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寓意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 格式:doc
- 大小:111.56 KB
- 文档页数:4
寓意类材料作文的审题一、类型解读:寓意类材料作文,是指针对命题者选用寓言故事或者其他寄寓、隐含某些哲理的寓意性材料来命制试题,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进行作文的写作形式。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材料作文,由于寓意的隐蔽性、暗示性、深刻性等特点,审题立意方面的难度不小,稍有不慎,就会偏题。
二、技法指津(一)、明中心明确中心,就是要弄清材料的寓意,寓意清楚了,立意也就有方向了。
--抓关键(关键句) 【例】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
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无光吗?”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
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
”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
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二、)找对象寓意类材料作文对象有的比较单一,有的比较复杂。
一般说来,材料中涉及几个对象,就可能有几种立意角度。
【例】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
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
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三、)看褒贬有的寓意类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种现象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或褒或贬,或喜或怒,或爱或憎等等,在审题立意时不能视而不见,否则会导致偏题.【例】《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
寓言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寓言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寓言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技巧,欢迎阅读与收藏!
纵观这几十年的高考作文,这种命题方式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如:2003年全国卷由《韩非子》中一则寓言引出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作文,2008年全国卷根据“海龟和老鹰”的寓言材料的话题作文,2009年全国I卷“小兔子学游泳”的作文再次以寓言为材料。
而寓言类材料作文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寓意含蓄深刻,需要学生自主挖掘,而且侧面多,角度多,立意也多,这使得学生不明所指、无从理解,学生看到这一类型的作文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
可是,再难写的作文我们也可以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确定它的审题立意,寻找它的写作技巧,从而让我们在高考写作中轻松自如。
学生要写好寓言类材料作文,就必须审好题、立好意,下面我就谈谈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要确定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一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理解后审题
面对一篇寓言类材料作文,我们首先要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然后再来认真审题。
也就是说我们要读懂寓言故事里讲的是什么,它的寓意是什么,这应该是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
读懂寓言,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寓言这一文体的特点。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指的是题目给定一段或多段语文材料,考生需要根据材料进行作文。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下面将从审题立意角度分析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审题1. 仔细阅读题目,了解所要写的题目类型和要求。
2. 细读语文材料,理解文本的主题、内容、情感和表达方式。
3. 根据题目和材料中的线索,确定文章的立意和阐述角度。
二、立意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立意必须紧密围绕所给定的语文材料,既要符合文章的主旨,又要体现材料的精髓。
因此,在立意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统一性:文章中的各个部分应对材料做出有效的针对、阐释和发挥。
2. 具体性:文章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应与材料贴近,不能偏离具体的原文,更不能遗漏重要信息。
3. 反映主旨:全文的主旨与材料的主题呈现出相同或相反的趋向,要做到有力、明确和精细。
三、文体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文体主要包括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
因此,在写作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文体,符合作文要求的文体类型。
1. 议论文: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论述,经过推理和证明,得出结论。
2. 记叙文:就材料中的事实、人物、情节、环境等进行详实而生动的叙述和描写,旨在表达情感和感悟,展示思维深度和文学造诣。
3. 说明文:根据材料中的内容,通过使用文字、图表等多种方式说明物体的特点、使用规律、工作过程或方案设计等信息。
四、注意事项1. 把握材料信息和主旨,审题严谨。
2. 控制文体,使之适合立意。
3. 言之有物,突出主题。
4. 适当运用修辞,丰富语言。
5. 写作纵深,体现思辨。
6. 论述流畅,条理清晰。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涉及的知识点和要求较多,需要考生在平时进行多方面培养和积累。
希望以上分析能为同学们写作提供一些指导。
高中语文寓意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含答案)寓意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寓意类材料作文,是指命题者往往选用寓言故事或者其它寄寓、隐含某些哲理的寓意性材料来命制试题,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进行作文。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材料作文,由于寓意的隐蔽性、暗示性、深刻性等特点,审题立意方面的难度不小,稍有不慎,就会偏题。
那么,面对这类作文审题立意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一、明中心明确中心,就是要弄清材料的寓意,寓意清楚了,立意也就有方向了。
(一)抓关键这里的关键既指关键词也指关键句,抓住这些,就能把握材料的中心,做到准确立意。
【例】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
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无光吗?”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
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
”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
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是:“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而该关键句的关键词是“别人的光芒”,第三自然段进一步补充说明了钻石如何对待别人光芒的方式——借用、利用。
立意:懂得借力;善用人者得天下;因你闪亮而闪亮;善假于物;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为我所用以成就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并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彰显自身价值)等等。
(二)巧概括有些寓意类材料,主要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几乎找不到揭示中心的关键词句,这时就要通过分析层次、筛选信息、提炼整合等方法巧妙概括出材料的中心。
【例】一个卖草帽的老人,有一天躺在大树下打盹,醒来一看,身边的草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的猴子都顶着一只草帽。
于是就把自己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猴子见了也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他拣起草帽高高兴兴回家了,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和孙子。
很多年后,孙子继承了家业。
有一天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草帽同样被猴子拿走。
一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一、寓言类材料的特点:1、定义: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谕、讽刺的材料。
2、特点:⑴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⑵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由果溯因,明确结果,探原因)⑶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戒、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
(由此及彼,联系现实悟道理)二、寓言类材料的审题方法:1、把握整体寓意具体操作时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主旨(寓意)。
要从整体上把握寓言的主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
读懂寓言,理解寓意是作文的关键。
2、多角度思考: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3、由果溯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4、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系现实(人生、社会),根据材料主旨确定立意。
三、例文解析:传说有一只鸟儿,从离巢的那一刻起,就在寻找能够大展歌喉的圣洁之树,直到如愿以偿,才会歇息。
不幸的是,在即将找到圣洁树并飞向其怀抱的一刻,身体被挂在了荆棘上,于是它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
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
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
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聆听,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
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它的歌唱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歌唱,是世间最凄美的绝唱。
1 关键语句超脱了自身的痛苦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2 陈述对象鸟儿3 事件4 结果5 原因(由果溯因)6 寓意赞美荆棘鸟以顽强的精神唱出最美的生命之歌7 联系现实8 立意(多角度)从故事本身立意:①超脱了自身的痛苦,生命之花才会美丽;②有顽强的意志,才能挑战生活中的荆棘;③生命需要勇敢和顽强。
2024上海杨浦区高三二模作文“空白之心”审题立意及范文【试题出处:杨浦区2023学年度第二学则高三年级模拟质量调研语文学科试卷】三写作(70 分) 24.有人说。
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
对此,你果否认同请写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一、材料类型分析与考查要点材料类型分析本次作文题目属于哲理寓意型观点论述类题目,它以一种富有哲理的表述(“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
”)为载体,要求学生围绕这一核心思想展开讨论。
这种类型的题目通常蕴含一定的象征意义或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旨在考察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把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考查要点详细解析理解与诠释能力:考生首先需要准确理解题目中“空白之心”与“想象的灵魂”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够从多个维度对这些抽象概念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拓展。
批判性思维:题目虽提出一个观点,但并不意味着考生必须全盘接受。
考生应具备质疑精神,能够从正反两面或多元视角对该观点进行分析,评估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展现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逻辑思维与论证能力:在表达个人观点时,考生需要构建清晰的逻辑框架,用有力的论据支持论点,避免空洞说教,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紧密结合,展示出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
语言表达与文采:在符合议论文体裁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词汇、多变的句式和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有力,增强说服力和可读性。
二、材料解读与关键词提取材料解读该题目提出了一种关于创造力来源的哲学观点,认为内心的“空白”状态是孕育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
这里的“空白之心”不是指无知或无思,而是指一种摆脱了固有观念、偏见和杂念的心境状态,能够更加开放地接纳新事物、新思想。
“想象的灵魂”则是指个体内心深处那种能够自由驰骋、不受限制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提取与深度分析空白之心:含义解析:代表一种清零的心态,是对旧有认知的暂时悬置,为新思想的涌入腾出空间。
深度分析:可以联想到禅宗的“空”概念,或是西方哲学中的“tabula rasa”(白板说),探讨清空自我对于创新的意义。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审题立意是指在写作之前对题目进行理解和解析,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和主题,确定写作的立意和方向。
对于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来说,审题立意分析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下面是一份关于高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分析的分析报告。
我们需要仔细阅读题目,并提取出其中的关键词。
题目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中的关键词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独特魅力”。
通过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方向。
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这些关键词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价值观、道德观念、社会习俗等。
而独特魅力则指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与众不同、引人入胜的特点和魅力。
然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展开文章,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秉承千百年的文化传统,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
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如中国古代的古建筑、传统节日等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2. 思想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和谐、忠诚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通过选取一些传统故事、典籍中的经典段落,分析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并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作用。
3. 形式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闻名于世。
可以从绘画、音乐、戏剧等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点,并探讨其中的魅力所在。
4. 社会习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习俗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重要体现,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和地方特色。
可以通过描述一些传统的婚礼、葬礼等习俗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独特魅力。
在文章的结尾处,可以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提出对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建议和想法。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确定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为: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分析,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寓意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寓意类材料作文,是指命题者往往选用寓言故事或者其它寄寓、隐含某些哲理的寓意性材料来命制试题,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进行作文。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材料作文,由于寓意的隐蔽性、暗示性、深刻性等特点,审题立意方面的难度不小,稍有不慎,就会偏题。
那么,面对这类作文审题立意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一、明中心明确中心,就是要弄清材料的寓意,寓意清楚了,立意也就有方向了。
(一)抓关键这里的关键既指关键词也指关键句,抓住这些,就能把握材料的中心,做到准确立意。
【例】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
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无光吗?”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
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
”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
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是:“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而该关键句的关键词是“别人的光芒”,第三自然段进一步补充说明了钻石如何对待别人光芒的方式——借用、利用。
立意:懂得借力;善用人者得天下;因你闪亮而闪亮;善假于物;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为我所用以成就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并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彰显自身价值)等等。
(二)巧概括有些寓意类材料,主要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几乎找不到揭示中心的关键词句,这时就要通过分析层次、筛选信息、提炼整合等方法巧妙概括出材料的中心。
【例】一个卖草帽的老人,有一天躺在大树下打盹,醒来一看,身边的草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的猴子都顶着一只草帽。
于是就把自己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猴子见了也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他拣起草帽高高兴兴回家了,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和孙子。
很多年后,孙子继承了家业。
有一天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草帽同样被猴子拿走。
他突然想起爷爷讲的故事,就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结果树上的猴子不但没跟着做,反而冲他嘲笑似地吱吱大叫。
他正纳闷,猴王出来了,说:“还跟我们玩这个,你以为就你有爷爷吗?”这则材料没有揭示中心的关键词句,需要我们分析层次、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进行概括。
材料分两层,第一层写一个卖草帽的老人,利用猴子善于模仿的特性智取了被猴子拿走的草帽;第二层写他的孙子遭遇了类似的经历,依旧采用他爷爷的做法,结果出人意料,受到了众猴的嘲笑。
材料的中心可以概括为: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立意:要批判地继承;经验主义要不得;要进行创新等等。
二、找对象寓意类材料作文对象有的比较单一,有的比较复杂,一般说来,材料中涉及几个对象,就可能有几种立意角度。
(一)单一对象这类材料,对象往往只有一个,只要围绕这个对象分析其主要的行为就可以提炼出立意。
【例】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
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
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则材料的对象就是蜗牛,主要行为:想东游泰山,但因为时间太长而放弃,后来想南下长江,又因为时间太长而放弃;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死在草丛之中。
立意:确立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执着追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干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等等。
(二)多个对象这类材料,对象至少有两个或者更多。
首先要依次找出材料中的对象;其次要细致分析每个对象的主要行为;然后准确提炼立意;最后要根据材料叙述重点把握主要对象确定最佳立意。
【例】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觉。
等鲸以极快的速度冲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
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这则材料主要有两个对象,一个是鲸,主要行为:穷追不舍,浑然不觉,进入险境无法动弹,结果是面对死亡;一个是沙丁鱼,主要行为:逃命,冲向海滩,获得机会,结果是成功逃生。
从不同对象出发,有以下立意:鲸:强者仗恃优势而无所顾忌,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强者须看到潜在的危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懂得进退方为智者;该撒手时就撒手(学会放弃)等等。
沙丁鱼:用智慧战胜强敌;要善于利用自身条件;面对强敌不慌乱,从容应对等等。
三、析原因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因此,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由果溯因提炼立意通常是比较实用的方法。
(一)一果多因这类材料情节单一,从结果推求原因,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不止一种,每一种原因都可以成为立意方向。
【例】山坡上有一具大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有400多年。
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14次被闪电击中,然而却顽强地成了一棵巨树。
可是后来飞来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
通过分析,材料的结果是“巨树不惧雷电,却毁于小虫”。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大树对小虫的攻击重视程度不够。
立意:祸患常积于忽微;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
一是小虫不停的攻击。
立意: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咬定目标不放松等等。
(二)多果多因这类材料,由多人、多事或多物构成,情节曲折,层次繁复,内涵丰富,首先必须清晰地梳理出各种因果关系;然后提炼立意;最后确定适合写作的最佳角度。
【例】上帝召开一个会议,了解自从赐给了动物的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
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上飞翔,在这个高度里,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也因此而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没派过用场,它背负在身上,已经成为了沉重负担。
企鹅说:我已经把翅膀变成了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在海洋的深处自由来往。
……上帝突然发现现场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里干啥?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是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它带着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上帝听了后,感喟良久,说:我赐给了你们最珍贵的翅膀,你们却浪费在身上;我没有赐给人以翅膀,他们却有了灵魂的飞翔,这是一切飞翔中最崇高的翅膀!这则材料涉及的对象非常多:上帝、鹰、鸵鸟、企鹅和一个人,结果也比较复杂,每个结果都有对应的原因。
结果一:上帝把翅膀给了鹰,鹰用翅膀飞翔。
原因:鹰需要翅膀。
结果二:上帝把翅膀给了鸵鸟,鸵鸟从没派过用场。
原因:鸵鸟不需要翅膀,有了反而成为累赘。
结果三:上帝把翅膀给了企鹅,企鹅却把翅膀变成了鳍。
原因:企鹅需要的是在海洋深处自由来往,翅膀对它来说也没有用。
从鹰、驼鸟、企鹅的角度立意:同样的翅膀,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用处,也就是说,相同的东西(工具),在不同的人手里会有不同的用处。
结果四:人没有翅膀却能飞行。
原因:可以用灵魂飞翔。
立意:让心灵的翅膀去飞翔;不依赖别人的恩赐;路是人走出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等等。
结果五:上帝给了鹰、鸵鸟、企鹅翅膀,却没有给人翅膀。
原因:有偏爱之心。
立意:对人、事、物要公平公正。
四、看褒贬有的寓意类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种现象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或褒或贬,或喜或怒,或爱或憎等等,在审题立意时不能视而不见,否则会导致偏题。
(一)情感倾向惟一这类材料,作者态度明朗,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稍加分析即可知道,一般没有多重理解。
【例】《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
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
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希望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
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
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这则材料的情感倾向从“总想”、“所谓”、“最终”等词语可以揣摩出,作者对朱平曼显然持否定态度,如果认为朱平曼为了学成技艺,不惜代价,顽强执着,永不言弃,因而大加宣扬、赞颂,那就偏题了。
以下立意都符合要求:盲目空想者一事无成;脱离实际的理论毫无价值;单纯苦学苦练而不动脑筋、不讲实效,必然劳而无功等等。
(二)情感倾向多维这类材料,作者态度不是一味赞扬,也不是一味批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例】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材料中的乌鸦学鹰没有成功,是因为它既不具备老鹰的客观条件,又不能从主观上认识自我,材料借助牧羊人的话表明了对乌鸦的态度。
立意:找准自己的位置;要量力而行;盲目模仿必然导致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切不可忘乎所以;一切应从实际出发等等。
但是材料中又说乌鸦羡慕老鹰,不只是“临渊羡鱼”,而是为实现梦想“拼命练习”,这一情感倾向又主要借助于孩子的话来表明。
据此又有新的立意:要有勇气挑战自己;要勇于尝试等等。
还可以综合牧羊人和小孩子的话理解材料的情感倾向,辩证立意:可贵的勇气与科学的态度;精神可嘉,做法不可取等等。
五、求异同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多则寓意类的材料,审题立意时,必须对材料进行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炼出恰当的立意。
(一)求同法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首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材料一: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我们发现仙人掌会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
材料二:同样恶劣的环境,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以上为多则寓意类的材料作文。
第一则写仙人掌在不利的环境中卷起叶片以求在大漠中生存下去;第二则写沙漠大黄伸展叶片从而开出了娇艳的花朵。
虽然仙人掌和大黄面对干旱的沙漠采取的方式不一样,但共同点都是为了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
立意:适者(智者)生存;懂得改变自己,以适应变化了(变坏了)的环境等等。
(二)求异法多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首先也要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个相异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仍以上述那两则材料为例,我们还可以运用求异的方法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