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建立适度普惠型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福利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而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却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建设一个适度“普惠型”的养老服务体系对于满足老年人各种养老需求,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适度“普惠型”的养老服务体系应注重养老服务的普及性。
在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时,应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解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这些服务可以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持,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适度“普惠型”的养老服务体系应注重养老服务的多样性。
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有的老人需要医疗护理,有的老人需要精神慰藉,有的老人需要社交交流等等。
在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时,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以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
这可以是提供不同水平的养老院、设立不同类型的社区活动中心、组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等等。
适度“普惠型”的养老服务体系应注重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性。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大,养老服务体系应具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这需要从制度上建立起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养老服务机构的标准和规范、完善养老服务的运营和管理机制等。
还需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通过社会资本的参与,提高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性。
适度“普惠型”的养老服务体系应注重养老服务的公平性。
老年人是社会发展的贡献者,应享受到公平的养老服务。
在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时,应坚持公平原则,保障老年人享有平等的养老服务权益。
这包括确保养老服务的价格合理、服务质量一致,通过政府的政策和制度来促进贫困老年人的养老福利等。
建设一个适度“普惠型”的养老服务体系对于解决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这需要充分吸纳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协同合作,建立一个以老年人为中心,注重普及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和公平性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的各种养老需求,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为他们晚年的生活带来尊严和幸福。
论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的构建【摘要】社会福利模式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旨在实现对全体公民的普遍覆盖和全面保障。
建立这样的社会福利体系需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社会救助机制,并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福利政策。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具有诸多优势,能推动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通过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我国能够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实现社会稳定与繁荣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福利模式、适度普惠型、建立、提高、完善、优化、加强、可持续发展、优势、发展、小康社会、目标。
1. 引言1.1 社会福利模式的重要性社会福利模式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尤为突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对于社会保障与福利的需求日益增长。
一个健全的社会福利模式,可以有效缓解贫富差距,减轻社会不平等现象,提升民生福祉。
社会福利模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社会福利安排,可以帮助弱势群体得到更好的生活保障,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安定感,促进社会和谐与共同发展。
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模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政策制定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也是各国政府不断努力和探索的方向之一。
社会福利模式的完善与发展不仅关乎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更是整个社会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只有建立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
1.2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的定义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是指在符合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建立起能够覆盖全社会各个阶层并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福利体系。
这种模式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建设。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均衡发展和共享共赢,既要照顾弱势群体的需求,又要保护中等收入群体的权益,同时要避免对高收入群体形成“削减型”福利。
论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的构建【摘要】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差距明显等。
针对这些问题,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的构建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从我国社会福利现状分析入手,探讨了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了构建该模式的框架。
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在该模式下的角色及责任,并探讨了社会参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文章展望了该模式的未来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的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实现社会福利资源的更加均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我国、社会福利现状、政府角色、社会参与机制、构建框架、未来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构建的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等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当前我国社会福利体系虽然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但仍存在着覆盖面不广、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迫切需要构建一种更为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模式,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城乡差距的拉大以及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我国的社会福利模式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建立一种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模式,既能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又能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我国社会福利的现状,探寻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的理论依据,并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为支撑的全新社会福利模式。
1.2 问题意识我国社会福利现状分析的内容。
2. 正文2.1 我国社会福利现状分析我国社会福利现状呈现出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仍然不够健全,覆盖面较窄,社会福利资源分配不均衡。
大部分社会福利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居民则面临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的问题。
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日益突出,而此时建设一个适度“普惠型”的养老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适度“普惠型”的养老服务体系必须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
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各有差异,因此养老服务机构的配套设施必须要足够齐全,以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所需。
同时,对于失去亲人和朋友的老人来说,提供心理关爱也至关重要。
其次,在建设适度“普惠型”的养老服务体系时应兼顾人性化和专业化。
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可以提供更好的医疗和护理服务,但是,过度强调专业化会忽视老年人的人性化需求,因此必须兼顾这两个方面。
最后,适度“普惠型”的养老服务体系应该促进老年人的社交互动。
养老服务机构要创造更多的社交交流机会,让老年人可以相互交流分享生活,为老人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让老年人能够享受社交生活的乐趣。
总之,建设一个适度“普惠型”的养老服务体系是所有人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建立起一套符合老年人需求、促进社交互动和兼顾人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帮助老年人生活得更加舒适和有尊严。
构建适度“普惠制”社会福利的思考成海军2013-1-8 15:35:30 来源:《新视野》(京)2008年5期【英文标题】Reflection of Constructing Moderate Universal Social Welfare System【作者简介】成海军,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北京 100275)【内容提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国家通过企事业单位为就业者提供住房、教育、医疗、劳动保险、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福利补贴等社会福利;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福利仅仅作为经济改革的辅助手段为经济建设服务,而没有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视角出发。
未来中国社会福利应从国情出发,建构适度的“普惠制”社会福利模式,在社会福利的目标体系上逐步向全体社会成员扩展;在福利的提供手段上实现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在具体的路径上要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和以社区为载体,加强社区福利服务;在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设上要加强社会福利法制建设、拓展投融资渠道和加强社会监督。
【关键词】普惠制/社会福利/社会工作一、中国社会福利的历史与现状新中国建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个时期的社会福利称为“国家福利”。
社会福利被分割为三个部分:在城市主要通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城市居民提供相关福利服务(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单位福利”或“企业福利”);城市中少数游离于单位体制之外的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三无”—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群体,由民政部门负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福利保障;在农村主要通过人民公社这种政治经济合一的组织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社会福利,如“赤脚医生”和“五保户”赡养等。
这个时期社会福利的特点是,国家推行“身份制度”,只保障就业人员的福利。
国家通过企事业单位为就业者提供住房、教育、医疗、生活、劳动保险、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福利补贴等生老病死一应俱全的社会福利;当时的职工是“单位人”,而不是“社会人”;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和社区组织均为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
构建与我国中等收入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戴建兵
【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
【年(卷),期】2012(026)008
【摘要】从补缺型社会福利转向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必然要求.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中的“普惠”是指要建立起全体国民均能享受的普享式社会福利;“适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福利的标准要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线;二是福利项目和福利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人的需要层次,随着经济和民主进程的发展逐步涵盖城乡社会生活的各主要方面.关于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实现途径和路径,文章进一步提出了我国福利支出规模的标准化测度模型,并设计了“三三三”福利实现模式.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戴建兵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5
【相关文献】
1.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 [J], 周吉
2.我国应构建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制度 [J], 郑会霞
3.解读康帕内拉《太阳城》的和谐社会福利思想——对我国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
利制度的启示 [J], 陈雷
4.论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 [J], 张军
5.论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与发展 [J], 戴建兵;曹艳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与发展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和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推进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社会的特殊情况和发展阶段,不能简单地仿效其他国家的做法,需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福利制度路径。
在构建和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福利待遇。
同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福利事业中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格局,实现社会福利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益最大化。
此外,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落实,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监管体系,确保社会福利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
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与国际社会福利制度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为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也是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一环。
通过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可以有效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生活困难的群体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和帮助,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在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中,还需要注重公平和可持续性原则。
要确保社会福利资源的合理分配,不断提高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同时,还要注重社会福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的财政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保障社会福利制度的长期稳定运行。
总之,构建和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探讨建立适度普惠型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福利模式摘要: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由来已久,城乡经济差异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转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相关”三农”政策的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而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模式恰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助推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社会福利;适度普惠型;城乡一体化
1.城乡社会福利待遇的现状
我国城乡两极化分割的局面造就了城市社会福利普遍优于农村地区这一薄弱地带。
城镇建立了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基本实现了社会福利的全覆盖,农村地区则呈现一边多一边少甚至零覆盖的现象,这与国家一直采取重点支持城市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密切相关。
城乡社会福利差异主要表现在:
1.1城乡居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权利的差异
享受医疗福利是保证城乡居民拥有健康身体和和谐家庭的基础。
目前城乡居民在享受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医疗基础设施的差异。
2010年,城镇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卫生院床位5.33张,农村2.44张;城镇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10.4万人,而农村则为204万人;第二,人均卫生费用的差异。
2009年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为 2029.8元,农村仅有588.1元,城市为农村的3倍还多;第三,人口平均寿命的差异。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4.83岁,而农村地区仅为66岁,贫困地区的还未
能达到这个基准[1]。
1.2城乡居民享受教育福利权利的差异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城乡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010年全国城镇高中数为12630所,而农村为1428所。
而随着初中和小学学校的消失、兼并,农村地区的学校数量远远低于城镇。
另据统计,城乡教师学历差距也很大,本科以上学历70%以上在城镇。
从教育经费上看,1997年以来初中教育经费支出农村占全国的比例不超过 40%,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镇。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就了广大农村居民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未能享受同等的教育福利[2]。
1.3城乡居民享受其他社会保障权利的差异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保障事业的低水平阶段,城乡之间出现明显的倒挂现象。
近几年,国家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救济费用有所提高,但始终只占国家民政事业费用的15%到17%左右。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占到总人口的50.5%,在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农村居民未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
2.产生城乡福利差异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造成了城乡社会福利差异日益扩大化。
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等相关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存在着严重失衡,而这些加剧了城乡收入分配的差异化,严重制约着城镇和农村迈向共同富裕的
步伐。
2.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加剧了福利分配不均衡,有失福利公平
随着城市化进程在我国的逐步扩大,城镇一直是我国相关政策措施的直接受益者。
以”非农业人口”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可以享受越来越全面的社会福利。
而包括农村非农业人口在内的农村居民却享受不到公平、平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同时以农民工、流动人口为代表的人群也只能在部分地区被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领域。
城镇和农村之间未能突破户籍的限制,居民享受的福利也只能带来越来越大的差距。
2.2政府支持的重心始终放在城市,导致城乡长期的非均衡发展
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先沿海后内地、先东部后西部、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战略无疑属于一种单向、非均衡的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在前,农村在经历长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也未能得到诸如城市般的发展,而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也带来了城乡福利水平的明显差距。
3.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城乡一体化的对策与建议
建立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制,应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城乡居民享受社会福利的落差,逐步消除城乡居民的福利差异,实现城乡居民福利权利的均等。
3.1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和培训,保证农村居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机会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居民享有的教育机会与所得的收入水平呈
正相关,也就意味着教育机会越高收入水平则越高,反之则越低。
因此,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福利国家都重视教育福利发展。
一是政府应加大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的开支,减轻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二是加强对农民的各种培训,在思想上、知识上和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带动农村地区发展;三是城乡之间加强经济上的合作与交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统筹推进。
3.2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加快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要实现城乡居民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权利的平等,应在个人、集体、政府多方合作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和推进。
一是健全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医疗设备、医药等方面提升农村医疗资源的供给;二是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转移和培训,实现城乡之间医疗人员的对接;三是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享有平等的医疗福利,减轻医疗负担;四是加强城乡之间医疗卫生事业的互助合作,逐步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医疗福利的平等权利。
3.3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覆盖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衔接和协调,不断提高社会
保障水平。
”一是加大政府在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完善社会福利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扩大社会保障的全区域、全民覆盖;二是取消以户籍制度为限制的二元福利体制,实现城乡地区人员的合理流动和公平的福利分配;三是积极推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重点做好农村地区的养老、医疗保险工作,消除城乡居民的区别对待,使城市和农村社会保障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3.4稳步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做足做强主导产业和农头企业,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二是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劳务输出网络,适当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三是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加快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
加大对农村的财政倾斜力度,支持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的结合,为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3.5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监督和管理体系
普惠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福利模式的建立离不开政府部门和民众的监管,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部门应努力做好协调群众与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利益工作。
在民政部和人社部的指挥引导下,注重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沟通,明确各自的责任,城乡居民认真履行自己对于社会福利事业的监督权,努力建设中国
特色的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炳耀,常宗虎.中国社会福利概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2]闫冬.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福利权利的差异与对策[j].理论学刊,2011(5).
[3]彭文成,谢广岭.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社会福利水平差距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1(10).
[4]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n].人民日报,2010-10-17.
[5]谷彦芳,王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分析与统筹对策[j].山东纺织经济,2009(2).
作者简介:张乐,男,(1987- ),河南信阳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彭劭莉,女,(1897- ),湖南娄底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