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砂料和混凝土最大密度选择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2.74 KB
- 文档页数:4
混凝土抗压强度及配合比要求混凝土的配合比要求是指混凝土中水、水泥、砂子和骨料的比例和用量。
其中,水泥和骨料是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工作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工程强度等级、结构形式、施工条件和材料品质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
一般来说,混凝土的配合比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强度要求:混凝土的配合比应能满足工程要求的强度等级。
不同的工程要求不同的强度等级,比如房屋建筑一般要求C20-C30的强度等级,而桥梁和大型水利工程则要求更高的强度等级。
2.工作性要求:混凝土的配合比应能满足施工的工作性能要求,包括坍落度、控制性能、凝结时间等。
工作性能的要求根据混凝土的使用情况和施工条件来确定,比如在高温地区施工时,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应相应延长。
3.经济性要求:混凝土的配合比应尽量减少水泥的用量,同时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工作性能。
较少的水泥用量意味着较低的成本和较小的碳排放。
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通常采用最小用水量法或凝聚成分法。
最小用水量法是指在满足混凝土塑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的用量。
凝聚成分法是指根据混凝土的骨料、矿物质掺量和胶结材料的特性来确定配合比。
在确定配合比时,需要进行试配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优化调整。
试验时要注意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含气量、强度等关键性能。
通过试验确定的配合比要进行工程实践验证,确保满足工程的抗压强度和工作性能要求。
总的来说,混凝土抗压强度及配合比的要求是根据工程需要、材料性能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定。
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和试验验证,可以确保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工作性能,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1总则1.0.1 为适应公路建设和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简称混凝土路面)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保证其施工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采用滑模摊铺机、轨道摊铺机、三辊轴机组、小型机具施工的各级新建或改建公路混凝土路面工程,也适用于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的碾压混凝土路面工程。
1.0.3 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应根据合同及设计文件、施工现场所处的气候、水文、地形等环境条件,选择满足质量指标要求、性能稳定的原材料,确定配合比、设备种类和施工工艺,进行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建立完备的施工质量保障体系。
1.0.4 混凝土路面施工应积极采用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提高混凝土路面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水平。
1.0.5 混凝土路面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 路面水泥混凝土满足路面摊铺工作性、弯拉强度、表面功能、耐久性及经济性等要求的水泥混凝土材料。
2.0.2 滑模铺筑采用滑模摊铺机铺筑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
其特征是不架设边缘固定模板,能够一次完成布料摊铺、振捣密实、挤压成形、抹面修饰等混凝土路面摊铺功能。
2.0.3 轨道铺筑采用轨道摊铺机铺筑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
2.0.4三辊轴机组铺筑采用振捣机、三辊轴整平机等机组铺筑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
2.0.5 小型机具铺筑采用固定模板,人工布料,手持振捣棒、振动板或振捣梁振实,棍杠、修整尺、抹刀整平的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2.0.6 碾压混凝土路面铺筑采用特干硬性水泥混凝土拌合物,使用沥青摊铺机摊铺、压路机械碾压密实成形的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2.0.7 真空脱水工艺混凝土路面摊铺后,随即使用真空泵及真空垫等专用吸水装置,将新铺筑路面混凝土中多余水分吸除的一种面层施工工艺。
2.0.8 工作性混凝土拌合物在浇筑、振捣、成形、抹平等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探讨摘要:本文主要从碾压混凝土混合比设计,原材料组成要求及其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施工后期质量养生等方面通过试验的方法进行技术探讨。
介绍碾压混凝土在路面施工中应注意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碾压混凝土;改进vc值;抗弯拉强度1、概述碾压混凝土路面是利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摊铺、碾压技术施工的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是一种含水量低,通过振动碾压施工工艺达到高密度、高强度的水泥混凝土。
其特干硬性的材料特点和碾压成型的施工工艺特点,使碾压混凝土路面具有节约水泥、收缩小、施工速度快、强度高、开放交通早等技术经济上的优势。
碾压混凝土路面与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所用材料基本组成相同,均为水、水泥、砂、碎(砾)石及外掺剂;不同之处是碾压混凝土为用水量很少的特干硬性混凝土,比普通水泥混凝土节约水泥10-30%左右。
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由拌和、运输、摊铺、碾压、切缝、养生等工序组成。
混凝土拌和可采用间歇式或连续式强制搅拌机拌和;碾压混凝土路面摊铺采用强夯高密实度摊铺机摊铺;路面碾压作业由初压、复压、和终压三个阶段组成,碾压工序是碾压混凝土路面密实成型的关键工序,碾压后的路面表面应平整、均匀,压实度应符合有关规定;切缝工序应在混凝土路面不啃边的前提下尽早锯切,切缝时间与混凝土配合比和气候状况有关,应通过试锯确定;在碾压工序及切缝后应洒水覆盖养生,碾压混凝土路面的潮湿养护时间与水泥品种、配合比和气候状况有关,一般养护时间为5-7d;碾压混凝土路面板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开放交通。
2、碾压混凝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2.1 碾压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2.1.1 水泥(1)碾压混凝土用做基层时,可使用各种硅酸盐类水泥。
不掺用粉煤灰时,宜使用强度等级32.5级以下的水泥。
掺用粉煤灰时,只能使用道路水泥、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
水泥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安定性和凝结时间必须检验合格(2)水泥进场时每批量应附有化学成分、物理、力学指标合格的检验证明。
浅论混凝土生产用砂的选择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砂对于混凝土的影响,进而提出了混凝土生产用砂的质量要求,可以为混凝土设计生产用砂的选择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生产天然砂人工砂砂作为混凝土的细料填充部分,对于混凝土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的大规模开展,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用砂需求量正不断增加。
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混凝土的用砂,确保混凝土的性能,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工程成本投入的增加,成为混凝土配比设计以及生产的研究重点。
1、砂对混凝土的影响分析(1)砂的粗细程度对混凝土的影响。
砂的粗细程度是指砂粒混合后的平均粗细程度,混凝土生产用砂主要分为粗砂、中砂、细砂和特细砂等几种形式。
细砂的表面积相比粗砂较大,在混凝土的配比设计阶段,砂的总表积越大,则对砂粒进行裹覆的水泥浆的用量需求也就越大,因此,如果对于混凝土的坍落度有着明确的要求情况下,在配比设计时,较多利用粗砂相比细砂可以减少对水泥浆的需求,降低工程造价。
但是,粗砂用量过大,同样会造成混凝土泌水以及离析等质量问题的发生,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性能。
在混凝土用砂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统筹分析。
(2)砂的颗粒级配分区对混凝土的影响。
砂的颗粒级配主要是指砂中粒径不同颗粒的组成情况,除了特细砂以外,可以根据累计筛余百分率将砂的颗粒级配划分为三个区在对混凝土配比设计进行用砂选择时,如果砂粒的粒径都一样,则会导致空隙率较大,在混凝土中起到填充作用的水泥胶浆用量就会增加,因此,在选择用砂时,应尽可能地选择具有多种粒径级配组合的砂,在粗砂颗粒中以适当的中细颗粒进行填充,形成较好的颗粒级配,进而降低用砂的表面积以及孔隙率,节省水泥砂浆的用量,因而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性。
(3)砂料颗粒级配的选择。
根据工程实践表明,砂颗粒级配分区位于ⅱ区的最适宜用于混凝土的生产。
如果采用ⅰ分区砂时,由于颗粒级配组成较细,进行配比设计时应适当的提高砂率,并增加水泥用量,以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符合设计要求。
柳东大道延长线碾压混凝土施工工艺及其质量控制分析【摘要】碾压混凝土(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简称rcc)是一种水灰比小,通过振动碾压工艺成型,达到高密度、高强度的零坍落度的水泥混凝土。
在rcc面板上加铺沥青混凝土(ac)层形成碾压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rcc-ac)复合式路面,刚柔相济,既发挥了碾压混凝土强度高、承载力大的优势,又可克服混凝土路面行车的冲击、振动,提高行车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本文以柳东大道延长线i级主干道为例,对碾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碾压混凝土施工工艺柳东大道延长线i级主干道,全线长17.056公里,考虑到和周边衔接,路面设计标高较低,而周围地势较高,地表流水易浸泡路基,对路基及路面的质量造成隐患。
为了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增加该路段基层的强度、增强抗渗性并防止不均匀沉降,经分析论证,决定在该路段修筑碾压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复合式路面。
一、原材料和配合比设计1 原材料(1)水泥:水泥的标号直接影响着rcc的强度,一般要求采用425#以上的硅酸盐水泥,且要求其凝结时间稍长,强度增长速度快,干缩性小。
本路段选用柳州鱼峰水泥厂生产的硅酸盐水泥,经检测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要求。
(2)细集料:rcc属于干硬性混凝土,粘聚力小,易采用细度模数为2.5~3.0的坚硬、洁净的中砂。
(3)粗集料:用石料强度不低于ⅱ级的机轧碎石或砾石。
由于rcc用水量少,粒径较大的粗集料会引起离析并影响路面平整度,所以粗集料的最大粒径宜控制在30mm以内。
(4)外加剂和水:由于rcc早期强度发展较快,凝结时间较短,加上用水量小,和易性差,所以为了延长碾压时间以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可以掺加缓凝减水剂。
拌和水为洁净的饮用水。
2 配合比设计根据设计弯拉强度4.5mpa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试算出rcc 的试配弯拉强度为5.20mpa。
按照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2]进行配合比设计,得到施工设计配合比的材料用量:水泥256kg,柳州中砂520kg,碎石(5~31.5)mm1656kg,自来水107kg。
混凝土工程检测专业考试试卷1.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1)钢材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其()降低。
强度硬度塑性刚度(2)混凝土的()强度最大抗拉抗压抗弯抗剪(3)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当构件的测区数少于10个时,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为()最小值平均值根据标准差确定代表值(4)石子级配中,空隙率最小的级配是()单粒级连续粒级间断粒级没有一种(5)碳化深度值测量,测点布置时,应在有代表性的测区上测量碳化深度值,测点数不应少于构件测区数的( ),取其平均值为该构件每测区的碳化深度值。
10% 20% 30% 50%(6)混凝土用中砂配置时,应选用细度模数()2.1 2.93.4 3.7(7)用玻璃电极法测定pH值时主要影响因素是()浊度胶体氧化物温度(8)砂的实际筛余率,除4.75mm和0.60mm筛外,允许稍有超出,但其超出总量不应大于()1% 2% 3% 5%(9)建立回弹法专用或地区相关曲线时,要求试验中的150mm立方体试块的养护条件。
()标准养护封闭方式养护 C与被测构件养护方式基本一致蒸汽养护(10)配制高强度混凝土,粗骨料的()尤为重要数量表面积级配粒径(11)根据SL352-2006,下列关于水泥砂浆稠度试验的叙述,错误的是()将拌和好的砂浆分两次注入稠度测定仪的圆锥筒内砂浆表面约低于筒口10毫米左右用捣棒自筒边向中心插捣25次圆锥体自由落入砂浆中,待10秒钟后读数(12)砂浆性能检测项目中不包括()。
稠度黏结强度极限拉伸抗碳化性(13)GB 1499.2-2007规定,根据需方要求钢筋可进行反向弯曲性能试验,反向弯曲的弯心直径比弯曲试验相应增加1个钢筋直径,先( )向弯曲( ),后( )向弯曲( )。
正45°,反23°正90°,反45°反45°,正23°(14)掺合料等量取代水泥,不能降低胶凝材料水化热的掺合料为( )。
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一、引言碾压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因其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和优良的工程性能而在建筑、道路、桥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配合比设计是制备优质碾压混凝土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性能和结构安全。
本文将探讨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材料选择、配合比计算和优化等内容。
二、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1、满足结构要求:配合比设计应满足结构设计对强度、耐久性、稳定性等的要求。
2、优化性能:配合比应尽量优化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如工作性、强度、耐久性、体积稳定性等。
3、合理利用材料:配合比设计应充分考虑材料的性能特点,合理利用水泥、砂、石、外加剂等材料。
4、符合规范标准:配合比设计应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材料选择与要求1、水泥:选择合适类型和等级的水泥,控制其强度、安定性和化学成分。
2、砂: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中砂或粗砂,控制其细度模数和含泥量。
3、石:选用粒径适中、质地坚硬的碎石或卵石,控制其最大粒径、级配和含泥量。
4、外加剂: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减水剂、缓凝剂、引气剂等外加剂,控制其掺量和质量。
5、水:选用洁净的水源,控制其pH值和有害物质含量。
四、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计算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坍落度等性能指标。
2、根据原材料的性能试验结果,计算出各组成材料的比例。
3、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试配和调整,确定最终的配合比。
4、对配合比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包括工作性、强度、耐久性等方面的检验。
五、碾压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1、根据实际施工条件和要求,对配合比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实际需要。
2、根据实验数据和现场检测结果,对配合比进行持续优化,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
3、在保证混凝土性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材料资源,降低成本。
4、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选择环保型材料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加强与设计方、施工方等各方的沟通和协作,确保配合比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旳有关规定,进行砼配合比设计,是保证砼施工质量旳重要环节。
砼有四项技术性质,即工艺性质,力学性质,砼旳变形,和砼旳耐久性。
砼配合比设计,要按照这四项技术性质,分别满足设计强度旳规定,满足施工和易性旳规定,满足耐久性旳规定,以及满足经济性旳规定。
在公路工程监理实践中,发现部分工地实验室,设计砼配合比当中,存在不满足四项规定旳现象。
特别突出旳是低强度等级砼配合比设计,水灰比与单位水泥用量,低于有关规范旳规定。
水下砼配合比设计,砂率与单位用水量,低于有关规范旳规定等等。
水灰比、砂率、单位用水量,是砼配合比设计旳三大参数。
对旳运用这三大参数,决定砼配合比设计旳成败。
有旳工地实验室,在低强度等级砼配合比设计中,运用给定旳计算公式,所求出旳水灰比较大。
水灰比越大,单位水泥用量则越小,没有对照有关规定就直接指引施工,是严重旳设计错误。
由于,砼构造所处环境不同,耐久性规定对其约束也有所不同。
如设计强度等级C 15旳砼配合比,坍落度30mm,水泥强度等级32.5,单位用水量189 kg/m3。
按照公式计算,水灰比为0.66,水泥用量为286kg/m3,计算措施没有错误。
通过监理审核,对照JTJ 04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表11.3.4旳规定。
表11.3.4 混凝土旳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混凝土构造所处环境无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kg/m3) 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kg/m3)温暖地区或寒冷地区,无侵蚀物质影响,与土直接接触0.60 250 0.55 275寒冷地区或使用除冰盐旳桥涵0.55 275 0.50 300受侵蚀性物质影响0.45 300 0.40 325注:①本表中旳水灰比,系指水与水泥(涉及外掺混合材料)用量旳比值。
②本表中旳最小水泥用量,涉及外掺混合材料。
当采用人工捣实混凝土时,水泥用量应增长25kg/m3。
当掺用外加剂且能有效地改善混凝土旳和易性时,水泥用量可减少25kg/m3。
混凝土细骨料密度一、混凝土细骨料的概念与作用混凝土细骨料,又称细集料,是指在混凝土中起骨架和填充作用的粒径小于4.75毫米的矿物颗粒。
它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
二、混凝土细骨料的密度标准混凝土细骨料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质量,通常用千克/立方米(kg/m)表示。
根据我国现行标准,混凝土细骨料的密度应符合以下要求:1.天然砂:粗砂密度应在2.60-2.90 kg/m之间,中砂密度应在2.40-2.60 kg/m之间,细砂密度应在2.20-2.40 kg/m之间。
2.人工砂:粗砂密度应在2.60-2.90 kg/m之间,中砂密度应在2.40-2.60 kg/m之间,细砂密度应在2.20-2.40 kg/m之间。
三、混凝土细骨料密度的影响因素1.原材料:原材料的种类、质量和颗粒分布对混凝土细骨料密度有重要影响。
2.生产工艺:混凝土细骨料的生产工艺包括天然砂开采、人工砂制造等,不同工艺生产的细骨料密度存在差异。
3.水泥用量:水泥用量与细骨料密度呈正相关关系,但需注意水泥用量过多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
4.用水量:用水量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适量减少用水量可提高细骨料密度。
四、提高混凝土细骨料密度的方法1.选用优质原材料:选用密度较高的天然砂或人工砂,以提高混凝土细骨料密度。
2.优化生产工艺: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细骨料密度均匀性。
3.合理调整水泥用量:根据混凝土强度要求,合理控制水泥用量。
4.控制用水量:合理调整用水量,避免过多用水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
五、混凝土细骨料密度检测与评价1.检测方法:采用比重瓶、浮标法等方法进行混凝土细骨料密度检测。
2.评价指标:主要评价指标为细骨料密度实测值与标准值的偏差,偏差越小,细骨料密度越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混凝土细骨料密度是衡量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控制细骨料密度,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GB50496-2009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1 总则1.0.1为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原则,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不适用于碾压混凝土和水工大体积混土工程施工。
1.0.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术语2.1.1大体积混凝土mass concrete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
2.1.2胶凝材料cementing material用于配制混凝土的硅酸盐水泥与活性矿物掺合料的总称。
2.1.3跳仓施工法alternative bay construction method在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将超长的混凝土块体分为若干小块体间隔施工,经过短期的应力释放,再将若干小块体连成整体,依靠混凝土抗拉强度抵抗下一段的温度收缩应力的施工方法。
2.1.4永久变形缝deformation seam将建筑物(构筑物)垂直分割开来的永久留置的预留缝,包括伸缩缝和沉降缝。
2.1.5竖向施工缝vertical construction seam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时,因混凝土浇筑停顿时间有可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在适当位置留置的垂直方向的预留缝。
2.1.6水平施工缝horizontal construction seam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时,因混凝土浇筑停顿时间有可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在适当位置留置的水平方向的预留缝。
2.1.7温度应力thermal stress混凝土的温度变形受到约束时,混凝土内部所产生的应力。
2.1.8收缩应力shrinkage stress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受到约束时,混凝土内部所产生的应力。
2.1.9温升峰值the peak value of rising temperature混凝土浇筑体内部的最高温升值。
水稳连续厂拌式碾压混凝土基层施工技术的应用碾压混凝土基层是一种通过振动碾压施工达到高密实度、高强度的干硬性水泥混凝土结构层,具有节约水泥、收缩小、施工速度快、强度高、开放交通早等技术优势。
广东长大公司经试验总结明确提出了水稳厂拌式碾压混凝土的原材料技术指标、找到了比较合适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控制指标,铺筑了单幅约10km长的试验路段并做了详细的技术总结。
广东云浮至罗定高速公路路面工程全线采用复合式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碾压混凝土基层在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中的强度指标,如表1所示。
一、原材料原材料包括水泥、粗集料、细集料和水。
云罗路面使用广东云浮金鹰牌P.C32.5复合硅酸盐缓凝水泥。
粗集料与普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材料通用;细集料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粗天然砂和机制砂,该项目采用河砂和石屑掺和使用。
通过科学运用“建账明确任务、对账厘清责任、查账加强督办、销账强化落实、交账改进作风”的“五账工作法”,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主动担当、认真履职、扎实尽责,确保年度目标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圆满完成。
二、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控制指标项目组设计了相应的试验,研究了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参数对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的影响,从而便于在进行配合比设计时选定合适的参数变化范围,配合比设计参数包括:单位水泥用量、水灰比、矿料最大粒径、级配粗细、拌和时间和密实度。
总之,巧用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解释小数乘法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对小数乘法的习得过程更为灵活、高效,同时可避免传统课堂中对于小数乘法知识内容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表1 碾压混凝土基层设计强度指标施工中液化难度加大不利于强度的增长,降低路用性能。
在配合比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水灰比应不小于0.44。
焚烧装置的“三废”排放要求满足国内标准,达到《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标准,并满足本项目的环评技术指标要求:SO2<35mg/m3、NOx<50mg/m3、甲醇<50mg/m3,执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4—2001)。
C60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及实例分析在我国,用强度等级42.SR的硅酸盐水泥,可以配制出实际强度超过100R混凝土,因此配制C60混凝土不必强调水泥的强度等级。
回转窑生产的42.SR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水泥质量稳定,强度波动小,是配制C60混凝土优先选取的原材料。
C6O混凝土广泛用于高层构造、大跨度构造、高速办路桥梁的上部构造、剪力堵等原材料选择不合理可能引起混凝土不合格、体积不稳定、外观等质量缺陷,同时使生产本钱增大文章论述C6O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可为获得性能优良的C60C6O混凝土提供参考关键词C6O 混凝土;原材料;外加剂水泥配制C 6 O混凝土时可选52.SR的硅酸盐水泥,但应注意水泥强度等级高、水泥浆用量较少可能使水泥石强度及水泥石与集料胶结强度降低;同时水泥强度等级提高,混凝土坍落度的稳定性也受到一定影响。
C60混凝土的水灰比低,为确保其流动性,所用的水泥流变性能比强度更重要。
水泥的具体用量应根据水泥的品种、细度、混凝土坍落度的大小、集料的形状级配等情况而确定。
特别是加有高效减水剂、引气剂等外加剂时影响更大。
一般掺优质高效减水剂的C60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宜超过500kg/m3,超过此值增加水泥用量对强度增长的作用已不显著,水泥利用系数降低。
2细集料21细集料的品种。
砂材质的好坏,对C60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的影响比粗集料大。
应选取含泥量、云母、轻物质、有机质等含量少的I类或II类江砂、河砂。
砂中石英颗粒含量多则巩固性较好。
2.2细集料的细度模数。
砂的细度模数宜控制在2.6以上。
细度模数小于2.5时,拌制的混凝土拌和物显得太粘稠,施工中难于振捣,且由于砂细,在满足一样和易性要求时,会增大水泥用量。
这样不仅增加了本钱,而且影响混凝土的技术性能,如混凝土的耐久性、收缩裂缝等。
砂也不宜太粗,细度模数大于3.3时,容易引起新拌混凝土在运输浇筑过程中离析及保水性差,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
混凝⼟、砂浆配合⽐及材料⽤量表混凝⼟、砂浆配合⽐及材料⽤量表1、混凝⼟配合⽐有关说明(1) 除碾压混凝⼟材料配合参考表外,⽔泥混凝⼟强度等级均以28d龄期⽤标准试验⽅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如设计龄期超过28d,按表7-1系数换算。
计算结果如介于两种强度等级之间,应选⽤⾼⼀级的强度等级。
表7-1(2) 混凝⼟配合⽐表中混凝⼟⾻料按卵⽯、粗砂拟定,如改⽤碎⽯或中、细砂,按表7-2系数换算。
表7-2注:⽔泥按重量计,砂、⽯⼦、⽔按体积计。
(3) 混凝⼟细⾻料的划分标准为:细度模数 3.19~3.85(或平均粒径1.2~2.5mm)为粗砂;细度模数 2.5~3.19(或平均粒径0.6~1.2mm)为中砂;细度模数1.78~2.5(或平均粒径0.3~0.6mm)为细砂;细度模数0.9~1.78(或平均粒径0.15~0.3mm)为特细砂。
(4) 埋块⽯混凝⼟,应按配合⽐表的材料⽤量,扣除埋块⽯实体的数量计算。
①埋块⽯混凝⼟材料量=配合表列材料⽤量×(1-埋块⽯量%)l块⽯实体⽅=1.67码⽅②因埋块⽯增加的⼈⼯见表7-3。
表7-3注:不包括块⽯运输及影响浇筑的⼯时。
(5) 有抗渗抗冻要求时,按表7-4⽔灰⽐选⽤混凝⼟强度等级。
表7-4(6) 除碾压混凝⼟材料配合参考表外,混凝⼟配合表的预算量包括搅拌场内运输及操作损耗在内。
不包括搅拌后(熟料)的运输和浇筑损耗。
(7) ⽔泥⽤量按机械拌和拟定,若系⼈⼯拌和,⽔泥⽤量增加5%。
(8) 按照国际标准(ISO3893)的规定,且为了与其他规范相协调,混凝⼟及砂浆配合⽐按强度等级表⽰。
2.纯混凝⼟材料配合⽐及材料⽤量纯混凝⼟材料配合⽐及材料⽤量见表7-7。
3.掺外加剂混凝⼟材料配合⽐及材料⽤量掺外加剂混凝⼟材料配合⽐及材料⽤量见表7-8。
4.掺粉煤灰混凝⼟材料配合⽐及材料⽤量掺粉煤灰混凝⼟材料配合⽐及材料⽤量见表7-9~表7-11。
5.碾压混凝⼟材料配合碾压混凝⼟材料配合参考表见表7-12。
弯拉强度3.0MPa基层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书(不掺粉煤灰型)一、基层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指标1、28d试配弯拉强度均值 f cc=【(3.0+0.016)/(1-1.04×0.05)】+0.79×0.15=3.3(MPa)2、28d试配抗压强度f cu,o=f cu,k+1.645*1.5=22.5Mpa,3、设计稠度:出搅拌机口的改进VC值为5~10s,碾压时的改进VC值为(30±5)s,试验中的试样表面出浆评分为4~5分。
二、基层碾压混凝土配合比选用材料三、基层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规程及技术规范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3.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4. 建筑用砂GB/T14684-20015.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01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 -2003四、基层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简捷法)1.1、碾压混凝土28d试配弯拉强度均值 f ccf cc=(f r+f cy)/(1-1.04c v)+ts=【(3.0+0.016)/(1-1.04×0.05)】+0.79×0.15=3.3MPa【f cy=a/2(y c1+y c2)=0.0169/2*(95%+95%)=0.016】1.2 、碾压混凝土28d试配强度,则 f c u.o=f cu.k+t l*s l=20+1.645×1.5=22.5(MPa)2、按式(4.3.5-1)计算碾压混凝土单位用水量。
W o c=137.7-20.55 lg VC=137.7-20.55*lg 8=119 kg (4.3.5-1)3、按式(4.3.5-2)计算碾压混凝土灰水比,并取计算值与表4.3.1中规定值两者中的小值。
C/W=fcc/(0.2156fs)-0.798 =3.3/(0.2156*6.6)-0.798=1.52 (4.3.5-2)则W/C=0.66, 表4.3.1规定最大水灰比0.4,故取水灰比为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