 精准扶贫的落脚点是精准脱贫。怎样才可以认定脱贫,现整理一下有关标准: 一、贫困户、贫困人口脱贫标准 1、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原则标准:《扶贫刚要》规定: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户“八有”:一是有安全住房;二是有安全饮水;三是有基本农田;四是有增收产业;五是至少一人有技能资质证书;六是有基本社会保障;七是实现家里有余粮;八是实现手头有余钱。) 2、具体经济指标标准: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现价计算的标准。按每年6%的增长率调整测算,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入4000元。折算成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 3、贫困户按五个一批脱贫标准: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每户都有一项以上增收致富的主业,掌握一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有安全稳固住房,人均安全稳固住房面积等于或大于25平方米。 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每人每年保障性收入超过同期国家扶贫标准。 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就医报销比例提高10%以上;降低贫困户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加

大医疗救助力度,提高医疗救助标准;贫困人口享有更加均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教育培训帮扶一批。适龄儿童接受9年义务教育;两后生技校专业就读;主要劳动力接受了技能培训。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小康水平。道路通达,出行方便;饮用安全水,有条件的接通自来水;有简易卫生厕所;有安全的农村电网,有通讯设备,有线广播电视入户,接通互联网。 注:国家的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专项扶贫所有支持资金都要统计进入帮扶资金收入。 二、贫困村脱贫主要标准为:贫困户96%以上,脱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7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每个贫困村达到”十有”标准,即:一是有主导产业;二是有专业合作社;三是有教学点和卫生室;四是有敬老院和幼儿园;五是有综合性村民活动场所;六是有金融网点覆盖;七是有综合商业服务;八是有硬化的通村公路,九是有良好的村容村貌;十是有集体收入)。 三、贫困县脱贫的主要标准为: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实现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附件:精准(反贫进档、脱贫出档)识别《六评》操作标准 一、评生活条件(评分标准:25分) 评分内容 评分标准标准值 及分值

对做好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 救助的思考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开放本(专)科 毕业作业 题目:对做好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救助的思考 分校: 年级:12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王岩

目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3) 一、当前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的特点 (4) 二、当前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救助中存在的问题 (4) (一)低保户确定标准不够科学 (4) (二)低保户确定过程不够公开 (5) (三)低保制度执行比较僵化 (5) 三、对策建议 (5) (一)加强政府在救助制度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5) (二)增强社区在救助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6) (三)加强社会公众在救助工作中的辅助作用 (6) 参考文献 (7)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救助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应改变单纯的政府发放生活救助,动员各个层面,构建多维度多角度的救助体系。笔者在开展调研基础上,总结了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特点,指出现阶段的救助体系中存在着低保户确定标准不够科学、低保户确定过程不够公开、低保制度执行比较僵化等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政府在救助制度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增强社区在救助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加强社会公众在救助工作中的辅助作用等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救助

对做好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救助的思考 做好对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对城市贫困人口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城市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途径,确保城市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社会救助机制,对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应改变单纯的政府发放生活救助,动员各个层面,构建多维度多角度的救助体系。政府应按照“分类施保”要求,对残疾人、重病、慢性病人、单亲子女就读大中专院校家庭,给予重点保障并提高补差标准;社区应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成立了评议、审核、审批小组,聘请监督员、协管员对申请和享受低保的家庭进行民主评议、公开监督,增加了救助工作的透明度;社会公众按照“乐善好施”要求,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给予他人关爱和帮助。 一、低保低收入家庭的界定 什么家庭属于低保低收入家庭?有什么标准? 二、当前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的特点 首先,年龄偏大。在笔者针对北京市某社区的调查中,年龄在40以上最多,占47.6%;其次是年龄在18—40岁的占32.4%,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20%。由此可以看出,低保对象多数都属于中老年,是家庭生活的依靠和主要经济支撑者,他们肩负的经济负担重,承受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大。 其次,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成员文化程度低是低收入家庭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调查结果显示,文盲的占4.3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6.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3%,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9.0%。从低收入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分布构成看,呈现出明显的中间高两头低的"∩"型状,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62.4%,可见,低收入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由于低收入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低,很难获得再就业培训的一技之长,这确实给他们重新就业带来困难,因此很少有人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即便就了业,也是在一些技能要求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岗位上,所得的工资自然也不会高。 再次,从业偏少。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从事小商小贩、干个体的占到5.6%,在外打零工的占到70.4%,在家闲居、无业的占16.7%,零就业家庭占7.4%。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低收入家庭都是在非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其中下岗职工家庭和无业家庭占了较大比重。 二、当前城市社区低保低收入家庭救助中存在的问题

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

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状况的 调研报告 位于山西省北部,北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接壤,西与朔州市右玉县毗邻,南连朔州市怀仁、山阴县,东靠大同市南郊区。境内国土面积1314.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万亩,林地88.56万亩,草地38万亩。全县辖3镇6乡228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境内土地资源广阔,煤炭资源丰富,既是传统的农业小县,又是全国重点产煤大县,更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总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点是山地丘陵多、平川少,土地贫瘠,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无霜期短,水资源严重匮乏,为了解和掌握全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我们对左云县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情况如下: 一、贫困村基本概况 据对228个行政村初步统计,农业总人口10.8万人中,处于贫困线下的有8883户,12472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1.5%。涉及到9个乡镇,228个行政村,其中:贫困人口在30%以上的村庄52个;贫困人口在50%以上的村庄29个,目前在册人数300人以下,常住人口不足150人的偏远山区农村48个,3524户,8665人,需要搬迁的村庄9个,534户,1636人。搬迁遗留旧村32个,7399户,17994人。他们的生产、生活存在的特

殊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交通、饮水、用电、住房、通讯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落后。一是交通难。81个贫困村中,未通汽车的有25个。“交通难”导致农副产品流通难,市场占有份额低,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民增收难。二是饮水难。据统计,全县贫困村中还有28个村5680人饮水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调查的81个贫困村中自来水入户仅有760户,大多数群众还没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三是用电难。全城区贫困村中虽已不存在无电村,但由于基本未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用电损耗大,因此经常缺电。四是人居环境条件差。虽然贫困村中没有稳固住房的只有92户272人,但由于缺乏科学布局,人畜未进行分离,村中卫生条件差,居住环境不容乐观。五是通讯难。调查的81个贫困村中,尚有些村未通电话,未通广播电视。 (二)贫困村虽然耕地面积不少,但防涝抗旱能力比较差,卖粮难问题比较突出。这些贫困村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无灌溉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因此大部分属中低产田,基本上靠天吃饭。 (三)缺乏发展经济的"领头羊",村委会发展农村经济没有清晰的思路。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村很少有从事运输业、建筑业和加工业的经济能人;村委会干部对于该村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没有清晰的思路,一味强调该村资源

城镇贫困人口调查报告正式版_1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城镇贫困人口调查报告正 式版

城镇贫困人口调查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 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扶助贫困群体,建设幸福延安”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县及时安排部署,由县委农工部牵头,扶贫、民政、街道办等部门参与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我县贫困人口情况汇报如下: 一、贫困现状 xx位于延安市南部,属省级贫困县,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辖8镇2乡 1个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服务中心、240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98元。 1、农村贫困现状 按照省定16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约2.4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19687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按照市定18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2.6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21090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非重点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约4910人。 我县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这些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扶贫难度很大。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经

农村贫困现状

三、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具有如下现状: 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导致贫困恶性循环。如放羊娃。由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农村独特的、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生育观念。例如,在农村以“传宗接代”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落后生育观念,驱使农村计划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盲目的实际生育行为。这些都是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矛盾,无法减轻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无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人口增长速度快,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2)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返贫率高。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

算估计。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3.5%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 (3)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贫困地区人口普遍营养不良。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4)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93年国定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在耕地中机耕面积仅占36%,有效灌溉面积3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和20个百分点;旱涝保收耕地面积则更少,1993年人均仅0.3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5%。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还使用竹竿、木犁和简陋的铁制农具进行劳动、耕作,广种薄收,有些地方甚至仍然沿袭"刀耕火种"的古老生产方式。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97年全国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10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国定贫困县累计财政补贴101亿元,县均1706万元。由于长期处于赤字状态,贫困县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社区的公共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5)特困的顽固性。 有很多贫困农民居住在耕地匮乏、水源困难的石山地区以及地处边陲、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大山区和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且其中多为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地区,要使他们脱贫致富,工作相当艰巨。

毕业论文——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毕业论文——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 研究 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函授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年级: 2010 级专业:行政管理层次:姓名:指导教师:函授站名称完成日期: 2012 年 01 月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设计(论文)题目设计(论文)题目来源指导老师设计(论文)题目类型自选项目起止时间 2011 年 12 月至 2012 年 01 月一、设计(论文)依据及研究意义: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贫困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社会群体、利益格局和分配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人民群众生活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二、设计(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预期目标:(技术方案、路线)本文在对品牌战略相关基本概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并针对我国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三、设计(论文)的研究重点及难点: 1、企业品牌战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四、设计(论文)研究方法及步骤(进度

安排): 08 年 11 月 20 日—08 年 11 月 25 日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并完成前期材料 08 年 11 月 26 日—09 年元月 20 日完成毕业设计的基本设计并加以改善 09 年元月21 日—09 年 2 月 10 日完成毕业设计的后期工作并加 以调试 09 年 2 月 11 日—09 年 2 月 26 日检查设计 中有无错误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五、进行设计(论文)所需条件: 1、资料:包括图书、期刊、网络资料; 2、工具:电脑及相关软件。毕业论文(设计)评议书(1)序评分标准具体要求分数范围号努力学习,遵守纪律,作风严谨务实,按期圆满完成规定1 学习态度 0—6 分的任务。能独立查阅文献资料及从事其它形式的调研,能较好地理2 调研论证解课题任务并提出实施方案,有分析整理各类信息并从中 0—14 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工作中3 综合能力 0—14 分有创新意识,有重大改进或独特见解,有一定使用价值。论证、分析、设计、计算、结构、建模、实验正确合理,4 设计质量 0—14 分绘图(表)符合要求。摘要及外文资料翻译准确,文字流畅,符合规定内容及字5 外文翻译 0—6 分数要求。说明书结构严谨,文字通顺,用语符合技术规范,图表清楚,字6 0—6 分撰写质量迹工整,书写格式规范,符合规定字数要求。合计 0—60 分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语:企业品牌战略在日益强调创新的全球经济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论文)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内容摘要:城市贫困作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正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制度变迁的结构调整与转轨,以及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并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的深入,将越来越尖锐和复杂。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致贫与脱贫的相关理论,并从分析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的状态特征以及保障措施入手,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我国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迅速,但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产生了城市贫困群体。这种伴随经济增长而产生的贫困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关于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学术论坛的热点之一,也是我国面临的和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而又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对我国城市居民社会救助制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字:城市社区贫困人口措施 一、城市社区贫困人口现状 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究竟有多大?目前由于没有国家权威部门制定城市贫困标准,也没有开展专项的贫困状况调查,因此只能依据专家学者的估算。国际上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据民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2007年3月31日,全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242.7万人(1038万户),平均保障标准为173.9元/人月,人均补差92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偏低。在《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约2600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约有2200多万人,两者合计有48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3.7%。如果根据国际上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即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按照世界银行最近的估计,目前中国超过1亿人还处在国际贫困线以下,相当于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他们收入低,入不敷出;营养水平较低;穿戴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有的甚至无力支付电费,晚上不敢开灯。困难职工反映最怕的是过“三关”,即生病关,子女辍学关和年节关。这些贫困人口是中国今后要建设小康社会,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的最关键的人群。总体上说,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为贫困减缓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无论是以我国官方的贫困线标准还是国际贫困线标准,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例如,根据Ravallion与Chen(2004)的估计,中国的贫困率从1981年的53%下降到了2001年的8%,这显然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成功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可忽视

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福利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贫困却依然存在,全球7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因此农村贫困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贫困现状和原因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贫困;原因;对策 一、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 我们一般认为贫困就是物质生活资料无法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存需要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的定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精神贫困也被包括在内,本文着重探讨农村贫困问题,旨在分析农村物质资料匮乏、农民生活困难产生的原因。所以,本文中的贫困特指物质贫困。朗特里和布思在1901年撰文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在这个经典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把农村贫困定义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农村居民和家庭的生活状况”。相对于一般的贫困而言,农村贫困问题更突出,也更难以解决。根据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标准由上年的693元年调整为785元,低收入人口标准由上年的958元调整为1067元。与此同时,一方面,我国贫困线标准从2008年年底前的人均年收入785元,大幅提升至目前的人均年收入1196元;另一方面,世行的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美元/天。与我国平均贫困标准相比,农村贫困线低了将近35%,与世界水平相比则相差更大。 '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目录 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1) 二、城市人口贫困的原因 (2) (一)失业问题 (2) (二)收入水平的高低不一 (3) 三、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案 (4)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制度 (4) (二)积极的就业脱贫的根本措施是“就业保障” (5) 1、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实现就业 (5) 2、做好做好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5) 3、组织和帮助贫困人口从事社区居民服务 (6) 4、帮助贫困人口自谋职业和创业 (6) 5、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6) 参考文献 (8)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 贫措施研究 【内容摘要】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贫困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社会群体、利益格局和分配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人民群众生活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本文讲述关于这一群体对其所处的困境进行分析,找出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贫困贫困人口措施研究 贫困是指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绝对贫困。贫困的定义是:贫困是指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而限制了人的选择,即人文贫困。贫困可以是国民普遍幸福条件下部分人生活改善相对滞后——相对贫困。人们常常以货币单位对贫困进行区分,城市贫困人口一般指人均收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据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3月31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140.3万人。 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究竟有多大?迄今为止,由于没有国家权威部门制定城市贫困标准,也没有开展专项的贫困状况调查,因此只能依据专家学者的估算。国际上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据民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2007年3月31日,全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242.7万人(1038万户),平均保障标准为173.9元/人

试论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

试论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 贫的途径和方法 内容摘要:我国城市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贫困现象。城市贫困问题是当今社会比较突出的问题,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本文将从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以及形成贫困的原因入手,加以分析,并且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如:增加教育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以此解决当前的城市贫困问题。 关键词:城市贫困人口现状原因对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比较低。进入21世纪,城市贫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和严重问题,并且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为此,本文对我国城市的贫困现状以及形成贫困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城市贫困的现状 (一)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分布和构成 关于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规模,我国政府在2004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国政府缓解和消除贫困的政策声明》中指出,到2003年底,中国仍由近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收入水平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有2000多万人。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计算得出:到2003年底,全国有2200万左右的人口需要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学术界得出的结论约3000多万人。随着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贫困人口还在不断增加。 关于我国城市人口的分布和构成。就地区分布而言,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地域性特点比较突出,城市贫困人口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就行业结构而言,城市贫困人口多数源于传统的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社会服务行业等。国家统计局200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社会服务业的贫困发生率为6.01%,建筑业为5.52%,批发零售贸易餐馆业为 3.52%,煤炭采掘业为 3.51%,纺织、军工等制造业为3.32%,而在金融、保险、综合科技服务业,电子、煤气及水的产生和供应等行业,贫困发生率几乎为零。事实上,贫困人口的就业面很低,下岗、离岗、失业、退休人员构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 (二)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 在个人收入方面,我国由基尼系数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一种迅速上升的

精准脱贫标准

精准扶贫的落脚点是精准脱贫。怎样才可以认定脱贫,现整理一下有关标准: 一、贫困户、贫困人口脱贫标准 1、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原则标准:《扶贫刚要》规定: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户“八有”:一是有安全住房;二是有安全饮水;三是有基本农田;四是有增收产业;五是至少一人有技能资质证书;六是有基本社会保障;七是实现家里有余粮;八是实现手头有余钱。) 2、具体经济指标标准: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现价计算的标准。按每年6%的增长率调整测算,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入4000元。折算成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 3、贫困户按五个一批脱贫标准: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每户都有一项以上增收致富的主业,掌握一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有安全稳固住房,人均安全稳固住房面积等于或大于25平方米。 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每人每年保障性收入超过同期国家扶贫标准。

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就医报销比例提高10%以上;降低贫困户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提高医疗救助标准;贫困人口享有更加均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教育培训帮扶一批。适龄儿童接受9年义务教育;两后生技校专业就读;主要劳动力接受了技能培训。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小康水平。道路通达,出行方便;饮用安全水,有条件的接通自来水;有简易卫生厕所;有安全的农村电网,有通讯设备,有线广播电视入户,接通互联网。 注:国家的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专项扶贫所有支持资金都要统计进入帮扶资金收入。 二、贫困村脱贫主要标准为:贫困户96%以上,脱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7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每个贫困村达到”十有”标准,即:一是有主导产业;二是有专业合作社;三是有教学点和卫生室;四是有敬老院和幼儿园;五是有综合性村民活动场所;六是有金融网点覆盖;七是有综合商业服务;八是有硬化的通村公路,九是有良好的村容村貌;十是有集体收入)。 三、贫困县脱贫的主要标准为: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实

关于社区最低生活保障的调查报告(精)

关于社区最低生活保障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从 2002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来,呈现出保障人数大体稳定,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姿态, 全国城市低保对象已经连续八年稳定在2200多万人, 截止到今年六月份,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 23050105人,政府增加财政投入还包括加大对公共事业的投入、增加就业岗位, 缓解就业压力,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那么国家的这些惠民政策是否从城市到乡村都得到很好的落实呢,又有多少人从中得到益处呢,这些都是我们想要了解的问题。 二、关键词 最低生活保障财政投入经济发展 三、调查概况 调查地点 :天津市静海县及其所属的几个乡镇 调查对象 :社区居民及单位工人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访问了 10人,对本地一家工厂的工人统一发放问卷 60份,收回有效问卷 55份,即问卷有效率达 92%, 调查时间 :2010-7-30至 2010-8-6 调查目的:了解国家加大财政投入以来,对于人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有怎样的影响。 四、调查内容 ㈠、天津市关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情况

为了妥善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于 1997年 9月 2日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主要对象是以下三类人员: 1. 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 2. 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3. 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各地人民政府自行确定。保障标准由各地民政部门会同当地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并且随着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所定标准要与其他各项社会保障标准相衔接。 在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时,对第一类保障对象要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如其原来享受的生活救济标准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则按原救济标准发放;对其他保障对象均按其家庭人均收入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待遇的优抚对象等人员,其抚恤金等不计入家庭收入。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 , 不予享受低保待遇: ⒈非生活、上学、工作等必须的原因,办入本旗县市非农业户口不满五年的; ⒉家中有固定电话,且月话费超过 40元的; ⒊拥有汽车、非营运摩托车、贵重手饰、移动电话、空调、电脑等高档消费品及饲养观赏宠物的;

贫困户调研报告

贫困户调研报告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贫困户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XXX村村书记助理 XXX 在上级领导和村内干部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在这里已经工作了5个月,5个月以来我对我村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也接触了村内80%村民,特别是对村内的困难户进行了挨户走访,以下是我走访的现实情况、贫困分析和几点建议: 一、走访两户困难户的现实情况。 在欢喜庄村干部的引领下,我们先走访了欢喜庄村的低保户高艳玲。高艳玲,女,45岁,其丈夫因病去世,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个在上大学,一个在上高中。每年的收入就靠几亩稻地,每年还要为她上大学和高中的的孩子交纳大笔学习费用(每年8000余元),使本已十分拮据的家庭,生活更是难以为继。离开高艳玲家后,我们又到了低保户马宝凤的家中,这个三口之家主要以务农维持生计。马宝凤,女,59岁,身体不好,不能干重体力活。两个孩子都已出嫁到外地,身边无人照顾,在其家里我们看到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屋子特别小。

二、困难户的贫困原因分析。 根据我同本镇的同志进行走访困难户所见的现实情况分析, 我认为,首先病、残是导致我区大部分困难户贫困的主要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的困难户在农村比较常见。虽然我 区农民享受到了“新农村”等医疗保健待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 了我区农民看病治病的负担,但是遇到病情稍重一点,由于医疗 费用高昂,一般农民家庭无法承担,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农 民收入本来就很低,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了重病,就会令贫困 的家庭雪上加霜。另外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没有 经济来源,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其次,贫困户家庭仍 以种养业为主,收入水平低、家底薄、非劳动人数多等因素,制 约了贫困户开展多种经营和多渠道就业。在日常生活中,贫困家 庭劳动力一方面要照顾其家庭成员中的老弱病残,牵扯很大精力; 另一方面由于其本人文化素质较低,限制了外出务工,要经营二、三产业也困难重重。因此,大多数劳动力只能在家从事传统的种 养业维持生计。 三、目前困难户家庭存在的几大问题 1、孤寡老人今后的生活问题; 2、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困难家庭如何改变现状脱离贫困状态; 3、有患重病病人的困难家庭的治疗如何进一步保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