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漠中的一些奇怪现象,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2. 通过分析沙漠奇怪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沙漠中奇怪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2. 教学难点:沙漠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科学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图片和文字介绍。
2. 准备相关视频资料,以便更直观地展示沙漠奇怪现象。
3. 准备沙漠生态环境的背景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沙漠奇怪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沙漠奇怪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Presentation:教师利用PPT,介绍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如沙漠绿洲、沙漠湖泊、沙漠雪花等,展示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现象。
3. Analysis: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沙漠绿洲的形成与地下水有关,沙漠湖泊的形成与气候、地质条件有关等。
4. Discussion: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Summary: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沙漠奇怪现象的科学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沙漠奇怪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3.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
4. 环保意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对沙漠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的体现。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沙漠生态环境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沙漠中的奇怪现象。
2. 开展沙漠生态系统保护的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环保组织成员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沙漠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沙漠中的一些奇怪现象,拓宽视野。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沙漠中的奇怪现象概述2. 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现象3. 沙漠中的沙丘移动现象4. 沙漠中的干谷现象5. 沙漠中的化石现象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沙漠中奇怪现象的成因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奇怪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奇怪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体验沙漠中奇怪现象的产生过程。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图片和视频。
2. 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湿度计等。
3. 参考资料:关于沙漠中奇怪现象的科普文章和书籍。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沙漠中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Step 2:讲授新课1. 讲解沙漠中奇怪现象的成因和特点。
2. 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奇怪现象。
Step 3: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沙漠中奇怪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Step 4:实践操作实验体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体验沙漠中奇怪现象的产生过程,如模拟海市蜃楼现象等。
Step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对沙漠中奇怪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Step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沙漠中奇怪现象的科普文章或研究报告。
Step 7: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评价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文章的逻辑性、创新性和表达能力。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2)使学生掌握沙漠中的一些奇怪现象及其原因;(3)帮助学生了解沙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2)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2)沙漠中的一些奇怪现象及其原因;(3)沙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 教学难点:(1)沙漠中奇怪现象的科学解释;(2)沙漠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沙漠中的奇怪现象;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奇怪现象;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沙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奇怪现象和资源开发的相关资料;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3. 准备小组讨论的道具和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沙漠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沙漠的自然环境;(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好奇心。
2. 探究沙漠中的奇怪现象:(1)引导学生观察沙漠中的奇特景观,如沙漠绿洲、沙漠湖泊等;(2)分析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原因,如沙尘暴、沙漠化等;(3)让学生通过实验或小组讨论,深入了解沙漠中奇怪现象的科学解释。
3. 沙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介绍沙漠中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2)分析沙漠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如水资源利用、生态修复等;(3)让学生探讨沙漠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4. 课堂小结:(2)强调沙漠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
5. 课后作业:(2)鼓励学生进行沙漠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实地调查,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把握文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3、品析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通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联系上下文,知道如光怪陆离、空中楼阁、单枪匹马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从报刊或网络上收集除课文介绍的奇怪现象外,还有哪些沙漠的奇怪现象,并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思路】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学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引导完成学习。
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唐代诗人王维笔下,我们感受到沙漠的壮观与雄奇;“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在白居易诗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沙漠的险恶和无情,然而这一切对于地处中原的我们来说,又是那样的陌生而遥远, 今天,我想请大家随着我国科学家竺可桢一起来次沙漠之旅,好不好?二、预习检测:(展示课件)1、齐读目标。
2、检测字词掌握得情况。
三、走进沙漠,感受沙漠(展示课件)1、欣赏沙漠图片。
(播放音频《丝路驼铃》,展示沙漠图片。
)2、学习课文第一段,从文中圈画出古代到过沙漠的人是怎样描述沙漠的?对沙漠有何感受?四、自主学习,揭秘沙漠(展示课件)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向我们列举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2、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3、作者对这一连串的现象归纳出一个什么结论?(学法指导:1、速读课文捕捉相关信息。
2、用圈点勾画法划出相关信息)五、合作学习,品味沙漠(展示课件)请同学们以“魔鬼的海”为例,分析科学小品文融文学性与科学性于一炉,生动准确的特点。
讨论:1、作者在描述“魔鬼的海”时,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词语?2、解释“魔鬼的海”成因时,哪些词语体现了它的准确平实和严谨?3、作者按怎样的写作思路安排本段?按哪种说明顺序去写?六、沙漠之旅,我当导游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在跋涉途中眼前出现了“魔鬼的海”或“鸣沙”现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沙漠中的奇特现象,如沙漠绿洲、沙漠湖泊、沙漠风等。
(2)让学生掌握沙漠生物的适应特点,如沙漠植物的抗旱能力、沙漠动物的生存策略等。
(3)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沙漠中的生存挑战及应对措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沙漠现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沙漠生态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沙漠中的奇特现象及其成因。
(2)沙漠生物的适应特点。
(3)人类在沙漠中的生存挑战及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1)沙漠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沙漠生物适应性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沙漠中的奇特现象。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沙漠生物的适应特点。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沙漠中的奇特现象、沙漠生物的适应特点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沙漠风光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提出问题:“你们对沙漠有什么印象?沙漠中是否存在奇特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沙漠中的奇特现象。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沙漠生物的适应特点案例,如沙漠植物的抗旱能力、沙漠动物的生存策略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生物适应性的具体表现。
4. 课堂小结:5. 作业布置:(2)调查身边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提出节约用水的建议。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沙漠体验活动,如沙漠徒步、沙漠露营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沙漠环境,增强对沙漠奇特现象的理解。
2.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或环保人士进行讲座,分享沙漠生态保护和人类生存挑战的经验。
七、学习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沙漠气候特点1.1 了解沙漠气候的基本特点,如高温、干燥、日照强烈等。
1.2 探讨沙漠气候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1.3 分析沙漠地区的生态系统及其适应性。
第二章:沙漠动植物适应策略2.1 研究沙漠动植物的适应特点,如沙蜥的伪装、沙漠兔的节约水分等。
2.2 观察图片或视频,分析沙漠动植物的生活习性。
2.3 讨论人类如何从沙漠动植物的适应策略中获得启示。
第三章:沙漠里的奇特现象3.1 介绍沙漠中的一些奇特现象,如沙漠雨、沙漠绿洲、沙漠湖泊等。
3.2 分析这些奇特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背后的科学原理。
3.3 探讨这些奇特现象对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沙漠资源开发与利用4.1 了解沙漠资源的种类,如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
4.2 分析沙漠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沙漠生态环境的影响。
4.3 探讨如何在开发沙漠资源的保护沙漠生态环境。
第五章:沙漠旅游与可持续发展5.1 介绍沙漠旅游的特色和吸引力,如沙漠探险、骆驼骑行等。
5.2 分析沙漠旅游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5.3 讨论沙漠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创新等。
第六章:沙漠人文特色6.1 了解沙漠地区的人文背景,包括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等。
6.2 探讨沙漠人文特色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6.3 分析如何保护和传承沙漠地区的人文特色。
第七章:沙漠环境保护与治理7.1 研究沙漠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如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等。
7.2 介绍沙漠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和技术,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7.3 讨论我国在沙漠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政策和实践。
第八章:沙漠科技创新与应用8.1 了解沙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进展,如沙漠农业、清洁能源等。
8.2 探讨沙漠科技创新对沙漠地区发展的影响和潜力。
8.3 分析如何推动沙漠科技创新和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第九章:沙漠地区合作与交流9.1 研究沙漠地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如水资源共享、环境保护等。
沙漠里奇怪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漠是什么,沙漠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2.探究沙漠里出现的一些奇怪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沙漠的定义和特点2.沙漠的分布情况3.沙漠里常见的奇怪现象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入课题,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沙漠是什么吗?有没有听说过沙漠里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沙漠的好奇心。
2. 探究沙漠(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沙漠的定义和特点。
讲解沙漠的气候、植被以及缺水的原因。
可以向学生提问,帮助他们理解沙漠的形成和特点。
3. 分析沙漠的分布(15分钟)教师继续向学生介绍沙漠的分布情况,包括世界各地的著名沙漠,如撒哈拉沙漠、蒙古沙漠等。
通过地图或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分布范围。
4.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30分钟)教师与学生分享一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比如沙漠中的“沙丘音”、“沙盘山”、“沙漠中的绿洲”等。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己找寻并收集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包括文字描述和相关图片。
5. 学生展示与讨论(20分钟)学生展示他们找到的沙漠奇怪现象,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天气、气候、地貌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6. 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向学生强调沙漠是一个神奇而充满奇怪现象的地方。
同时也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提问、讨论等。
2.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分析学生对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的展示能力:观察学生的展示和表达能力,包括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并写作一篇关于沙漠的科普文章。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沙漠中的奇特现象,如沙漠绿洲、沙漠湖泊、沙漠风暴等;(2)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形成、分布和特点;(3)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沙漠中的奇特现象;(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沙漠的形成与分布(1)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分布特点;(2)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沙漠。
2. 沙漠里的奇特现象(1)让学生了解沙漠绿洲、沙漠湖泊、沙漠风暴等奇特现象;(2)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沙漠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沙漠的形成、分布和特点;(2)沙漠中的奇特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1)沙漠奇特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对沙漠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沙漠的形成、分布和特点;2. 图片展示法:展示不同类型的沙漠和沙漠奇特现象;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沙漠奇特现象的产生原因;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沙漠环境,观察和记录沙漠奇特现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沙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沙漠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 讲解沙漠的形成、分布和特点:详细讲解沙漠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分布特点;3. 展示沙漠奇特现象:展示沙漠绿洲、沙漠湖泊、沙漠风暴等奇特现象的图片;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沙漠奇特现象的产生原因;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沙漠环境体验,观察和记录沙漠奇特现象;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总结沙漠奇特现象的特点及其对沙漠环境的影响。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沙漠中的一些奇特现象,如沙漠绿洲、沙漠雨伞等;(2)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沙漠奇怪现象的成因;(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沙漠中的一些奇特现象;(2)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教学难点:(1)沙漠奇怪现象的成因分析;(2)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沙漠奇怪现象的相关资料;(2)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分组,准备团队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沙漠奇怪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对沙漠奇怪现象产生兴趣。
2. 探究活动一:沙漠绿洲的成因(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沙漠绿洲的图片,并提出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沙漠绿洲形成的可能原因;3. 探究活动二:沙漠雨伞的成因(1)教师展示沙漠雨伞的图片,并提出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沙漠雨伞形成的可能原因;4. 实践活动:我来设计一个沙漠奇怪现象(1)教师提出设计要求,如:奇特、科学、合理;(2)学生分组设计,并进行展示;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沙漠奇怪现象的成因,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积极探究,提升了团队协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沙漠绿洲和沙漠雨伞,还有哪些沙漠奇特现象值得探究?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感兴趣的沙漠奇特现象;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研究方向。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1 引入话题本节课将通过引入一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激发学生对沙漠生态和自然现象的兴趣。
1.1.1 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吗?比如:为什么沙漠里的沙子会唱歌?为什么沙漠里的石头会自己走路?1.1.2 引发思考:让我们一起探索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寻找答案。
二、知识点讲解2.1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2.1.1 沙漠的定义:沙漠是一种生态系统,它具有干燥、缺水、高温等特点。
2.1.2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介绍一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如沙漠的流沙、沙漠的沙丘、沙漠的蜃景等。
2.1.3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原因:解释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沙漠的流沙是由于沙漠中的沙子细腻,水分容易被沙子吸收,形成了流动的沙层;沙漠的沙丘是由于风力作用,沙子被风吹拂形成堆积。
三、教学内容3.1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具体案例3.1.1 沙漠的流沙:介绍沙漠的流沙是什么,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1.2 沙漠的蜃景:解释什么是蜃景,它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3.1.3 沙漠的石头自己走路:探讨沙漠中石头自己走路的现象,它的科学解释和原因。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4.1.2 学生能够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
4.1.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研究,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科学解释和原因。
5.1.2 学生观察和研究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技巧和方法。
5.1.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5.2 教学重点5.2.1 学生能够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5.2.2 学生能够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
5.2.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研究,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图片和视频资料:收集一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和解释。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桢)》教学设计: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3、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联系上下文,知道如光怪陆离、空中楼阁、单枪匹马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从报刊或网络上收集除课文介绍的奇怪现象外,还有哪些奇怪现象,并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
一、自学展示
(一)词语积累
1、注音写字。
玄奘()遵循()蜃楼()岛屿()戳穿()戈壁()崇拜()2、解释词语
不胜其苦:
光怪陆离:。
可望而不可即:
(二)语文常识
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____________的创始人之一。
二、合作探究
用圈点勾画法速读课文,解决如下思考题
1、从文章的内容看,本文属于什么体裁的文章?
2、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什么感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那开头为什么叙述法显和玄奘的故事?
3、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合作探究
4、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5、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构思是什么?
三、精讲点拨
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课内阅读
阅读第五文段,回答问题。
1、文中第一句在结构上是一个什么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2、这一段中,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该结论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假如你是导游,你的旅游团正走在青岛夏天的海滩上,这时远处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的景象,你能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优美生动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桢)》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学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题目引导完成学习。
教材分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科学小品。
是一个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说明文的很好的窗口:本文的说明方式非常独特,是用两个特殊人物对沙漠的“可怕”和“恐惧”的观感,引起人们的探索,便于人们通俗易懂的了解沙漠知识;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具体认识陌生的沙漠现象;说明语言准确而又生动;极容易引起学生对陌生事物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学情分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篇文章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虽然说明文在这一册书中是第一次出现,但在初一的学习中应该也是接触过的,对于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应该也是有所印象的。
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课前通读课文,课前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意。
2、课前收集有关海市蜃楼、鸣沙的材料,以便向同学介绍更多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从报刊杂志以及网上收集沙漠的奇怪现象,并进一步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缘由。
学法和教法指导
本文寓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细细品读,既让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又从中感受到语言的熏陶,趣味盎然,所以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并能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和语言特色。
3、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1、了解沙漠的奇怪现象极其形成的原因。
2、理解生活中的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的。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法圈点勾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大漠瀚海的氛围:播放音频《丝路驼铃》及沙漠图片
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奇怪的现象,由于人们缺少科学知识,为此,把这些奇怪现象说成是恶魔在作怪.在沙漠地带经常会遇到许多奇怪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请问大家有兴趣吗?那么,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
2、展示课件:对照课文看图片。
3、师板书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二、展示预习成果
1、向大家介绍你所积累的生字及词语
2、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三、整体感知,自学质疑
用圈点勾画法速读课文,解决如下思考题
1、本文属于什么体裁的文章?
2、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什么感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那开头为什么叙述法显和玄奘的故事?
3、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
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5、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构思是什么?
6、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五、拓展提高
通过本课地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了解哪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能不能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一些说明?讲给同学们听听
六、迁移应用,巩固练习
根据对本文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1 作者在文中解说了沙漠的几种奇怪现象?
2.孟奇把“魔鬼的海”的形成原因归结于什么?
3.为什么“魔鬼的海”经常出现在大戈壁夏天日中?
4.鸣沙山为什么成为当地人崇拜的对象?
5.鸣沙能鸣的真相是什么?(请找出依据)
七、教师寄语
沙漠的奇异数不胜数,沙漠是美丽的,但又是冷酷的。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治理好的家园吧!
八、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多媒体教室上了一节八年级语文课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这是竺可桢写的一篇说明文,说明文一般较为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很高,于是我选择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在教学预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题目的字面寻找学习线索:什么现象?------为什么说它奇怪?------成因是什么?一堂课下来,自己感觉似乎顺利完成了任务,似乎没有"突发意外",似乎学生都明白了。
可又觉得有些什么缺憾。
整堂课学生一直跟着我走,我的每个环节都衔接得很好。
可是少了什么呢?我的声音太多了他们的声音太少了。
课堂不是我们自己的,学习应是学生的主动行为。
如何让他们自己习得才是真正重要的,不是给他现成的知识,可是如何有效培养他们通过自己感悟获得知识的能力呢?
语文课该怎么上?我陷入了沉思。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桢)》教学设计:巩固案
一、知识积累:
1、写出描写沙漠的古诗句三句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描写沙漠的名句,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句诗扩展成一段写景的话。
(不少于100字)
3、这篇文章给予我们什么启示?(请从文中找出关键句)
二、根据对本文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在文中解说了沙漠的几种奇怪现象?
2.孟奇把“魔鬼的海”的形成原因归结于什么?
3.为什么“魔鬼的海”经常出现在大戈壁夏天日中?
4.鸣沙山为什么成为当地人崇拜的对象?
5.鸣沙能鸣的真相是什么?(请找出依据)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当时法国士兵在沙漠中见到这“魔鬼的海”极为惊奇,…………又叫做海市蜃楼。
6、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海市蜃.楼()汪洋万顷.()
7、“孟奇深深思考以后”一句中“深深”的言外之意是
8、这段文字引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
9、简要说明沙漠中“魔鬼的海”的形成原因。
10、这里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11、“空中楼阁”我们没见过,现实中的楼阁你一定见过,请你用简短的文字介绍你见过的楼阁。
(要求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