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贺《汽车使用与保养》课程标准
- 格式:pdf
- 大小:160.44 KB
- 文档页数:11
《汽车运行与保养》课程标准汽车运行与保养课程标准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汽车运行和保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汽车的运行原理,并学会正确进行汽车保养,确保汽车的安全运行和保值。
研究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1. 汽车构造和工作原理:研究汽车的各个部件和系统,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2. 汽车保养的重要性:理解为什么汽车保养对于汽车性能和寿命至关重要。
3. 常见故障和故障排除:研究如何检测和解决常见的汽车故障,例如电池问题、发动机故障等。
4. 汽车润滑和维护:了解正确的润滑和维护方法,以延长汽车寿命。
5. 安全驾驶和驾驶技巧:研究安全驾驶的基本原则和驾驶技巧,以确保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研究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讲座和教材的方式,介绍汽车运行和保养的基本知识。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汽车,学生将有机会亲自体验和实践所学的汽车保养技能。
3. 研讨和讨论:学生将参与研讨和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观点,促进研究的互动和深入理解。
评估方式学生的研究成绩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 课堂参与和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的汽车保养操作技能将通过实际操作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对学生的汽车运行和保养知识进行考核。
课程资源本课程将提供以下资源支持学生的研究:1. 教材:为学生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参考书籍。
2. 汽车实验室:学生将有机会在实际的汽车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操作。
3. 网上研究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研究平台获取额外的研究资源和提问答疑。
课程要求为了顺利完成本课程,学生需要具备以下要求:1. 基本的汽车知识:具备一定的汽车基本知识,包括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等。
2. 车辆操作能力:具备基本的车辆操作能力,包括驾驶和操作汽车的基本技能。
3. 研究态度积极:对汽车运行和保养保持积极的研究态度,愿意主动参与研究活动。
结束语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汽车运行和保养的基本原理和技能,为他们成为安全和专业的汽车操作员奠定基础。
《汽车使用与维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汽车使用和维护方法。
3. 培养学生安全驾驶和预防汽车故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 汽车的日常使用与维护3. 汽车的安全驾驶技巧4. 汽车故障的预防与处理5. 汽车保养的基本项目和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使用与维护方法等理论知识。
2. 实践操作法:演示汽车的实际操作,如启动、熄火、换挡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故障案例,让学生学会判断和处理汽车故障。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汽车使用与维护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将汽车零部件模型、图片等展示在教室内,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汽车结构。
2.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等。
3. 实践场地:安排汽车实践操作场地,准备相关工具和设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水平。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汽车故障的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汽车使用与维护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第3-4课时:讲解汽车的日常使用与维护。
3. 第5-6课时:教授汽车的安全驾驶技巧。
4. 第7-8课时:讲解汽车故障的预防与处理。
5. 第9-10课时:介绍汽车保养的基本项目和方法。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汽车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日常使用与维护、安全驾驶技巧、故障预防与处理、保养项目和方法。
2. 教学难点: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汽车故障的诊断与处理。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汽车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汽车使用与维护的兴趣。
《汽车保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说明1、培养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汽车维护、保养和维修技能,如汽车维护认识和各大机构的保养与维护等。
(2)使学生树立汽车电器维修专业学生就业的自信心,并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
(3)加深学生对汽车保养的认识,并能对常见整车保养和维护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立看法。
(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团队意识。
2、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性质:汽车电器维修专业课程;在汽车电器维修专业第四学期开设,在学生学习了整车各大部分相关课程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实习前作知识、技能储备。
内容: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汽车整车保养和各大机构的维护等,能熟练使用汽车保养和维护的常用工具、量具和设备,具备对汽车整车进行维护、调整、检修的初步技能。
要求具有对汽车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的能力。
3、课程的任务和要求:任务:讲授现在行业对汽车整车和各部分保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传授整车保养技能;培养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文明生产习惯、从业心态及职业思维。
要求:按章节进行讲授时,注意理论与技能培养的结合。
4、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学中一定要结合理论与实训,根据实训情况,灵活安排实训内容,使学生能循序渐进。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大量整车保养和维修经典案例进行讲解,注意现在行业对汽车整车保养、维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整车保养、维修的现状。
(3)在整车维修、养护过程中,教导和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职业道德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的认识。
参考书目:《汽车维护与保养》、主编田国辉、熊其兴、黄宇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ISBN978-7-5189-0014-5三、教学要求及课程内容(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汽车维护与保养》教案(特殊条款版)《汽车维护与保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汽车维护保养的重视程度。
2.使学生掌握汽车维护保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汽车使用习惯,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汽车维护保养的基本知识(1)汽车维护保养的定义和意义(2)汽车维护保养的分类和周期(3)汽车维护保养的常用工具和设备2.汽车维护保养的基本方法(1)发动机的维护保养(2)底盘的维护保养(3)电气系统的维护保养(4)车身漆面的维护保养3.汽车维护保养的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机油和润滑油(2)定期更换空气滤清器和燃油滤清器(3)避免长时间高速行驶和急加速、急刹车(4)注意车身漆面的保护4.汽车维护保养的环保措施(1)合理使用燃油(2)定期检查排放系统(3)减少废气的排放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汽车维护保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汽车维护保养的操作过程。
3.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汽车维护保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汽车维护保养的基本知识(1)汽车维护保养的定义和意义(2)汽车维护保养的分类和周期(3)汽车维护保养的常用工具和设备3.讲解汽车维护保养的基本方法(1)发动机的维护保养(2)底盘的维护保养(3)电气系统的维护保养(4)车身漆面的维护保养4.讲解汽车维护保养的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机油和润滑油(2)定期更换空气滤清器和燃油滤清器(3)避免长时间高速行驶和急加速、急刹车(4)注意车身漆面的保护5.讲解汽车维护保养的环保措施(1)合理使用燃油(2)定期检查排放系统(3)减少废气的排放6.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动手进行汽车维护保养。
《汽车保养与维护》课程思政元素一、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然而,汽车保养与维护对于保障车辆安全、延长使用寿命、提高驾驶舒适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汽车保养与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
二、课程目标1. 了解汽车保养与维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汽车保养与维护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1. 汽车保养:包括更换机油、空气滤清器、汽油滤清器、空调滤清器等;2. 汽车维护:包括检查轮胎气压、刹车系统、底盘等;3. 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如发动机异响、空调不制冷等;4. 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正确使用工具、防止静电等。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汽车保养与维护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2.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汽车保养与维护的基本技能和方法;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课程思政元素1. 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注重职业操守,遵守职业道德;2. 安全意识:强调安全操作规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人身安全;3. 团队协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 环保意识: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树立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理念。
六、结语汽车保养与维护课程不仅是一门专业知识课程,更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安全意识、团队协作和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强对学生汽车保养与维护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汽车养护意识和技能水平,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
《汽车保养与维护》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汽车保养与维护的基本知识,具备实际操作技能,能够独立进行汽车保养与维护工作。
学生应了解汽车保养与维护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并能够处理常见的汽车故障。
二、教学内容1. 汽车保养基础知识:包括机油更换、冷却液更换、刹车液检查、轮胎检查、蓄电池检查等。
2. 发动机保养:包括清洁空气滤清器、检查燃油系统、更换火花塞等。
3. 底盘保养:包括刹车片检查、轮胎换位、底盘检查与清洁等。
4. 空调系统维护:包括清洗冷凝器、更换空调滤清器、检查压缩机等。
5. 日常维护:包括检查车灯、雨刷、反光镜等部件,保持车辆整洁。
6. 实践操作:学生应在实际操作中,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汽车保养与维护工作。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将通过PPT、视频、实物展示等手段,讲解汽车保养与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
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并完成相应的作业和报告。
四、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操作考核:学生将参加实际操作考核,以检验其技能水平。
3.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等,以测试学生对汽车保养与维护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设备与资源1. 汽车保养与维护工具和设备:包括机油更换设备、轮胎拆装设备、清洗剂等。
2. 实践场地:提供实践操作的场地和设施,保证学生的安全和操作规范。
3. 教材和参考书:包括教科书、专业书籍和网络资源等,以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料。
4. 视频和图片资料:用于展示汽车保养与维护的实操过程和常见故障案例。
六、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共计48个学时。
每周安排2个学时的理论授课和4个学时的实践操作,共8周完成。
实践操作环节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七、师资队伍本课程的教师需要具备汽车维修专业背景和实际操作经验,能够熟练讲解汽车保养与维护的理论知识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
《汽车使用与维护》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修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是在《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汽车常规使用与基本维护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汽车构造》《汽车专项维护》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90学时,5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汽车机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汽车修理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汽车修理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汽车常规使用与基本维护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以及汽车维修工等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汽车机械基础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按照汽车使用主线,设置汽车使用与操作、发动机基本维护、底盘基本维护和电器基本维护等4个项目,以汽车使用与维护的典型工作为参考,设计学习任务,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汽车使用的工作顺序为参考,序化学习任务。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汽车使用与维护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分析与控制汽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会进行汽车各系统的基本维护,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1了解汽车维护制度,能完成新车交车前的检查。
2.掌握汽车正常使用的要求和方法,并能在汽车特殊情况下使用时采取应急措施。
3.能合理选择和规范使用汽车维护常用工具、设备、仪器及材料,并具备基本的汽车保养和维护技巧。
《汽车使用与维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基本功能。
2. 掌握汽车日常使用与维护的基本知识。
3. 学会正确使用汽车工具,提高汽车驾驶安全性。
二、教学内容1. 汽车的基本组成部分: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
2. 汽车日常使用:驾驶操作、加油、换胎、检查fluids。
3. 汽车定期维护:机油更换、轮胎充气、刹车片检查、火花塞更换。
4. 汽车故障判断与简单维修:常见故障现象、简易维修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的基本组成部分、日常使用与维护知识。
2. 实践操作法:演示汽车使用与维护的实际操作,学生跟随练习。
3.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判断汽车故障,探讨解决方案。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汽车零部件图片、实车零部件展示。
2. 教学工具:汽车模型、工具箱、教学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汽车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 讲解与演示:讲解汽车日常使用与维护知识,演示实际操作。
3. 学生实践:学生跟随老师实际操作,掌握汽车使用与维护技能。
4. 故障判断与维修:讨论常见汽车故障现象,探讨解决方案。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反馈学习心得。
教案剩余部分(六、七、八、九、十)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汽车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 学生能够演示正确的汽车日常使用与维护操作。
3. 学生能够判断常见的汽车故障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汽车维修店,了解汽车维修的实际操作。
2. 邀请汽车维修技师来校讲座,分享汽车维修经验。
3. 开展汽车模型制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汽车使用与维护的知识。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教学计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讲解汽车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第二课时主要讲解汽车日常使用与维护知识,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汽车使用与养护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汽车使用与养护【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1.前言1.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汽车营销与服务过程中有关汽车交付、使用及养护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新车出库检查,指导客户操作使用汽车、养护汽车和加装汽车设备的技能。
本课程是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汽车营销实务、汽车配件管理与销售、汽车维修接待实务、二手车评估与销售等专业技能课程的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遵循任务引领,做学一体原则,依据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汽车营销基础服务”相关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汽车销售、汽车配件管理与销售、汽车维修接待、二手车评估与销售、客户服务等岗位对汽车使用与养护所需的相关知识和相关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围绕新车成交后的交车、使用、养护和设备加装服务中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确定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融入教育部“1+X”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汽车营销评估与金融保险服务技术-模块】的相关要求。
课程内容的组织以活动型课程为主,通过“新车出厂前检查”、“汽车使用”、“汽车日常养护”、“汽车保养”和“汽车设备加装”5个学习任务,解决新车成交后服务过程中的专业技术问题,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任务整合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
本课程建议:72学时2.课程目标职业素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满足客户在新车交付环节中对销售服务满意度的各项要求。
逐渐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爱护客户的汽车,指导工作耐心周到、语言标准规范,接受询问不厌其烦。
诚实守信,不欺瞒顾客,不误导顾客消费。
较强的法规意识,严格遵守汽车销售与服务相关法律法规。
爱岗敬业,有专业的职业素养和热情服务的职业精神。
职业能力目标:⚫能按照制造厂标准流程和工艺对交付的车辆实施新车交付前检测⚫能向客户说明、展示交车前检查的结果⚫能依据所购置的车型指导客户正确使用车辆⚫能提示客户对车辆各种警告警示的规范处理方法⚫能规范实施洗车、抛光、打蜡、除甲醛、皮革翻新等作业⚫能为客户所购车型选配脚垫、正确安装座椅套⚫能选择、加装汽车导流板、倒车雷达、导航影音四位一体机、行车记录仪等设备⚫能对原车灯光进行自动化改装⚫能为车辆选择适合的车膜⚫能实施5000公里保养作业3.课程内容与要求4.教学活动设计参考5.实施建议5.1教材编写建议(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2)建议教材按照学习领域和学习任务组织编写,每个学习任务相对独立。
《汽车使用与保养》课程标准课程代码620025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类型理实一体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程课程学分 3 课程学时48修读学期第4学期适用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合作开发企业长春市华阳汽车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执笔人周贺审核人闫冬梅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1.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一门考察课程。
本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能够针对典型车型独立进行PDI售前检查以及各行驶里程汽车养护的能力。
同时,了解其他车型各里程汽车养护过程,还要初步培养学生在作业现场职业道德与安全意识。
本课程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性能分析》《汽车底盘构造与性能分析》的学习为基础,同时与《汽车售后服务管理》、《汽车销售实务》以及《汽车售后服务企业管理》等课程相衔接,共同打造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1.2设计思路汽车保养是学生在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上所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因此,本课程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经过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了以下项目:汽车售前检查(PDI)、汽车保养常用设备工具与运行材料、汽车7500公里保养、汽车15000公里保养、汽车30000公里保养、汽车60000万公里保养、汽车的选购与使用。
这些项目将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其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本课程所确定的7个学习项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以满足不同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课上说明的典型车型的保养作业项目、保养里程等与其他公司车辆及同一公司其他款型的车辆都不完全相同,针对其差异采取看教学录像的方式补充,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及毕业后的就业范围。
总之,通过以上课程内容的训练学习,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不同类型的知识综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以便有效地完成汽车养护岗位上相应的工作任务。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标准1.前言1.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熟悉汽车维护与保养基本工作流程,具备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器系统的维护与保养等基本技能,能胜任汽车维护与保养岗位。
本课程建立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等课程基础上,是对汽车进行基础性维护及保养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汽车维护保养工作过程为导向、各级维护项目为载体,构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根据汽车维护与保养项目中出现的频率,由简单到复杂的主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汽车维护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按维护合同或维护工单,对不同车系规定的维护保养时间(里程)进行规范的维护作业;并能与维修接待员、车间管理人员和质检员进行业务沟通;能从经济、安全、环保及满足顾客需求角度来确定维护作业计划,独立进行发动机、底盘、汽车电气设备维护,熟练使用汽车维护与保养中所用到的通用和专用工量具、仪器设备;并能完成汽车工作液的检查更换、各种间隙和自由行程的检查调整工作,保持车辆正常行驶性能;自觉遵循安全作业规范及7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安全、节约和素养)的工作要求。
教学过程中突出能力训练,力求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获得真正地职业能力,结合四级职业资格标准对知识、能力、态度的要求,充分运用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思想进行项目设计,按照提出任务、制定方案、解决任务、总结与反馈、教学评价等步骤组织项目教学,每个项目在教学中根据企业工作实际情况,要求学生不仅能排除故障,还要能编制故障排除流程图、会填写维修过程记录表,通过理实一体的方式,实现理论与技能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