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人体生理特点 突破中跑训练难点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中长跑技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一)教学重点途中跑技术是中长跑技术教学的重点。
它是起跑后加速跑结束到终点之前的这段距离,中长跑技术途中跑距离最长。
正确把握并合理地应用途中跑的技术是极其重要的。
后蹬阶段是途中跑技术的主要环节。
后蹬动作应快速而主动,后蹬结束时,髋、膝、踝三关节充分伸直,特殊是快速伸直踝关节,最终用脚趾蹬离地面。
当一条腿后蹬的同时,另一条腿前摆。
前摆时小腿自然放松,依靠大腿的前摇摆作,膝部领先并带动髋部向前上方摆出。
后蹬腿离地后,人体即进入腾空阶段。
蹬离地面的腿主动放松,依靠后蹬反作用力的惯性和大腿的向前运动,使小腿折向大腿,形成膝关节弯曲,大小腿折叠的动作。
当摇摆腿前摆结束时,大腿开头向下动作,膝关节随之自然伸直,用前脚掌在身体重心投影点前较近的位置着地。
前脚掌地后,膝关节稍弯曲,进入垂直支撑时,再过渡到全脚掌着地。
中长跑时,上体正直或稍前倾,胸部正对前方,整个躯干自然而不僵硬。
摆臂时,以肩关节为轴,前后自然摇摆。
前摆时稍向内,后摆时稍向外,肘关节的角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臂处于垂直部位时的角度比向前摆时的角度大一些。
近些年来,长跑技术有缩短腾空时间和支撑时间,特殊是缩短腾空时间,从而使步频加快,步长相对缩短的趋向。
(二)教学难点蹬与摆的协作、中长跑的呼吸是中长跑技术教学的难点。
1后蹬与前摆的协作在一个跑的周期中,当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以后,既开头后蹬与前摆的动作。
这时摇摆腿膝关节快速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出,同时支撑腿在摇摆腿主动协作下,快速有力地伸展髋、膝、踝关节,最终通过脚掌过渡到脚趾蹬离地面,形成了摇摆腿与支撑腿协调协作。
前摆技术是小腿自然放松与大腿自然折叠,以大腿带动小腿主动摆出。
后蹬技术是首先伸展髋关节,再快速伸展膝关节和踝关节。
前摆与后蹬方向相反,后蹬是推动人体向前位移动力,但必需有机体各部位的协调协作,特殊是摇摆腿主动有力地前摆,才能取得好的后蹬效果。
2中长跑的呼吸合理跑的技术取决于正确的呼吸。
浅析男子中距离跑运动的生理特点作者:赵正亮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了男子中距离跑运动的生理特点,揭示了运动训练对生理机能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
要运用正确的中距离跑专项训练方法及训练中比较适用的生理监测及控制方法;重视有氧能力训练;提高“个体乳酸阈”水平;重视身体机能的有效恢复。
【关键词】男子;中距离跑;运动;生理特点中距离跑分别为男子800m、1500m、3000m和女子800m、1500m等距离跑的项目,运动强度在短跑和长跑之间。
生理功能的特点既对内脏功能,又对能耐受缺氧引起的乳酸大量堆积给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克服。
因此,要求运动员的磷酸原供能系统、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氧化供能三个能源系统都要有较高水平。
其中,又以对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要求最高。
所以在中距离跑的训练中,教练员既要兼顾三者的同时,又必须突出无氧耐力水平。
著名教练马俊仁提出的“三氧训练法”依然值得我们探究。
一、男子中距离跑的生理特点分析制约中距离跑竞技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人体内能量的产生和动员。
体内能量输出快而持久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内在要求,而跑的技术则是取得优胜的外在表现形式。
评定中距离跑技术是否优化的标准是赛跑技术动作的经济性和实效性,这一标准都是从节省能量的角度考虑的。
因此,怎样尽最大努力挖掘和控制运动员产生能量的能力,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是中跑训练的本质。
中距离跑要求运动员有非常强的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和有氧氧化系统供能能力,以满足运动时的速度和耐力的需要。
1、最大摄氧量的变化最大摄氧量指的是每分钟肌肉所消耗的最大氧量,对于1500m跑和3000m跑的运动员来说,最大摄氧量训练尤其重要。
虽然最大摄氧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但后天训练能使最大摄氧量提高5%~20%。
有研究表明,如果每天训练,仅3周以后,最大摄氧量就会出现平稳状态,运动员经过长期训练,最大摄氧量会趋向于平稳。
中长跑训练方法与注意要点一、中长跑项目分类与特点二、中长跑的技术分析三、中长跑专项训练方法与注意要点四、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与注意要点一、中长跑项目分类与特点项目与特点:中距离跑是属于极限下强度的项目。
这种强度特有的指标是氧债,尤其在比赛后程氧债增加到20-30升。
在比赛中运动员力求尽快达到比赛速度和在途中跑保持这个速度并为终点段的加速创造条件,所以比赛的后程出现最大需氧值。
根据中距离跑的特点,运动员的型态应选择身高在175~180厘米,体重60-70千克,相对最大吸氧量75-80毫升/千克/分.肺活量4.5~5.5升为宜。
女运动员指标比男子稍低些。
体型特点是身高中等,腿较长,体重较轻,脂肪少。
如男子长跑运动员的理想身高在170厘米以上,女子长跑运动员的理想身高在160厘米以上。
中长跑运动员的总体要求是身材匀称修长,脂肪少,肌肉强健、富有弹性,腿长超过身高的一半或与躯干相等,小腿相对较长,骨盆较窄,臀部肌肉紧缩向上,膝、踝关节围度较小,足弓较大,跟腱明显等。
二、中长跑的技术分析与注意要点:跑步主要分为以下4个过程:1、起跑阶段2、加速跑阶段3、途中跑阶段4、冲刺跑阶段途中跑是中长跑的主要阶段,正确掌握途中跑技术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1、起跑和2、起跑后的加速跑阶段中距离跑采用半蹲踞式或站立式起跑,长距离采用站立式起跑。
(1)半蹲踞式起跑:两臂一前一后,一手的拇指与其它四指成八字形撑于起跑线后,另一臂在体侧,体重主要落在前腿和支撑臂上。
起跑动作近似蹲踞式起跑。
(2)站立式起跑的动作顺序按下列口令进行:听到“各就位”口令后,先做一两次深呼吸,然后走或慢跑到起跑线后,两脚前后开立,有力的脚在前,紧靠起跑线的后沿,前脚跟和后脚尖之间的距离约一脚长,两脚左右间隔约半脚,体重大部分落在前脚上,后脚用前脚掌支撑站立。
眼向前看3-5米处,身体保持稳定姿势,集中注意力听枪声或“跑”的口令。
听到枪声或“跑”的口令时,两腿用力蹬地。
八年级体育与健康田径教学难点田径运动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已经成为校园体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生普遍喜欢的体育运动之一。
在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田径运动作为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多个项目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针对性的解决,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育锻炼水平。
一、100米短跑对于100米短跑,难度在于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速度,并且控制好起跑姿势、手臂的动作和节奏的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难点:1、教学重点:起跑阶段的正确姿势在短跑项目中,最重要的是起跑时的姿势。
学生要掌握的是三点式起跑法,也就是两只脚前后踩、手与前脚在同一直线上,并且手掌放在起跑线上。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姿势,从而能够提高起跑的速度和效率。
2、教学重点:跑步节奏的掌握在100米短跑中,跑步的节奏对于成绩的影响非常大。
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快速加速和节奏的把握,以保持高效率的跑步状态。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加速时使用更大的步幅和更快的脚步,同时保持节奏的一致性,从而提高短跑的效率和成绩。
二、跳高在跳高项目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是正确的跳起姿势和身体的协调性。
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蹬腿姿势跳高项目中最重要的是蹬腿的姿势。
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蹬腿姿势,以保证跳起的高度。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和示范,让学生掌握蹬腿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从而提高跳高的效果。
2、教学重点:掌握身体协调性跳高要求学生身体协调性良好,需要掌握正确的落地姿势和身体重心的协调性。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练习中多加注意,以提高身体协调性,从而能够更好的完成跳高项目。
三、铅球在铅球项目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是铅球的重量和姿势、运动的发力点和力度的掌握。
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铅球的抛掷姿势和技巧铅球的抛掷姿势对于成绩的影响非常大。
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抛掷姿势和技巧,以保证铅球的发力点和力度的掌握。
初中生物苏教版人体生理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生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2. 掌握人体呼吸、循环、消化等生理过程的原理;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与人体生理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人体生理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实验工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人体生理的动画或短片,引起学生对人体生理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 人体呼吸系统1) 概念:向学生简要介绍人体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的功能和组成。
2) 呼吸过程:通过示意图或动画,向学生演示呼吸过程,包括氧气进入肺部、二氧化碳从肺部排出等。
3) 呼吸调节:介绍人体呼吸系统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化学调节。
4) 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人体在不同运动强度下的呼吸变化。
3. 人体循环系统1) 概念:向学生介绍人体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组成部分。
2) 循环运动:通过示意图或动画,向学生演示血液在人体内部的循环过程,包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和静脉的区别等。
3) 血液组成:介绍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4) 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血压的变化。
4. 人体消化系统1) 概念:向学生介绍人体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组成部分。
2) 消化过程:通过示意图或动画,向学生演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运动和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等。
3) 消化器官的功能:详细介绍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和作用,包括口腔的咀嚼和吞咽、胃的分泌和蠕动等。
4) 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食物在消化液中的消化情况。
5. 总结与拓展对所学的人体生理知识进行小结,并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展,例如介绍一些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常识,并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第十一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生理反应特点及其机制;2、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影响因素及调整和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的手段。
教学重点:调整和提高身体适应能力的手段难点: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生理反应特点及其机制人体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其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从参加运动或比赛前一直到运动或比赛结束后的恢复大致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它可产生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制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H1:]加强,体温[H2:]上升,内脏器官活动增强。
例如,心率加快、收缩压[H3:]升高、肺通气量[H4:]和吸氧量[H5:]增加,还可能有出汗和尿频等现象〔见图13-1〕。
赛前状态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和运发动的机能状态和心理状态有关。
比赛规模愈大愈关键、离比赛时间愈近,赛前反应愈明显;运发动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图13-1赛前状态对体操运发动心脏活动和血液成分的影响赛前状态产生的机制可以用条件反射机制解释。
人们在日常的比赛或训练过程中,比赛场地、器材、观众、广播声和对手的表现等信息不断作用于运发动,并与比赛或训练中肌肉活动时的生理变化相结合。
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只要这些信息或刺激出现,赛前的生理变化就表现出来,因而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所以其生理机制属自然条件反射。
〔二〕赛前状态的生理意义及其调整1.不同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赛前状态依据其生理反应可分为三种:〔1〕准备状态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有所克服,进入工作状态时间适当缩短,从而有利于发挥机体工作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
运动生理学重难点一、基本概念类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
2.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3.物质代谢:机体生命活动需要不断地自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在体内经过化学变化以及不断地向外界排出自身和外来物质的分解产物,这一过程称为物质代谢。
4.合成代谢: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为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合成代谢。
5.分解代谢:机体分解其自身成分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分解代谢。
6.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相伴随的是能量的摄取及其在体内的转换、利用、贮存和排出,这个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7.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8.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保护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9.适应性:机体根据外环境情况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称为适应性。
10.生殖: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11.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12.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13.体液调节:主要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分泌入血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重要基本功能。
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作用具有缓慢、广泛和持久的特点。
14.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5.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1、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经济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项群: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3、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4、竞技需要的原则: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5、动机激励原则: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6、系统训练原则:持续的、循序渐进的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7、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8、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9、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0、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的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11、重复训练法: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联系方法。
12、体能训练: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
13、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14、最大力量: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可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15、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16、反应速度: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
17、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简答1、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
2、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化。
2、经济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之间的互补性。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掌握人体生理特点突破中跑训练难点
中跑是一项强度很大的运动,典型项目如800 -1500米跑。
中跑对生理功能有极大的影响,许多生理指标的反应可以达到最高值。
因而“中跑最难跑”:中跑过程中有“三难”,即机体内能源系统较为复杂;机能潜力要求高;快慢肌纤维都要兼顾。
中跑的训练也就很难以把握。
那么,如何做才能得到中跑训练的最佳效果,突破其“难”点呢?
一、中跑能源系统较复杂,训练内容手段的选择要兼顾到三个供能系统的科学比例,不要顾此失彼
人类运动时,保证ATP合成分解放能有3个能源系统,这就是磷酸原系统(高能磷化物分解放能,不需氧,也无乳酸生成)、乳酸能系统(糖无氧酵解,不需氧,但产生乳酸)、有氧氧化系统(糖和脂肪的氧化,需氧而无乳酸生成)。
从短跑来看,能源供给主要是前两者,即无氧情况下的代谢放能;长跑时,则主要靠有氧氧化系统的工作:而中跑情况就比较复杂。
美国生理学家福克斯把3个供能系统绘成曲线图(如下图)。
从中可清楚见到图的一端是短时间高强度的短跑类运动,另一端是长时间表强度相对而言较低的长跑类运动,这两边曲线都比较单纯,前者以磷酸原系统为主,后者以有氧氧化系统为主,而中跑居图当中,3个供能系统的曲线均在此交叉,也就是中跑的能源供应需要3个能源系统都有较高水平。
此外,福克斯还提出3个能源系统的百分比,如100米跑95%为磷酸原系统,马拉松90%为有氧氧化系统,而l英里(约1600米)跑则要求磷酸原系统20%、
乳酸能系统55%、有氧氧化系统25%。
这些生理资料给中跑训练提出了一个难题,就是运动员必须同时具备较强的3个供能系统的能力:一般说短跑运动员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强,而有氧系统相对较弱;长跑反之。
在训练上往往一些对发展某一供能系统效果好的内容手段,对另一供能系统的提高不一定有益。
所以,中跑训练中3个供能系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的同时,其能力比例又接近前述中跑的比例要求;这样才能突破中跑训练“难”之一。
二、两类肌纤维的训练要兼顾
自20世纪60年代肌纤维活技术应用以来,人们已经知道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方法对快慢肌纤维面积引起选择性的肥大。
运动生理学家研究结果显示:耐力训练使慢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而短跑训练却使快肌纤维面积增加更多。
前者无疑对长跑能力大有益处,而后者则有助于短跑速度的提高。
据美国运动生理学家科斯蒂尔的研究资料,短跑运动员快肌纤维面积在71.4%~76.5%,长跑运动员(10000米以上)慢肌纤维面积在82%以上,中跑运动员慢肌纤维面积在46.5%—62.1%。
这也给训练提出了难题,因为不同的训练方法对两类肌纤维面积百分比的增长及肌纤维内部不同酶的活性影响不同。
就以力量负荷手段来说,大负荷而重复次数少的练习,对快肌纤维影响明显;要发展慢肌纤维面积及有关酶活性,则以中等负荷而重复次多的练习为优。
而大负荷负重训练无助于慢肌纤维的增强。
短跑和长跑分别由快肌纤
维和慢肌纤维各占优势,容易选择安排训练手段,而中跑运动员快慢肌纤维各半,中跑能力又要求两肌纤维均较优,所以训练中快慢肌纤维都要进行训练。
而以两类肌纤维能同时得到发展的练习内容为最好。
这是中跑训练之二“难”的破点。
三、中跑人体机能潜力要求高,训练中跑的数量和强度要有恰当比例
<img
src="/ebook2/ebooks/42-306/42-306-1103/791.j pg" />
既要有较长时间、较大量、非最高跑速的强度,以发展机体机能潜力,又要有足够的高强度的练习,以发展耐受乳酸能力及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
人们往往认为长跑是心肺功能的竞赛,其实心肺功能及身体机能潜力的一些指标,中跑运动员比长跑运动员变化还要深刻,要求更高。
据日本生理学家山地的研究资料,短跑、长跑和中跑运动员比较,中跑时机体变化最深刻,心脏每搏输出量中跑158.5毫升,长跑151.3毫升,短跑111.7毫升;每分钟心输出量中跑30.4升,长跑28.5升,短跑20.3升;每分钟心率中跑192.5次,长跑188.3次,短跑182次;每分钟肺通气量中跑115.4升,长跑108.8升,短跑99.1升;最大摄氧量中跑4.05升,长跑3.81升,短跑2.56升。
仅从这几项反映心肺功能潜力的指标看,中跑运动员对机体机能潜力发挥的要求,比长跑和短跑要高。
发展心肺等各器官功能,提高运动员机体机能潜力,是
中跑运动员的重要任务。
如果说中跑提高机能潜力要求和长跑有所类似,有助于有氧氧化系统供能能力提高的话,那么从血乳酸的规程最大值来看,又类似短跑。
中跑是各类跑中血乳酸堆积最多的项目,可达到( 200—250)毫克%,这就要求无氧供能能力考核成绩的乳酸能系统要强。
可见,中跑兼有长、短跑的要求,既要求内脏功能强有力、机能潜力大,又要求能耐受缺氧引起的乳酸大量堆积给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
因而,在训练中应兼顾到跑的数量和强度,两者要有恰当的比例,即要有较长时间、较大量、非最高跑速的强度,以发展机体机能潜力之外,还要有足够的高强度的练习,以发展耐受乳酸能力及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
每次练习后的即测心率应达到192次左右。
这样才能找准中跑训练之三“难”的平衡点。
四、了解队员生理特点,因材施教
教练员对自己训练对象的各种能力的状况应了如指掌,同是中跑运动员,有人有氧氧化能力偏弱,也有人乳酸能能力略差;有人快肌纤维稍多,也有人慢肌纤维略优。
总之,根据不同的对象,训练的内容和手段应有所差异,对运动员情况了解清楚了,训练就可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
从上述“难”点来看,可以认为在跑类训练中,中跑训练对科学化的要求更高,从内容至方法安排上稍有不慎,就可能从上述几个方面影响中跑的成绩。
除了一般训练上共同的问题外,我们要根据中跑过程中机体的生理特性,找准机体对能源系统、快慢肌纤维、机体潜
力要求的平衡点,这样就容易突破中跑训练的难点,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