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河床演变分析及趋势预测
- 格式:pdf
- 大小:351.28 KB
- 文档页数:5
长江仪征水道河床演变及航道条件变化分析邹祝;陈飞;付中敏【摘要】三峡水库蓄水对坝下河道产生长距离的影响,对近坝河段影响尤为显著,而对大通以下河口段的影响尚未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近年来仪征水道航道演变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重点探讨了水沙条件变化与航道条件的对应关系,表明三峡水库的蓄水影响范围已经到达下游河口段,揭示了来沙量逐步减少对航道条件影响的复杂性.指出在三峡水库蓄水的持续影响下,对河口段重点河段洲滩进行守护,维持良好的滩槽型态,对维持航道条件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2(043)009【总页数】4页(P77-80)【关键词】河流动力学;河床演变;航道条件;下游冲刷;仪征河道;三峡水库蓄水【作者】邹祝;陈飞;付中敏【作者单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71 研究背景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坝下河段已经产生长距离的影响,尤其是距坝较近的荆江河段冲刷剧烈,航道条件变化显著[1-2]。
由于入海沙量的大幅减少,长江河口岸线也存在局部退蚀的现象[3-4],三峡水库蓄水对下游影响已经达到河口段。
大通-河口段多为分汊河段,水面宽阔,洲滩众多,河床可动性较强,且河床演变主要受径流来水来沙的作用[5]。
仪征水道处于长江下游镇扬河段的上段,距大通约220 km,下距吴淞口约295 km,为典型的分汊河段,其演变特点能够反映水沙条件变化对河口段的影响[6-10]。
世业洲汊道受进口相对稳定的节点控制,汊道分流格局基本保持稳定。
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业洲左汊分流比持续增大,同时右汊进口及中上段航道条件经历了先好转后又趋于恶化的趋势。
这种变化特点与右汊分流比减小、水流动力条件减弱存在一定的矛盾,可见世业洲汊道航道条件并非完全取决于汊道分流比的大小,还应与洲滩冲淤及河势变化、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变化及上下游河势等其他因素的变化有关[11]。
戴家洲河段戴家洲右缘守护工程设计及稳定性研究闫军;蔡大富;黄卫;黄蓓蓓;曾方【摘要】戴家洲河段属于长江中游重点碍航河段之一.一期工程实施后,航道条件有所改善.但戴家洲右缘下段受冲崩退,影响一期工程效果和后续工程的实施,使已出现的有利趋势向不利方向变化.结合戴家洲右缘地质组成,提出了守护工程设计方案,并进行了结构稳定性验算,有助于提升对类似工程的比较认识.【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6页(P112-117)【关键词】戴家洲河段;守护方案;工程设计;稳定性【作者】闫军;蔡大富;黄卫;黄蓓蓓;曾方【作者单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7.8戴家洲河段位于武汉—安庆航段内,地处长江中游湖北省境内,上距武汉市约99 km(图1)。
河段上起鄂城,下迄回风矶,全长约34 km。
该河段由巴河水道和戴家洲水道组成:鄂城—巴河口段为巴河水道,长约14 km;巴河口—回风矶段为戴家洲水道,长约20 km,水道中江心洲——新洲和戴家洲(两洲已合并统称“戴家洲”)将河道分为左、右两汊,其中左汊习称圆水道,长20 km,弯曲半径9 km,右汊习称直水道,长16 km,弯曲半径15 km。
两汊曾交替作为主航道使用[1]。
刘万利等[2-3]曾对本河段河床演变及碍航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戴家洲河段不论走哪一汊通航均存在浅区,即圆水道进口易受到上游巴河边滩周期性下移影响而发生浅情;直水道弯道水流特性较弱,航槽摆动较大,浅区较多,出浅严重,枯水期常采用改槽结合疏浚等手段才能维持通航。
基于此,作为列入《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的重点整治浅滩之一,2009年1月开工建设了航道整治一期工程,主要在江心洲洲头低滩上布置了鱼骨坝[4-5],目前工程已建设完成,从效果上来看[6],洲头低滩在鱼骨坝的作用下逐渐淤高,且洲头前伸,滩地形态更为完整,同时直水道枯水期进口段凹岸边界形成,深槽逐渐靠近凹岸,为本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基础。
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戴家洲右缘下段守护工程效果分析黄蓓蓓;蔡大富【摘要】戴家洲河段是长江中游重点碍航河段之一,该河段采取分期治理措施.戴家洲右缘下段守护工程的实施,主要是为巩固一期工程成果,抑制戴家洲右缘下段的冲刷后退,制止直水道平面形态向不利方向发展,为后续工程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分析认为:工程的实施有效稳定了右缘下段岸线,改善了直水道航道条件,达到了预期目标.【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6页(P110-115)【关键词】戴家洲右缘;航道整治;效果分析【作者】黄蓓蓓;蔡大富【作者单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7.8戴家洲河段是长江中游典型碍航浅水道,根据本河段碍航特点,工程采取分期实施方案,一期工程重点守护新洲头滩地,稳定圆、直水道两汊分流比,有效延长直水道进口段枯水期凹岸边界,促进直水道航道条件向有利方向转化。
2009年1月,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目前工程已经竣工,工程效果初步显现,圆、直水道两汊枯水期分流比得到稳定,直水道内基本形成了一次弯曲航槽,为本河段航道整治后续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戴家洲右缘处于天然情况下,呈持续崩退状态,特别是戴家洲右缘下段近年来崩退幅度加大,如若继续下去则会增大直水道弯曲半径,使直水道出口段向过直展宽的方向发展,不利于直水道航道条件向有利方向转化,影响后续工程的实施。
2010年2月,交通运输部以交规划发[2010]81号文批准实施戴家洲右缘守护工程,拟采取工程措施对不利的河床变形予以抑制,以形成有利的洲滩格局,为直水道航道条件的改善和后续工程奠定良好的条件。
1.1 水道演变情况及碍航特性戴家洲河段位于武汉—安庆航段内,该河段由巴河水道和戴家洲水道组成,是长江中游重点碍航河段之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戴家洲河段洪水河势基本稳定而中低水滩地则冲淤变化不定,演变主要表现为伴随着巴河水道放宽段内巴河边滩的淤长和冲蚀交替,戴家洲新洲头滩地的不断变化,改变中枯水期戴家洲水道两汊的分流比、入流条件,从而导致戴家洲水道左右两汊的冲淤交替发展,在变化过程中左右两汊呈现不同的变化特点,其中圆水道变化呈明显的弯道特征,而直水道则表现为顺直和微弯水道特征不断转化交替,当直水道呈顺直水道特性时,由于弯道环流减弱、水流分散,深泓呈沿戴家洲右缘坐弯与深槽多次过渡交替变化的基本演变态势,故而深槽中断或过渡形成浅滩,致使航道条件恶化。
长江流域水位变化与洲滩演化研究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系之一,它的水位变化和洲滩演化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长江流域的水位和洲滩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长江流域的地质演化和水文特征,还能为相关的工程规划和防洪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长江流域的水位变化与洲滩演化密切相关。
水位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
气候变化是导致水位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和蒸发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导致了长江水位的上升或下降。
除了气候因素,人类活动也对水位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保持工程、三峡大坝的建设等都会对水位产生显著的影响。
另外,地壳运动、河道改道等自然因素也会导致长江水位的变动。
水位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长江洲滩的形态演化。
洲滩是河流沉积物聚集形成的一种地貌单位,它的形态变化反映了河流的水动力和河床的沉积作用。
当水位升高时,河流的水动力增强,河床的流速加快,沉积物的悬移能力增强,这有助于洲滩的形成和扩展。
相反,当水位下降时,河床的流速减慢,沉积物的沉降速度加快,洲滩的形态会发生退化。
因此,长江水位变化直接影响着洲滩的演化过程。
长江流域的水位变化和洲滩演化对于相关工程的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洲滩的形态变化会对河道的水文特征产生影响。
当洲滩形成或扩展时,河道的横断面积会减小,流速会加快,这可能导致河道侵蚀加剧,增加了河道淤积和水文灾害的风险。
因此,对于长江流域的防洪、治理和航道工程建设,需要充分考虑洲滩的形态变化,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其次,水位的变化还会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物种和生态景观。
水位的变化可能导致湿地和洪泛区的退化,影响鱼类和候鸟的迁徙和繁殖等生态过程。
因此,对于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恢复,也需要综合考虑水位变化和洲滩演化的影响。
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方案研究刘旺喜【摘要】戴家洲河段为长江中游著名的浅险水道之一,航道走右汊,经过前期不断治理,航道条件逐步改善,但航道尺度仍难达到规划标准.针对戴家洲河段的河床演变特点及碍航特性,建立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在计算分析河床演变趋势的基础上,对航道整治二期工程方案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推荐方案.数值模拟成果表明,整治方案的实施将有效增加直水道上浅区的流速,有利于汛后冲槽,从而改善该浅区的航道条件.【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6页(P148-153)【关键词】戴家洲河段;河床演变;数值模拟;航道整治工程方案【作者】刘旺喜【作者单位】长江航道局,湖北武汉43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1戴家洲河段位于长江干线武汉—安庆航段内,上起鄂城、下迄回风矶,全长约34 km,是长江中游重点碍航河段之一。
该河段由巴河水道和戴家洲水道组成,其中,巴河口以上段为巴河水道,顺直放宽,长约14 km,池湖港心滩将巴河水道分为两槽,左为巴河通天槽、右为池湖港航槽;巴河口以下段为戴家洲水道,长约20 km,微弯分汊,左汊习称圆水道、右汊习称直水道,目前两汊分流比接近[1](图1)。
历史上戴家洲河段曾出现过2.28 m的最小水深。
1954年至今共56届枯水期,有24届发生浅情。
尤其是2002年至今,直水道发生严重淤积,不得不连续8年开辟圆水道作为枯水主航道,而圆水道进口受巴河边滩冲淤的影响,进口容易发生浅情,同时圆水道内航道较窄,出口流态较差,航行条件也不理想。
2009年3月开始实施的戴家洲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2],旨在通过新洲头滩地布置鱼骨坝来改善河道基本条件,适当调整并稳定直水道分流比,延长直水道进口段的凹岸边界。
从一期工程实施以来戴家洲右缘的变化看,整个戴家洲右缘呈持续崩退的状态[3]。
因此2010年底开始实施戴家洲下段右缘守护工程,以遏制其不断崩退的趋势。
分流比相当的典型分汊河段航道治理方案研究作者:邓中辉黄蓓蓓刘林双来源:《中国水运》2020年第06期摘要:长江干流分汊河段众多,自然条件下,分汉河道内心(边)滩冲淤交替,主流随河床冲淤在多汉间调整,不利于航槽边界稳定,对于分流比相当的分汊河段(如戴家洲河段)航道治理技术则更为复杂。
本文以戴家洲河段为例,分析了河段、浅滩演变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整疏结合”的治理思路,并通过试验分析优化了整治方案。
成果可为类似河段河道治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分汊河段;分流比相当;整疏结合中图分类号:U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 2020) 06-0088-04长江干流分汊河段众多,河岸大部分为滩面较高河漫滩,河道内分布有高大江心洲,汊道内部又存在有低矮心滩或边滩,对水流起着约束作用,为航槽提供边界。
自然条件下,分汊河道内心(边)滩冲淤交替[1,2],主流随河床冲淤在多汊间调整,不利于航槽边界稳定。
三峡蓄水后,坝下来沙大幅减少、中水持續时间延长,中下游河道发生了长时间长河段的冲刷,支汊演变周期缩短,或发生单向调整[3,4]。
因此,若航道条件出现不利发展趋势,其发展速度将逐步加剧,通过工程手段保证航槽畅通难度也将越来越大,对于分流比相当的分汊河段航道治理技术则更为复杂。
长期以来,分汊河段一直是河道治理研究的重点,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从来水来沙[5]、边界条件[6]、河道形态[7]、水沙输移特点[8]等不同角度探讨分汊河道形成、维持和演变的原因,但长江荆江河段在放宽段存在较多洲滩,三峡水库蓄水前的洲滩演变就比较活跃,蓄水以来则显示江心洲向萎缩方向发展,汊道分流比则呈现了不同的演变特征,目前对于这些差异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内在机理尚缺乏深入认识,而对于分流比相当的复杂分汊水道的航道治理思路和工程措施的制定则更为困难。
因此,本研究以分流比相当的分汊水道一戴家洲河段为例,分析了河段、浅滩演变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整疏结合”的治理思路,并通过试验分析优化了整治方案,成果可为类似河段河道治理提供借鉴。
长江戴黄河段河道演变及治理措施探讨
张慧;范北林;朱勇辉
【期刊名称】《长江科学院院报》
【年(卷),期】2014(031)001
【摘要】利用实测水沙和地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长江中游戴黄河段的演变特点、趋势及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表明:近年来戴黄河段总体河势基本稳定,但局部河段变化仍较大,主要表现为戴家洲头分流区河势不稳定,主流摆幅较大,影响河势和航运安全;戴家洲左汊左岸及黄石河段凹岸已护岸线主流贴岸冲刷,岸线不稳定,影响堤防安全.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对戴家洲左汊已护岸线进行加固,实施直港凸岸中上段低水潜丁坝工程和戴家洲右缘中上段护岸工程,对黄石河弯进行护岸加固及对黄石江滩进行综合整治等治理措施,可为河道治理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8-11,17)
【作者】张慧;范北林;朱勇辉
【作者单位】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武汉430010;长江科学院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试验室,武汉430010;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武汉430010;长江科学院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试验室,武汉430010;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武汉430010;长江科学院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试验室,武汉4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7
【相关文献】
1.长江镇扬河段河道演变及治理措施探讨 [J], 吕丽君;廖小永;黄卫东
2.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航道整治思路探讨 [J], 刘万利;李旺生;朱玉德;崔喜凤;邢顺敬
3.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戴家洲右缘下段守护工程效果分析 [J], 黄蓓蓓;蔡大富
4.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戴家洲右缘护岸工程方案研究 [J], 蔡大富
5.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 [J], 黄勇;袁晶;高宇;吴国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王家洲崩岸治理及护岸效果分析
宋富春
【期刊名称】《科技资讯》
【年(卷),期】2024(22)7
【摘要】通过分析长江上下三号河段近期河势变化趋势,由于受上游河势变化影响,王家洲岸坡易发生崩塌后退,需实施整治工程。
为解决王家洲崩岸问题,对崩岸段采取岸坡防护加固措施。
工程实施后,结合新近护岸测图,对该区域水文和地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河道演变,并采用了平面法、横断面法和冲淤分析法,综合分析王家洲护岸工程实施后的效果。
结果表明:护岸工程的实施保障了岸坡的稳定,历经多次洪水考验。
实际说明护岸段近岸河床及岸坡相对稳定,护岸效果较好,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提出后续建议和保护措施。
【总页数】5页(P195-199)
【作者】宋富春
【作者单位】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82.2;X171
【相关文献】
1.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段崩岸原因分析——以彭兴洲—江心洲段为例
2.长江下游江心洲河段彭兴洲至江心洲护岸崩岸现象分析
3.浅析长江干流崩岸治理抛石护岸质量控制
4.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对水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对策——以扬州市
境内嘶马弯道三江营~杨湾段护岸工程为例5.官洲河段幸福洲崩岸治理及护岸效果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游河漫滩演变趋势分析
李明;周成成;夏楷;章广越
【期刊名称】《泥沙研究》
【年(卷),期】2024(49)1
【摘要】长江中游历来是防洪重点,河漫滩的演变速率虽然相对缓慢,但新水沙条件下河漫滩的长期累积性变化值得关注。
以三峡水库175 m运行期长江中游多处典型河漫滩淹没特征流量的统计分析作为基础,量化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径流过程在河漫滩淹没特性方面的变化,结合滩面植物对季节性水文波动淹没耐受能力的分析,指出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径流过程变化造成的季节性淹没不足以阻断滩面植物的生长发育。
由于一系列涉水工程的控制作用,长江中游河漫滩的横向变形受到了极大的抑制,但在滩面植被缓流滞沙效应下,长江中游河漫滩总体仍呈现缓慢淤高的长期趋势。
【总页数】7页(P31-37)
【作者】李明;周成成;夏楷;章广越
【作者单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7.5
【相关文献】
1.三峡水库调蓄后长江中游径流演变趋势分析
2.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界牌河段河床演变特性分析
3.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长江中游河道演变初步研究
4.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游河床冲淤调整特征流量变化对比研究
5.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沙市河段演变与治理思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界牌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
毛北平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05(036)011
【摘要】界牌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起湖北省洪湖杨林山,下至赤壁市赤壁山,全长51.1 km.根据实测水文河道资料,分析了界牌河段的近期演变情况.结合界牌河段的边界条件及河型,来水来沙情况,通过对河段中南门洲和新洲分汉段的演变分析,得出结论:本河段岸线基本稳定,但洲滩上提下移变化明显,南门洲主、支汊交替易位频繁,近期河床以冲刷为主,但冲刷量不大.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毛北平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中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武汉,43001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7
【相关文献】
1.长江界牌河段南门洲河床演变分析 [J], 汪洪能;刘鹏翼
2.长江中游界牌河段新堤夹河床演变及航道尺度的初步研究 [J], 杨锦华
3.长江官洲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 [J], 王常红;吴涛
4.界牌河段近期演变分析及完善思路 [J], 柴华峰;黄成涛
5.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界牌河段河床演变特性分析 [J], 王佳妮; 邹振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10年长江中游重点险工段近岸河床冲淤演变特点分析
邹红梅;杨成刚;袁晶;董炳江
【期刊名称】《长江科学院院报》
【年(卷),期】2024(41)6
【摘要】险工段是河道岸坡易崩段,是长江防洪体系的薄弱环节,险工段近岸河床演变直接关乎沿江堤防稳定和防洪安全。
根据近10 a来长江中游重点险工段观测成果,研究了险工段近岸河床冲淤演变特点及水沙条件、整治工程、土体组成等对险工段河床演变的影响。
结果表明,整治工程实施对保障险工段近岸河床稳定具有显著作用,岸坡趋于稳定是长江中游重点险工段演变的总体规律。
受局部河势调整影响,仍有1/3左右的险工段近岸河床存在冲刷趋陡的现象,需加强观测并采取相应守护措施。
研究成果对研判长江中游重点险工段岸坡稳定发展趋势、优化险工段观测位置布设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6页(P187-192)
【作者】邹红梅;杨成刚;袁晶;董炳江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7.5
【相关文献】
1.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大堤险工段近岸河床演变分析
2.三峡水库蓄水后下荆江险工段近岸河床演变分析
3.长江荆江郝穴河湾护岸段近岸河床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
录安洲环洲近岸河床冲淤情势分析5.磨刀门水道近50年河床演变及其冲淤成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