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测试 (54)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9
第54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主题概览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冲突,又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1.中国的民族关系(1)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
(3)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
2.中国的对外关系(1)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就有广泛的交往交流;秦汉以来,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空前发展,中国与阿拉伯地区、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等均有往来;宋元时期,海路渐趋发达;明清时期,中国对外政策逐渐由开放走向了闭关自守。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秦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两广地区设郡管理。
(2)汉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①出击匈奴:汉初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89年,东汉派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②西通西域:西汉设置“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
③屯戍政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
(3)隋朝: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及与流求的联系。
(4)唐朝: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5)两宋: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
1.(15分)(2018·广东六校三联)【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曹魏后期,屯田制逐渐被破坏。
原来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门,或游食商贩,加上服役为兵者,有一半人不从事农业生产。
因此,农业荒废,国库空虚,百姓穷困。
针对这种情况,西晋武帝宣布罢州郡兵以归农,实行占田制。
根据规定,普通百姓的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这是应种土地的限额,不是实际授与的地数额。
在占田之中,丁男有五十亩、次丁男有二十五亩、丁女有二十亩要课税,这叫课田,每亩课田谷八升,不管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额征收。
此外,凡是丁男立户的,每年交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的,纳半数。
占田制还规定了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其中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
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
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摘编自《西晋的占田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占田制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占田制的影响。
(9分)解析:(1)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西晋初年的社会现状入手,结合西晋统一等知识回答“背景”。
(2)从材料信息中占田制的内容入手,分析占田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答案:(1)背景:屯田制逐渐被破坏;士族门阀侵占田地,隐匿户口,争夺国家的经济资源;西晋统一全国。
(2)积极影响: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有利于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劳动积极性,保证人民生产生活;增加财政收入,巩固国家统一;限制士族门阀的经济特权。
消极影响:承认士族特权,不利于中央集权;占田制不是官府授田,实际执行不严格。
2.(15分)(2018·湖南、江西十四校二联)【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
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
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
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
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
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
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9分)解析:(1)可以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赋税制度调整和传统世家大族的削弱等方面回答。
(2)可以从改革后阶层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入手,结合“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带来的发展变化等回答。
答案:(1)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商品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变革。
(2)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流动,客观上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推动了中国古代税制改革,促进了社会公正。
(答出三点即可)3.(15分)(2018·广东深圳一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李诵( 761-806),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即位。
他重用王叔文、王伾、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第一,罢宫市。
宫市是宦官在长安东西两市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
德宗晚年,宦官在市上购买宫中所需要的物品,往往用宫中无用的东西换取高价货物。
第二,罢五坊小儿。
“五坊”是指宫中的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小儿”是指在五坊的服役者。
五坊小儿经常借口五坊需要而敲榨人民的财物。
第三,罢盐铁使月进钱。
盐铁使月进钱,也就是在正课以外每月向皇帝送羡余钱,供皇帝私用。
第四,欲剥夺宦官的兵权。
顺宗欲取代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兵权,由于宦官有所准备,未能如愿。
第五,抑制藩镇的势力。
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人到长安,要求兼领三川,王叔文严词拒绝。
以上改革,虽然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顺宗的去世,改革破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永贞革新”的历史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贞革新”的作用,并归纳其破产的原因。
(9分)解析:(1)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政治、经济状况,结合藩镇割据等知识回答“历史背景”。
(2)从“永贞革新”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抑制地方藩镇势力等方面的影响回答“作用”。
从材料中“随着顺宗的去世,改革破产”入手,联系唐朝中后期存在的问题等回答“破产的原因”。
答案:(1)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政治腐败严重,宦官干政,朝政混乱;赋税繁杂,人民负担沉重;藩镇势力坐大,威胁中央集权。
(任答三点即可)(2)作用:推动了商业发展,促进了市场繁荣;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打击了宦官势力;触动了地方藩镇的利益。
原因:顺宗在位时间短暂;政治问题积重难返;宦官干预朝政;地方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改革派逐渐失势。
4.(15分)(2018·广东广州一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其基本精神是彻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
《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和阻力。
有的群众对《婚姻法》持怀疑和抗拒的态度,认为《婚姻法》就是“离婚法”或“妇女法”,婚姻自由是败坏风俗;有的干部担心《婚姻法》会导致社会混乱,贯彻《婚姻法》时放不开手脚;婚姻登记在某些地区流于形式,在党和政府开展了宣传与贯彻《婚姻法》运动后,新民主主义的新型婚姻制度终于逐渐建立。
包办买卖的封建婚姻制度被废除,自主婚姻逐渐增多,蓄婢、纳妾、童养媳等落后的婚姻习俗几近绝迹,青年男女不再以对方的“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是以“能劳动、爱学习和思想进步”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婚姻纠纷和婚姻案件逐渐减少,民主和睦、团结生产的新家庭逐渐增多。
妇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经济生产,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摘编自马冀《新中国成立初期贯彻婚姻法运动述论》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年的《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困难和阻力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的《婚姻法》推行的意义。
(9分)解析:(1)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旧思想的束缚、旧婚姻观的影响、传统经济形态的影响,结合材料中干部、群众对《婚姻法》的认识回答。
(2)从材料信息“新民主主义的新型婚姻制度终于逐渐建立”“民主和睦、团结生产的新家庭逐渐增多”“妇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经济生产”等入手,结合社会新风尚确立和巩固政权等知识回答。
答案:(1)封建思想的束缚,落后的婚姻习俗根深蒂固;小农经济的影响;部分干部推行不力;群众法治意识淡薄。
(2)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建立了新型婚姻制度;清除了旧婚姻制度的陈规陋习,树立了文明、理性的社会新风尚;塑造了新型家庭关系;妇女地位提高;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巩固了政权。
5.(15分)(2018·山东济南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53年,为了解决粮食收购困难,保证国家掌握物资资源进而加快工业化,国家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也就是通过政府定价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对城市人口实行计划供应。
这一政策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大幅度增长,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降低征购指标。
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随着生产和市场供给的改善,继续减少“统派购”的品种和范围,到年底,统派购品种从1980年的183种减少到38种,实行了三十多年的统购统销政策开始瓦解。
198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家取消指令性粮食生产和销售计划,农产品由市场定价,统购统销政策真正取消了。
——摘编自王瑞芳《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与中国农村改革的深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后统购统销政策改革的特点。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政策改革的意义。
(8分)解析:(1)从材料信息看,1978年后,统购统销政策逐渐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国家对统购统销政策高度重视,旨在改善民生,结合该政策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回答。
(2)可以将改革前后农民、农业、居民收入进行对比,结合深化改革等知识回答“意义”。
答案:(1)特点:政府高度重视,体现关注民生;逐步推进,渐进改革,直至取消;逐步走向市场化。
(2)意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6.(15分)(2018·湖南衡阳一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50-1977年,新中国推行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都由国家和国有企业统包的完全住房福利分配制度。
在1978-1985年这一阶段,我国政府进行了公房出售和补贴出售住房试点,为住房制度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994年,国家印发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其主要内容是:把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改变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把各单位建设、分配、维修、管理住房的体制改变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的体制;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住房金融和住房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住房信贷体系;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和发展社会化的房屋维修、管理市场,逐步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促进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晓旭等《建国以来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历程与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特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义。
(6分)解析:(1)提取材料信息,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行方式、资金来源入手,结合城镇住房的商品化、房地产业管理机制完善等角度回答“特点”。