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化学三轮冲刺热点题型化学反应与能量考前微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92.00 KB
- 文档页数:5
2018年高考专题——化学反应与能量(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能源分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一种能源不可能同时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B项错误。
答案:B2.B3解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本质的理解以及分析化学图象的能力。
曲线Ⅰ(表示没有使用催化剂)和曲线Ⅱ(表示使用了催化剂)是同一个反应的能量变化,A项错误;曲线Ⅱ可以表示使用了催化剂的放热反应的能量变化,但二氧化锰催化氯酸钾分解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B项错误;放热反应不一定不需要加热,C项错误;反应的ΔH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D项正确。
答案:D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热化学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判断能力。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路径,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A项正确,B项正确;根据图象可知,1 mol N2和3 mol H2完全反应生成2 mol NH3时放出的热量为92 kJ,C项正确;因为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通入1 moI N2和3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小于92 kJ,D项错误。
答案:D5 A6 A7 C89 D 10 B 1112解析:本题考查了能量图象的分析、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
48 g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的热量为1574 kJ,A项错误;根据图象可知,C(s)+12O2(g)===CO(g)ΔH=-110.5 kJ/mol,故2C(s)+O2(g)===2CO(g)ΔH=-221.0 kJ/mol,B项正确;根据图象可知,CO(g)+12O2(g)===CO2(g)ΔH=-283.0 kJ/mol,故2CO2(g)===2CO(g)+O2(g)ΔH=+566.0 kJ/mol,C项错误;根据图象可知,C(s)+O2(g)===CO2(g)ΔH=-393.5 kJ/mol,D项错误。
答案:B13解析: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盖斯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8年高考化学三轮冲刺专题提升练习卷化学反应与能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化学三轮冲刺专题提升练习卷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化学三轮冲刺专题提升练习卷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全部内容。
化学反应与能量1.(1)肼(N2H4)是火箭推进器中常用的高能燃料,已知0.4mol液态肼和足量H2O2反应,生成N2和水蒸气,放出256。
65kJ的热量,请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工业上制氢气的一个重要反应是:CO(g)+H2O(g)=CO2(g)+H2(g)已知在25℃时: C(石墨)+ 12O2(g)=CO(g)△H1=—111kJ·mol-1H2(g)+ 12O2(g)=H2O(g)△H2=-242kJ·mol—1C(石墨)+O2(g)=CO2(g)△H3=-394kJ·mol—1试计算25℃时一氧化碳与水作用转化为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反应热△H=________kJ·mol—1(3) 高铁酸钾(K2FeO4)可作净水剂,也可用于制造高铁电池。
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
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3Zn+2K2FeO4+8H2O=3Zn(OH)2+Fe(OH)3+4KOH,该电池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
(4) 用该电池电解100mL1mol·L—1的AgNO3溶液,写出电解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高考化学三轮冲刺选择题精选试题(1)1、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A.肥皂水 B.石灰水 C.双氧水 D.氯水【答案】A【解析】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胶体,A、肥皂水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B、石灰水属于溶液,故B错误;C、双氧水属于溶液,故C错误;D、氯水属于溶液,故D错误。
2、快速准确称量8.0 g NaOH配成2 L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室温时,所配溶液中水电离的c(OH-)为1.0×10-7mol·L-1B.若从原溶液中取出200 mL,取出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1C.室温下,若向所配的溶液中通入适量的氯气,恰好反应时所消耗的氯气的体积为2.24 LD.室温下,向所配制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铝粉,充分反应后转移的电子数为0.6 mol 【答案】D3、用“银-Ferrozine”法检测室内甲醛含量的原理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标准状况下,11.2LCO2中含碳氧双键的数目为6.02×1023B.30gHCHO被氧化时转移电子数目为4×6.02×1023C.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2Ag2O+HCHO=4Ag+CO2+H2OD.理论上,吸收HCHO 与消耗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答案】D【解析】A.标准状况下,11.2LCO2的物质的量是0.5mol,其中含碳氧双键的数目为6.02×1023,A正确;B.甲醛中C元素化合价为0价,被氧化为CO2,碳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4价,失去4个电子。
30gHCHO的物质的量是1mol,被氧化时转移电子数目为4×6.02×1023,B正确;C.由流程可知Ag2O与HCHO反应生成Ag、二氧化碳和水,则反应的方程式为2Ag2O+HCHO=4Ag+CO2+H2O,C正确;D.甲醛氧化为CO2,碳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4价,转移电子数为4,Fe3+反应生成Fe2+转移电子数为1,则理论上消耗的甲醛与消耗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D错误,答案选D。
2018年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专题6 化学反应与能量(选修4)Ⅰ—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全国卷Ⅱ-27]CH4-CO2催化重整不仅可以得到合成气(CO和H2),还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回答下列问题:(1)CH4-CO2催化重整反应为:CH4(g)+CO2(g)2CO(g)+2H2(g)。
已知:C(s)+2H2(g)=CH4(g) ΔH=-75 kJ·mol−1C(s)+O2(g)=CO2(g) ΔH=-394 kJ·mol−1C(s)+1/2O2(g)=CO(g) ΔH=-111 kJ·mol−1该催化重整反应的ΔH= kJ·mol−1。
有利于提高CH4平衡转化率的条件是____(填标号)。
A.高温低压 B.低温高压 C.高温高压 D.低温低压某温度下,在体积为2 L的容器中加入2 mol CH4、1 mol CO2以及催化剂进行重整反应,达到平衡时CO2的转化率是50%,其平衡常数为_______mol2·L−2。
(2)反应中催化剂活性会因积碳反应而降低,同时存在的消碳反应则使积碳量减少。
相关数据如下表:积碳反应: CH4(g)=C(s)+2H2(g) 消碳反应: CO2(g)+C(s)=2CO(g) ΔH/(kJ·mol−1) 75 172活化能/ (kJ·mol−1) 催化剂X 33 91 催化剂Y 43 72 X Y。
在反应进料气组成、压强及反应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某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升高温度时,下列关于积碳反应、消碳反应的平衡常数(K)和速率(v)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K积、K消均增加B.v积减小,v消增加C.K积减小,K消增加D.v消增加的倍数比v积增加的倍数大②在一定温度下,测得某催化剂上沉积碳的生成速率方程为v=k·p(CH4)·[p(CO2)]-0.5(k为速率常数)。
4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题理综化学部分本试卷共4页,12题(含选考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Al—27Si—28P—31S—32Cl—35.5K—39Fe—56Cu—64Zn—65Ag—108I—127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里约奥运会的“一池碧水”据猜测是由于清洗水池时用了过氧化氢,但误与氯混合使用,两种化学物质作用让水中氯气被中和,浮藻得以滋生才会令池水变绿。
下列有关漂白剂的说法正确的是()A.漂白剂的主要成分是NaCl和NaClO的混合液B.过氧化氢是离子化合物C.漂白剂和过氧化氢都属于纯净物D.漂白剂和双氧水一起使用,效果更佳【答案】A【解析】B项,过氧化氢属于共价化合物,错误;C项,漂白剂属于混合物,过氧化氢属于纯净物,错误;D项,漂白剂和双氧水一起使用,会发生化学反应,消毒杀菌效果降低,错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1.12 L Cl2溶于水,转移0.05N A个电子B.向NH4Al(SO4)2稀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Ba(OH)2溶液,离子方程式为NH4++Al3++2SO42-+2Ba2++5OH-===2BaSO4↓+AlO2-+2H2O+NH3·H2OC.常温下,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10-13 mol·L-1的溶液中,Fe2+、Cl-、Na+、NO3-可能大量共存D.葡萄糖(C6H12O6)溶液中:SO42-、MnO4-、K+、H+可以大量共存【答案】B【解析】A项,氯气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故转移的电子数小于0.05N A个,错误;B 项,设量少的NH 4Al(SO 4)2的物质的量为 1 mol ,在溶液中能电离出 2 mol SO 42-、1 mol Al 3+和 1 mol NH 4+,故所需的Ba 2+的物质的量为 2 mol ,由于Ba(OH)2过量,故Al 3+要转化为AlO 2-,所需的OH -的物质的量共为 5 mol ,故离子方程式为NH 4++Al 3++2SO 42-+2Ba 2++5OH -===2BaSO 4↓+AlO 2-+2H 2O +NH 3·H 2O ,正确;C 项,由水电离出的H +浓度为10-13 mol·L -1的溶液中,水的电离被抑制,溶液可能呈酸性或碱性,在碱性溶液中,Fe 2+不能存在;在酸性溶液中,Fe 2+能被NO 3-氧化而不能共存,错误;D 项,葡萄糖是还原性糖,能被高锰酸根氧化为葡萄糖酸,错误。
高中化学化学键化学反应能量练习题一、单选题1.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它与卤素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 )A.一定是离子键B.一定是共价键C.可能是离子键,也可能是共价键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非金属元素原子组成的化合物不可能是离子化合物B.第ⅠA 族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第ⅡA 族元素的金属性强C.同一主族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D. 5NH 中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稀有气体原子电子层结构,1 mol 5NH 中含有4A N 个N H -键(A N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KOH 中含有离子键也含有共价键,属于离子化合物B. 2N 属于单质,不存在化学键C. 2MgCl 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D. 4NH Cl 中含有共价键,又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属于共价化合物4.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的是( )A.可溶于水B.有较高的熔点C.水溶液能导电D.熔融状态能导电5.短周期元素X 、Y 可以形成化合物XY 2。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XY 2是共价化合物,则X 与Y 的原子序数不可能相差1B .若XY 2是离子化合物,则X 与Y 的原子序数可能相差8C .若X 与Y 的原子序数相差5,则离子化合物XY 2不溶于水D .若X 与Y 的原子序数相差6,则共价化合物XY 2可溶于强碱溶液6.下列指定微粒的个数比为2:1的是( )A. 2 Be +中的质子和电子B. 21H 原子中的中子和质子C. 3NaHCO 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D. 2BaO (过氧化钡)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7.X 、Y 、Z 、M 、W 为五种短周期元素。
X 、Y 、Z 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 X 与Z 可形成2XZ 分子; Y 与M 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6/g L ,W 的质子数是X 、Y 、Z 、M 四种元素质子数之和的1/2。
专题六 化学反应与能量高频考点一 反应热(ΔH )及其比较 考法一考查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1.(1)[2016贵州贵阳一模,27(2)]氨气具有还原性,例如,氨气能与卤素单质发生置换请写出氨气与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河北石家庄二模,28(1)] CH 2CH 3(g)CHCH 2(g)+H 2(g)ΔH =+124 kJ·mol -1部分化学键的键能如下表所示:根据上述反应的能量变化,计算x =________。
【答案】 (1)2NH 3(g)+3Br 2(g)===N 2(g)+6HBr(g)ΔH =-214 kJ·mol -1 (2)612【解析】 (1)NH 3与溴蒸气发生置换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H 3(g)+3Br 2(g)===N 2(g)+6HBr(g),反应热 ΔH =∑(反应物的键能)-∑(生成物的键能)=(6×391 kJ·mol -1+3×194kJ·mol -1)-(946 kJ·mol -1+6×366 kJ·mol -1)=-214 kJ·mol -1。
(2)制备需断裂 2 mol C —H 键,生成 1 mol H —H 键,同时在C —C 键的基础上生成C===C 键,因此生成 1 mol 苯乙烯吸收的能量为2×412 kJ =824 kJ ,放出的能量为436 kJ +(x -348)kJ =(x +88)kJ ,根据反应热的定义可知,ΔH =824 kJ·mol -1-(x +88) kJ·mol -1=+124 kJ·mol -1,解得x =612 kJ·mol -1。
6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题理综化学部分本试卷共4页,12题(含选考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Al—27Si—28P—31S—32Cl—35.5K—39Fe—56Cu—64Zn—65Ag—108I—127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学化学中很多“规律”都有其使用范围,下列根据有关“规律”推出的结论合理的是()A.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推出强氧化剂遇到强还原剂一定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根据化学反应的规律,推出氢氧化铁可通过化合反应得到C.根据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强,其单质也越活泼规律,推出磷单质比N2稳定得多D.根据CO2通入Ba(NO3)2溶液中无沉淀的规律推测,SO2通入Ba(NO3)2溶液中也无沉淀产生【答案】B【解析】A项,一般强氧化剂遇到强还原剂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同种元素之间必须有中间价态才能发生,如浓硫酸与二氧化硫,错误;B项,氢氧化亚铁和氧气、水化合为氢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2H2O+O2===4Fe(OH)3,正确;C项,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氮元素非金属性强于磷元素,但磷单质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错误;D项,硝酸的酸性强于碳酸,CO2通入Ba(NO3)2溶液中不反应,而SO2通入Ba(NO3)2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错误。
2.下列有关氧元素及其化合物表示正确的是()A.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16 8OB.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C.过氧化氢的电子式:D.乙酸甲酯的结构简式:HCOOC2H5【答案】C【解析】A项,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的质量数为18,该原子正确的表示方法为818O,错误;B项,为氧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错误;C项,过氧化氢为共价化合物,其电子式为,正确;D项,HCOOC2H5为甲酸乙酯,乙酸甲酯正确的结构简式为CH3COOCH3,错误。
12018年学易高考三轮复习系列:讲练测之核心热点总动员【名师精讲指南篇】【高考真题再现】1.【2017北京卷】下列变化中,气体被还原的是 ( )A .二氧化碳使Na 2O 2固体变白B .氯气使KBr 溶液变黄C .乙烯使Br 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D .氨气使AlCl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2.【2017天津卷】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A .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B .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C .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D .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3.【2016年高考北京卷】K 2Cr 2O 7溶液中存在平衡:Cr 2O 72-(橙色)+H 2O2CrO 42-(黄色)+2H +。
用K 2Cr 2O 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 B .②中Cr 2O 72-被C 2H 5OH 还原C .对比②和④可知K 2Cr 2O 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D .若向④中加入70%H 2SO 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4.【2016年高考上海卷】下列化工生产过程中,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海带提碘B .氯碱工业C .氨碱法制碱D .海水提溴5.【2016年高考上海卷】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各微粒在反应前后变化的示意图如下,其中 和代表不2同元素的原子。
关于此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定属于吸热反应B .一定属于可逆反应C .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 .一定属于分解反应6.【2016年高考上海卷】O 2F 2可以发生反应:H 2S+4O 2F 2→SF 6+2HF+4O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气是氧化产物B .O 2F 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 .若生成4.48 L HF ,则转移0.8 mol 电子D .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7.【2016年高考上海卷】(本题共12分)NaCN 超标的电镀废水可用两段氧化法处理: (1)NaCN 与NaClO 反应,生成NaOCN 和NaCl(2)NaOCN 与NaClO 反应,生成Na 2CO 3、CO 2、NaCl 和N 2已知HCN (K i =6.3×10-10)有剧毒;HCN 、HOCN 中N 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热点题型、化学反应与能量
1.对于放热反应2H2+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能量相等
2.参照反应Br+H2HBr+H的能量与反应历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B.加入催化剂,可提高HBr的产率
C.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
D.反应物总键能小于生成物总键能
3.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等能相互转化。
关于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相互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B.铝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低
C.图1所示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D.图2所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4.在1 200 ℃时,天然气脱硫工艺中会发生下列反应:
H2S(g)+O2(g)SO2(g)+H2O(g) ΔH1
2H2S(g)+SO2(g)S2(g)+2H2O(g) ΔH2
H2S(g)+O2(g)S(g)+H2O(g) ΔH3
2S(g)S2(g) ΔH4
则ΔH4的正确表达式为( )
A.ΔH4=(ΔH1+ΔH2+3ΔH3)
B.ΔH4=(3ΔH3-ΔH1-ΔH2)
C.ΔH4=(ΔH1+ΔH2-3ΔH3)
D.ΔH4=(ΔH1-ΔH2-3ΔH3)
5.利用H2和O2制备H2O2的原理如下:
①H2(g)+A(l)B(l) ΔH1
②O2(g)+B(l)A(l)+H2O2(l) ΔH2
已知:A、B均为有机物,两个反应均能自发进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ΔH2>0
B.ΔH1>0
C.反应①的正反应的活化能大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D.H2(g)+O2(g)H2O2(l) ΔH<0
6.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7.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
A.图1表示H2与O2发生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则H2的燃烧热为241.8 kJ· mol-1
B.图2表示压强对可逆反应2A(g)+2B(g)3C(g)+D(s)的影响,乙的压强比甲的压强大
C.若图3表示等质量的钾、钠分别与足量水反应,则甲代表钠
D.图4表示常温下,稀释HA、HB两种酸的稀溶液时,溶液pH随加水量的变化,则相同条件下NaA溶液的pH大于同浓度的NaB溶液的pH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已知冰的熔化热为6.0 kJ· mol-1,冰中氢键键能为20.0 kJ· mol-1,假设1 mol冰中有2 mol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中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1 mol冰中15%的氢键
B.已知一定温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电离度为a,K a=。
若加水稀释,则平衡CH3COOH CH3COO-+H+向右移动,α增大,K a不变
C.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890.3 kJ· 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 kJ· mol-1
D.500 ℃、30 MPa下,将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38.6 kJ·mol-1
答案精解精析
1.C 反应2H2+O22H2O是放热反应,说明反应物氢气和氧气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水的总能量,无法判断H2和O2所具有的能量高低。
2.C 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无法判断是否为可逆反应,故A错误,C正确;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平衡移动,所以加入催化剂,不能提高HBr的产
率,故B错误;题述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反应物总键能大于生成物总键能,故D错误。
3.A 化学反应中断键要吸收能量,成键要放出能量,所以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故A正确;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故B错误;图1所示的装置没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所以不能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故C错误;图2所示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
4.C 由①H 2S(g)+O2(g)SO2(g)+H2O(g) ΔH1
②2H 2S(g)+SO2(g)S2(g)+2H2O(g) ΔH2
③H 2S(g)+O2(g)S(g)+H2O(g) ΔH3
结合盖斯定律可知,(①+②-③×3)×得到2S(g)S 2(g) ΔH4=
(ΔH1+ΔH2-3ΔH3)。
5.D 反应②能自发进行,其ΔS<0,则ΔH2<0,A项错误;反应①能自发进行,其ΔS<0,则ΔH
1<0,正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B、C项错误;H2(g)+O2(g)H2O2(l)的ΔH=ΔH1+ΔH2<0,D项正确。
6.C A项,CO和O生成CO2是放热反应;B项,观察反应过程的示意图知,该过程中,CO中的化学键没有断裂形成C和O;C项,CO和O生成的CO2分子中含有极性共价键;D项,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反应的过程。
7.C 由图1可知1 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热241.8 kJ,不是氢气的燃烧热,故A 错误;2A(g)+2B(g)3C(g)+D(s),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故B错误;金属性:钾>钠,故钾与水反应的速率大于钠与水反应的速率,钾的摩尔质量大于钠,故等质量的钾、钠分别与足量水反应,钠放出的氢气多,与图3相符,故C正确;稀释HA、HB两种酸的稀溶液时,HA溶液pH 变化较大,故酸性HA>HB,则在同浓度的钠盐水溶液中,水解程度:NaA<NaB,所以同浓度NaA、NaB溶液的pH:NaA<NaB,故D错误。
8.D 冰的熔化热为6.0 kJ· mol-1,即1 mol冰变成0 ℃的液态水所需吸收的热量为6.0 kJ,冰中氢键键能为20.0 kJ· mol-1,1 mol冰中含有 2 mol氢键,需吸收40.0 kJ的热
量,×100%=15%,故最多只能破坏1 mol冰中15%的氢键,故A正确;一定温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电离度为α,CH 3COOH CH3COO-+H+,醋酸电离出的CH3COO-和H+的浓
度均为cα,溶液中未电离的CH3COOH浓度为c(1-α),故K a=,若加水稀释,促进CH3COOH 电离,平衡CH 3COOH CH3COO-+H+向右移动,α增大,温度不变,K a不变,故B正确;燃烧热是指25 ℃,101 kPa时,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甲烷燃烧的热
-1,故C正
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
确;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该反应为可逆反应,生成的氨气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所以生成2 mol氨气时,放出的热量大于38.6 kJ,ΔH<-38.6 kJ· mol-1,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